第466章 色彩濱城
字數:3318 加入書籤
接到上級領導來濱城視察的通知時,市委市政府辦公大樓的燈光已連續半個月徹夜通明。在市政府常務會議室內,二十餘位部門負責人圍坐在長桌前,投影儀上不斷切換著城市各區域實景圖,氣氛凝重而緊張。市委副書記兼市長楊玉柱重重敲擊著會議桌:"一個月,必須做到萬無一失!不確定視察路線,我們就全域備戰!"
這份壓力更因濱城複雜的城建曆史而倍增。作為東北老工業城市,濱城半數以上居民樓始建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空中蜘蛛網"般的管線曾是城市頑疾。而去年,在市長孫國華力排眾議下,濱城率先啟動老舊小區改造工程。彼時麵對"財政資金緊張改造影響居民生活"等質疑聲,孫國華在市政府全體會議上拍板:"城市更新等不起!管線安全隱患不解決,就是懸在群眾頭上的定時炸彈!"
這場攻堅戰役以"三線入地"為突破口。市住建局牽頭成立聯合指揮部,消防支隊帶著專業測繪團隊逐街排查安全隱患,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協調占道施工,電業局和通信公司技術骨幹組成專班。時任市長孫國華每周帶隊現場督導,在一次管線交叉施工衝突中,他直接將施工方負責人叫到現場:"網線和電線必須用金屬管隔離,安全標準容不得半點妥協!"三個月的奮戰裏,工人們頂著酷暑在樓道內穿梭,將淩亂的管線重新捆紮入槽,最終實現全市167個老舊小區、3.2萬公裏管線的標準化改造。如今漫步濱城街巷,曾經縱橫交錯的線纜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整齊排列的金屬管廊,與灰白牆麵相得益彰。
而地下管網改造工程則承載著濱城更長遠的規劃。在市政府戰略研討會上,市長楊玉柱展示著三維管網模型:"現有的排水係統已超負荷運轉二十年,遇暴雨就內澇的問題必須根治。"孫國華接過話茬:"明年啟動的雨汙分流和綜合管廊工程,不僅是民生工程,更是城市發展的生命線。"初步測算顯示,這項工程預計投入28億元,將覆蓋主城區60區域,建成後可容納電力、通信、燃氣等8類管線,徹底解決"馬路拉鏈"問題。
在老舊小區改造專題推進會上,投影儀屏幕上赫然顯示著頂樓起脊改造的初步預算方案,會議室裏一片寂靜。孫國華手指敲打著桌麵上厚厚的工程資料,眉頭緊鎖:"樓頂起脊工程涉及全市三分之一的老舊住宅樓,動輒數億元的投入,咱們必須慎之又慎。"
孫國華深知其中暗藏的風險。在蓮花江工作時,他曾處理過一起因偷工減料導致的頂樓坍塌事故,至今想起仍心有餘悸。"市麵上不少施工隊為了壓縮成本,在防水層厚度、保溫材料質量上動手腳。咱們花大價錢做的惠民工程,絕不能變成"麵子工程"!"他的語氣中帶著不容置疑的堅決。
會後第二天清晨,孫國華就帶著住建局班子成員直奔城東的向陽小區。這個五年前完成頂樓改造的小區,如今部分樓棟的防水層已出現開裂,雨水順著瓦片縫隙滲入牆體。踩著斑駁的木梯爬上六樓,孫國華用手觸摸著潮濕的天花板:"你們看,當初改造時號稱使用了進口防水材料,現在連普通防水塗料的壽命都不如。"他轉頭嚴肅地對住建局局長說:"馬上叫停所有前期籌備工作,沒有成熟方案,這項工程絕對不能上馬。"
孫國華指示在場的住建局副局長侯富貴牽頭成立專項調研組,重點研究頂樓起脊工程的質量監管與施工標準。侯府貴副局長不敢有絲毫懈怠,他連夜組建了由建築專家、質檢人員和社區代表構成的12人團隊,製定了詳細的調研計劃。
接下來的一周時間裏,調研組跑遍了市內五個已完成頂樓改造的小區。在彩虹小區,他們發現采用"全過程監理+居民監督員"模式的樓棟,五年後依然保持良好狀態;而在另外一個小區,因缺乏監管,改造後僅兩年就出現大麵積漏水。這些鮮活的案例被一一記錄,形成了詳實的對比分析報告。
與此同時,侯副局長帶領調研組深入濱城本地的建材市場和施工企業。在一家防水材料廠,他們發現某批次防水卷材的拉伸強度遠低於國家標準;在與施工隊座談時,有人坦言:"要是按規範施工,利潤空間至少壓縮40。"這些信息讓調研組更加意識到建立長效監管機製的緊迫性。
經過幾天時間的認真調研,侯富貴帶著二十多頁的調研報告交給孫書記。方案中創新性地提出"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模式,即隨機抽取施工企業、隨機選派監理人員,全過程公開施工信息;同時設立居民質量監督小組,賦予其停工整改建議權。看到方案中詳實的數據和可操作的舉措,孫國華終於露出了笑容:"就按這個方向完善,我們既要把好事辦好,更要經得起時間的檢驗。"
當老舊小區改造與"彩色城市"構想在市委常委會上碰撞出火花時,會議室內的氣氛瞬間熱烈起來。市長楊玉柱展開濱城俯瞰圖,用紅筆圈出成片的老舊建築群:"這些灰撲撲的樓體,就是我們打造城市特色的畫布!"孫國華當即補充:"既然要做,就把惠民工程和城市美學結合起來,讓老百姓推門見景!"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這場色彩革命的號角六月驟然吹響。原本計劃秋高氣爽時節啟動的樓體外牆粉刷工程,在專家團隊反複論證後提前實施。住建局緊急召集塗料廠商、建築設計院和氣象部門召開聯席會,經過模擬不同氣溫濕度下的施工效果,最終敲定了"水性環保塗料+雙層防護工藝"的施工方案。"雖然成本增加15,但能確保色彩十年不褪色!"孫國華在動員會上拍板。
改造指揮部的作戰圖上,不同色塊如雨後春筍般蔓延。每個街道辦都配備了專業色彩顧問,根據小區曆史文化特色定製配色方案:老工業區的樓體被刷成工業風的灰藍與鐵鏽紅,曆史街區披上暖黃與磚紅交織的複古外衣,而新建小區則大膽采用莫蘭迪色係,打造現代藝術感。在向陽社區,施工隊別出心裁地將居民樓側麵繪製成巨型"時光軸",從手繪的上世紀紡織廠舊景,到現代化輕軌穿梭的未來圖景,引得居民紛紛駐足拍照。
商業元素的融入更讓這場改造煥發新生機。在青年聚集的索菲亞文創街區,指揮部與本地藝術家、商戶合作,將牆麵打造成可交互的藝術空間:可觀看ar動畫的恐龍主題牆、能隨音樂變幻色彩的互動塗鴉區,吸引了大批遊客打卡。某連鎖咖啡品牌主動提出承包整棟樓的外牆裝飾,以咖啡杯造型的立體彩繪換取三年廣告位使用權,這種"以牆養牆"的模式讓改造資金實現了良性循環。
施工高峰期,濱城的大街小巷變身巨型工地。頭戴安全帽的工人架著吊籃上下穿梭,畫師們趴在腳手架上精心勾勒線條,社區誌願者組成"護色小隊",勸阻隨意張貼小廣告的行為。孫國華每天都會隨機抽查施工現場,在發現某棟樓的塗料顏色與設計圖存在色差後,當即要求施工方全部返工:"色彩是城市的語言,每個細節都關乎濱城的形象!"
短短兩個月,濱城完成了驚人的蛻變。曾經單調的水泥森林化作五彩斑斕的藝術長廊,航拍鏡頭下,錯落有致的色塊宛如調色盤傾倒在城市版圖上。改造後的第一個周末,本地攝影協會就組織了百人采風團,濱城新色的話題迅速登上社交媒體熱搜,更有旅行社推出"城市色彩遊"專線。這場始於民生工程的改造,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重塑著城市的活力與魅力。
喜歡省部級領導請大家收藏:()省部級領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