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十年後還是在吃當年孫國華的老本

字數:2957   加入書籤

A+A-


    省委書記王利軍,省長張傳福,孫國華,省委副秘書長,蓮花江市委書記陳楓,市長趙春燕一行,從蓮花江國際機場檢查完,很滿意。他們又驅車檢查了七星大米股份有限公司和咕咚泉水股份有限公司。
    兩家企業現在都是上市公司,效益也好,無論是生產環境還是員工士氣都沒得說。應付接待任務肯定不成問題。
    而後,他們一行又檢查了森工蓮花湖林業局和蓮花湖景區。
    在北江省東部完達山脈北麓,蓮花湖林業局宛如鑲嵌在綠色林海中的璀璨明珠,依托蓮花湖旅遊實驗區暨蓮花湖國家級旅遊度假區的黃金區位,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生態轉型之路。這片擁有86萬公頃廣袤林地的生態秘境,憑借"春觀杜鵑映雪、夏賞湖光山色、秋覽五花山色、冬戲林海雪原"的四季美景,將林業資源與旅遊開發深度融合,在森工係統改革浪潮中樹立起創新發展的標杆。
    在湯旺河林場深處,三連瀑布以雷霆萬鈞之勢聞名遐邇。源頭活水自花崗岩斷層傾瀉而下,形成三級疊宕的壯美景觀:首級瀑布似白練垂天,在陽光折射下綻放七彩虹光;二級瀑布如銀河落澗,撞擊出震耳欲聾的轟鳴聲;末級瀑布則化作流銀瀉玉,在深潭中激蕩起千層雪浪。
    景區配套建設的觀景棧道、玻璃觀景台和生態民宿,既滿足了遊客親近自然的需求,又通過"生態講解員+vr導覽"的創新模式,讓遊客在欣賞美景的同時,深入了解森林生態知識。
    而在楚山林場,烏斯渾河漂流項目則以"激情與文化交融"的獨特魅力成為網紅打卡地。全長12公裏的漂流河道,既有急流險灘帶來的腎上腺素飆升,又有緩流靜灣處的悠然愜意。沿途兩岸層巒疊翠,白樺林與紅鬆林交錯生長,形成天然綠色長廊。
    景區深度挖掘抗聯曆史文化,在漂流起點設置東北抗聯文化紀念館,將八女投江的英雄故事融入漂流體驗,遊客在感受漂流刺激的同時,還能聆聽抗聯後代講述紅色故事,實現生態旅遊與紅色教育的有機結合。
    通過"生態保護+旅遊開發+文化賦能"的發展模式,蓮花湖林業局旅遊收入年均增長235,直接帶動周邊2000餘戶職工群眾參與旅遊服務,形成了特色民宿、森林康養、研學旅行等多元業態。
    這簡直是一個驚人的數字!235的增長速度,讓所有人都瞠目結舌。這個數字不僅讓省裏的領導們大為震驚,也引起了林業部的高度關注。就在一個月前,林業部和北江省政府決定共同在蓮花湖林業局召開一場專門的研討會,以深入探討這個林業局的發展經驗,並為未來的擴大計劃做好充分準備。
    這種"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實踐,猶如一把金鑰匙,不僅為森工企業改革提供了可複製的經驗,更在守護生態屏障的同時,探索出林區轉型發展的新路徑。
    在深化國有林場改革的進程中,蓮花湖林業局創新建立"生態保護+產業開發"雙輪驅動機製,通過劃定生態紅線、建立森林資源數字化監測係統,確保旅遊開發與生態承載能力精準匹配,實現了"開發一片景區,保護一方生態"的良性循環。
    在產業融合方麵,構建起"旅遊+林業+文化"的複合業態體係,將林下經濟產品開發與景區消費場景深度綁定,推出藍莓采摘體驗、白樺樹皮工藝品diy等特色項目,使林區特產變身旅遊商品,2010年旅遊衍生品預計收入突破1000萬元。
    更為重要的是,蓮花湖林業局探索出的"生態價值實現機製"為全國林區轉型提供了範本。利用生態補償資金反哺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形成"生態保護—價值增值—再投入"的可持續鏈條。
    這種轉型模式既破解了森工企業長期依賴木材采伐的發展困局,又通過旅遊產業帶動就業,使林區職工從"砍樹人"轉變為"護林人旅遊服務人",職工年均收入較改革前提升1.8倍。
    如今,蓮花湖林業局的成功經驗已被納入國家林業改革案例庫,為全國135個國有森工企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理論支撐與實踐借鑒,在踐行生態文明理念的征程中樹起了一座醒目的裏程碑。
    張傳福省長看著孫國華,不禁感慨。彼時他滿心期待能赴東南沿海省份任職,那裏成熟的產業體係、活躍的市場氛圍,無疑是展現施政抱負的理想舞台。但是最終他還是被安排到北江省工作。
    初到北江時,張傳福的案頭堆滿了刺目的數據:全省gdp增速連續五年徘徊在全國末位,半數以上國企深陷虧損泥潭,年輕人口外流率高達38。這些數據,讓這位新任省長頭疼。
    然而蓮花江市的異軍突起,卻像刺破陰霾的第一縷曙光。這座普通的東北城市,短短幾年間經濟增速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名次,一躍而起,擠進全國增幅最快前五十名行列裏。躍居全國前列,在東北振興版圖上劃出一道陡峭的上揚曲線。
    真正點燃全省發展引擎的,孫國華調任濱城市以後,全力主導的"三大戰略"。這位從基層摸爬滾打上來的幹部,帶著"不破不立"的魄力,在濱城北江畔展開了一場前所未有的經濟突圍戰。他頂著質疑聲將老城區整片保護起來,重新調整了城南新區的開發定位;設立莫林河空港高新科技園區,引入浮世康超級工廠,震驚全世界;規劃建設江北新區,預計一年後將成為北方最漂亮最現代化的新城區;濱城更突破性地設立百億級產業引導基金,以真金白銀支持新能源、高新技術經濟等新興產業。
    在孫國華"賽馬機製"的激勵下,全省各地掀起比學趕超的熱潮:東極市依托農業優勢,與區域內國有大型農場合作,搞共同開發,這樣有效地實現了互補,共同進步;煤城鶴嶺市,積極開展產業調整工作,向經濟多元化方向發展;就連經濟比較落後的榆樹縣,通過旱改水田,也甩掉了落後縣的帽子。短短兩年間,北江省固定資產投資增長417,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翻了三番,曾經的"鏽帶"正蛻變為充滿活力的"新增長極"。
    預計今年全省gdp增速躍居全國前十名。
    作為省長,這些數字對他來說有多麽重要……
    喜歡省部級領導請大家收藏:()省部級領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