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克明垂危獻遺策,秦浩初醒識端倪

字數:5526   加入書籤

A+A-


    房玄齡和秦浩離開後,李世民讓高福準備一下,打算微服出宮去看看杜如晦,
    心中難受得緊,杜卿正值壯年,為何天妒英才啊。
    高福見李世民心情不佳,也不說話,跑前跑後挑選著便服張羅著護衛,片刻功夫,一行人直奔太平坊杜府而去。
    杜府之中,一片死寂。隻因杜如晦身患肺疾,因怕傳染,幾無外人前來探望。
    全府上下又皆沉浸在悲痛之中,往昔的歡聲笑語早已蕩然無存。
    李世民來到杜府門前時,看到慘淡景象,不禁心中發苦,
    杜家竟然如此蕭條,是朕疏忽了,看身後的張寶藏神色鄭重,
    “稍後定要仔細診治,即使無法醫治,也要盡最大可能為杜相續續命,好讓他能妥善安排後事啊。”
    張寶藏忙不迭應是,心中也是為難,杜相的病看了不止幾次了,要是能有用,何至於此啊,內心也是叫苦連連。
    門子見到有人來,無精打采的問道:“幾位貴人有何事到訪啊?”
    高福忙道:“前麵帶路,陛下來看杜相了。”
    門子嚇了一跳,忙跌跌撞撞的往裏走,嘴裏反複嘟囔著陛下來了,
    撞上了往外走的杜構,剛要訓斥,抬頭一見李世民忙躬身行禮,“陛下。”
    李世民擺了擺手:“今日非是公事,我來看看克明。”
    “哎,陛下,父親這幾日一直念叨著陛下會來送他最後一程,嗚嗚嗚。”一邊哭訴一邊在前麵領路。
    聲音驚動了裏麵的人,紛紛走出來查看,見到李世民,都紛紛要行禮,
    李世民製止道:“都不用多禮,速帶我去看克明。”
    眾人都往裏走,到了門口,正巧看到房玄齡回頭看到自己,
    二人對視了一眼,房玄齡起身開口:“陛下,克明剛剛睡下,沒說幾句話就精疲力盡了,唉,一直念叨著陛下。”
    李世民眼角掉下淚來,發自真心的難受,輕輕坐在榻上,攥住杜如晦骨瘦如柴的手,“都說了些什麽?”
    房玄齡歎道:“克明一直說東突厥早晚一戰,不能為陛下出謀劃策了,不甘心呐。”
    李世民心中愈發難受,克明已然病重至此,卻仍在惦記著幫朕報仇雪恨,不由得悲從中來,再也控製不住自己,哭出聲來。
    房玄齡見狀,向門口輕輕揮了揮手,眾人皆小心翼翼地退散開去。
    杜如晦聽到哭聲,緩緩睜開了眼睛,見是陛下,激動不已,咳嗽不止,
    李世民連忙扭頭看向身後:“張寶藏,快些給如晦診治。”
    杜如晦用盡全身力氣不肯撒手,緊握著李世民的手:“陛下,微臣大限將至,無法幫陛下蕩平東突厥,微臣死亦有憾呐。”
    喘息了幾下,繼續說道:“陛下,去年草原遭逢雪災,牲畜大批凍死,部眾饑荒嚴重,此乃天賜良機,陛下應早做準備。
    如若今歲雪災不止,突厥必會劫掠邊關。臣以為,當務之急,需加強邊關防禦。
    一方麵,增派精兵強將駐守要害之地,修繕城池,加固關隘。
    另一方麵,可派遣細作潛入突厥境內,密切關注其動向,了解其兵力部署、糧草儲備以及內部矛盾等情況,以便我軍能夠知己知彼。“
    劇烈咳嗽了一陣又道:”同時,陛下可派遣使者前往周邊各部落,許以厚利,拉攏分化突厥的盟友。
    對於那些搖擺不定的部落,曉以利害,使其明白與大唐結盟的益處遠大於依附突厥。如此,便可削弱突厥的勢力,孤立其核心力量。
    再者,陛下可下令在國內籌備糧草輜重,整備軍械。一旦突厥來犯,我軍可依據地形優勢,以逸待勞,給予其迎頭痛擊。
    若時機成熟,陛下亦可派遣大軍主動出擊,趁著突厥疲弱之際,一舉蕩平其勢力,永絕後患。“
    說完哭道:”願陛下深思熟慮,早做決斷,為大唐開創萬世之基業啊。臣不甘,臣恨啊。”話畢吐出一口血,暈死過去。
    李世民大驚,忙喝道:“快為克明診治,一定要搶救回來。”
    張寶藏快走兩步連忙把住杜如晦的脈,隻覺脈象氣若遊絲,微弱得仿佛隨時都會斷絕。
    心中猛地一緊,連忙喝令藥童取過藥箱,胡亂的找出一個小瓶,
    哆哆嗦嗦倒出一粒藥丸,想了想,又咬牙倒出一粒,強行用水給杜如晦灌下。
    接著,他小心翼翼地將杜如晦的頭墊高,讓其靠在榻邊。然後等待奇跡出現。
    過了一會,感覺脈象有點起色,忙轉身對李世民道:“陛下,杜相性命就在旦夕之間,微臣已用盡最後手段,束手無策了。”
    心裏撲通撲通的跳個不停,唯恐李世民一怒之下掐死自己的小命。
    杜如晦慢悠悠的醒轉過來,見跪倒在地的張寶藏,對李世民道:“陛下乃是聖君,萬不能因怒而降罪於人,臣的病已無藥石可醫了。”
    李世民歎了口氣,問張寶藏道:“還有何法可為克明續上幾天性命?”
    張寶藏想了想道:“可用人參、靈芝、阿膠或許能為杜相保上一兩天吧,唉,微臣實在不敢保證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李世民對高福道:“速從尚藥局挑選年份久遠的,送至杜相府中,另馬上全城張貼懸賞告示,能為如晦續命者,必有重賞。”
    又對跪在地上的張寶藏道:“你就留在如晦府中,盡人事,聽天命吧。”
    回身對杜構道:“務必照料好汝父,看看上天能不能眷顧朕的肱股之臣。
    朕實不願失去如晦,他的謀略與忠誠,乃是大唐之幸。若天不遂人願,朕亦會厚待汝等家眷,以報如晦之功。”
    說罷,李世民長歎一聲轉身向外走去,眼神中滿是憂慮與不舍。心中默默祈禱,期望能有奇跡發生。
    杜構早已淚流滿麵,跪地叩首:“陛下隆恩,臣等感激涕零。臣定當竭盡全力照料父親,祈求上天垂憐,希望父親度過此劫。”
    秦浩喊大丫來識字時,長安城中已然四處張貼了告示,然而秦浩對此尚一無所知。
    與此同時,回到皇宮的李世民已是滿臉焦灼,六神無主。
    那高高在上的帝王,此刻也被杜如晦的病情攪得心中煩躁,失去了往日的沉穩與從容。
    秦浩靜靜地坐在榻上,手中執著畫本,全神貫注地描繪著高桌、椅子、書桌、餐桌、凳子的圖形。
    那專注的神情,仿佛要將這些陌生的物件從畫本中變活一般。
    心中暗暗想著,明天無論如何都要讓全伯打造出這些物件來,這別扭的習慣著實讓人受不了。
    當畫完最後一筆時,二更的鼓聲恰好悠悠傳來。
    秦浩微微歎了口氣,帶著一絲無奈,緩緩地躺在榻上,眼神中流露出些許的迷茫。
    心中思索著所有已知之事,試圖從中找尋出規律。
    房子唐朝也在,那就意味著唐朝就有了這個房子,而後一直傳承至現代。
    那個門鈸著實古怪異常,在大唐時期斷然不會有此種造型,可既然它出現在這裏,那就必定能在大唐找到其出處。
    那被掩埋的毽子和硯台為何又會再度出現呢?難道它們也是來自大唐的物品嗎?那根柱子上的圖案究竟因何而存在呢?
    那圖案乃是現代所畫,可為何會出現在這裏?難道傳承下來的老物件上的印跡都會保留下來嗎?
    突然,心中一動,連忙起身拿出小木箱,取出硯台,仔細看向底部,
    果然,上麵刻著“大業五年,齊州坊製”八個小字,那時自己五歲,難道是開蒙時給自己買的?
    接著又認真觀察毽子上的銅錢,錢體發白,仔細辨認上麵的篆體字,乃是“五銖”二字。
    回想自己曾經看過的書籍,確定了這應該是大業年間的銅錢。心中歡喜,若不是今日突發奇想,還真難以發現。
    秦浩隻覺要想弄明白這一切,就得如同探案一般抽絲剝繭,著實艱難萬分。
    所幸,如今好歹有了些許明悟,猶如在迷霧之中窺見了一絲曙光。
    另外,唐朝的娘親與現代的老媽名字不同,爺爺和老道的名字也各異,這其中究竟是何緣由呢?
    他們之間會有什麽關聯嗎?大唐生父名為秦三寶,聽全伯所言,他與秦瓊會有聯係嗎?
    秦三寶?秦叔寶?難道是如同“伯、仲、叔”那般的排序?
    莫非秦瓊在其家中排行老三?所以才有了秦三寶這個名字?還有哪些穿越後的細節被遺漏了呢?
    忽然又想到時間線,出生到八歲兩世都沒什麽記憶,大唐僅能回憶起師父牽著自己手的模糊畫麵,
    聽全伯說智力缺陷還可解釋,現代為何也沒有記憶呢。
    八歲到十八歲,隻有和爺爺的記憶,十八歲到穿越,大唐又是空白,現代都是學校和部隊的場景。
    那出生於大唐的那個秦浩去哪了呢?不會終南山上還有個秦浩吧,
    我的天!還有什麽遺漏的地方沒有?怎麽想不起來了呢?
    思來想去,如一團亂麻,腦袋陣陣生疼,始終參不透這其中的奧秘,在困惑中逐漸沉沉睡去。
    喜歡貞觀逆旅:歸鄉之途請大家收藏:()貞觀逆旅:歸鄉之途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