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 儀仗煌煌民拜路,韜光隱隱士籌謀
字數:7484 加入書籤
三日後,駙馬竇奉節鬱憤成疾,藥石無靈,終在病榻上含恨而逝。長廣公主自楊師道病逝之後,終日眼淚不斷,握著趙斌的手與世長辭。這接連的變故,引得市井街巷議論紛紜,
百姓們茶餘飯後議論完駙馬抓奸在床的細節之後,掰著指頭算著駙馬這樁富貴背後的凶險,“娶公主如伴虎“的議論,隨著晨鍾暮鼓聲傳遍坊市。
然而,這番民間熱議並未影響各國使節對大唐公主的爭奪。吐蕃大相祿東讚以過人的智謀力壓群雄,終得到了李世民的首肯。閻立本妙筆生花,將這一外交盛事定格於《步輦圖》中,成為了千古佳話。
二月的東宮飄著藥香,秦浩將五劑湯藥置於鎏金托盤,藥汁在晨光中泛著詭異的墨色。李治握著藥碗的手指微微發顫,這虎狼之藥雖灼燒喉舌,卻承載著綿延皇嗣的厚望。
每服藥後,他都會召來一位精心挑選的易孕之體的美人,待歡好後便將她們幽禁於掖庭密室,連掌事太監都不知曉這些紅牆內的秘密。
秦浩臨行前按住李治遞上的腰牌,目光如炬:“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子嗣之事,切莫太過急躁,若事不成,我們再想辦法。
泰山封禪,臣必寸步不離。若有異動,殿下隻需記住,白袍銀槍薛仁貴,是你最後的倚仗。“李治望著那隻覆在自己手背上的大手,突然想起少年時父親出征的背影。
寢殿深處,皇孫李忠蜷縮在錦被中劇烈的咳嗽,枕邊的帕子已染滿暗紅。秦浩解開孩子的衣襟,看著那些如同蛛網般蔓延的紫色紋路,忽然想起後世醫院裏的ct影像。
這來自五色石的輻射之症,就算把現代的核磁共振儀搬到大唐來,怕也是回天乏術。
三月驚蟄,長孫無忌的奏章在太極殿掀起了千層浪。當泰山封禪四字再次提上日程,滿朝的文武再無一人反對。魏征撫著白須沉默不語,鬢角的霜雪比往年更重了些。
李世民龍顏大悅,大筆一揮,玉輅車輿的設計圖、十二章袞冕的樣式,連同浩浩蕩蕩的儀仗規製,化作一道道明黃詔書飛向六部。
戶部尚書接過秦浩的捐贈文書時,老花鏡險些跌落在地,那白花花的銀錠,竟將戶部庫房鋪成了一片耀眼的銀河。自此,再無人敢提封禪勞民、虛耗國力的諫言。
太常寺與禮部商議流程、禮官考證周禮,朝廷準備玉牒文書之時,桃源莊的杏花正豔,眾女眾星捧月般的將秦浩圍在中央,
用盡了渾身的解數展示自己的魅力,有的解下西域進貢的玫瑰香露,有的別出心裁地跳起胡旋舞,有的則親手奉上溫好的葡萄酒。
秦浩徜徉在酒池肉林,不時的抱怨長樂與武順、武曌的不告而別,卻也理解長樂對李世民封禪的期待之情。
唯有馮雲站在廊下,看著夫君被眾人簇擁的模樣,指甲深深掐進掌心。氣嘟嘟的走進廚房,一把抄起案上的菜刀,寒光閃過,雞頭帶著血珠飛向天空,驚起滿院棲息的夜鶯。
“夫君,馮雲不會真的生氣吧?”
“這可不好說,不過我和她說過,生氣對胎兒不好,所以她得忍著。”
這句話算是一滴水掉進了油鍋,眼下長樂不在,眾女全都用發情的眼光盯著秦浩,最終武柔出了個餿主意,擲骰子,每日選兩人,才算是息了風波。
兩儀殿內燭火搖曳,李世民將象征監國的玉印推到李治麵前:“朝中諸事,你與玄齡共商。“
李治接過印璽時,指尖興奮得微微發抖,而房玄齡卻望著案頭堆積如山的奏折,眉頭擰成了疙瘩。
談及李泰守陵,李世民望著昭陵的方向,眼角泛起淚光:“青雀在昭陵種了三百株牡丹,說是要等觀音婢生辰時盛開......“
當房玄齡問及秦浩隨行後的宮禁問題,李世民沉吟良久:“薛萬徹有萬夫不當之勇,宮禁交給他,朕睡得踏實。“
三月十五,封禪隊伍如一條金色的巨龍蜿蜒出了長安城。玉輅車輦碾過朱雀大街,車輪與青石板碰撞出清脆聲響。
太常寺官員捧著賬簿精打細算,所到州縣不見絲毫擾攘,反而獲得了熱烈的歡迎,每至一地,隊伍的吃穿住行盡皆由太常寺支出,
百姓們望著隊伍中滿載糧米的車隊,編出一首俏皮的民謠:“李世民,出長安,馬蹄踩處金磚翻,東街賣餅買驢車,西市屠戶換銀鞍;
封禪車,碾過坡,麥田長出銅錢窩,老太太穿針縫彩綢,小娃撒歡撿糖垛。
別家皇帝拜神仙,咱家皇帝送飯碗,泰山腳下一壺酒,醉倒十萬窮光蛋......“
當民謠傳入行營,李世民笑得前仰後合,絲毫沒有因為直呼自己的名字有所慍怒,還特意命人賞賜編民謠的老漢一串銅錢。
暮色中的禦帳內,李世民拍著秦浩的肩膀:“正則啊,朕謝謝你的慷慨,朕也知曉一次封禪耗費巨大,都是為了讓朕圓了畢生的心願!“
長孫無忌和李積對視一眼,摩挲著老手皆未開口,褚遂良輕歎口氣:“陛下,臣省吃儉用才湊出五十貫,夫人連肉都不讓臣吃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李世民指著眾臣大笑:“眾卿之心,朕豈能不知,輔機捐了三百貫,懋公捐了一百貫,朕早把昭陵的風水寶地給你們留好了!
正則不同,是正則的提議,朕才能如此圓滿的完成此次封禪,而且不給天下帶來動蕩,甚至還被百姓口口稱讚,這等功勞不隻是銀錢,更出自本心,
朕聽說寶貝女兒也直接趕往了齊州,朕呀,隻覺得滿心的舒暢,恨不得快些到了泰山呢!“
秦浩打趣道:“辛辛苦苦十幾年,一夜回到貞觀前。陛下不若再賜臣一個長安的府邸吧,青龍坊的有些太偏了,麗質總是抱怨,所以才不願在長安住呢!”
李世民撫掌大笑:“正則此次出了血本,朕也不能小氣,正巧安仁坊有處楊廣的舊宅,原要改建成晉王府的,可如今太子已用不到了,朕便做主賞你做為駙馬府吧!
怎樣?朕此次可是雄起了一回?朕知曉你們背後都是如何議論朕的,可朕心胸寬廣如大海,不願與你們一般計較罷了,哈哈哈哈。“
此言一出,帳內空氣驟然凝固,長孫無忌手中的茶盞微微晃動,李世民隨口說出的話語卻把自己震得不輕,晉王府賞賜給一個臣子,這可不是簡單的賞賜啊!
褚遂良下筆的手有些顫抖,李積卻是捋著長須,望著秦浩的眼神,多了幾分意味深長的笑意,李藥師眼光毒啊!我不如也!
晉陽與徐惠步入帳中,各自端著一碗羹湯,晉陽語氣輕柔:“天色這般晚了,父皇的身子方才見好了點,還是早些休息吧,對了,姐夫,曇娘在外麵等你,說是段大人有些不舒服,找你醫病呢!”
徐惠看著李世民紅光滿麵的模樣,衝著皇帝露出了燦爛的笑容,李世民抿著嘴角端起羹湯一飲而盡。
朝堂之上,吏部尚書韋挺捧笏上前:“太子殿下,衛州驛報傳來,譙國公柴紹之子柴令武外放衛州已逾數載。近來坊間傳言,謂朝廷待功臣之後過苛,此等非議恐損聖德威嚴。“
話音微頓,目光掃過列班群臣,“柴令武在衛州任內,疏浚漕運暢通商道,恩威並施安撫部族,治績卓著。雖早年偶有失察之過,然其文韜武略兼具,實乃棟梁之材。若能召回重用,既可彰顯陛下仁厚胸懷,亦可為朝堂增添臂膀,懇請殿下明察。”
李治眼眸掠過滿殿公卿,沉聲道:“眾卿對此有何見解?“
代行中書令職權的岑文本整冠趨前,言辭懇切:“韋尚書所言極是。柴氏一門忠烈,今若啟用令武,既能平息輿情,更可激勵滿朝勳貴效命之心,此乃一舉多得之策。“
黃門侍郎劉洎旋即踏出班次,袍袖飛揚間擲地有聲:“臣附議!柴令武在外數載磨礪,更添沉穩。值此用人之際,正是其建功報國的良機!“
給事中崔仁師撫須頷首,目光如炬:“政令通達需賢才襄助,柴令武治政有方,若能歸朝,必能補闕拾遺,裨益良多。“
尚書右丞杜楚客更是朗笑出聲,聲震殿梁:“老臣舉雙手讚成!當年柴駙馬橫刀立馬,虎父焉有犬子?這等人才若繼續外放,豈不是明珠蒙塵!“
高士廉與房玄齡對視一眼,又齊齊望向李治,未有發言,李治揮袖開口:“準卿所奏,吏部議定官職呈上來吧。”
高士廉上前,聲如洪鍾:“啟稟太子殿下!自第二次括戶以來,豪強大族肆意兼並土地,致使國庫賦稅日減。
此等亂象若不及時遏製,恐動搖國本!臣懇請即刻派遣得力幹員,分赴諸州郡縣徹查戶口,嚴令隱匿之戶限期自首,重新入籍造冊!“
話音未落,房玄齡緩步出列,“士廉所言極是!然臣以為,宜恩威並施。對於主動自首的隱戶,當以厚賞相誘,可許其"括得客戶,免六年租調"。如此既能安撫民心,又能讓流民甘願歸籍,方為長治久安之策。“
李治抬手輕叩禦案:“二卿所言,深合孤意。即刻擬旨,依計施行!“
夜幕初垂,韋挺府邸的花廳內燭影搖曳。杜楚客執銀壺斟酒,崔仁師輕撥箜篌,劉洎與岑文本低聲交談,唯有主位虛席以待。
隨著銅環叩門聲響起,薛萬徹身披大氅踏入廳中,腰間橫刀寒光映著燭火,掃過滿座文臣時,目光中閃過一絲警惕。
“大將軍虎步生風,當真有萬夫不當之姿!“韋挺起身相迎,“昔年滅東突厥,征薛延陀,將軍單騎衝陣斬敵首,陛下讚"朕之樊噲",今日得見,方知盛名之下無虛士啊!“
薛萬徹抱拳還禮,語氣卻帶著難得的謹慎:“韋尚書謬讚了,末將不過是遵聖命行事。“
“大將軍過謙了!“杜楚客舉杯笑道,“陛下曾言"當今名將,唯李積、薛萬徹、李道宗三人",此等殊榮,滿朝武將誰不豔羨?“
薛萬徹喉間發出一聲悶笑,仰頭飲盡杯中酒,“聖眷如天,末將唯有以死相報。“目光掃過眾人,忽然壓低聲音,“不過今日諸位如此陣仗,恐怕是酒無好酒,宴無好宴吧!“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韋挺撫須而笑,指尖叩擊著案幾:“大將軍果然快人快語!且看這長安城,表麵歌舞升平,實則暗流湧動。“忽然起身,低聲開口,“太子體弱,皇孫即將夭折,儲君之位......“
“住口!“薛萬徹猛然起身,“此乃陛下家事,爾等竟敢妄議!“
岑文本卻不慌不忙,取出一卷文書:“魏王禮賢下士、深得民心,朝堂誰不知其賢明?括地誌已成,魏王親筆"以彰父德,以惠蒼生",這般孝心,這般雄心......“
“孝心?“薛萬徹冷笑,“諸位有話直說,莫要繞圈子!“
劉洎見狀,輕歎一聲:“大將軍可知太子服藥日久,至今膝下再無子嗣?若國本空虛,內有宗室覬覦,早晚必成禍端......“
杜楚客適時添火:“將軍還記得漢王元昌否?他臨終前高呼"若大哥在,豈容此等局麵"......將軍當年險些攻入秦王府,置陛下於死地......“這話如同一把利刃,直插薛萬徹的軟肋,李建成可是自己的舊主。
漢王李元昌謀反被賜死時,自己因與之交好險被牽連,此刻酒意上湧,眼前頓時浮現出了漢王受刑前的慘狀。
“夠了!“薛萬徹摔碎酒碗,瓷片飛濺,“你們不就是想讓我助魏王嗎?“
韋挺緩步上前,取過岑文本手上的文書:“非是助魏王,而是護大唐江山。“他壓低聲音,“太子若不能承大統,唯有賢王繼位方能服眾。將軍手握禁軍,若能襄助......“
薛萬徹盯著文書上的朱砂印,喉結上下滾動。燭火忽明忽暗,映得他臉上陰晴不定。
良久,他抓起狼毫,筆尖懸在文書上空微微顫抖:“我薛萬徹一生坦蕩,若此舉真是為了大唐......“墨跡落下的瞬間,滿座文臣眼中閃過不易察覺的笑意。
曇娘攥著帕子守在父親榻邊,見秦浩三指搭在段綸腕間凝神診脈,又偷眼瞧父親嘴角噙著若有似無的笑意,那目光在二人之間來回遊移,倒比平日多了幾分促狹。
“嶽丈脈象平和,不過有些心火上擾罷了。“秦浩收了脈枕,忽然挑眉笑道,“先前勸您莫要操心閑事,怎麽陛下剛授了宗正卿的職,這心思又活絡起來了?“
段綸撫須長歎:“原以為是個清閑的差使,誰知有次監看魏王祭典,卻見他書信不斷......“壓低聲音,瞥了眼女兒,“那祭壇的規製、儀程細節,處處透著蹊蹺。可這話若奏與陛下,難免落個離間宗室的罪名。“
“乖,這是朝堂機密,你先回房歇著?“秦浩朝著曇娘擠擠眼。
“我才不!“曇娘跺著繡鞋,“你們說你們的嘛,我不聽就是,我有法子可以左耳進右耳出的。“
秦浩笑著彈了下她的額頭:“就你鬼靈精!“起身整了整衣襟,“嶽丈不必憂心,皇家之事千頭萬緒,守好本分便是。天塌下來,自有個子高的人頂著。“
段綸忽而打量起女婿挺拔的身形,點了點頭,話鋒一轉:“你嶽母總念叨著想把賢兒留在身邊作伴。她一人在府中寂寞,你們小夫妻......“意味深長地瞥了眼女兒緋紅的臉頰,“曇娘還年輕,怎麽就不見了動靜呢?“
“都怪他......“曇娘眼眶泛起水光,絞著帕子口中嘟囔,“種子都撒在別人身上了!“
秦浩連忙捂住曇娘的小嘴,朝嶽父躬身行禮:“謹遵嶽丈教誨,小婿現在便去出征......“話音未落,曇娘羞得捶打著他的胸膛,拽著他便往門外跑。
“慢些慢些!這裏隔音可不好啊!“段綸望著二人的背影不住的搖頭,“如今的年輕人啊,也不注意著些......“話音消散在吱呀作響的門扉間。
暮色漫過回廊時,秦浩望著天際的流雲,段綸提及的魏王異常仍在心頭盤旋。
沒有陛下的首肯,李泰縱有通天的本事,又能翻起什麽風浪來呢?一個祭祀為何讓久經宦海的嶽父就這般不安?
喜歡貞觀逆旅:歸鄉之途請大家收藏:()貞觀逆旅:歸鄉之途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