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民心可用,農為邦本

字數:4729   加入書籤

A+A-


    和煦的春風,拂過鄴城內外忙碌的工坊工地。僅僅幾日,一座初具規模的工坊已拔地而起,夯土為牆,木料為梁,處處可見熱火朝天的景象。
    吆喝聲、夯土聲、木料碰撞聲,交織成一曲充滿活力的樂章,宣告著冀州新生的蓬勃朝氣。
    袁尚放下手中的公務,略作歇息,便起身前往工坊工地。他想親眼看看這凝聚著無數冀州百姓希望的工坊,是否如他預想般充滿生機。
    當袁尚的車駕緩緩駛近,遠遠地便瞧見人頭攢動,塵土飛揚。還未等車架停穩,便有眼尖的百姓認出了袁尚的座駕,驚喜的呼喊聲瞬間如同浪潮般湧來:“侯爺來了!侯爺來了!”
    原本忙碌的民夫們,紛紛放下手中的工具,自發地匯聚到道路兩旁,恭敬地向袁尚行禮。一張張黝黑樸實的臉上,洋溢著發自內心的喜悅和感激。他們衣衫襤褸,卻精神抖擻,眼神中充滿了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盼。
    袁尚連忙下車,麵帶微笑,親切地向眾人揮手示意。他走到人群中,和藹可親地與民夫們交談,詢問工坊的進展情況,關心他們的生活。
    “侯爺,您來了!”一個滿臉汗水的壯實漢子,激動地擠到袁尚麵前,聲音洪亮地說道,“俺是昨日剛來的,多虧了侯爺,俺一家老小總算是有著落了!”
    “是啊,侯爺!”另一個略顯瘦弱的婦人也紅著眼眶說道,“俺們一家逃難到冀州,吃了上頓沒下頓,要不是侯爺招募勞力,俺們真不知道該怎麽辦了!”
    “侯爺,您就是俺們的救命恩人啊!”此起彼伏的感激聲,匯聚成一股暖流,湧入袁尚的心田。他看著眼前這些淳樸善良的百姓,心中充滿了感動和責任感。
    “諸位鄉親父老,不必客氣。”袁尚溫和地說道,聲音不大,卻清晰地傳入每個人的耳中,“大家都是冀州的一份子,本侯理應為大家謀福祉。工坊的建立,不僅是為了釀酒興商,更是為了讓大家能夠安居樂業,過上好日子。”
    袁尚的話語,如同春風化雨,滋潤著百姓們的心田。他們原本忐忑不安的心,此刻徹底安定下來。他們知道,這位年輕的安平侯,是真的把他們放在心上,是真的想要帶領他們過上好日子。
    “侯爺仁義!”人群中爆發出震耳欲聾的歡呼聲,響徹雲霄,久久不息。
    袁尚在工地上巡視了一圈,仔細察看了工坊的建設情況。工人們幹勁十足,一切都井然有序,比他預想的還要順利。他滿意地點點頭,對徐庶和石韜的辦事能力更加讚賞。
    離開工地,返回刺史府的路上,袁尚的心情格外舒暢。百姓的熱情和期盼,讓他更加堅定了在冀州大展宏圖的決心。民心可用,乃是成事之基石。
    回到府中,袁尚還未來得及喝口茶,便想起眼下正值春耕時節,這可是關乎冀州未來一年收成的頭等大事。他立刻命人將徐庶、石韜、沮授三人請到書房議事。
    不多時,三人便聯袂而至。
    “主公,如此急召我等前來,可是有何要事?”徐庶拱手問道,語氣沉穩。
    袁尚示意三人落座,開門見山地說道:“諸位,眼下春耕在即,乃是農時之要。我冀州經曆戰亂,百姓流離失所,田地荒蕪。若想盡快恢複民生,充實府庫,屯田之策,勢在必行。”
    徐庶、石韜二人聞言,皆點頭表示讚同。沮授略作思索,開口道:“主公所言極是。屯田之策,確為當前冀州之良策。隻是,我冀州世家大族盤根錯節,兼並土地嚴重,推行屯田,恐會遭遇阻力。”
    袁尚微微一笑,胸有成竹地說道:“義公所慮,確是實情。然則,我等推行屯田,並非強取豪奪,而是以官府之力,組織流民開墾荒地。冀州地廣人稀,荒地甚多,足可安置流民,開墾良田。”
    “主公之意,是以荒地屯田?”徐庶若有所思地問道。
    袁尚點頭道:“正是。我冀州荒地眾多,與其任其荒廢,不如開墾出來,既可安置流民,又可增加糧食產量,一舉兩得。”
    石韜沉吟片刻,說道:“主公此策甚妙。隻是,流民開荒,缺乏耕牛農具,恐難成規模。”
    “廣元所言極是。”袁尚早有考慮,緩緩說道,“耕牛農具之事,可由府衙出資購置,借予屯田百姓。待秋收之後,再按比例收取糧食,作為償還。”
    “如此一來,既解決了流民開荒之困,又可減輕府庫壓力,妙哉!”徐庶讚歎道。
    沮授也點頭表示讚同:“主公之策,可行。隻是,屯田之法,需有章程,方能順利推行。”
    袁尚微微一笑,早已成竹在胸:“章程之事,我已有所考慮。可參照幽州屯田之法,結合冀州實際情況,製定一套完善的屯田章程。此事,便交由元直負責,廣元、義公協助。”
    徐庶、石韜、沮授三人齊聲應諾:“喏!”
    議定屯田之事後,袁尚又想起提升農業生產效率的關鍵所在。他沉吟片刻,說道:“諸位,我觀冀州農具,仍舊簡陋落後,耕作效率低下。若想真正實現豐衣足食,還需改良農具,提升耕作效率。”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徐庶、石韜、沮授三人聞言,皆有些疑惑地看向袁尚。農具改良,談何容易?這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未必能夠成功。
    袁尚看出了三人的疑慮,微微一笑,神秘地說道:“我這裏倒是有兩件農具的圖紙,若能推廣開來,必可大大提升耕作效率。”
    說著,袁尚便起身走到書案前,鋪開絹布,拿起炭筆,開始繪製圖紙。他腦海中浮現出唐朝時期先進的曲轅犁,以及元代時期水轉翻車。這兩樣農具,在這個時代,絕對是劃時代的創新。
    他先畫起了曲轅犁的圖紙。曲轅犁結構精巧,輕便靈活,不僅可以深耕細作,而且能夠適應各種地形,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袁尚認真細致地繪製著每一個部件,力求精準無誤。
    徐庶、石韜、沮授三人好奇地圍攏過來,看著袁尚筆下逐漸成型的奇怪農具,眼中充滿了疑惑。他們從未見過如此複雜的犁具,也無法想象這東西究竟有何妙用。
    待袁尚畫完曲轅犁的圖紙,又開始繪製水轉翻車的圖紙。水轉翻車利用水力驅動,可以源源不斷地將低處的水引到高處,用於灌溉農田,大大節省了人力。
    看著圖紙上精巧的水車結構,徐庶、石韜、沮授三人更是驚歎不已。他們雖然不懂得其中的原理,卻也能感受到這兩樣農具的不凡之處。
    “主公,這兩樣農具,究竟是何物?”徐庶忍不住好奇地問道。
    袁尚放下炭筆,指著圖紙上的曲轅犁,解釋道:“此物名為曲轅犁,乃是一種新型犁具,較之以往的犁具,更為輕便靈活,耕作效率更高。”
    他又指著水轉翻車的圖紙,說道:“此物名為水轉翻車,可利用水力進行灌溉,省時省力,可解旱情之憂。”
    徐庶、石韜、沮授三人聞言,麵麵相覷,眼中充滿了震驚和驚喜。他們萬萬沒有想到,袁尚竟然還懂得改良農具,而且看這圖紙,似乎真的非同凡響。
    “主公,這兩樣農具,當真如此神奇?”石韜有些難以置信地問道。
    袁尚自信地一笑,說道:“是否神奇,一試便知。待屯田章程製定完畢,便可著手製作曲轅犁和水轉翻車,在冀州推廣開來。我相信,有了這兩樣農具,我冀州農業,必將迎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徐庶、石韜、沮授三人看著袁尚堅定的眼神,心中充滿了期待。他們似乎已經看到了冀州豐收在望,百姓安居樂業的美好景象。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袁尚站在書房窗前,白日裏與徐庶、石韜、沮授等人商議的農事新策,在他腦海中不斷盤旋。曲轅犁與水轉翻車,無疑是提升冀州農業生產力的關鍵。然而,袁尚的目光,不僅僅局限於冀州一地。
    幽州,同樣是袁尚戰略布局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幽州若能與冀州齊頭並進,互為犄角,袁尚的根基方能更加穩固。想到這裏,一個念頭在他心中愈發清晰——必須盡快將曲轅犁與水轉翻車推廣至幽州。
    “荀攸心思縝密,又深諳農事,此事交由他去辦,定能事半功倍。”袁尚心中暗忖。荀攸長期坐鎮幽州,對當地情況了如指掌,推廣新農具,必然能少走許多彎路。
    “來人。”袁尚轉身,對著門外輕喚一聲。
    一名親兵應聲而入,恭敬地候在一旁。“侯爺,有何吩咐?”
    “速去準備快馬,明早傳信幽州,請荀公達即刻啟程,前來冀州鄴城,我有要事與他相商。”袁尚語氣沉穩,卻帶著一絲不容置疑的威嚴。
    “喏!”親兵領命,不敢怠慢,立刻轉身離去,去安排送信事宜。
    袁尚望著親兵離去的背影,嘴角微微勾起,露出一抹自信的笑容。他仿佛已經看到,曲轅犁在冀州,幽州廣闊的田野上耕耘,水轉翻車在幽州縱橫的河流旁運轉的景象。
    喜歡漢末袁尚:攬盡江山與美人請大家收藏:()漢末袁尚:攬盡江山與美人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