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進軍淮西

字數:4706   加入書籤

A+A-


    翌日,武植率領麾下眾將及 12 萬大軍離開江寧府,朝淮南西路進發。
    此次剿滅王慶,兵分三路。中路大軍 6 萬人由武植親自統率,其麾下有李綱、趙鼎以及嶽飛、張憲、湯懷等小將。自江寧府啟程後,沿長江北岸西行,經和州、無為軍等地,再轉西南,抵達淮南西路中部的廬州。此行的目標在於直搗淮南西路核心區域,攻占重要城池與據點,殲滅叛軍的有生力量。
    北路左翼 3 萬大軍由呼延灼統率,劉光世為副將。自江寧府啟程,向北沿淮河支流西進,抵達淮南西路的壽州等地。其目標為迅速掌控淮南西路北部的戰略要地,截斷叛軍可能的北逃路線。
    南路右翼 3 萬大軍由韓世忠擔任主將,吳玠、劉琦為副將。自江寧府出發後向南行進,經池州,再向北抵達淮南西路的南部,避開敵軍主力防禦,借助山地進行隱蔽行軍和設伏。其目標是從南部對敵軍進行牽製和騷擾,防止敵軍南逃,而後與中路軍匯合,攻擊敵軍據點。
    隨著三路大軍挺進淮南西路,一路勢如破竹。此時,身處南豐城內的王慶收到朝廷大軍對他進行剿滅的消息,頓時神色驚慌。
    他望向下首左右兩列首位的兩人,急切說道:“李先生,杜將軍,為何這朝廷平叛大軍不去攻打方臘的摩尼教,反倒進入淮西來攻打我王慶了?”
    下方的李助聽聞王慶此言,臉上的神情一時間變得極為複雜,回想起往昔,在汴京時,他與史文恭被武植算計,無奈之下,隻好與史文恭離開了京城,此後二人便分道揚鑣,各自闖蕩。
    離開京城後,李助四處遊曆,來到了淮西之地。在這裏,他結識了王慶。
    初遇王慶時,李助見他談吐不凡,心懷壯誌,心中不禁大為讚賞。因此在王慶的再三邀請下,李助決定追隨他,為其出謀劃策。
    此後,他們一同起兵反抗朝廷,憑借著李助的智謀和王慶的果敢,很快便占領了淮西的大部分地區。
    然而,讓李助沒想到的是,王慶在占據淮西後,卻開始沉迷於吃喝玩樂,全然不顧百姓的死活,縱容麾下士兵在民間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曾經那個心懷大誌的王慶已然不見,取而代之的是一個隻知貪圖享樂的昏庸之輩,看到這一切,李助心中頗為懊悔。
    聽到王慶的詢問,李助心中暗自歎了口氣,麵上卻不動聲色,迅速壓下紛繁思緒,拱手恭敬說道:“大王,依臣之見,定是那朝廷大軍瞧咱們好似軟弱可欺,便想著先從咱們這裏下手,妄圖殺一儆百。”
    王慶聞言,強抑心中恐慌,麵露怒色,大聲道:“沒想到這朝廷竟如此欺軟怕硬,因我等勢力不如方臘強大,就想先攻我大楚國。杜將軍,你率我大楚精銳,給朝廷些厲害瞧瞧!”
    位列武將首位的杜壆,眼中閃過一抹興奮,拱手抱拳道:“謹遵大王之命。”
    杜壆的祖上可追溯至五代十國時的後晉大將杜重威。當時後晉覆滅,杜重威其子帶著一部分族人逃至淮西定居。
    杜壆自幼修習家傳的打熬筋骨之法以及祖傳沙場武藝,於淮西之地難逢敵手。其後王慶聚眾反抗朝廷,聽聞杜壆武藝超群,誠心邀請,杜壆亦欲施展自身所學,二人一拍即合,杜壆遂加入王慶的陣營。
    如今聽聞要與朝廷大軍交鋒,杜壆內心湧起興奮之情,渴望能尋得一個與自己勢均力敵的對手。
    時間流逝,朝廷的三路大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從江寧府攻入淮西,短短一個月之內便收複了被王慶占據的和州、舒州、黃州、安、蘄州等州府。
    整個淮西之地,約有半數州府重新歸入了朝廷的轄地。
    而武植帶領的中路大軍,此時已抵達了廬州城下。廬州是淮南西路的重要州府與核心區域。隻要攻克廬州城,整個淮南西路東部區域便可全部重歸朝廷掌控。
    廬州城內,叛軍此時已做好迎擊準備。王慶派遣的大將杜壆帶領的援兵經過十多天的疾馳,搶先一步抵達廬州城。此刻,整個廬州城內連同杜壆帶來的兵馬,總數已達 8 萬之眾。
    距廬州城 5 裏之外的大營裏,武植召集了眾將校,準備商議進攻廬州之事。
    “據本帥派出的探子回報,如今王慶又差遣其麾下頭號大將杜壆,率領五萬叛軍進駐廬州城。如此一來,城內叛軍已多達八萬之眾 。雖說我軍皆是精銳之師,但我軍身為攻城一方,其難度必然遠超守城的叛軍。不知諸位有何破敵良策?”
    武植說完,目光看向下首的李綱、趙鼎以及嶽飛等幾位將校。
    實際上,對於攻破此城,武植心中早有計策。此次他奉命率軍南下平叛,特意攜帶了20門紅衣大炮,以備不時之需。然而,武植並不打算動用這些紅衣大炮去攻打叛軍。
    畢竟江南的叛軍之中,多數是被裹挾的流民,他們同樣是大宋的子民,並非外敵。在武植看來,不到萬不得已的絕境,實在不願對這些百姓大開殺戒。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聽到武植的詢問,手下的李綱略作思索,旋即起身,抱拳說道:“大帥,卑職聽聞王慶麾下大將杜壆,在投身叛軍之前,於淮西之地便是聲名遠揚的武癡,平日裏最愛在淮西與人切磋比武。”
    “不知大帥麾下是否有武藝卓絕的將領?屆時可派此人前往廬州城下叫陣,宣稱以鬥將之法來決定勝負。以杜壆的脾性,必然會對此饒有興致。倘若我方能一舉將其擒獲,廬州城的叛軍便會陷入群龍無首的境地,如此一來,攻克廬州城便如同探囊取物,易如反掌了。”
    武植聽了李綱的話,微微沉思。他對廬州城叛軍守將杜壆自然是早已知曉,且有著前世記憶的他清楚,杜壆乃是王慶麾下的頭號大將,武藝超群,乃當世絕頂高手,其實力能與林衝、關勝相媲美,甚至更勝一籌。
    在自己麾下的將領中,能夠勝過他的,除了自己,便隻有盧俊義、武鬆二人。或許史文恭也能勝過他,但究竟如何,還需戰過方能知曉。
    武植這般想著,目光投向李綱,嘴角微微上揚,輕聲笑道:“本帥帳下猛將雲集,若論能勝過那杜壆之人,可不在少數。本帥的親衛統領史將軍,便是一位武功絕頂的高手。就依李兄所提的鬥將之策吧。”
    說完,武植轉頭看向身旁的親衛統領史文恭,語氣溫和卻滿含期許:“史兄一身驚世絕技,長久屈居於親衛之位,實在是埋沒了。當下叛軍近在咫尺,正是你建功立業的絕佳時機。史兄,你就去會會那杜壆,讓他見識見識我軍的厲害。”
    史文恭聞言,麵色激動。雖說待在武植身邊作為親衛統領,已然出人頭地,可誰若學得一身好本事,會不願在這沙場建功立業、升官進爵呢?他拱手抱拳,對著武植說道:“多謝大帥給予卑職此等機會,卑職定不辜負大帥厚望!”
    武植微微頷首:“我相信史兄必能勝過那杜壆。”
    隨即武植下令大軍開拔,6 萬大軍直奔廬州城下,並很快在廬州城門下擺好了陣營。而廬州城上的杜壆望著下方的朝廷大軍,臉上不見絲毫恐慌,反倒透露出一絲興奮。
    杜壆目光轉向身旁的大將酆泰,聲音低沉卻透著一股難以抑製的戰意:“酆將軍,我看不如你我即刻點齊一隊精銳將士,大開城門,主動出擊。去會會這些朝廷軍,瞧瞧他們之中到底有沒有能與本帥過上幾招的硬手 。”
    酆泰聞言,神色頓時凝重起來,急忙勸道:“大帥,我軍此番駐守此地,乃是為抵禦朝廷的進攻。這廬州城城牆堅固、防禦完備,是我軍據守的倚仗。若輕易率兵出城與朝廷軍正麵交鋒,我軍便會失去城牆的庇護,一旦陷入朝廷軍的包圍,形勢將極為被動。還望大帥三思,切不可貿然行事。”
    然而,酆泰的話音剛落,城牆上的眾人便聽到城牆下方傳來一陣急促的馬蹄聲,眾人聞聲紛紛循聲望去,隻見一位身材高大的朝廷將領,單人獨騎,策馬行至城門下方。
    來人正是武植派來叫陣的史文恭,史文恭昂首望向城牆之上的杜壆,氣沉丹田,而後發出一聲暴喝,聲音響徹四周:“城牆上的賊首聽著!聽聞你在淮西之地自詡高手?可在我眼中,不過是個見識短淺、坐井觀天的鼠輩罷了!敢不敢出城與我一決高下,還是說你隻會龜縮在這城牆之後,當個縮頭烏龜!”
    城牆之上的杜壆聽著下方的朝廷將領的話語,頓時氣得滿臉通紅,他在淮西打遍天下無敵手,何時遭受過這般挑釁?
    當下,他早把大將酆泰的勸誡拋到了九霄雲外,扭頭對著麾下將校大聲下令:“諸位,速速點齊兵馬,隨我出城,去會會那個口出狂言的朝廷將領!”
    酆泰看著杜壆這副模樣,無奈地歎了口氣。他心裏明白,此刻再怎麽勸說也是白費力氣,隻好跟著各將校一同下了城牆。
    眾人迅速點齊兵馬,隨著一陣沉悶的聲響,城門緩緩打開,杜壆領著大軍魚貫而出。
    史文恭看到城門大開,便策馬往已方軍陣返回,他可不是魯莽之人,雖說自己武藝超群,但也深知單槍匹馬根本無法與對方大軍抗衡 。
    喜歡大郎別怕,我有掛請大家收藏:()大郎別怕,我有掛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