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葛洪仙蹤傳奇(一)

字數:23885   加入書籤

A+A-


    真實的曆史人物之一
    葛洪生平
    葛洪出身江南士族,三國方士葛玄之侄孫。13歲時喪父,家境漸貧,以砍柴所得,換回紙筆,在勞作之餘抄書學習,常至深夜。鄉人因而稱其為抱樸之士,他遂以“抱樸子”為號。性格內向,不善交遊,隻閉門讀書,涉獵甚廣。葛玄曾師從煉丹家左慈學道,號葛仙公,以煉丹秘術傳於弟子鄭隱。葛洪約16歲時拜鄭為師,因潛心向學,深得鄭隱器重。鄭隱的神仙、遁世思想對葛洪一生影響很大,自此有意歸隱山林煉丹修道、著書立說。
    晉永興元年304年)葛洪加入吳興太守顧秘的軍隊,任將兵都尉,與石冰的農民起義軍作戰有功,被封為“伏波將軍”。次年辭官往洛陽搜尋煉丹製藥之書,但因陳敏盤據江東作亂,歸途斷絕,遂流落在徐、豫、荊、襄、江、廣諸州之間。後葛洪絕棄世務,銳意於鬆喬之道,服食養性,修習玄靜。繼而師事鮑靚,繼修道術,深得鮑靚器重,以女兒鮑姑許配。建興二年314年),葛洪返回家鄉,隱居深山繼續從事《抱樸子》的創作。東晉開國,朝廷念其舊功,賜爵關內侯,食句容二百邑。鹹和326年—334年)初,司徒王導召葛洪補州主簿,轉司徒掾,遷谘議參軍。
    鹹和二年327年),葛洪聽聞交趾出產丹砂,自行請求出任勾漏今廣西北流縣)令。赴任途經廣州,刺史鄧嶽表示願供他原料在羅浮山煉丹,葛洪遂決定中止赴任的行程,從此隱居於羅浮山。他在朱明洞前建南庵,修行煉丹,著書講學。因從學者日眾,又增建東西北三庵東庵九天觀、西庵黃龍觀、北庵酥醪觀)。卒於東晉興寧元年363年),享年81歲。
    人物著作
    葛洪一生著述頗豐,《抱樸子》是其代表作。該書分內、外兩篇。內篇20卷,論述神仙方藥、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總結晉代前的神仙方術,包含守一、行氣、導引等,為醫藥學積累了寶貴的資料;外篇50卷,論述人間得失,世事臧否,闡明其社會政治觀點。全書將神仙道教理論與儒家綱常名教相聯係,開融合儒、道兩家哲學思想體係之先河。《抱樸子》的問世,對道教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另有《碑頌詩賦》百卷,《軍書檄移章表箋記》三十卷,《神仙傳》十卷,《隱逸傳》十卷;又抄五經七史百家之言、兵事方技短雜奇要三百一十卷。另有《金匱藥方》百卷,《肘後備急方》四卷。惟多亡佚,《正統道藏》和《萬曆續道藏》共收其著作十三種。
    主要成就
    1.道教理論
    葛洪繼承並改造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論,在《抱樸子內篇》中,他不僅全麵總結了晉以前的神仙理論,並係統地總結了晉以前的神仙方術,包括守一、行氣、導引和房中術等;同時又將神仙方術與儒家的綱常名教相結合,強調“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也”。並把這種綱常名教與道教的戒律融為一體,要求信徒嚴格遵守。他說:“覽諸道戒,無不雲欲求長生者,必欲積善立功,慈心於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蟲,樂人之吉,湣人之苦,賙人之急,救人之窮,手不傷生,口不勸禍,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不自貴,不自譽,不嫉妬勝己,不佞諂陰賊,如此乃為有德,受福於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葛洪主張神仙養生為內,儒術應世為外。
    葛洪在《抱樸子外篇》中專論人間得失,世事臧否。他主張治亂世應用重刑,提倡嚴刑峻法,匡時佐世;對儒、墨、名、法諸家兼收並蓄,尊君為天;不滿於魏、晉清談,主張文章、德行並重,立言當有助於教化。
    2.醫藥學
    葛洪精曉醫學和藥物學,主張道士兼修醫術。“古之初為道者,莫不兼修醫術,以救近禍焉”,他認為修道者如不兼習醫術,一旦“病痛及己”,便“無以攻療”,不僅不能長生成仙,甚至連自己的性命也難保住。
    葛洪在《抱樸子內篇·仙藥》中對許多藥用植物的形態特征、生長習性、主要產地、入藥部分及治病作用等,均作了詳細的記載和說明,對我國後世醫藥學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葛洪的醫學著作《肘後備急方》,書名的意思是可以常常備在肘後帶在身邊)的應急書,是應當隨身常備的實用書籍。書中收集了大量救急用的方子,都是他在行醫、遊曆的過程中收集和篩選出來的。葛洪特地挑選了一些比較容易弄到的藥物,即使必須花錢買也便宜,改變了之前的救急藥方不易懂、藥物難找、價錢昂貴的弊病。我國藥學家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的青蒿素發明,就受到《肘後備急方》的啟發。
    葛洪尤其強調灸法的使用,他用淺顯易懂的語言,清晰明確的注明了各種灸的使用方法,隻要弄清灸的分寸,不懂得針灸的人也能使用。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3.化學
    葛洪在堅信煉製和服食金丹可得長生成仙的思想指導下,長期從事煉丹實驗,在其煉丹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認識了物質的某些特征及其化學反應。這也是現代化學的先聲。
    他在《抱樸子內篇》中的《金丹》和《黃白》篇中,係統地總結了晉以前的煉丹成就,具體地介紹了一些煉丹方法,記載了大量的古代丹經和丹法,勾畫了中國古代煉丹的曆史梗概,也為我們提供了原始實驗化學的珍貴資料,對隋唐煉丹術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為煉丹史上一位承前啟後的著名煉丹家。
    葛洪在煉製水銀的過程中,發現了化學反應的可逆性。他指出,對丹砂硫化汞)加熱,可以煉出水銀,而水銀和硫磺化合,又能變成丹砂。他還指出,用四氧化三鉛可以煉得鉛,鉛也能煉成四氧化三鉛。在葛洪的著作中,還記載了雌黃 三硫化二砷)和雄黃五硫化二砷)加熱後升華,直接成為結晶的現象。
    真實曆史人物之二
    鄭隱
    鄭隱?~302),字思遠,西晉儒生,精通《禮記》、《尚書》,對九宮、三奇、河洛、讖記亦有涉獵。後拜葛玄為師,受《正一法文》、《九鼎丹經》、《金液丹經》、《太清丹經》,精於燒煉金丹。年逾八十,體力充沛,健步如飛。收藏極富,舉凡經、記、符、圖、文、篆、律、儀、法、言等,共一千二百九十八卷。晉惠帝太安元年302年),預知將有兵禍,率弟子數人隱居霍山在今安徽省霍山縣),不知所終。有徒弟葛洪,丹術大行於南方。入廬江馬跡山居,仁及鳥獸。有二虎入相隨,驢襄經書。時於永康橫江橋,逢舊識許隱。太安元年感晉世將亂,帶弟子葛洪等,東投霍山,後隱括蒼山仙去。除此山外小仙都還有鄭坑口村,為鄭隱曾經隱居地。明五經,善律侯,於和宮、天文、河洛讖緯無不精研,並且藏書豐富,門下常年有50餘位充作仆役的弟子。
    真實曆史人物之三
    葛玄簡介
    葛玄(164—244),字孝先,丹陽句容(今屬江蘇)人。三國著名高道,道教靈寶派祖師。據《抱樸子》記述葛玄以左慈為師,修習道術,受《太清丹經》、《九鼎丹經》、《金液丹經》等煉丹經書,後傳授給鄭隱。相傳他曾在江西閣皂山修道,常辟穀服食,擅符咒諸法,奇術甚多。後世道教尊稱葛玄為“葛仙公”,又稱“太極左仙公”,北宋徽宗時封為“衝應真人”,南宋理宗時封為“衝應孚佑真君”。
    宋元以後之人所寫有關葛玄的仙傳,層累匯聚了很多時代和來源不同的傳說故事。就較早期的材料而言,其事跡一方麵見於《神仙傳·葛玄》,其中將葛玄描述為一個師從左慈修習《九丹金液仙經》,常服餌術,長於治病,行符敕鬼,善於神變,最終屍解的術士。在現存零星的六朝地誌材料中,還有很多江南地方傳說,將葛玄描繪為一個煉丹成仙、白日飛升的仙人,很多地方都傳有其煉丹飛升之處。
    東晉末年葛巢甫作《靈寶經》,曾經“風教大行”,對葛玄的仙公形象做出了一係列的重要改變,將其塑造為一個經由人間修道活動而得以成功位列高級仙階的典範。
    七代祖:葛艾,漢下邳僮侯。
    祖父:葛矩,漢安平太守,黃門郎。
    從祖:葛彌,漢豫章第五郡太守。
    父親:葛焉,字德儒,東吳州主簿,山陰令,散騎常侍,大尚書。
    侄孫:葛洪
    真實曆史人物之四
    左慈簡介
    左慈生卒年不詳),字元放,廬江人,漢族,自號烏角先生,東漢末年著名方士,少居天柱山,研習煉丹之術。明五經,兼通星緯,明六甲,傳說能役使鬼神,坐致行廚。《後漢書》說他少有神道。
    據記載他的一隻眼睛是盲的,並且他與甘始、郤儉自稱自己有幾百歲。
    早年入世
    左慈,字元放,廬江郡人。他年輕時就很有神通,曾出席曹操的宴會,曹操笑著環顧各位賓客說:“今日貴賓聚會,山珍海味大致齊備了。所缺少的,隻是吳國鬆江中的鱸魚做的魚末子了。”左慈說:“這容易搞到。”於是他要了一隻銅盤,裝滿水。用竹竿安上了魚餌在盤中垂釣。一會兒,便釣出一條鱸魚。曹操熱烈鼓掌,宴會上的人都驚訝不已。曹操說:“一條魚不能使宴席上的賓客都吃上,有兩條才好。”左慈就又下餌釣魚,一會兒,又釣出一條,與前一條一樣,都有三尺多長,新鮮得十分可愛。曹操便親自走上前去把它做成魚末子,賜給宴席上的每個人吃。曹操說:“現在已經搞到了鱸魚,遺憾的隻是沒有蜀國的生薑作佐料。”左慈說:“這也容易。”曹操怕他在近處買,就說:“我過去曾派人到蜀國買錦緞,你可以命令別人告訴我委派的人,讓他多買二端六丈為一端)。”左慈走了,一會兒就回來了,搞到了生薑,又對曹操說:“在賣織錦的啟鋪裏見到了您所派遣的人,我已命令他多買二端。”後來過了一年多,曹操所委派的人回來,果然多買了二端織錦。曹操問他,他說:“過去某月某日,我在店鋪裏遇見一人,他把您的命令傳達給了我。”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曹操外出到近郊遊玩:陪同他的士大夫有一百多。左慈就送來一瓶酒。一片幹肉,親手傾倒酒瓶,向每個官員敬酒,官員們沒有不吃飽喝[3]醉的。曹操覺得奇怪,派人追查其中的緣故。走訪了賣酒的店鋪,原來他們的酒和幹肉昨天全部丟失了。曹操大怒,暗中打算殺掉左慈。有一次,左慈在曹操的宴席上,曹操正要逮捕他,他竟退進牆壁裏,忽然不見了。曹操就懸賞搜捕他。有人在集市上看見了他,正要捕捉他時,集市上的人卻都與左慈一模一樣,不知道哪一個才是左慈。
    後來,有人在河南陽城山頂遇見左慈,就又追趕他,他就逃進了羊群。曹操知道抓不到左慈了,就命令部下到羊群中去告訴左慈說:“曹公不再殺你了,原來不過是試試你的道術罷了。現在已經得到了驗證,所以隻想和你相見一麵。”忽然有一隻老公羊,屈起前腿的兩膝,像人一樣站著說道:“何必忙亂成這樣!”人們立刻說:“這隻羊就是左慈。”便爭著跑過去捉它,可是這群羊幾百隻,都變成了公羊,也都屈起了前腿的膝關節,像人一樣站著說:“何必忙亂成這樣!”於是人們就不知道該捉哪一隻羊了。老子說:“我之所以有大的禍患,是因為我有身體。等到我沒有了身體,我還有什麽禍患呢?”像老子這種人,可說是能把身體不當作一回事了,但與左慈相比,難道不是差得遠嗎?
    遊走四方
    有人說在荊州看見了左慈,當時當荊州刺史的劉表也認為左慈是個惑亂人心的妖道,打算將他抓住殺掉。劉表帶著兵馬出來炫耀 ,左慈知道劉表是想看看他有什麽道術,就慢慢走到劉表麵前說:“我有些微薄的禮物想犒勞你的軍隊。”劉表說:“你這個道士孤身一人,我的人馬這麽多,你能犒勞得過來嗎?”左慈又重說了一遍,劉表就派人去看是什麽禮物,見隻有一鬥酒和一小紮肉幹 ,但十個人抬也沒抬動。左慈就自己把幹肉拿來,把肉一片片削落在地上,請一百個人拿酒和幹肉分發給士兵。每個士兵三杯酒一片肉幹。肉幹吃起來和平常的味道一樣,一萬多士兵都吃飽喝足,但酒器中的酒一點也沒少,肉幹也沒吃光,劉表的一千多賓客也都喝得大醉。劉表大吃一驚,打消了殺害左慈的意思。
    晚年歸隱
    左慈告訴葛仙公說他要進霍山煉九轉丹,後來終於得道乘鶴而去。
    人物思想
    左慈、葛玄、鄭隱尊奉何神,無直接材料可考。不過他們都是金丹派,那麽我們不妨間接推斷,他們主要尊奉的可能是元君、老子。因為金丹派神話中的主要神格,據《抱樸子內篇 ? 金丹》所述,應是元君,亦稱太乙元君,他是「老子之師」,「天下眾仙皆隸焉」。如果說他們兼習三皇派鄭隱的三皇派色彩最濃),那麽他們主要尊奉的也可能是天地人三皇君。因為三皇派神話中的最高神格,據《無上秘要》卷六〈帝王品〉引《三皇經》所述,應是天地人三皇,他們是由「大有之祖氣」化成的, 又名天寶君、 神寶君、 靈寶君。葛洪作為金丹派要角,也尊奉元君、老子,但並未把元君視為最高神格。綜觀《抱樸子》內外篇,雖然兼綜諸子之學,但基本傾向還是儒家的。唐長孺師指出,葛洪的學術是「神仙讖緯之學」、「禮製典章之學」與「陰陽律曆之學」的結合,這「正是董仲舒以降漢儒治學的特徵,也是江南儒生自陸績、虞翻、賀循以至葛洪自己治學的特徵」,因而「我們完全有理由說葛洪是漢代遺風的繼承人」。 葛洪在《抱樸子內篇》中主張儒道兼修,「道本儒末」,但他是要以本固末,而不是留本棄末。《抱樸子內篇》說到儒道二者的分工:
    升降俯仰之教,盤旋三千之儀,攻守進趣之術,輕身重義之節,歡憂禮樂之事,經世濟俗之略,儒者之所務也。外物棄智,滌蕩機變,忘富逸貴,杜遏勸沮,不恤乎窮,不榮乎達,不戚乎毀,不悅乎譽,道家之業也。儒者祭祀以祈福,而道者履正以禳邪。
    葛洪稱鄭隱「本大儒士也,晚而好道,由以《禮記》、《尚書》教授不絕」《抱樸子內篇?遐覽》)。似乎在葛洪眼中,師傅鄭隱也和自己一樣,是儒道兼修的儒教中人。葛洪「本誌是要申道義昌儒教而兼濟天下,隻是因為處境不順,才不得已而求其次,修道術以獨善其身」。
    所以《抱樸子》裏沒有談到過與儒教神靈體係不同的另一個神靈體係、另一個最高神格。如果說他心目中有一個最高神格,恐怕還應該是儒教那個介於人格與非人格之間的「天」,其人格化的象徵就是皇帝才有權祭祀的「天帝」。至於葛巢甫,他尊奉的應該是新靈寶經建構的新神格。他造構的《靈寶赤書五篇真文》 , 原本已無從得見, 《道藏》洞真部本文類《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大致即是。此經假托為元始天尊授予太上大道君,其中主要尊奉的神格是五方五老,及其上位神「元始」。可見,左慈、葛玄、鄭隱、葛洪、葛巢甫等人,並非「共同信仰特定的神格」。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左慈戲耍諸侯,以方術名聞當世,收葛玄為徒。
    左慈精通五經,曉房中術,也懂得占星術,從星象中預測出漢朝的氣數將盡,國運衰落,天下將要大亂,就感歎地說:“在這亂世中,官位高的更難保自身,錢財多的更容易死。所以世間的榮華富貴絕不能貪圖啊!”於是左慈開始學道,對“奇門遁甲”也很精通,能夠驅使鬼神,坐著變出美味佳肴。左慈在天柱山精修苦煉道術,在一個石洞中得到一部《九丹金液經》三國演義中為《遁甲天書》),學會了使自己變化萬端的方術,辟穀術,法術很多記也記不過來。
    人物基本脈絡,葛洪的師傅是鄭隱,鄭隱的師傅是葛玄,葛玄的師傅是左慈。
    《葛洪仙蹤傳奇 》
    第一章:家道中落 誌存高遠
    江南,這片自古繁華的土地,青山綠水間掩映著無數的世家大族。葛洪便出生在其中一個豪族世家。他家的府邸宏偉壯觀,朱門高牆,庭院深深,彰顯著家族曾經的榮耀與輝煌。
    葛洪自幼生活在這富貴溫柔鄉中,衣食無憂,接受著良好的教育。他聰明伶俐,對世間萬物充滿了好奇,無論是詩詞歌賦,還是琴棋書畫,都展現出了過人的天賦。
    然而,命運的轉折總是突如其來。在葛洪 13 歲那年,他的父親在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中不幸離世。這如同晴天霹靂,瞬間打破了家族的寧靜與繁榮。失去了頂梁柱,家族的生意逐漸衰落,門庭冷落,昔日的繁華如過眼雲煙般消散。
    曾經熱鬧的庭院變得冷冷清清,奴仆們紛紛離去,隻剩下一些忠心耿耿的老仆陪伴著他們。葛洪和母親、兄弟姐妹相依為命,生活變得艱難起來。
    為了維持生計,母親不得不精打細算,節省每一分錢。葛洪也一夜之間長大了,他不再是那個無憂無慮的少年。
    每天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灑在大地上,葛洪就會背著竹簍,走進深山砍柴。山路崎嶇不平,荊棘叢生,他的手腳常常被劃傷,但他從不叫苦叫累。
    砍完柴後,他會帶著沉甸甸的柴禾,步行數裏到集市上去賣。汗水濕透了他的衣衫,但他的眼神始終堅定。
    賣柴所得的微薄收入,他一分一毫都舍不得花,全部用來換取紙筆。夜幕降臨,別家的孩子都已進入夢鄉,葛洪卻在昏暗的油燈下,認真地抄書學習。
    他的手指因為長時間握筆而磨出了厚厚的繭子,眼睛也因為過度勞累而布滿血絲,但他從未有過一絲懈怠。
    有一次,寒冬臘月,外麵飄著鵝毛大雪。葛洪依然堅持去砍柴,回來的路上,他不小心滑倒在雪地裏,摔得渾身是泥。回到家中,他冷得瑟瑟發抖,但還是堅持坐在桌前抄書。
    母親心疼地看著他,勸他休息:“洪兒,今天就別抄了,別把身體累壞了。”
    葛洪抬起頭,微笑著說:“母親,我不累。我要努力學習,將來重振家族的輝煌。”
    母親聽了,眼中含淚,默默地點了點頭。
    就這樣,葛洪的勤奮刻苦在鄉裏漸漸傳開。人們對這個少年的堅韌和毅力讚歎不已,稱他為“抱樸之士”。葛洪欣然接受了這個稱號,他覺得這是對他的一種鼓勵和鞭策。
    在一個春日的午後,陽光溫暖而柔和。葛洪正在院子裏讀書,突然聽到一陣敲門聲。他打開門,隻見一位老者站在門口。
    老者目光炯炯,氣質不凡。他看著葛洪,微笑著說:“孩子,我聽聞你的事跡,特來拜訪。”
    葛洪連忙將老者請進屋內,恭敬地為他沏茶。
    老者與葛洪交談起來,對他的學識和見解讚賞有加:“孩子,你如此勤奮好學,將來必有大作為。”
    葛洪謙虛地說道:“多謝前輩誇獎,我隻是想多學點知識,改變家族的命運。”
    老者點了點頭,從懷中掏出一本書遞給葛洪:“這是我珍藏的一本古籍,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葛洪接過書,感激涕零,連忙跪地謝恩。
    從那以後,葛洪更加刻苦地學習,日夜鑽研那本古籍,從中汲取了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隨著時間的推移,葛洪的學問日益淵博,但他並沒有滿足。他知道,要想實現自己的理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一個秋風蕭瑟的日子裏,葛洪決定離開家鄉,去外麵的世界闖蕩,尋求更多的知識和機遇。
    母親雖然不舍,但還是為他準備了行囊。葛洪背著行囊,一步一回頭地離開了家鄉。
    他走過了許多山川河流,見識了不同的風土人情。每到一處,他都會拜訪當地的學者和名人,虛心請教。
    在一次旅途中,葛洪遇到了一位同樣外出求學的年輕人。兩人一見如故,結伴而行。他們一起探討學問,分享彼此的經曆和夢想。
    夜晚,他們在野外露營。望著滿天繁星,葛洪感慨地說:“人生就像這星空,充滿了未知和挑戰,但隻要我們有夢想,有追求,就一定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光芒。”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年輕人點了點頭:“葛兄,與你相識,真是我此生的幸運。”
    經過漫長的旅程,葛洪終於來到了一座聞名遐邇的學府。這裏聚集了眾多的學者和才子,學術氛圍濃厚。
    葛洪憑借著自己紮實的學問和出眾的才華,很快在學府中嶄露頭角。他積極參與各種學術討論和辯論,提出了許多獨到的見解,贏得了師生們的尊重和讚賞。
    然而,在這看似一帆風順的背後,葛洪也麵臨著許多困難和挫折。
    有一次,學府舉行了一場重要的考試。葛洪因為緊張,發揮失常,成績不盡如人意。他感到十分失落和沮喪,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
    但他並沒有因此一蹶不振,而是更加努力地學習,查漏補缺。
    還有一次,葛洪的一篇文章被一位老師批評得一無是處。他沒有生氣,而是虛心接受老師的意見,反複修改,直到文章達到了優秀的水平。
    在學府的日子裏,葛洪不僅學到了豐富的知識,還結交了許多誌同道合的朋友。他們一起切磋學問,一起成長進步。
    終於,經過多年的努力和拚搏,葛洪學業有成,準備踏上歸鄉的路途。
    當他再次回到家鄉時,已經是一個成熟穩重、學識淵博的青年。鄉親們紛紛前來迎接,對他讚不絕口。
    葛洪看著熟悉的家鄉和親切的鄉親們,心中充滿了感慨:“我一定要用所學的知識,為家鄉做貢獻,讓家族重新崛起。”
    從此,葛洪踏上了新的征程,他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第二章:拜師學藝 潛心鑽研
    葛洪學成歸鄉,他的名聲在當地漸漸傳開。人們對這個年輕有為、學識淵博的青年充滿了期待和讚賞。然而,葛洪心中明白,自己所學不過是滄海一粟,他渴望在道學和煉丹之術上有更深入的造詣。
    一日,葛洪偶然聽聞在附近的山中,有一位名叫鄭隱的高人,精通煉丹與道學,其造詣深厚,聲名遠播。葛洪心中一動,決定前往拜訪,希望能拜在他的門下,求得更高深的學問。
    經過一番打聽,葛洪終於找到了鄭隱的住所。那是一座隱藏在山林深處的清幽小院,四周青山環繞,綠樹成蔭,仿佛與世隔絕。
    葛洪懷著忐忑的心情敲響了院門。不一會兒,門開了,一位老者出現在他麵前。老者目光深邃,麵容慈祥,身上散發著一種超凡脫俗的氣質。
    “年輕人,你所為何來?”鄭隱問道。
    葛洪連忙躬身行禮,誠懇地說道:“晚輩葛洪,久聞先生大名,特來拜師學藝,望先生收留。”
    鄭隱上下打量了葛洪一番,見他目光堅定,態度誠懇,心中已有幾分讚許。但他並未立刻答應,而是說道:“煉丹與道學之路艱辛漫長,並非一蹴而就,你可有足夠的決心和毅力?”
    葛洪毫不猶豫地回答:“先生,晚輩自幼經曆家道中落,深知世間艱難。但從未放棄對學問的追求,願以畢生之力鑽研煉丹與道學。”
    鄭隱微微點頭,說道:“好吧,你暫且留下,觀察數日再做決定。”
    葛洪大喜過望,連連道謝。
    接下來的日子裏,葛洪展現出了他的勤奮和用心。每天清晨,他總是第一個起床,打掃庭院,準備茶水。然後,便靜靜地坐在一旁,聆聽鄭隱的教誨。
    鄭隱開始隻是講述一些道學的基本原理和煉丹的基礎知識,觀察葛洪的領悟能力。葛洪不僅認真傾聽,還不時提出自己的見解和疑問。他的思維敏捷,見解獨到,讓鄭隱頗為滿意。
    有一天,鄭隱決定考驗一下葛洪。他給了葛洪一本古老的道學典籍,讓他在三天內研讀並總結其中的精髓。
    葛洪接過典籍,如獲至寶。他日夜研讀,廢寢忘食。書中的文字晦澀難懂,但他憑借著頑強的毅力和深厚的學識基礎,一點一點地琢磨。
    三天後,葛洪來到鄭隱麵前,將自己的理解和總結詳細地闡述了出來。鄭隱聽著,臉上漸漸露出了笑容。
    “不錯,不錯。你果然是可造之材。”鄭隱說道,“從今日起,你便是我的弟子了。”
    葛洪激動地跪地叩頭,正式拜入鄭隱門下。
    從此,葛洪開始了係統的學習。鄭隱對他傾囊相授,從道學經典到煉丹秘方,從陰陽五行到天文地理,無一不悉心教導。
    葛洪如饑似渴地吸收著這些知識,每天都沉浸在學習的海洋中。他在書房裏翻閱古籍,常常因為一個問題而思考到深夜;在煉丹房裏,他仔細觀察鄭隱煉丹的每一個步驟,用心記住每一種藥材的特性和用量。
    有一次,葛洪在嚐試煉製一種丹藥時,連續失敗了多次。他沒有氣餒,而是仔細分析每一次失敗的原因,不斷調整配方和火候。
    鄭隱在一旁看著,心中暗自讚賞。當葛洪終於成功煉製出丹藥時,他興奮得手舞足蹈。
    “記住,煉丹之道,不僅在於技巧,更在於心境。心浮氣躁,難以成功。”鄭隱說道。
    葛洪點頭稱是,將師父的教誨銘記在心。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隨著時間的推移,葛洪的學問日益精進。但他並沒有因此驕傲自滿,反而更加謙虛謹慎。
    在一個寧靜的夜晚,葛洪和鄭隱坐在院子裏,仰望星空。
    “師父,徒兒常常思考,道學的真諦究竟是什麽?”葛洪問道。
    鄭隱微微一笑,說道:“道學的真諦,在於順應自然,洞察萬物的規律,追求內心的平靜與超脫。”
    葛洪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又有一次,葛洪在研究一本古老的煉丹秘籍時,遇到了一個難題。他苦思冥想了數日,仍然無法破解。
    鄭隱見狀,並沒有直接告訴他答案,而是給他講了一個故事:“從前,有一位煉丹師,他也遇到了和你一樣的難題。但他沒有放棄,而是走出煉丹房,走進大自然,觀察萬物的變化。最終,他在一朵花的綻放中找到了答案。”
    葛洪聽後,恍然大悟,立刻出門去,在山林中漫步。他觀察著鳥兒的飛翔,溪流的流淌,樹葉的飄落……終於,他在一片楓葉的紋理中找到了靈感,解決了難題。
    在鄭隱的指導下,葛洪不僅在煉丹和道學的理論上有了很大的進步,在實踐中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他煉製的丹藥品質越來越好,對道學的理解也越來越深刻。
    然而,學習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有一段時間,葛洪陷入了瓶頸,無論怎麽努力,都無法取得新的突破。
    他感到十分沮喪和困惑,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
    鄭隱看出了他的心思,說道:“徒兒,不必焦慮。突破瓶頸需要時間和機緣。你不妨放下手中的書本和丹爐,去外麵走走,看看世間的百態,或許會有新的感悟。”
    葛洪聽從了師父的建議,踏上了旅程。他走過繁華的都市,看到了人們的忙碌與追逐;他走進偏僻的鄉村,感受到了百姓的淳樸與艱辛。
    在旅途中,葛洪遇到了一位老者。老者身患重病,葛洪運用自己所學的醫術為他治療。在照顧老者的過程中,他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珍貴,也更加明白了自己所學的意義。
    回到師父身邊時,葛洪的心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不再急於求成,而是更加沉穩和堅定。
    經過多年的潛心鑽研,葛洪終於成為了鄭隱眾多弟子中的佼佼者。但他知道,這隻是一個新的起點,在煉丹與道學的道路上,還有更多的奧秘等待他去探索……
    第三章:投身軍旅 戰功赫赫
    葛洪在鄭隱門下潛心學習多年,不僅在煉丹與道學上造詣頗深,其心智也愈發成熟堅毅。此時,天下局勢動蕩,戰亂頻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晉永興元年,吳興太守顧秘招募士兵,欲組建一支軍隊以平定叛亂,保一方安寧。葛洪聽聞此消息,心中湧起一股強烈的使命感。他深知國家有難,匹夫有責,決定投身軍旅。
    葛洪來到招募處,報名參軍。負責招募的官員見他身材修長,但略顯文弱,不禁有些懷疑他的能力。
    “你這書生模樣,能經得起戰場的殘酷嗎?”官員上下打量著他問道。
    葛洪挺直脊梁,目光堅定地回答:“大人,我雖一介書生,但心懷報國之誌,願為國家和百姓奮戰沙場。”
    官員被他的堅定所打動,同意讓他入伍。
    進入軍隊後,葛洪麵臨著艱苦的訓練。每日清晨,他便與其他士兵一同起身,進行長跑、格鬥、射箭等訓練。起初,他的身體有些吃不消,常常在訓練結束後累得癱倒在地。但他憑借著頑強的毅力,堅持不懈地努力著。
    在一次格鬥訓練中,葛洪的對手是一個身強體壯的老兵。老兵一開始並未把葛洪放在眼裏,出手凶猛,試圖迅速擊敗他。葛洪沉著應對,巧妙地運用自己在道學中學到的靈活身法,避開了老兵的一次次攻擊。趁老兵露出破綻,他迅速反擊,一拳擊中老兵的要害。這場比試讓其他士兵對他刮目相看。
    隨著時間的推移,葛洪的軍事技能日益精湛。他不僅武藝高強,還展現出了出色的戰略頭腦。在一次軍事討論中,將領們為如何攻打一座敵軍據守的城池而爭論不休。葛洪站了出來,提出了一條奇策。
    “將軍,敵軍城池堅固,正麵強攻必然損失慘重。我們可以派出一小隊士兵,佯裝進攻東門,吸引敵軍主力。然後,再派主力部隊從西門突襲,必能破城。”葛洪詳細地闡述著自己的計劃。
    將領們聽後,陷入沉思。最終,主帥決定采納葛洪的計策。
    戰鬥打響,葛洪親自帶領小隊士兵衝向東門。敵軍果然被吸引過去,主力部隊趁機從西門攻入城池,一舉獲勝。這場勝利讓葛洪在軍中聲名大噪。
    不久,葛洪所在的軍隊奉命參與平定石冰的農民起義。戰場上,硝煙彌漫,喊殺聲震天。葛洪身先士卒,衝鋒陷陣。他揮舞著長劍,奮勇殺敵,身上的衣衫被鮮血染紅,但他的眼神依然堅定。
    在一次激烈的戰鬥中,敵軍的一名將領騎著高頭大馬,揮舞著大刀,衝向葛洪所在的部隊。士兵們紛紛後退,葛洪卻毫不畏懼,迎著敵將衝了上去。兩人在馬上展開了一場激烈的交鋒,刀光劍影間,葛洪看準時機,一劍刺中敵將的咽喉,敵將落馬而亡。士兵們見此,士氣大振,奮勇殺敵,最終取得了這場戰鬥的勝利。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經過多次激戰,葛洪憑借著英勇無畏的表現和出色的軍事才能,在軍隊中嶄露頭角。他不僅深受士兵們的愛戴,也得到了將領們的賞識。
    在一次決戰中,敵我雙方兵力懸殊。敵軍氣勢洶洶,企圖一舉擊潰葛洪所在的部隊。葛洪冷靜地分析局勢,製定了詳細的作戰計劃。
    他將部隊分成幾個小隊,從不同的方向對敵軍發起攻擊。自己則帶領一隊精銳士兵,直搗敵軍中軍。在戰鬥中,葛洪始終衝在最前麵,激勵著士兵們奮勇殺敵。
    經過一場浴血奮戰,葛洪的部隊成功擊敗敵軍,扭轉了戰局。這場勝利使得石冰的起義軍遭受重創,為最終的平定奠定了基礎。
    因在這場戰爭中的卓越表現,葛洪被封為“伏波將軍”。
    然而,戰爭的殘酷讓葛洪看到了太多的生離死別和百姓的苦難。每當戰爭結束,他都會走進戰場,看著滿地的屍體和廢墟,心中充滿了悲痛和無奈。
    有一次,他在戰後的廢墟中遇到了一個失去父母的孩子。孩子眼神驚恐,身體瑟瑟發抖。葛洪心疼地將孩子抱在懷中,輕聲安慰。
    “別怕,孩子,戰爭會結束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從那一刻起,葛洪更加堅定了早日結束戰亂,讓百姓過上安寧生活的決心。
    在軍隊的日子裏,葛洪不僅在戰場上奮勇殺敵,還利用閑暇時間,將自己所學的道學知識傳授給士兵們,幫助他們在殘酷的戰爭中保持內心的平靜和堅定。
    隨著戰爭的推進,葛洪的名聲越來越響亮。敵軍聽聞他的威名,都心生畏懼。
    但葛洪並沒有被榮譽衝昏頭腦,他深知戰爭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和平。在一次與敵軍的談判中,葛洪憑借著自己的智慧和勇氣,成功說服敵軍部分將領投降,減少了雙方的傷亡。
    經過漫長而艱苦的戰鬥,石冰的農民起義終於被平定。葛洪所在的軍隊凱旋而歸,受到了百姓們的熱烈歡迎。
    葛洪騎在馬上,看著歡呼的人群,心中感慨萬千。他知道,這隻是一個階段性的勝利,未來還有更多的挑戰等待著他……
    葛洪因平定石冰起義的赫赫戰功被封為“伏波將軍”後,並未因此而驕傲自滿。他深知戰爭帶來的傷痛和破壞,心中更多了一份對和平的渴望和對百姓的責任。
    軍隊在短暫休整後,又接到了新的任務,要前往一處匪患猖獗之地進行清剿。那裏的山匪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葛洪率領著他的部下日夜兼程,趕到了目的地。眼前的景象讓他痛心不已,村莊被燒毀,農田荒蕪,百姓們流離失所。他暗暗發誓,一定要將這些匪患徹底清除,還百姓一個安寧的生活。
    在偵察敵情的過程中,葛洪發現這些山匪十分狡猾,他們熟悉地形,常常在山林中神出鬼沒。為了摸清他們的活動規律,葛洪親自帶領一小隊精兵,喬裝打扮成平民,深入匪區。
    他們在山林中小心翼翼地前行,不敢發出一點聲響。葛洪的目光敏銳地觀察著四周的動靜,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終於,他們發現了山匪的一處營地。
    然而,在返回的途中,他們不幸被山匪發現。山匪們立刻展開了追擊,一時間箭如雨下。葛洪臨危不懼,指揮著小隊且戰且退。
    一名年輕的士兵不小心腿部中箭,摔倒在地。葛洪毫不猶豫地轉身,背起士兵繼續奔跑。“兄弟們,不要放棄,我們一定能衝出去!”他大聲鼓勵著大家。
    在葛洪的帶領下,小隊終於擺脫了山匪的追擊,安全返回營地。但這次行動也讓葛洪意識到,正麵強攻並非上策,必須想出一個巧妙的計策才能一舉殲滅山匪。
    經過深思熟慮,葛洪決定采用火攻之計。他派人在山匪營地周圍埋下易燃之物,然後趁著夜色,帶領士兵悄悄靠近,點燃了火源。
    火勢瞬間蔓延,山匪們驚慌失措。葛洪趁機率領大軍殺了進去,喊殺聲震天。山匪們在慌亂中根本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紛紛投降或被斬殺。
    這場戰鬥大獲全勝,百姓們得知山匪被剿滅,紛紛奔走相告,對葛洪和他的軍隊感恩戴德。
    但葛洪沒有時間休息,他又接到了新的命令,要前往邊境抵禦外敵的入侵。邊境的局勢十分嚴峻,敵軍兵強馬壯,來勢洶洶。
    葛洪到達邊境後,立刻著手布置防禦工事。他深知敵軍的強大,不能硬拚,隻能智取。他派出偵察兵,密切監視敵軍的動向,同時組織士兵進行嚴格的訓練。
    在一次敵軍的小規模試探性進攻中,葛洪故意示弱,佯裝敗退。敵軍以為有機可乘,便全力追擊。葛洪卻在途中設下埋伏,打得敵軍措手不及,損失慘重。
    經過多次這樣的較量,敵軍對葛洪的軍隊心生畏懼,不敢輕易發動大規模進攻。
    然而,長時間的對峙讓雙方都陷入了僵局。葛洪心急如焚,他知道這樣拖下去對己方不利。於是,他決定冒險派出使者,前往敵軍營地勸降。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使者在敵軍營地中,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向敵軍將領闡述戰爭的危害和和平的好處。敵軍將領開始有所動搖,但仍心存顧慮。
    葛洪得知情況後,親自寫了一封書信給敵軍將領,承諾隻要他們投降,過往的罪行可以既往不咎,並保證他們和其部下的生命安全。
    最終,敵軍將領被葛洪的誠意所打動,決定投降。邊境的危機得以解除,葛洪再次立下了大功。
    在一次慶功宴上,葛洪卻沒有表現出太多的喜悅。他看著身邊的將士們,感慨地說:“戰爭雖能帶來勝利,但也帶來了無盡的痛苦。我隻希望這世上不再有戰爭,百姓能夠安居樂業。”
    隨著局勢的逐漸穩定,葛洪的軍隊被調回了京城。在京城,他受到了皇帝的接見和嘉獎。但在繁華的京城中,葛洪卻感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迷茫。
    他看到了官場的爾虞我詐,權力的爭鬥讓人心寒。一些官員為了爭權奪利,不惜犧牲百姓的利益。葛洪對此深感厭惡,他開始思考自己的未來。
    與此同時,葛洪收到了家鄉的來信。信中說家鄉遭受了自然災害,百姓們生活困苦。葛洪心急如焚,決定向皇帝請求辭官,回鄉幫助百姓。
    皇帝對他的決定感到十分驚訝和不舍,但最終還是同意了他的請求。
    葛洪帶著簡單的行囊,踏上了歸鄉的路途。一路上,他看到了百姓們的艱難生活,心中更加堅定了要為家鄉做貢獻的決心。
    回到家鄉後,葛洪立刻投入到了救災的工作中。他拿出自己的積蓄,為百姓們購買糧食和衣物。同時,他還運用自己在軍隊中學到的組織能力,帶領百姓們重建家園。
    在這個過程中,葛洪結識了一位名叫林雨的女子。林雨善良溫柔,經常幫助葛洪照顧受災的百姓。兩人在共同的努力中逐漸產生了感情。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家鄉的災情終於得到了緩解,百姓們的生活逐漸恢複了正常。葛洪和林雨也在大家的祝福下,結為夫妻。
    然而,平靜的生活並沒有持續太久。一天,葛洪收到了一封來自昔日戰友的信。信中說邊境又起戰事,急需他這樣的將領回去指揮作戰。
    葛洪陷入了兩難的境地。一方麵是剛剛安定下來的家庭,另一方麵是國家的安危。林雨看出了他的心思,鼓勵他說:“你去吧,國家需要你。我會在家等你回來。”
    葛洪緊緊擁抱著林雨,眼中滿是感激和不舍。
    再次踏上征程的葛洪,心中充滿了堅定的信念。他知道,為了國家的和平,為了百姓的幸福,他必須勇往直前……
    葛洪帶著對家庭的牽掛和對國家的責任,再次奔赴邊境。一路上,他心急如焚,恨不得立刻飛到前線。
    當他抵達邊境時,眼前的景象比他想象中還要嚴峻。敵軍的攻勢猛烈,我方的防線岌岌可危。葛洪來不及休整,立刻投入到戰鬥指揮中。
    他仔細觀察敵軍的布陣和戰術,發現敵軍此次采用了一種新的攻擊策略,讓我方軍隊防不勝防。葛洪深知,若要破局,必須出奇製勝。
    夜晚,他召集了幾位心腹將領,在營帳中秘密商議對策。營帳內的燭光搖曳,映照著眾人凝重的麵容。
    “敵軍此次來勢洶洶,我們不能硬拚,必須尋找他們的弱點。”葛洪目光堅定地說道。
    一位將領皺著眉頭說道:“將軍,敵軍的裝備精良,人數眾多,我們很難找到突破點啊。”
    葛洪沉思片刻,突然眼前一亮:“我觀察到敵軍的糧草運輸路線較為單一,且防守薄弱,如果我們能派出一支奇兵突襲他們的糧草,必能打亂他們的陣腳。”
    眾人聽後,紛紛點頭表示讚同。
    於是,葛洪精心挑選了一支精銳小隊,趁著夜色悄悄出發。這支小隊在葛洪的周密部署下,成功地襲擊了敵軍的糧草隊伍,引發了敵軍內部的混亂。
    趁此機會,葛洪率領大軍發起反攻。戰場上,金戈鐵馬,喊殺聲震耳欲聾。葛洪身先士卒,揮舞著長劍,奮勇殺敵。他的身影在火光中顯得格外英勇,士兵們受到他的鼓舞,士氣大振,個個如猛虎下山。
    經過一番激烈的廝殺,敵軍終於開始潰敗。葛洪帶領著士兵們乘勝追擊,不給敵軍絲毫喘息的機會。
    在追擊的過程中,葛洪發現一名敵軍將領企圖逃跑。他拍馬追去,與那名將領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單挑。兩人在馬上你來我往,劍戟相交,火星四濺。
    葛洪憑借著精湛的武藝和頑強的鬥誌,逐漸占據了上風。最終,他一劍刺中敵軍將領的胸口,將其斬於馬下。
    這場戰鬥取得了巨大的勝利,不僅擊退了敵軍的進攻,還收複了不少失地。士兵們歡呼雀躍,對葛洪的敬佩之情更甚。
    然而,戰爭的殘酷遠不止於此。在接下來的日子裏,敵軍不斷發起反撲,戰鬥異常激烈。
    有一次,葛洪的軍隊遭遇了敵軍的埋伏。四周突然湧出大量敵軍,將他們團團圍住。葛洪臨危不亂,迅速組織士兵進行抵抗。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兄弟們,不要害怕!我們背水一戰,為了國家,為了人民!”他大聲喊道。
    士兵們在他的激勵下,爆發出強大的戰鬥力。他們與敵軍展開了殊死搏鬥,鮮血染紅了大地。
    經過艱苦的戰鬥,葛洪帶領軍隊成功突圍。但這次戰鬥也讓他們損失慘重,許多熟悉的麵孔永遠地離開了。
    葛洪望著那些犧牲的戰友,心中悲痛不已。但他知道,戰爭還未結束,他們不能停下腳步。
    在後續的戰鬥中,葛洪不斷調整戰術,與敵軍展開了一場又一場的較量。他的智慧和勇氣在戰場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現,一次次的勝利讓敵軍對他聞風喪膽。
    經過漫長而艱苦的戰鬥,邊境的局勢終於逐漸穩定下來。敵軍被擊退,我方重新掌握了主動權。
    葛洪因戰功卓著,再次受到了朝廷的嘉獎。但他並沒有被榮譽衝昏頭腦,而是開始思考如何加強邊境的防禦,防止敵軍再次入侵。
    他親自參與修建防禦工事,訓練新兵,製定防禦策略。在他的努力下,邊境地區的防禦體係日益完善,百姓們的生活也逐漸恢複了平靜。
    在一個寧靜的夜晚,葛洪獨自站在城牆上,望著遠方的星空。他想起了家鄉的妻子林雨,心中充滿了思念。
    “不知道雨兒在家可好?”他輕聲自語道。
    此時,一陣微風吹過,仿佛帶來了家鄉的氣息,讓他感到一絲慰藉。
    經過多年的征戰,葛洪的身體也漸漸疲憊不堪。他決定向朝廷請辭,回到家鄉與親人團聚。
    朝廷再三挽留,但葛洪去意已決。最終,朝廷同意了他的請求,並賜予他豐厚的賞賜。
    葛洪帶著滿身的榮耀和對未來的憧憬,踏上了歸鄉的路途。一路上,他回憶著自己的軍旅生涯,感慨萬千。
    當他終於回到家鄉時,林雨早已在門口等候。夫妻相見,相擁而泣。
    “這些年,你受苦了。”林雨撫摸著葛洪的臉龐,心疼地說道。
    葛洪微笑著搖搖頭:“隻要能守護國家和平,守護我們的家園,一切都值得。”
    從此,葛洪告別了軍旅生涯,與林雨過上了平靜而幸福的生活。他將自己在戰場上的經曆化作教訓,教導後人要珍惜和平,保衛家園。
    在鄉村的日子裏,葛洪時常會被邀請去講述他的戰鬥故事。孩子們圍坐在他身邊,聽得津津有味,眼中充滿了對他的敬佩和對未來的憧憬。
    葛洪也會利用自己的醫術,為鄉鄰們治病療傷。他的名聲在當地越來越響亮,成為了人們心中的英雄和楷模。
    然而,好景不長。一天,一夥強盜闖入了村莊,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葛洪看到鄉親們遭受苦難,心中的怒火再次被點燃。他召集了村裏的青壯年,拿起武器,與強盜展開了搏鬥。
    在戰鬥中,葛洪身先士卒,他的武藝和指揮才能再次發揮了作用。經過一場激烈的戰鬥,強盜們被擊退,村莊恢複了往日的寧靜。
    這次事件讓葛洪意識到,和平並非一勞永逸,必須時刻保持警惕。於是,他開始組織村民進行訓練,加強村莊的防禦能力。
    在他的帶領下,村莊變得越來越強大,再也沒有受到過外敵的侵擾。
    葛洪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在戰場上英勇無畏,為國家立下赫赫戰功;在和平時期,他守護著家鄉,為百姓謀福祉。他的故事,在人們口中代代相傳,成為了永恒的傳奇……
    《葛洪仙蹤傳奇》
    第四章:塵世厭倦 尋求仙道
    葛洪在經曆了多年的軍旅生涯,見證了無數的生死離別和戰爭的殘酷後,終於解甲歸田,回到了故鄉。此時的他,身心俱疲,對塵世的喧囂和紛擾感到了深深的厭倦。
    故鄉的山水依舊,熟悉的村莊卻已物是人非。曾經一起玩耍的夥伴大多已不知去向,熟悉的長輩也在歲月的侵蝕下變得白發蒼蒼。葛洪走在鄉間的小路上,心中滿是感慨。
    回到家中,妻子林雨溫柔地迎接他。她為他準備好了熱飯熱菜,看著他狼吞虎咽的樣子,眼中滿是心疼。
    “這些年,你在外麵受苦了。”林雨輕聲說道。
    葛洪握住她的手,久久不語。
    然而,平靜的日子並沒有讓葛洪的內心得到真正的安寧。每當夜深人靜,他總會想起戰場上的血腥和殘酷,那些死去的戰友的麵容在他的腦海中揮之不去。他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和生死的真諦。
    一天,葛洪在集市上遇到了一位雲遊的道士。道士仙風道骨,目光深邃,他看著葛洪,仿佛看穿了他內心的迷茫。
    “施主,你心中有太多的煩惱,何不尋求解脫之道?”道士說道。
    葛洪心中一動,與道士交談起來。道士的一番話讓他對仙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回到家中,葛洪對林雨說出了自己想要尋求仙道的想法。林雨起初有些驚訝,但她了解葛洪的性格,知道他一旦決定的事情,很難改變。
    “既然這是你的選擇,我支持你。”林雨說道。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