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堅守與成長 自律與道德(二十九)

字數:4646   加入書籤

A+A-


    在九十年代,社會上出現了一種特殊的現象——隻要花費一定的金錢,就能夠買到一個公辦教師的名額。這一情況就像一顆石子投入湖中,在人們的心裏激起了層層漣漪。到了二十世紀初期,花錢買城鎮戶口落戶又成為一種潮流。在這個過程中,金錢仿佛成為了主宰人們生活的象征,它的影響力滲透到了社會的方方麵麵。
    曾經,保爾·柯察金那段充滿激情與理想主義的名言激勵了兩三代人,它如同一麵高高飄揚的旗幟,引領著人們向著崇高的目標奮勇前行。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那段名言似乎漸漸成為了永久的曆史記憶,被塵封在歲月的長河之中。
    物質生活的不斷提高,宛如一陣強勁的風暴,悄然改變了人們的精神世界。在這個時期,社會上出現了一些令人痛心的現象。
    在柳琦鎏所在的鄉鎮的某個小村莊裏,村支書李大山坐在自己寬敞明亮的辦公室裏,臉上掛著狡黠的笑容。他正在和鎮上的信用社主任王富貴密謀著什麽。“王主任啊,這次國家出台的激勵發展農業的無息貸款政策真是好啊!”李大山搓著手說道,“咱們村裏有些地兒荒著呢,我打算以那些地的名義申請點貸款。”
    王富貴眯著眼睛笑了笑,“李支書,您這是聰明之舉啊。不過可別讓我背黑鍋啊。”兩人一拍即合,隨後便開始偽造各種材料,套用了大量的無息貸款。這些錢並沒有用在真正的農業生產上,而是被他們大肆揮霍。他們去城裏高檔酒店吃喝玩樂,購買奢侈品,甚至將錢交到那些不良商人的手中,任由其巧取豪奪。而那些真正有能力或者急需資金發展的商戶卻麵臨著拿不到無息貸款的困境,隻能眼睜睜看著機會溜走。
    另一邊,在村鎮的民政所裏,管理員劉大姐正忙著整理一些老人的資料。她偷偷地從文件堆裏抽出幾張已經去世老人的名字,悄悄地把這些名字加到了養老金領取名單裏。“反正也沒人查得那麽仔細,這錢不拿白不拿。”她自言自語道。就這樣,那些死去老人的養老金被她冒領,裝進了自己的腰包。
    而在農村的一些地方,低保政策本是為了幫助那些生活困難的家庭渡過難關。然而,卻出現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情況。一些所謂的“低保戶”住著豪華的大宅院,院子裏停著價值不菲的豪車。他們憑借著某些關係,鑽政策的空子,把低保金據為己有,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
    有一天,村裏的老王頭看著這些現象,忍不住對鄰居張大媽抱怨道:“你說這世道怎麽變成這樣了呢?以前大家都窮,但人心是實誠的。現在有錢了,反倒變得這麽浮躁。”張大媽歎了口氣,“是啊,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可精神世界卻好像出了問題。
    在社會飛速發展的浪潮中,鄉村也在經曆著前所未有的變化。也正是在這個時期,村民之間那種淳樸的互助習俗被金錢悄然取代了。曾經,柳琦鎏生活的這個民風淳樸的小村莊裏,鄰裏之間的感情如同那潺潺流淌的溪水一般清澈而綿長。
    柳琦鎏小的時候,村子裏的村民日子簡單純粹,村民們的心緊緊相連,就像一張密不可分的大網,將整個村莊籠罩在溫暖的氛圍之中。如果誰家修房蓋屋開槽壘牆,隻要開口,鄉親們就會毫不猶豫地抽時間來幫忙幹活。主家隻需要管飯就可以了,這種習俗就像村裏的一棵參天大樹,深深紮根於每一個村民的心中。
    柳琦鎏清楚的記得小時候,村東頭的老張頭,是個憨厚樸實的莊稼漢。他家的房子已經住了好些年頭,歲月的侵蝕使得每到下雨天,屋裏就滴滴答答地漏雨,仿佛是在訴說著它的疲憊與衰老。老張頭咬咬牙,下定決心修房蓋屋。他挨家挨戶地跟村裏的鄉親們說了自己的打算,大夥一聽,紛紛拍著胸脯應承下來,那聲音響亮得像是在宣告一件盛大的喜事。
    動工的那天,天剛蒙蒙亮,村裏的壯勞力們就已經早早地來到了老張家。男人們扛著鋤頭、鐵鍬,步伐堅定有力;女人們拿著掃帚、抹布,動作輕快嫻熟;孩子們也不甘落後,在一旁幫忙遞個工具、搬個小物件,雖然力氣不大,但熱情卻絲毫不減。大家有說有笑,幹起活來那叫一個熱火朝天,整個工地仿佛成了歡樂的海洋。老張頭的媳婦在廚房裏忙活著,蒸饅頭、炒菜,雖然不是什麽山珍海味,但那飯菜裏飽含著對大夥的感激之情,香氣彌漫在整個院子裏,讓人感受到一種家的味道。
    然而,隨著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村莊的發展也漸漸跟上了步伐。年輕人開始走出村子,去城裏打工,見識了外麵那個五彩斑斕的世界,他們的觀念也隨之發生了改變。
    這一年,村西頭的李木匠家要蓋新房。李木匠是個精明能幹的人,他想著自己平時在外麵做工也掙了些錢,就不想再麻煩鄉親們了,於是打算花錢請人幹活。消息在村裏傳開後,大夥都覺得挺不可思議。
    “李木匠,咱們村的老規矩你忘了?誰家有事大家幫忙,咋能談錢呢?”老張頭皺著眉頭說道,臉上的皺紋因為擔憂而顯得更加深刻。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李木匠撓撓頭,一臉無奈地解釋道:“張叔,不是我忘了老規矩,現在時代不一樣了,大家都忙得很,我花錢請人幹活,也省得耽誤大夥的時間。”
    老張頭聽了,心裏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樣不是個滋味。“這哪是耽誤時間的事兒,咱這鄰裏情可不能丟啊!”他的聲音裏充滿了不舍與憂慮。
    可李木匠心意已決,很快就從外麵請來了施工隊。施工隊幹活倒是利索,效率極高,不幾天工夫,李木匠家的新房便一點點蓋了起來。然而,村裏的氣氛卻變得有些怪怪的。大家看著李木匠家的新房拔地而起,心中卻空落落的,仿佛失去了什麽珍貴的東西。
    從那以後,花錢請人幹活的風氣在村裏迅速蔓延開來。村民之間那種互相幫忙的熱鬧場景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冷冰冰的金錢交易。王大嫂家的豬圈需要壘牆,她咬咬牙拿出了一筆錢請人;趙大爺家的果園要搭架子,也是花錢雇的外人。曾經充滿歡聲笑語的村莊,如今變得沉默而陌生,空氣中似乎都彌漫著一股疏離的氣息。
    村裏的老人們聚在一起,總是忍不住搖頭歎氣。“這世道變了,人心也變了。”他們感慨著,聲音裏滿是無奈與惋惜。他們懷念過去那段美好的時光,懷念那種淳樸的鄉情。
    年輕的柱子從城裏打工回來,看到村裏的變化,心裏也很不是滋味。他找來村裏的小夥伴們,圍坐在村頭的大槐樹下,商量著要改變這一切。
    “咱們不能讓老祖宗傳下來的好傳統就這麽丟了!”柱子激動地說,眼睛裏閃爍著堅定的光芒。
    小夥伴們紛紛響應,他們決定從自己做起,重新找回那份丟失的鄉情。
    不久之後,村裏的劉奶奶家的屋頂漏雨了。柱子帶著小夥伴們主動上門,挽起袖子就開始幹活。他們爬上屋頂,仔細地檢查每一處漏水的地方,用瓦片修補好破損之處。劉奶奶感動得熱淚盈眶,非要給他們錢表示感謝,柱子他們卻堅決不收。
    “奶奶,咱們是一家人,幫忙是應該的!”柱子的話像一股暖流,流入了劉奶奶的心田,讓她感受到了久違的溫暖。
    這件事在村裏引起了不小的轟動,村民們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
    在當今社會,對於是否應該以金錢來衡量他人的付出這一問題,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
    一部分人堅信,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的日常生活已然離不開金錢作為堅實的支撐。在沉重的生活壓力之下,每一份付出都被賦予了相應的成本。當我們無償地占用他人的寶貴時間時,理應為此付出一定的代價,而這種代價往往體現為金錢。畢竟,再高尚的精神情操也無法脫離物質層麵的需求,同樣需要通過食物等基本物資來維持生存。因此,隻要支付了足額的金錢,便能夠消除內心深處因接受他人無償幫助而產生的那種不安與愧疚感。
    然而,另一部分人則對此持有強烈的反對意見。他們堅定地認為,人與人之間相互幫助、彼此扶持的優良傳統絕不應輕易丟棄。倘若將金錢視作取代助人為樂行為的唯一媒介,那麽整個社會將會彌漫著一股濃重的銅臭氣息,進而玷汙和侵蝕原本純淨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此一來,無疑是全人類共同的悲哀。因為真正的友善與互助應當源自內心深處那份純粹的善意與關懷,而非建立在冰冷的貨幣交易之上。
    在這個寧靜而又偏僻的小村莊裏,時光如同潺潺流淌的溪流一般悄然逝去。這裏的人們見證了無數次日出日落、四季更迭,也親身經曆了生活中的種種變遷。然而,令人惋惜的是,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和外界環境的不斷影響,他們似乎逐漸迷失在了這紛繁複雜的世界之中,忘卻了自己曾經堅守的那顆初心。
    曾幾何時,這個村莊充滿了濃厚的鄉情。鄰裏之間相互扶持、互幫互助,宛如一個溫暖和睦的大家庭。每當夜幕降臨,家家戶戶燈火通明,大人們圍坐在一起談笑風生,孩子們則在庭院中嬉戲玩耍,歡聲笑語回蕩在整個村落上空。那時候,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簡單純粹,沒有勾心鬥角,隻有真誠與善良。
    可是如今,一切都已物是人非。現代化的浪潮洶湧而至,衝擊著這座古老的村莊。年輕人紛紛背井離鄉,外出闖蕩;老人們則守望著日益冷清的家園,心中滿是落寞與無奈。昔日熱鬧非凡的集市變得門可羅雀,熟悉的麵孔越來越少,那份濃濃的鄉情也仿佛被風吹散,漸漸地消失在了歲月的塵埃裏。
    盡管如此,仍有一些人默默地堅守著這片土地,試圖找回那份失落已久的初心。他們努力傳承著古老的技藝和文化傳統,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對家鄉深深的眷戀之情。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當更多的人意識到初心的珍貴並重新回歸之時,這個小小的村莊將會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再度成為人們心靈深處那個溫馨的港灣。
    喜歡田野的變遷請大家收藏:()田野的變遷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