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大宋是時候亮劍了
字數:4793 加入書籤
其實,趙禎心裏也明白。
呂夷簡和包拯之間隻是政見不同,要說呂夷簡刻意針對包拯,還不至於,看得出來,他是真心為江山社稷著想。
然而,包拯的能力,趙禎太清楚了。
自從他擔任三司使以來,大宋國力蒸蒸日上。
如今又大敗西夏。
罷免他,變法將難以推行,那麽以往的一切努力,全都白費了。
趙禎自然不想看著大好前程被自己給葬送了。
即便不整頓軍事,他也不可能罷免包拯,他離不開包拯,大宋更不能沒有包拯。
趙禎緩緩說道:“愛卿,包卿自擔任三司使以來,朝廷稅收逐年增長,軍隊戰鬥力顯著提高,包卿的才能堪比管仲和蕭何,乃千百年不遇之奇才,若罷免包卿,大宋隻怕頃刻間便會分崩離析。”
聽到這裏,呂夷簡就知道,自己今天這一趟是白跑了,皇上對包拯的寵幸,已經堅如磐石,不可能改變了。
他倒抽了一口涼氣,心中湧出一股深深無力感來。
其實,他也不是不承認包拯的能力和功績。
隻是擔心,包拯大刀闊斧的變革,若是把控不住的話,將大宋徹底帶入了深淵之中。
可自己費盡口舌,皇上一句都聽不進去,呂夷簡還能說點什麽。
“陛下,包拯縱有才幹,您也不敢如此寵幸於他,所謂人心隔肚皮,倘若他有異心,大宋將萬劫不複。”
“皇上給他的權柄太大了,古今罕見。”
“更何況,百姓將他視為青天,萬民擁戴。”
“包拯倘若振臂一呼,天下必定雲集響應。”
趙禎現在才算是徹底聽明白了,呂夷簡真正要說的並不是什麽兵權的歸屬權,而是擔心包拯的權柄太大,心生異誌,威脅皇權。
對於這個問題,趙禎心裏反而不擔憂。
他已經不是一次兩次的考驗過包拯了。
倘若包拯當真有異心,帶兵出征的時候,就反了。
他能深切感受到包拯對大宋的忠心不二,即便權勢熏天,包拯也從來沒有表現出對自己這個皇帝有一丁點的不敬。
而且,凱旋歸來的時候,便主動歸還兵符,交出兵權,壓根就沒有一點點想要掌控兵權的野心。
這樣的臣子,你說他有異心,趙禎打死都不信。
在趙禎眼裏,包拯並不是貪圖權利的人,隻是想讓大宋振興,重塑華夏正朔。
多麽淳樸的誌向!
包拯的一言一行,也無一不是為了這一理想奮鬥,而並非世人所理解的異心。
所以,在這個問題上,趙禎根本不想和呂夷簡做過多的解釋,免得傷了君臣和氣,反為不美。
“愛卿之言,朕會仔細考量。”趙禎委婉地打發了一句。
呂夷簡還以為皇上當真聽進去了,心裏頓覺鬆了一大口氣:“陛下聖明!既如此,老臣告退。”
“嗯!亞父,送送呂相!”
“老臣不敢,陳公公留步!”
陳琳還是將呂夷簡送出禦書房外。
呂夷簡前腳剛走,隻見太後火急火燎地趕到。
趙禎又是一驚:“皇兒見過母後,不知母後駕臨禦書房,所為何事?”
“還能有什麽事,自然是為了包駙馬!”太後麵帶不悅!
她對包拯,從來沒有過多的挑剔。
無論包拯怎麽變法,她一直覺得,包拯為大宋鞠躬盡瘁,功莫大焉!
可這一次不同,包拯要動大宋的根基,她不能不管。
趙禎一頓:“母後莫非也是為了包卿主張變革軍權之事?”
李後道:“除此之外,還有別事麽?”
趙禎心裏微有不悅,卻不敢表現出來:“母後,此乃國家大事,大宋祖製,母後莫非忘卻,後宮……不得幹政!”
最後幾個字,趙禎說得極為吃力。
太後臉色突變,不想皇上居然和她說這種話:“皇上,事關大宋存亡,哀家難道都不能說麽?”
趙禎趕忙致歉:“兒臣不是這個意思!”
太後輕哼一聲:“這個包拯,越來越膽大妄為。就算他是駙馬,皇上也不該如此縱容他。”
趙禎都沒想到,連太後都站出來反對包拯,委實出乎了預料,想必一定有臣子在太後麵前說了包拯的壞話。
否則,太後絕不會如此。
畢竟,包拯也算是她的恩人了。
趙禎趕忙解釋道:“母後,朝堂之事,錯綜複雜,百官之間的政見也不盡相同,包卿想要重新調整兵權的歸屬權,也並非沒有道理,母後多慮了。”
“再說,朕這不還沒想好麽!”
太後道:“哀家並非擔心包卿有異心,隻是覺得,他太想做大事,故而偏激。”
“軍權是一國之根基,皇兒需牢牢抓在手中,一旦放權,將再難遏製!”
“崇文抑武,此乃太祖皇帝定下的國策。”
“正因如此,方有大宋今日之穩固。曆代先皇無不奉行。”
“皇兒難道認為,自己比太祖還要高明麽?”
趙禎一陣無語:“兒臣自然不敢和太祖皇帝相提並論。”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嘴上雖然這麽說,但心裏卻是不服。
若論行軍打仗,他的確不敢和太祖皇帝相提並論。
可若論治國,趙禎自認不輸太祖。
更何況,如今的大宋朝堂,人才濟濟。
範仲淹、包拯、韓琦、呂公著等,均是治世能臣。
能臣幹吏的陣容,不輸給太祖時期。
祖宗之法未必就不能改。
他最喜歡包拯的一句話:事物是變化發展的。
祖宗之法並非亙古不變的真理他,凡事都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而非一味因循守舊。
一個國家同樣如此,每天麵臨的問題都不一樣,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一切都要靈活看待。
正因包拯的灌輸,趙禎才豁然開朗,似是悟了,思想變得格外開明,不是那些迂腐的書生能比。
也正因如此,他才敢直麵難題,敢於大膽推行變法。
若抱著祖宗之法,不知變通,三冗問題又去哪裏照搬祖宗之法?
所以,在皇上看來,士大夫那些所謂的反對聲音,全都是迂腐之見,根本就不適用於當下的環境。
太祖削去驕兵悍將的兵權,那是不得不如此做。
可大宋國祚延續至今,崇文抑武的國策已經嚴重危及到大宋江山的存亡,就不能不變了。
在太後沒有來之前,趙禎心裏本來還糾結要不要變。
可太後的出現,讓他猛然驚覺。
大宋不變,就隻有死路一條。
大宋偏安太久,文臣常年在安逸中,沒有危機感。
大宋國力不輸給番邦,反而被番邦長期騎在頭上拉屎。
這一切的禍根,就是因為崇文抑武的國策。
的確需要變一變。
大宋是時候亮劍了!
喜歡大宋:人間為青天,地府做閻羅請大家收藏:()大宋:人間為青天,地府做閻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