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大宋對遼國的陰影一直揮之不去

字數:4095   加入書籤

A+A-


    第261章 大宋對遼國的陰影一直揮之不去
    隨著軍旗搖擺,巨龍也開始變形走位,縱橫捭闔,宛如在雲層中翻騰遊戲,看得人一陣眼花繚亂。
    “包卿,這是什麽陣法?”看著眼前壯闊的陣型,趙禎隻覺眼界大開,熱血沸騰,趕忙詢問包拯。
    雖然他不諳軍事,可看著如此變幻莫測,波雲詭譎的陣法,心中也歎為觀止。
    倘若敵軍進入這陣法之中,根本沒有還生的餘地。
    他都沒有想到,大宋的士兵有一天也會有這樣的氣勢。
    他更加堅信自己的選擇沒有錯。
    包拯笑道:“回陛下,此乃龍門陣。”
    看著眼前的陣法,包拯也由衷讚歎,自歎不如。
    不愧是楊家將,帶出來的士兵就是不一樣。
    包拯也熟讀兵書,也知道陣法,但真正讓他擺陣的話,他自認達不到楊宗保這樣的水平和高度。
    “龍門陣?”趙禎微微皺眉,“莫非薛仁貴所擺的的陣法?”
    “是的皇上。”
    “想不到,我大宋也有人能擺此玄妙的陣法,若非楊愛卿,朕此生隻怕無緣一覽如此壯觀的軍旅景象。”趙禎喟歎道,“包卿,此證可殺敵否?”
    包拯笑了起來,直言不諱道:“不能,陣法隻是為了彰顯軍隊的氣勢,並無實際的克敵之效。”
    趙禎感到微微的失望,若不能殺敵,那這樣的陣法又有何意義?
    包拯解釋道:“兩軍對壘,靠的是將士的勇猛,兵力的多寡,將帥的謀略。陣法就好比文人之間的吟詩作賦,與真正的科考沒有關係,擺陣就是軍旅之中的一種遊戲,考驗的是將領對兵士的訓練和調度能力。”
    試想,兩軍相持,那都是你死我活的衝殺,講究的是輸贏,誰有興趣來看你擺陣法,那都是小說演義中不切實際的玩意。
    除非敵我雙方的統帥都想要彰顯一下自己的個人能力,或許會相互擺陣來賭約。
    但這樣的可能性很小。
    聽完包拯的解釋,趙禎這才恍然大悟地點點頭。
    雖然心裏有些失望,不過看到大宋禁軍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心裏也還是很欣慰。
    楊宗保將龍門陣從頭至尾地演示了一回,這才重新調整隊形,上前道:“陛下,這邊是龍門陣,陛下可還滿意。”
    趙禎笑著點點頭:“愛卿領兵有方,深得楊老令公的真傳,有愛卿統兵,朕便可高枕無憂了。”
    得到皇上的讚賞,楊宗保心裏也是暖暖的:“多謝陛下讚譽,為了陛下的江山,為了大宋,臣肝腦塗地,在所不辭。”
    趙禎心情高興,隨即命犒賞三軍,十萬將士每人賜銀一兩,美酒一壇。
    三軍將士歡呼雀躍,口呼萬歲。
    趙禎興高采烈地擺駕回宮,一路上都是咧著嘴:“大宋能有今日,包卿功莫大焉!”
    包拯沒有托大,謙遜地道:“陛下過獎了,皇上最該感謝自己的英明睿智。”
    趙禎被包拯的一頂高帽戴得心裏開花似的,笑著搖搖頭。
    包拯臉色卻突然一沉,話鋒一轉:“不過陛下,現在還不是高興的時候,遼國忘我之心不死,遼國一天不滅,就永遠是一個巨大的威脅。”
    趙禎聞言,臉色也沉了下來:“包卿,如今宋遼雙方和平共處,國泰民安,包卿何以總是想著要滅了遼國,遼國兵強馬壯,可不是那麽容易對付,朕隻望兩國相安無事,遼國不侵犯大宋便可。”
    百官也紛紛附和:“是啊,包大人為何動不動就言戰!”
    “大宋如今國泰民安,百姓安居樂業,難道不好麽?”
    “就是啊,一旦開戰,遭殃的可是百姓。”
    “包大人難道為了自己的名聲,就不顧天下蒼生的死活了嗎?”
    唉……
    包拯歎了口氣,不知該說些什麽了。
    看樣子,遼國在大宋君臣的眼裏,一直是一個揮之不去的陰影啊!
    都沒有勇氣敢言戰了!
    這是病,得治。
    “諸位大人飽讀詩書,難道沒聽孟夫子說過,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麽?”
    “難道就不明白,老子聖人說的福兮禍所依麽?”
    百官默然無言。
    “陛下,並非包拯是個好戰的人,國家與國家之間,從來沒有永遠的朋友,隻有永恒的利益。”
    “大宋占據著中原大好山河,四方蠻夷無時無刻不再覬覦。”
    “遼國如今願意和大宋和平共處,那是因為他們從大宋這裏得到了他們想要的銀子、布絹和茶葉。”
    “但人心貪婪,遼國是絕不會滿足於此的。”
    “他們想要的是大宋的疆土、人口和財富。”
    “大宋每年向遼國納歲幣,隻會助戰遼人的貪得無厭。”
    “而大宋也必定會為次不平等的盟約所拖累,國庫日漸空虛。”
    “一旦養肥了北方的豺狼,他們必定會對大宋發兵。”
    “或許現在他們不敢輕易南下,可誰敢保證以後不會。”
    “陛下倘若當真是明君,就不該將禍害遺留給後世子孫。”
    包拯一番真摯的對白,聽得趙禎和百官都是一陣毛骨悚然。
    這些道理,其實他們不是不明白,隻是假裝看不見罷了。
    因為他們隻想把自己這輩子過好,誰願意去管後世子孫怎麽過。
    “包相爺說得不錯,大宋如今兵強馬壯,就不該對遼人一味忍讓,仰他人之鼻息,受他人的頤指氣使。”
    就在這時,韓琦突然站了出來,憤慨地說道。
    韓琦雖然也是士大夫,可一直都是包拯的忠實粉絲,而且頗有一股文人風骨,和其他臣子不同。
    無論是麵對西夏還是麵對遼國,韓琦其實一直都主張打,而非求和。
    隻可惜整個朝堂都是求和的味道,韓琦的聲音顯得微不足道,很快就會被士大夫的唾沫給淹沒了。
    這也是包拯一直都很重用韓琦的原因。
    才短短幾年的功夫,韓琦就已經從一個七品知縣,官拜四品了,在三司使任職。
    畢竟,在有宋一朝,無論哪一朝天子和臣子,從上到下都彌漫著一股偏安一隅的風氣,似韓琦這樣有點骨氣的士大夫,真心不多。
    這樣的人,自然也就是包拯要重點培養的對象。
    喜歡大宋:人間為青天,地府做閻羅請大家收藏:()大宋:人間為青天,地府做閻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