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拐棍
字數:6884 加入書籤
禦史甲乙和押解官丙丁相互看了一眼,問道“中丞不是說太上皇要來了,我們沒有敢貿然離開也是怕,這路上撞到太上皇不好呀,所以沒有敢走,我們是這麽合集呀,要不等到晚上,夜黑人靜的時候,我們在悄悄離開。”
王令立刻否定了“不行,你們必須馬上離開,如果等待天黑的!太上皇的心思別人不敢揣測,他又是靈活多變的人,所以肯定不能夠讓太上皇在洛陽見到你等,否則不管穿幫不穿幫,皇帝陛下都饒不了我等。”
行吧,既然這樣,那就別磨蹭了,可是到底王中丞沒有跟他們說要如何行事呀?
這四位心裏想,王中丞既然開始沒有說,看來是不想再說了,如何行事要我們自己拿主意了。
不過好歹告訴我們了,皇帝陛下已經跟榮國公合作,許諾要放棄杜詩,如此說來我們要自己打自己臉了。
當官的一聲令下,手底下的人自然是要緊跟著了,告別的時候,甲乙丙丁還在懇請王令一定要派懂得前因後果的人過來幫助他們呀!
王令麵上點頭可心裏頭還是沒有底,他真不知道他能不能運作成這事兒。
這去鳳翔路途也是不近的,銀子肯定是少不了的,王令從來不缺錢,因此上也很大方拿出了銀票,交代四人道“路上不要委屈兄弟們,把差事辦好了,我等不但沒罪,說不好還立下大功呢!”
孔方兄力量還是巨大的,拿到銀票後這幾位的眉目立刻舒展了,反正就是出公差唄,上次去鳳翔的手續他們還有,繼續在用就是了。
因為要避開太上皇,他們故意繞路離開了,不管怎麽說這一路是打發了走了,就是穿幫也不是這一路穿幫了,看著這一群人遠去背影,王令還是長長的出了一口氣的。
可他這口氣還沒有出完,就轉念一想不好呀!
事情是在驛站發生的,那個地方人來人往的,更容易走漏消息呀!這個窟窿如何堵住呢?真真是讓人上頭啊!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再說皇帝帶著司馬小丹一起騎馬,孩子悠然自得一會把頭轉向這邊看看,一會兒把頭轉向那一邊看看。
可皇帝陛下的一顆心亂的很,既傷心於自己廣招嫌棄的特性,又傷心於自己不夠狠心沒有主見,一直被別人牽著鼻子走。
孩子無憂無慮跟自己的傷心形成了鮮明對比,皇帝不覺歎了一口氣,對著司馬小丹吐槽道“小丹呀,朕好羨慕你呀!”
司馬小丹不解的問道“皇帝舅舅,你羨慕我什麽呢?是羨慕我功夫好嗎?不用羨慕的,你想要功夫好,我可以教你的。”
他如此說,肖鋒反而苦笑起來,“功夫好是需要天賦的,朕的弟弟功夫就比朕好,朕沒有這個天賦,教也沒有用的。”
司馬小丹聽見這話更來了興趣“皇帝舅舅你是在說點點和墨墨的爹爹嗎?他功夫好,讓他保護你就好,這樣你可以不用練功了呀!
練功是很辛苦了,有些人就不適合練功的。我們這種適合練功的人保護你們就好的。”
司馬小丹這信口開河的話,反而讓肖鋒來了精神“是呀!朕是皇帝,有些事情是不用學不用做的呀。
找合適的人幫助朕就好,朕也真是糊塗了。怎麽就是出了錯就都是朕的錯呢?如果什麽錯都是罪在朕躬,那麽還要這些大臣幹什麽呢?”
想到這一條,肖鋒突然覺的自己什麽都答應司馬丹有點太傻氣了,就是因為朕好說話,才被各種嫌棄的吧,朕如果不這麽好說話了,是不是他們就不敢如此了呢?
司馬小丹等了好久,皇帝舅舅也沒有說話,因此也不解的問道“舅舅你怎麽不說話了呢?是覺的我說錯了嗎?”
皇帝回神道“沒有沒有,你沒有說錯,你說的很對,是朕覺的你說的對,然後想起來心事可。”
司馬小丹聽到皇帝說心事,也瞬間傷感起來“舅舅我也有心事。”
肖鋒聽孩子這麽說,也來了興趣問道“小丹還是小孩子,應該無憂無慮的呀,這麽小小年紀,怎麽有了心事呢?”
司馬小丹見皇帝這麽問,竟然哭了起來“舅舅,爹爹又瘦了,不光瘦了又病了,他要是死了怎麽辦呀!我不想讓他死!”
肖鋒真的沒有想到司馬小丹還有這方麵的擔心,頓時就覺的他們兩個人是同病相憐了。
連忙安慰道“小丹不哭,不哭,我們一起照顧爹爹好不好呀!我一起努力爭取爹爹早日康複。”
司馬小丹連忙點頭道“行,好的,一言為定,可是舅舅,爹爹總跟娘親在一起的,他們一起吃飯一起睡覺,我也想這麽陪著爹爹的,可娘親確說我大了,要獨立生活了,不然我也跟他們在一起。”
肖鋒聽了這話,更是想起來雲兒一臉不善的趕他的情景了,生氣的說“你娘親真是過分,就在這麽霸占著你爹爹,不讓別人染指,真是討厭死了。”
司馬小丹見皇帝舅舅這麽說,也跟著發泄說“舅舅說的對,她真是討厭死了,討厭死了,她又不是我親娘,也不愛我,怎麽就這麽過分呢!”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肖鋒聽了這話,更笑了,“你知道她不是你親娘?那為什麽前段日子還離家出走呢?”
司馬小丹硬氣的說“我自然是知道她不是我親娘了,我很久之前就知道了,我也不在乎,反正我也沒有很喜歡她。
我離家出走又不是去找他,我是去找我爹爹,我爹爹說我就是他親兒子,誰在說不是,我就揍丫的!我爹爹愛我他肯定不會騙我的。”
肖鋒心裏說,傻小子,他就是在騙你,不過你說的對,他是愛你的。
想到這一點肖鋒都有些羨慕司馬小丹了,至少子珪真的很愛這個孩子,朕怎麽就沒有這份榮幸呢?
就在他們兩個人胡扯中洛陽城就到了眼前了,這進城到底不比在野外了,肖鋒思忖著朕還是帶著孩子上車吧,這街道上車水馬龍的再出點事兒,就不上算了。
因此招呼小丹道“小丹呀,我們要進洛陽城了,咱們去告訴你爹爹好不好呀!”
司馬小丹別看小,他能夠清楚感知到人們對他喜歡或者討厭,因此跟肖鋒還是很親近的,現在皇帝這麽問,他也乖巧的答應了。
皇帝帶著孩子要回車,雲兒還是拒之門外了,說“皇兄呀,你就不能發發慈悲,讓我相公喘息一下,小丹有屬於他的車,你們去那一輛車吧。”
可把皇帝給氣的要瘋,可這時節路人已經多了起來,真要是惹出了麻煩更不好收拾了,皇帝無法,隻能帶著小丹來到我們小報編寫員李尚真了。
各位看官無論如何也是想不到李義正在做什麽?
人家正在用小刀削樹皮給司馬丹做拐棍呢!
這真真是會獻殷勤呀!不過司馬丹腳是他給扭傷的,現在由他來作拐棍也是應該的的吧!
讓李大主編沒有想到的是,皇帝陛下居然上了他的車。
他這麽低賤的人何其有幸能夠陪王伴駕呀!
肖鋒看到李大主編的作為也是來了興趣,受過李義的參拜後,心裏頭的氣悶散去了很多,施施然的坐好,問道“你是小公爺朋友?是你發現榮國公扭傷腳的!”
其實肖鋒心很清楚,肯定是這人扭傷司馬丹的腳的,不過此人倒是有心有膽,司馬丹敢要求,他也真敢做。
李義自然恭謹的回答道“回皇帝萬歲爺,確實是小的發現了。”
肖鋒這一點還是挺像他爹的,他也喜歡陌生人對他的誠惶誠恐,這讓他心裏舒服,畢竟人們對他尊敬,能夠凸顯出他尊貴的地位。
肖鋒故作嚴肅的點了點頭,同時做出想要拿拐棍的動作。
李義自然很有眼力見的把這半成品遞到道了皇帝的手裏。肖鋒拿在手裏仔細的把玩著!
用樹枝做出來的人工拐棍,常被雅稱為“杖”或“手杖”。
看著這物件皇帝陛下首先想到的是那一句“杖藜徐步轉斜陽”,現在也是太陽偏西要日落的時刻了。
可一想也不對,這仗黎說的是用黎木做的拐杖,這木明顯不是黎木呀!
其實在大順朝,製作拐棍的樹枝,多選自山林間生長多年、質地堅韌、形態適宜的林木。
匠人精心挑選後,經過一番巧妙工藝,方能製成美觀合用的手杖。
其製作過程,頗為講究,先剝去樹皮,使其光潔;再削平突枝,令其順手;繼而打磨圓潤,以防傷手。如此這般,一根質樸而實用的手杖便應運而生。
皇帝手裏的這一個呢,明顯沒有上述的精細做工,樹皮是剝去了的,突枝還沒有削平,根本就說不上順手吧!
皇帝陛下倒是也沒有嫌棄,這畢竟是在趕路途中,小丹的這個朋友能夠有此心思,並付諸了行動,也是很難得的。
皇帝陛下一邊摩挲著這拐棍,一邊說道“古人對拐棍的描述,多含深意與思考。有人言其“形如虯龍,勢若飛虹”,讚其形態之美;也有人寫其“堅如磐石,韌似蒲葦”,頌其質地之優。更有文人墨客,以杖為伴,遊曆山水,抒發胸臆,留下諸多佳話。你做這拐棍的時候可有想到這些!”
李義真真沒有想到他見到皇帝了,皇帝陛下也要跟他說話了,可他們談論的話題不是別的而是手仗,這是考驗我有沒有讀過書嗎?
唉!一個普通百姓,能夠跟皇帝搭上話,這已是想都不敢想的榮寵呀,現在居然讓我給遇到了,說拐棍就說拐棍吧,有的說就不錯了,還想要啥呢!
李義趕緊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唉!想到啥是啥吧,先把話說出去,可不能讓陛下覺的我是肚子裏頭沒有墨水的草包。
“這手杖呀,是詩歌裏頭的常客,古時諸多詩篇,皆有手杖的蹤跡。”
嗯!這個回答還不錯,算會回話的,肖鋒笑問道“朕問的是你做它時候的想法,你倒是敬乖扯到詩歌裏頭去,既然如此,那你就說說都有啥什麽關於手杖的詩歌吧,也可以讓小公爺長長見識。”
司馬小丹最最不喜歡讀書了,聽道皇帝說可以讓他長見識,就直接搖頭道“皇帝舅舅呀,我不想長這方麵的見識,我爹爹都說了人做自己擅長事情才能又快又好呢,我擅長的是練武功,不是這些。我不要聽我不要聽。”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李義連忙哄道,“小公爺這是陛下在考問我,看我會不會,懂不懂,放心吧,你沒有危險了!”
他這麽說,司馬小丹也來了興趣,俗話說的好,七歲八歲惹狗嫌,司馬小丹現在就是這時候。
一聽說自己不用學習,卻可以看別人會不會出洋相,因此也來了興趣,秒變畫風道“那你就快點說呀,快點說!說不出來可丟臉了!說不出來可丟臉了!!”
李義突然覺的這被慣壞了的娃也是煩人的緊,皇帝陛下看到他的臉色以為他是不懂裝懂呀,也跟著起哄道“快說快說,說好了有賞,說不好可以要被罰的呀!”
司馬小丹也跟著起哄,“舅舅舅舅,他不會,您罰他吧!”
李義一看心裏說,老虎不發威,當我是病貓呀,我也是十載寒窗出來的,科舉考不中,詩詞啥的總知道一些吧!
忙回答道“譬如,唐代詩人王維在其《過感化寺曇興上人山院》一詩中,曾記述與友人執杖登山之景:“暮執筇竹杖,相待虎溪頭;催客聞山響,歸房逐水流。”
又於《田園樂》七首中,描繪漁家老人頂風策杖晚歸之畫麵:“采菱渡頭風急,策杖林西日斜;杏樹壇邊漁父,桃花源裏人家。”
皇帝點了點頭道“不錯,朕也喜歡王摩羯,你對王詩還是很熟悉的。”
李義見皇帝這麽說,更來勁了“朱鬆《遊妙峰庵》有雲:“隻許幽人來別嶺,臥聽岩磴響枯筇。
還有放翁《閑中書適》亦言:老腰那可折,步步賴枯筇。說的都是手杖呀!”
皇帝見他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舉出這麽多例子,也是高興的,心裏說“這貨是普通百姓,朕如果提攜了,他也是可以成為朕的心腹的。”
有了這心思,更繼續問道“這詩上邊的句子說了不少,四書上關於拐棍的典故可能記誦。”
皇帝如此興趣不減,李義也覺察到這可能是時來運轉的好機會,因此更從容不迫了,“據《禮記》記載,對服務朝廷的官吏,“七十而致士,若不得謝,必賜之幾杖”;
對於普通百姓呢,“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鄉,七十杖於國,八十杖於朝”。此“杖”,實乃尊老之代稱也。”
喜歡人間情多請大家收藏:()人間情多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