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6章 殺人王羚牛
字數:3305 加入書籤
由於相隔甚遠,即便以宋陽敏銳的眼力,也隻能大致看清那邊的情形。
更何況彭世文帶來的這幫學生裏,有三人戴著眼鏡,其餘幾個看遠處東西時,眼睛眯成一條縫,一看便知是近視。
彭世文教授倒是有個稀罕物件——一架軍用望遠鏡,瞧模樣像是從毛子那邊來的。
昨晚,宋陽見彭世文從背包裏掏出這望遠鏡,接過試了試,好家夥,別說看熊貓和羚牛,就是兩百米外山頭上鬆樹上的針狀葉子,都能瞧得真真切切。
不過這東西不能長時間盯著看,不然容易頭暈。
這望遠鏡可把宋陽給饞壞了,當下就想到帶著它去攆山能有諸多好處,起碼能在遠處及時發現像豹子、野狸子這類機敏的動物。
以往領著獵狗進山,常常是獵狗察覺到它們的蹤跡時,這些家夥早就跑得沒影了。
想獵到它們,除了設陷阱,不然,除非碰上它們打盹,或者它們主動攻擊,否則很難靠近獵殺。
既然是要讓一群學生進行觀察記錄,光靠一個望遠鏡肯定不夠。
於是,說完那番話後,彭世文教授轉頭看向宋陽:“小宋啊,帶我的這幾個學生找個隱蔽、安全又便於觀察的地兒!”
這對攆山人來說,是輕車熟路的事兒。宋陽點點頭,目光朝羚牛和大熊貓所在的那片山坡高地掃了一眼,心裏便有了幾處選擇。
他朝彭世文伸出手:“教授,借我用下望遠鏡!”
彭世文微微一笑,把掛在脖子上的望遠鏡遞給宋陽。
宋陽接過,雙手舉著望遠鏡架在眼前,朝對麵仔細查看,很快就選定了一處之前大致看覺得合適的地方。
那山坡上長滿了一叢叢的箭竹,其間夾雜著草地和山石,地勢頗為陡峭。宋陽選的位置,在羚牛群上方大概四十米的地方。
從山脊往上走,借助那裏的箭竹做遮掩,就能到達高處的山石背後。在那兒,既能俯瞰羚牛群,又能保證自身安全。
要知道,像李乘風那般精明且名聲在外的老輩攆山人,都曾被羚牛追攆得在茅草屋裏躺了好幾個月,這足以證明,別看羚牛是食草動物,可絕不好惹。
而且當下正值六月,公羚牛進入發情期,極易狂躁。
選定位置後,宋陽向眾人叮囑一番,便帶著大家順著山脊往上走。
或許是眾人也清楚羚牛的厲害,一路上配合得很默契,悄無聲息地來到那片山石背後,一個個躲在山石後,打量著下方的羚牛群,接著攤開本子,開始記錄羚牛的數量、種群等情況。
宋陽也在觀察著這個有三十二隻羚牛的牛群,還有那隻正順著山坡往箭竹林走去的大熊貓。
直到此刻,宋陽才真切地意識到,團團跳跳和眼前這隻大熊貓確實存在很大差異,眼前這隻才是地道的蜀地大熊貓,當初真不該想著把跳跳送去佛坪……
相較於蜀地的大熊貓,秦嶺的大熊貓體型更為龐大,但腦袋比例稍小,且腦袋更圓潤,從某種程度上說,更像貓科動物。
此時,大熊貓和羚牛群相距還有一段距離,雙方相安無事,隻見羚牛群分散在山坡上,悠然自得地采食著草葉。
“早聽說秦嶺羚牛有‘殺人王’的名號,可我咋看這些大家夥,感覺還挺溫順的,一點都不凶猛啊?”
“大概是因為它們麵相像羊吧!”
“可別小瞧它們……別的不說,光看那體型,就知道不是好惹的!”
“你們瞧那隻,體型那麽臃腫,居然能蹦起來,用雙腳蹬著樹幹,去夠高處的枝葉……”
“還有那頭,在山石上怎麽能走得那麽穩?上躥下跳的,跟走平地似的。”
彭世文的學生們,驚奇地看著羚牛們的一舉一動。
尤其是看到一隻渾身金毛油亮的大羚牛,發瘋似的對著一棵寒杉猛撞,撞得那水桶粗的樹搖搖晃晃,大片樹皮瞬間被挑破,那驚人的力量讓眾人驚歎不已。
這場景,就像憋久了的水牛對著地埂使勁發泄精力,與溫順的模樣截然不同。
彭世文小聲地給學生們講解,羚牛奇特的蹄子是它們能在山石上如履平地的關鍵,還說雄性羚牛特別愛用樹木磨角,正因如此,有羚牛生活的地方,常常有大量樹木死亡。
而且熊貓喜歡棲息在竹林和樹木繁多的林子裏,二者棲息地有交集,沒有天敵的羚牛不斷破壞樹木,導致樹木大麵積死亡,壓縮了大熊貓的生活區域,還時常驅趕大熊貓。
此外,大熊貓標記過的樹木、樹皮被破壞,影響了它們與其他熊貓的交流,進而對繁衍等方麵產生諸多問題。
正說著,羚牛群裏突然傳來一聲響亮的叫聲。
眾人循聲望去,隻見羚牛們聚集在一起,體型較大的羚牛站在外圍,將小羚牛護在中間,發出叫聲的正是那頭剛才磨角的最大的羚牛。
此時,它兩隻前腳踩在一塊山石上,威風凜凜地盯著下方已到箭竹林邊緣的大熊貓。
盡管大熊貓並未表現出任何攻擊意圖,但顯然,這並不妨礙羚牛將其視為威脅。
之前沒瞧見的時候,它們還各自悠閑地采食,現在一看到,瞬間警惕起來。
那隻大熊貓聽到羚牛充滿警告意味的叫聲,停下腳步,抬頭朝羚牛群的方向望了望,隨後改變方向,往旁邊走得更遠些,接著鑽進了竹林。它一路嗅著竹子,很快找到了合口味的,後腿站立起來,把箭竹竹竿壓斷,一屁股坐下,開始大把大把地揪著竹葉往嘴裏塞。
然而,它不知道的是,羚牛有驅趕領地內其他動物的習性,包括麂子、草鹿之類的食草動物。
那頭雄壯的羚牛依舊緊盯著它,突然,它像是按捺不住了,借著山坡的地勢優勢,朝著斜下方大熊貓所在的位置猛衝下去。
那龐大的身軀在山石坡地上縱躍,像毛驢般細軟的尾巴都揚了起來,來勢洶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