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落寞離秦,他國初行

字數:2250   加入書籤

A+A-


    在那決定命運的朝堂之上,秦軒滿心無奈與不甘,接受了被秦王廢去一切職務的旨意。他望著金碧輝煌卻又冰冷無情的宮殿,心中五味雜陳,多年為秦國征戰的過往如走馬燈般在腦海閃現,可如今卻落得如此下場。
    退朝後,秦軒回到自己的府邸。這裏曾經門庭若市,如今卻冷冷清清。他默默地收拾著行囊,往昔的榮耀與熱鬧仿佛都成了遙遠的夢。曾經一同出生入死的親衛們圍在他身邊,眼中滿是不舍與擔憂。“將軍,您真要離開秦國?”一名親衛忍不住問道。秦軒停下手中的動作,目光堅定:“此處已無我施展之地,我想去其他國家遊曆一番,看看這天下的局勢。”
    離開秦國的那天,天空飄著細雨,仿佛也在為他的離去而哀傷。秦軒騎著一匹瘦馬,帶著簡單的行李,緩緩走出秦國的城門。他回頭望了望這片他曾拚死守護的土地,心中暗暗發誓,總有一天,他會以另一種姿態歸來。
    秦軒踏入的第一個國家是趙國。趙國都城邯鄲熱鬧非凡,街道上車水馬龍,叫賣聲此起彼伏。他找了一家小客棧住下,剛安頓好,便出門去了解趙國的風土人情。在集市上,他看到百姓們安居樂業,商業繁榮,但也察覺到趙國軍隊在城防上的懈怠。街邊的茶館裏,人們正談論著趙國與鄰國的關係,秦軒坐在角落,靜靜聆聽。一位老者憂心忡忡地說:“趙國看似安穩,可邊境的防禦卻越來越弱,若是他國來犯,怕是難以抵擋。”秦軒聽在耳裏,記在心中。
    之後,秦軒來到趙國的軍營附近觀察。隻見士兵們訓練鬆散,紀律不嚴,軍官們也沒有絲毫緊迫感。他不禁搖頭歎息,想起自己在秦國時,對軍隊訓練的嚴格要求。他找到一位正在門口站崗的士兵,與之攀談起來。士兵得知他曾是秦國的將軍後,一臉好奇:“秦將軍,聽聞秦國軍隊紀律嚴明,戰鬥力極強,是真的嗎?”秦軒微笑著回答:“軍隊如國家的利刃,隻有磨礪得當,才能保家衛國。趙國軍隊若想強大,還需整頓。”士兵聽後,若有所思。
    離開趙國後,秦軒前往魏國。魏國以其發達的經濟和複雜的政治局勢聞名。他進入魏國都城大梁,發現這裏的建築宏偉壯觀,各國的商人、謀士雲集。在一家酒肆裏,秦軒結識了一位魏國的謀士。謀士見秦軒談吐不凡,便與之暢聊起來。“先生從何而來?對魏國局勢有何看法?”謀士問道。秦軒直言:“魏國雖富,可朝堂之上黨派紛爭不斷,這對國家發展極為不利。若不解決內耗問題,恐難在亂世中長久立足。”謀士聽後,心中暗自佩服,邀請秦軒去參加一場文人雅士的聚會。
    聚會上,秦軒結識了更多的魏國權貴和文人。他與眾人探討治國之道、軍事謀略,他的見解獨到深刻,引得眾人紛紛側目。然而,也有人對他這個外來者心懷戒備,在背後議論紛紛。秦軒察覺到了這些異樣的目光,但他並不在意,他隻想通過與不同人的交流,增長見識,尋找未來的方向。
    在魏國遊曆一段時間後,秦軒繼續踏上旅程。他的下一站是楚國。楚國地域遼闊,文化獨特。剛進入楚國境內,秦軒就被這裏獨特的風土人情所吸引。楚國的百姓熱情好客,民間藝術豐富多彩。但他也發現,楚國雖然兵力強盛,卻缺乏統一有效的指揮體係,軍隊之間協同作戰能力不足。
    在楚國的日子裏,秦軒深入民間,與普通百姓交談,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和對國家的期望。他還結識了一些楚國的武將,與他們探討軍事戰術。一位楚國武將對秦軒說:“秦將軍,楚國地大物博,可就是在軍事上有些混亂,不知您有何高見?”秦軒思考片刻後回答:“楚國應建立一套完善的軍事指揮係統,加強各部隊之間的聯係與配合,同時注重士兵的訓練和將領的選拔。”武將聽後,連連點頭表示讚同。
    隨著在各國遊曆的深入,秦軒對天下局勢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他發現,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困境:趙國的軍事懈怠,根源在於長期的和平讓朝堂忽視了潛在危機;魏國的黨派紛爭,背後是利益集團對權力和資源的角逐;楚國軍事協同問題,則是地域廣闊、文化多元帶來的管理難題。而這些問題,也讓秦軒在思考中逐漸明確自己的方向。他不僅要成為一名軍事家,更要成為能影響國家走向的變革者。
    在楚國的山林中,秦軒時常獨自漫步,思索著各國的種種問題。他意識到,要實現真正的變革,不僅需要軍事上的改革,更需要從政治、經濟、文化多方麵入手。比如,在趙國要建立危機預警機製,讓朝堂重視軍事;魏國需製定公平的資源分配製度,緩解黨派矛盾;楚國則要統一軍事文化,加強凝聚力。
    他還想到,自己可以撰寫兵書,將各國的軍事經驗和自己的見解記錄下來,傳播軍事思想。同時,培養一批有誌之士,組建智囊團,為各國提供改革建議。他期待著未來能有機會,將自己在各國所學所0感運用起來,再次在這亂世中書寫屬於自己的傳奇 。
    喜歡我創造的書竟然成為了曆史請大家收藏:()我創造的書竟然成為了曆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