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戰爭該結束了

字數:6514   加入書籤

A+A-


    冬日雪飄,冷風呼嘯,裹著北方寒流,肆意竄流。
    營寨前,李信麵色僵硬,迎著冰冷的刀子,思緒萬千!
    身後,一眾黑甲鐵衛,巍然不動,仿佛雪地寒鬆,矗立無言。
    他們不知道大帥,如今在想什麽,更不知道這場戰爭什麽時候結束。
    但他們知道,大帥一定會帶兄弟們,帶著軍中將士們,打贏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
    勝利,一定屬於他們,這不但是大帥的承諾,亦是北方千萬百姓的期盼。
    “呼呼!”北風呼嘯,大雪飄毛,卻遮不住李信那幽幽的眸光。
    風很大,雪很白,千裏銀裝,萬裏素裹。
    卻裹不住李信胸中的寒,更裝不下心中的冷!
    大雪瑞豐年,寒冬暖人心,是豐收的吉兆,是百姓們盼望已久的豐年。
    瑞雪兆豐年,是百姓發自內心對雪的讚歎,也寄托了他們美好的願望。
    但,這個冬天,他們真的能撐過去嗎,真的是瑞兆之年嗎,真的是他們所期望的嗎?
    他們能度過寒冬嗎?這天下的百姓,家裏還有餘糧嗎?還能裹腹嗎?
    李信知道也好,不知道也罷,但他已經決定,將戰爭結束了。
    因為這場戰爭,打的太久了,真的太久了,也太慘烈了。
    古往今來,戰爭隻要僵持不下,最後拚的便是消耗,拚的便是流血,拚的便是犧牲,拚的是百姓的忍耐力。
    一直以來,李信都下意識的,忽略後方的難,忽略百姓的苦。
    因為他知道,河套百姓,過的不好,很不好...
    他知道,並州世家,過的很淒慘,乃至慘不忍睹。
    他想忽略,不想去關注,更不敢去了解...
    因為他怕,怕了解之後,會動搖自己那顆鐵石般的心,會融化自己那冷若堅冰的意誌。
    但現在,郭圖來了,他抱著病,踏著風雪,帶著萬千百姓的期願...
    也要來見自己,見自己最後一麵,得到自己一句承諾...
    李信迎著北方風雪,手腳冰冷,心中苦寒:“這場戰爭...該結束了....真的該結束了...”
    “也是時候...結束了....”
    他低聲呢喃,似是自語,又是下定了某種決心,霍然轉身:“文和以為,東南方向,幾時能夠破敵...”
    “這!”賈詡緩緩抬頭,望著身前冷若堅冰的身影,心中疑慮,不知如何作答。
    他知道,戰事僵持,不但軍中將領的壓力大,主公的壓力也很大,後方百姓的壓力更大。
    如今北線戰場僵持,鮮卑聯軍遲遲不願越過黃河,李信便隻能將目光轉向東南戰線。
    因為,根據情報,王芬這路漢軍,估計已經是油盡燈枯,強弩之末...
    隻要徐晃願意,隨時可以結束常山之戰,緩解南線戰局壓力...
    賈詡眸底閃動,一時不知如何言語,現階段,大家都在等,等待時勢變化.。
    他本來還想三言兩語,糊弄過去,但當觸及到主公那,炯炯的目光之時。
    賈詡稍作思緒,沉聲道:“主公,徐將軍身經百戰,心中自有謀略。”
    “以吾之見...破敵當在近期....”
    縱使有鬼神之謀,賈詡也隻言近期,沒有給出具體時間。
    徐晃能力如何,他很清楚,但戰場變幻莫測,不親臨體會,怎能言清。
    如今的太行防線,早已不是他們這些後方人員能做住的了,甚至連主公都不行。
    權柄授予,便隻得耐心等待,能決定東南戰爭走向的,隻有徐晃和王芬這些前線將士。
    除非出現大變故,比如李信戰敗,或者朝廷動蕩,亦或雙方握手言和,亦或者世界破滅,否則,結局隻能在戰場上決出。
    賈詡雖然內裏不清,但他能明顯的感覺到,徐晃的贏麵應該更大一些。
    大權在握,主場作戰,又添二十萬援軍,戰力更上一層。
    但他還是不急不緩,節節退守,步步消耗,如今已經退至常山北部...
    與太行方向的壺關,不過三十多裏,時機早已成熟。
    從敵我兩軍實力對比,徐晃手中的力量,並不比王芬弱。
    從戰場狀況分析,徐晃依托堅城,在常山境內,節節消磨漢軍銳氣,占據主場作戰優勢。
    從後勤來看,徐晃背靠上黨,背靠太嶽兵工基地,補給充足,實力雄厚。
    從兩軍統帥之間觀之,徐晃胸有謀略,作戰經驗豐富,加上主公全權下放,可謂出籠猛虎。
    如今卻堅守不出,恐怕是有更大的謀劃在積蓄,甚至很可能是在等北方的決戰,在等北方分出勝負...
    因為,南線戰場,縱使徐晃現在擊敗王芬的中央軍,但仍然改變不了整體戰局。
    因為漢軍不止一路人馬,東線有劉虞六萬戰兵,二十萬役卒,以及公孫氏的度遼邊軍。
    中線有董卓孫雍的十萬戰兵,四十萬諸侯武裝,西線有丁原呂布的四萬地方老卒,和十萬役兵。
    單純的吃掉常山境內的王芬,並不能真正的改變夏軍南線防守,和抗壓的態勢。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而且在北方,還有一個比之大漢還要強勁的對手,鮮卑胡人聯軍,不將他們擊敗,夏軍的整體戰局形勢便不會改變。
    現階段,不止李信在等,徐晃也在等,等一個合適的出兵時機,一個將戰果最大化的時機...
    因為所有人都知道,隨著戰爭僵持,打到如今這個境地,漢軍已然後繼乏力,沒了推進的可能。
    真正決定三方勝負的關鍵,不在南部戰場,不在漢軍,更不在太行方向...
    而是在北方,在李信這裏,在鮮卑聯軍這裏,在河套即將到來的,真正大決戰...
    北方戰爭不決出勝之前,徐晃是不會主動出擊的,因為他的任務,就是穩住李信的大後方,穩住並州,穩住太行...
    這個時候,哪怕明晃晃的機會就在眼前,他也不會出擊...
    因為相比於,單純的吃掉常山境內的敵軍,並不能滿足徐晃的胃口,也滿足不了夏軍整體的戰略野望...
    夏軍苦心磨練,將治下地盤潛力壓榨到了極致,後方百姓都餓到,開始吃草啃,啃樹皮,喝綠湯了...
    西套的匈奴人,更是不堪饑寒,三天兩頭往外拋屍,老弱婦孺餓死幾十萬,耗費如此代價,難道隻是單純的打退鮮卑,逼退大漢嗎...
    這顯然,對不起各族百姓所受的苦,對不起世家遭受的劫難,更對不起夏軍各部,流血犧牲的將士...
    是以,徐晃在等,在等李信擊敗胡人聯軍,殲滅鮮卑主力,徹底將胡人趕回北方...
    到時,夏軍可以抽出更多的精力,將北線兵鋒調轉,南下大漢...
    隻有如此,徐晃才會毫不猶豫的進兵,推掉常山的王芬軍團...
    同時配合夏軍北線主力,攻滅劉虞的幽州軍團...
    到時大勢裹挾下,北方將再無抗手,夏軍可以輕鬆越過黃河,擊破丁原呂布,平推董卓孫雍的諸侯聯軍,打進關中...
    甚至若戰事順利,一戰入主中原,撅了大漢根基,李信得天朝正統,榮登九五,稱號皇天,也不無可能...
    “近期!近期!是在近期啊!”
    李信眸光幽幽,眺望黃河北岸那連綿四十裏的大寨:“不管東南戰況如何,不管公明能不能勝,這場戰爭該結束了...”
    “也是時候,與和連做個了斷了...”
    作為夏軍統帥,肩扛南北兩線的重重壓力,李信本人也快堅持到極限了。
    不光前線的戰事,需要謹慎抉擇,同樣後方的事務,他也要時刻關注。
    盡管內心,不想去管,不想去看,也不忍去了解...
    但身為北地之主,有些事,不看也得看,不管也得管...
    郭圖病倒了,積勞成疾,鬱氣薄發,逆血上湧,一病不起。
    即使病倒,即使氣若遊絲,他還是來了,來到了前線,來到了軍營。
    為的就是給他這個主公帶一句話:主公...戰事該結束了...
    戰事,該結束了,是時候結束了....
    戰爭僵持,死耗下去,對誰都沒好處,受苦的還是底層百姓。
    南北兩線,近百萬大軍,苦戰日久,每日所耗糧草物資,不以量計。
    無論是底蘊深厚的朝廷,還是財大氣粗的鮮卑,亦或者是韌性十足的夏軍,都已經快熬不住了。
    朝廷內亂初平,兵疲民伐,鮮卑南下日久,各部不穩,夏軍地僻人稀,民怨沸騰,皆在死撐。
    這裏的消耗、流血、犧牲、燃燒的不止是前線士兵,更多的還是後方民力的損耗,和青壯徭役的血淚。
    鮮卑人,更不要說了,如今大雪覆蓋,道路難行,再加上太史慈的魔鬼騎兵在後方肆虐,他們的日子更難熬。
    這還隻是單純的後勤調度,與徭役的付出犧牲,在後方的後方,還有一群更苦逼的人,在咬牙堅持。
    那就是各地治下的百姓,這一點大漢與鮮卑的民眾,還好一些。
    因為這些地方的民眾即使在苦,也能弄些東西裹腹,或者逃進深山老林,啃些草根樹皮度過難關。
    但河套地區,無論是漢人還是匈奴人,那是真的磨牙霍霍,吞血強忍...
    戰爭打到現在,不但耗光了府庫的物資,更耗幹了百姓家裏的餘糧,流盡了民眾的最後一滴血。
    所以無論是夏軍,還是漢軍,亦或者是鮮卑人,真的是拿血在拚,拿命在搏。
    不管是精銳,還是普通士卒,沒有誰是好欺負的,也沒有誰是吃閑飯的。
    因為在他們每一個人的身後,有七八個青壯,三五個家庭,在犧牲,在咬牙,在堅持,在苦熬。
    盡管夏軍還有餘力,盡管治下民眾韌性更強,盡管各地百姓還能...
    但李信還是決定,盡快結束戰爭,結束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
    不管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軍中將士,亦或者是為了後方的百姓,這場戰爭,都沒有維持下去的必要了。
    戰勝也好,戰敗也罷,李信已經盡力了,夏軍也已經盡力了...
    百姓更已經盡力了...他們真的...盡力了...
    ...
    喜歡三國,從黃巾起義開始請大家收藏:()三國,從黃巾起義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