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內外封爵等級

字數:3985   加入書籤

A+A-


    “一國之王,地緣霸主,何等的豪邁...”此時此刻,整個大殿中,無論是慕容虎步度根等胡人將領,還是張既孫觀等漢人文武,皆心生感慨。
    要知道,哪怕是曾經投誠的鮮卑三王,也隻是被李信封了個督王稱號...
    雖然在草原領地內,大權在握,但並未給他們獨立建國的權利...
    他們目前的身份,還是北巡務院下的督王,是大夏的臣子...
    而石勒則一步登天,位列中亞地區的石國大王,被大汗視作西南戰略霸主國培養...
    從此以後,石勒便不在歸政務院、巡務院、和軍機處管轄了,不在是大夏臣子,而是諸夏王侯中的一員...
    理論上,石勒以後大小戰事國事,除了向李信這名諸夏共主,匯報之外...
    其他人,無論是政務院的首輔賈詡,還是巡務院總督魏延,亦或者是軍機大將軍太史慈,皆沒有管轄石勒的權力...
    目前大夏的分封製,有兩種選擇,其一是內封繼承秦漢那種傳統的爵位製,其二是改良版的外封製...
    內封製與漢的封爵製類似,但模仿了西周的封爵製,設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每一級都有相應的爵位待遇...
    其中國公級別,享食邑十八城,領民三萬六千戶,有封地規劃管理權和稅收權,享四成生產稅收所得,九世同休...
    侯爵級別,享食邑十二城,領民兩萬四千戶,有封地規劃管理權和稅收權,享三生產稅收所得,五代不減...
    伯爵級別,食邑五城,領民八千戶,有封地規劃管理權和稅收權,享有兩成生產稅收所得,三代遞減...
    子爵級別,食邑三城,領民五千戶,有封地規劃管理權和稅收權,享有兩成生產稅收所得,逐代遞減...
    男爵級別,食邑一城,領民兩千戶,有封地規劃管理權和稅收權,享有一成生產稅收所得...
    這些封爵,享有食邑內的稅收管轄權,但沒有民政,和軍事上的權利,隻有參與製定發展規劃的權力,算是為以後外部封國攢經驗...
    其中爵位等級,和福利待遇,甚至還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代降低....
    而外封製,則是李信在開國初期,在內封的基礎上,製定的大夏升華諸夏的策略...
    外封製,有萬戶侯國,十萬公國,百萬王國等三個等級...
    也就是說,隻有內封製達到侯爵之上的文武,才有獲得外封的資格...
    與內封製度相比較,無疑外封的待遇更豐厚,更讓人向往...
    看上去,李信給了諸夏文武,兩個選擇,實則更加偏向於封國製...
    因為封國的權力更大,管理的自由度也更高,變相的利誘著,境內的將相人傑,把目轉向外部開拓...
    當然李信的外封製,不是簡單的說,有點功勞就能夠分封出去的...
    必須在內封的爵位上,達到侯爵級別,才能有資格獲得,外部封國的機會...
    因為若是能力不夠,實力不足,就算封到外麵,也沒有開疆拓土,和霍霍地方的能力...
    甚至會因為實力不足,有可能被外麵的野蠻人,給反向摧殘霍霍...
    當年周天子,在外麵分封的八百諸侯國,不知有多少被周圍的戎狄蠻夷,給滅了國祚...
    以北方的燕國為例,曾三次被北方的蠻夷,和東部的胡人攻破國都,險些亡了社稷...
    大秦先祖秦非子,因養馬有功,被周孝王封為附庸,期間四代君主,戰死了三位...
    到了公元前八百年,秦國第四任君主,秦仲在與西戎的戰爭戰死,西戎攻入秦國,秦國淪陷,而此時距秦國開國,才不到六十年...
    秦仲的五個兒子,逃到周國求助,周宣王撥出一支七千人的部隊,方才助秦複國...
    直到到公元前七百七十年,秦襄公時期,才正式被周平王,列為諸侯,有了正式封地。
    並給予許諾: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
    期間秦國與西戎的戰爭,持續了兩百多年,經曆數十代人的努力,才取得了對西戎的最終勝利...
    與周王朝的分封製度不同,李信的分封製,可不是隨便指著一塊,有主的蠻夷之地,讓功臣頭鐵的擼袖子,上陣流血打天下...
    李信分封功臣的目的,是讓他們向外開疆拓土,而不是要他們到域外送死的...
    前期是以大夏為開拓主體,以夏軍西征主力開路,先把周圍實力強大的硬骨頭啃下來...
    然後在已打下的疆域中,劃出一塊地盤,給予功臣做開國基地...
    這個時候,周圍強敵基本肅清,諸侯國需要做的,隻是梳理內治,穩固內部統治便可...
    而想要徹底的,鎮住這些封地內的蠻夷土著,穩固封國統治,則必須是真正有能力的人傑方可...
    這個時候,李信都爵位等級製度的優勢,便開始展現出來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因為隻有經過層層磨礪刷選,功勳積累到萬戶侯這個位置的人,才真正俱備治理一方,做當世人傑的特質...
    而且到了萬戶侯這個級別,自身多少擁有一定的管理,和開拓能力,也有一些實力底蘊,不至於封到外麵,被蠻夷團滅...
    而且李信吸取了,西周諸侯國覆滅的教訓,為了防患於未然,在分封的諸國之上,還有一個地緣上的,諸王主導開拓國...
    地緣主宰級別的,便是石國這種,被李信當成攻掠西南方向的,戰略主力培養...
    也就是說,日後李信在西南地區,分封的那些,各小一級別的公侯國...
    若是遭遇意外,導致開拓不利,遭遇周圍的族群,或者新崛起的強敵欺負...
    則必然需要,石國這種地緣上的,有足夠實力的王國庇護一二,不至於直接滅國...
    因為無論是中亞,還是西亞,分封的諸侯國,與大夏這個宗主國,山水阻隔,路途遙遠,鞭長莫及...
    李信這名久居中原的諸夏共主,不可能每一次都不遠萬裏,派出軍隊前往支援...
    這個時候,類似石勒這種,主導一方開拓的,地緣上的強力王國...
    便需執行大夏共主的意誌,主持地區秩序,就近出兵征討那些,與諸夏敵對的勢力...
    如此,既能減輕大夏這個宗主國的軍事壓力,降低維護諸夏秩序的成本...
    又能加強大夏,這個宗主國的名望和威嚴,正是一舉多得...
    喜歡三國,從黃巾起義開始請大家收藏:()三國,從黃巾起義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