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提速的右軍
字數:4410 加入書籤
可以說,葉白是用親身犯險的方式,給嶽飛的右軍爭取到了最好、最輕鬆的攻擊機會,讓他們可以按照自己原本的攻擊節奏,用最小的代價攻陷整個康寧郡。
通常來說,這種事情都是手下將領們做的,不需要勞動葉白親自出馬,他應該承擔嶽飛這樣的角色,享受戰果,如今卻是反了過來。
嶽飛這人吧,統兵打仗那是一等一的高手,能夠比他強的人不是沒有,卻也有限,按部就班的攻擊前進,是他早就定好的計劃,輕易不會改變。
甚至於在開戰之前,嶽飛就已經想到過,右軍未能在蜀國援軍趕到之前徹底拿下整個康寧郡的情況,也有了一些想法和計劃,無非就是硬碰硬地打上一場而已,憑龍武衛的實力,不會畏懼蜀國援軍部隊。
葉白的“神來一筆”,他的確是知道,不過都知道他的性格,不會將這事太過放在心上,至少不認為葉白親自上陣有什麽不對的,心裏沒有太多別的想法,沒有想著改變原本的攻擊計劃。
可右軍的其他將領們就不一樣了,張憲了解嶽飛的性格,隻能是想辦法進行勸說,聽不聽的他可就沒有辦法了。
但是薛仁貴就不一樣了,他對於此種情況有些無法接受,讓葉白承受住阻攔蜀軍援軍部隊的巨大壓力,他們卻在後方相對安全地獲取戰功,這是對他的侮辱。
不願意被侮辱的薛仁貴,自然不願意再按照嶽飛的計劃施行了,一聲令下,麾下兩萬大軍直接就繞過了前方的城池,直接加速行軍,趕往了邊界,準備與葉白匯合。
薛仁貴的自作主張,立馬就破壞了嶽飛的計劃,使得一路攻擊部隊消失了,以他治軍之嚴格,差點當場下令把薛仁貴拿下治罪,還是張憲及時勸阻了下來,才沒有鬧出什麽大事來。
作為嶽飛的女婿,更是跟著嶽飛南征北戰多年,張憲對嶽飛實在太了解了,知道嶽飛不是有什麽其他心思,純粹是從軍事角度考慮。
可這事不能這麽幹啊。
薛仁貴的能力不俗,是一名優秀的將領,他們都聽說過此人的名聲,明明有能力獨領一軍,卻被安排在嶽飛麾下做一名副將,本身就有些屈才了。
不過誰都知道,這隻是暫時的,以薛仁貴的名聲和能力,遲早是會被提拔上去,成為一軍主將的,說不定還會與嶽飛平起平坐,不看僧麵看佛麵,有些事情也不能太過計較。
此外,薛仁貴雖然說有違抗嶽飛命令的嫌疑,但他的目的乃是為了葉白的安全,出發點是好的,而且是絕對正確的,誰也挑不出錯來,用軍法懲罰他,在軍中會引起很多人不服。
最最重要的一點是,嶽飛在分兵之時,就授予了各路領兵將領便宜行事之權,薛仁貴如今的行為也不算違背軍令,這本就是他的權利,用軍法懲處可說不過去。
前麵的那些理由對嶽飛來說,根本不算什麽,他也不是一個講究人情世故的人,若不然也不會被稱之為“政治白癡”了,可最後一條理由,卻是完全說服了他。
便宜行事的權利是他授予領兵將領的,現在用違抗軍令的名義懲罰薛仁貴,的確是名不正言不順,無法服眾,這本身就是一種破壞軍規的行為,對於軍規、軍紀格外嚴格的嶽飛,自然不會主動破壞規矩。
冷靜下來的嶽飛,直接就放過了這一節,不過也馬上對原本計劃進行調整,5路大軍缺少了一路,進攻路線又要進行調整,不能留下漏洞。
一名名傳令兵在官道上策馬飛奔,將嶽飛的新命令傳達給了其他兩路大軍的領兵將領,至於剩下的兩路部隊,是由嶽飛和張憲親自統率的,自然用不著另行通知。
4路本有些慢吞吞,穩紮穩打的進攻部隊,陡然加快了行軍速度,遇到城池之時,攻勢格外猛烈,不再顧及部隊的傷亡,多少有點用人命換取時間的意思。
康寧郡如今的局勢,對於蜀國來說,已經可以說是進入絕境了,駐守各個城池的蜀軍部隊,人心惶惶,甚至還出現了逃兵的情況,可見軍心、士氣都已經跌落到了穀底。
在這樣的情況下,右軍陡然發力猛攻,明明是不要命地攻擊,打著哪怕付出更大的犧牲,也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攻破城池,結果因為蜀軍的全麵崩潰,攻擊卻變得更加順利,隻付出了少量代價就拿下了一座座城池不說,所花費的時間比之前還要更少一些。
敏銳地察覺到蜀軍失去了抵抗心思的嶽飛,再度更改了命令,索性放棄輜重部隊和攜帶的大量笨重的攻城器械,4路大軍輕裝疾行,加快行軍速度。
以右軍的精銳程度,放棄輜重、輕裝疾行,那行軍速度可是極快的,往往從前一座被攻擊城池中逃離出來的百姓,還沒有抵達下一座城池,尚且處在半路上就被疾馳而來的右軍部隊給追上。
幸好他們都是一群普通老百姓,夾雜著一些豪門家族,右軍的軍紀又是相當森嚴,隻要他們不抵抗或者表現出敵意,右軍部隊也不會對他們展開進攻,倒也是沒有讓官道變得血流成河。
更有的,大批百姓正在進城,畢竟有某些康寧郡的豪族在隊伍中,守城的蜀軍也不敢阻攔,頂多是仔細搜查一下,結果隊伍還有一大半沒有進城呢,大批的右軍士卒就已經殺了過來。
守城的蜀軍士卒想要關閉城門,可還沒有進城的百姓如何會答應,他們也害怕被殺過來的右軍部隊殃及池魚,一心想要趕緊進城,大開的城門對於他們來說,就是生還的希望。
一方想要關閉城門,一方卻想要阻止,雙方的衝突自然也就產生了,阻攔的蜀軍士卒都是職業士兵,自然要比普通老百姓強,可他們人數太少,關鍵是又不敢直接下殺手。
群情激憤之下,真要是敢這麽幹,那肯定會在城門爆發一場屠殺,都是蜀國人,彼此說不定還沾親帶故的,哪怕是冷血之人也難免會心中產生幾分猶豫。
再有,再老實的弱者,當麵臨生死危機的時候,為了求得一線生機也會爆發出強大的力量,這些平時如同小綿羊一般的老百姓,這一刻為了自己、為了家人,他們拋棄了對軍隊的畏懼,死撐著城門,讓守城蜀軍想要關閉城門的想法徹底落空。
蜀國百姓、軍隊之間的“衝突”,結果卻是便宜了右軍部隊,他們快速衝到城門前方,卻是發現城門大開,城門口擁擠著大量的百姓。
都不需要激烈的戰鬥,那些原本無比勇猛的百姓,這一刻卻是瞬間丟失了精氣神,失去了所有的力量,眼神空洞地放棄了抵抗。
右軍軍紀嚴格,不會隨意殺戮普通百姓,哪怕此刻需要快速進城,他們也沒有對蜀國百姓舉起手中的兵刃,而是用驅趕的方式,將蜀國百姓趕出城門洞,讓出一條進城的通道來。
要驅趕堵住城門口的蜀國百姓,自然會不可避免地浪費一些時間,可結果卻是,城內的蜀軍守軍知曉城門的事情之後,二話不說立刻放棄了抵抗,保護著縣衙的官員還有城中的豪族從另外一座城門出城而去。
幾乎可以說是兵不血刃地就拿下了一座城池,算上控製城門、城牆、縣衙、府庫等等重要建築,也就不過花費了1個時辰而已,那叫一個輕鬆,就好像是踏青一般。
大軍進城,除了控製城池之外,第一件事情就是從府庫的繳獲中拿出糧食,讓所有士卒飽餐一頓,然後再帶著少量幹糧,經過短暫休整之後繼續出城離去,隻留下少數兵馬封鎖城池。
嶽飛的右軍在康寧郡進展順利,但穩紮穩打,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分兵駐守攻克的城池以後,會導致手中的兵力越來越少,需要一定的時間,等待從天庸關出來的府軍以及其他部隊接替城池防禦。
到了右軍占據大半個康寧郡之後,天庸關已經徹底失去了作用,負責守衛天庸關的楊延昭、佘太君更是大膽地將天庸營的兵馬調動,防線前移,隻留下了5000精銳繼續駐守天庸關。
如今的康寧郡,可沒有太多的蜀軍部隊,頂多就是一些小股部隊或者散兵遊勇,他們戰力有限,哪怕是5000精銳駐守的天庸關,他們也沒有那個能力攻破。
若是真有大股蜀軍出沒,自然瞞不過天庸營的斥候還有錦衣衛,楊延昭和佘太君等人,有時間慢慢調集部隊消滅他們,總之天庸關以及關後的西城府那是相當安全的。
天庸營前移,等於是保護了右軍的後路,大批原本駐守後方城池的右軍部隊得以解脫,繼續前進,追上了大部隊,才有效保證了嶽飛手中有足夠的兵力在康寧郡翻江倒海。
被三麵封鎖的康寧郡,就好像是被打斷了脊梁的老狗一般,已經沒有了什麽抵抗的心思,就算是建立了防禦,也不過是虛應故事,做做樣子而已。
遭遇右軍部隊的進攻,往往是剛一接觸就潰敗了,不是放下武器投降,就是轉身逃離,一點抵抗的心思都沒有,讓右軍部隊在短短6天時間裏麵就拿下了康寧郡剩下的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