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大明太剛硬了
字數:4290 加入書籤
很明顯的,眼下的大明國太驕傲了,換種話說吧:
永樂時期驕傲的大明國,遇到了同樣驕傲的大漢遼東國。
那麽,到底誰才能更驕傲呢?誰的驕傲能擊碎誰呢?
其實,很多的事情,都需要戰爭來解決。
段塵在派遣諸葛亮來之前,就想到了,麵對當下的大明,軍事鬥爭不可避免。
遼東希望的是,憑借著對草原的橫掃,完成對大明的威懾。
但現在大明認為:他上他也行。
諸葛亮反問之後,沒有人會無趣的向他解釋,氣氛就這樣僵持住了。
此刻,卻見天空中,張輔急速衝入大殿,瞬間卸甲,看都不看群臣,便是大喊:
“報,草原消息,韃靼30萬精銳主力被域外之兵屠滅,韃靼王族被全部斬殺,草原全部韃靼人被驅趕向陰山,盡失戰鬥能力。”
說罷,饒是張輔,平定安南的張輔此刻也不由身軀微顫。
韃靼精銳,那是三階戰力,其中四階接近10萬,全部都是氣血凝練的騎兵部隊。
平日能夠和明軍三千營和四聖軍相互僵持的軍隊,竟然在短短幾天時間就被完全殲滅。
困擾大明幾十年的北方邊患,在幾天時間就這樣被解決了。
群臣的目光並沒有看向張輔,而是望向了處於中央的諸葛亮和趙雲二人。
現在誰還不明白,這事就是那遼東給辦的。
饒是朱棣,一時間也呆愣住了,緩緩退回幾步,坐回到自己的龍椅之上,閉目沉思。
朱高熾此刻,早已經有了想要交易的心思,卻礙於朱棣和群臣,無法決定,隻能焦急的看著。
氣氛好似並沒有因為張輔的出現而變的緩和,反而更為凝重了。
誰都不敢說話,誰都不能說話。
現在怎麽辦?
恐怕這個問題隻能朱棣來思考。
明明困擾大明的北方大敵被解決了,放到大宋身上,估計現在已經開始慶祝了。
但大明的君臣都不太高興。
因為處於中央的這位毛都沒長齊的少年說的好似有道理。
大明的北方邊患,是否還繼續存在,那是取決於大明能否答應他們的條件的。
這看似是交易。
實則是北方的敵人,換了另一種手段在脅迫他們罷了。
此刻,於謙站出來了,他微微拱手,對著朱棣說道:
“陛下,如今局勢變化已然至此,我大明不可行【賄秦】之舉,遼東所提議的交易,實則就是變相的讓我等稱臣納貢罷了。”
“我大明,自建國以來,國力日盛,遷都北平,本起天子守國門之意,如今麵臨外敵,一味退讓,難道真的就能換取和平嗎?”
“今日遼東之心或為真心交易,但既為交易,卻在北方集結重兵,號稱自為北方邊患,難道和那韃靼瓦剌有任何區別嗎?”
“如若我等就這樣獻出海軍,交出科技,遼東日強而大明日弱,難道就真的能夠保證長久和平嗎?”
“豈不聞,前宋舊事呼?”
大宋對大明的影響還是太深,階段性曆史,造成的影響卻更為的深刻了。
於謙這話,站在大明的角度來說並沒有任何的問題。
遼東或許沒有這個心思,但現在沒有,未來難道就沒有嗎?
對於一個帝國來說,隻要產生了地緣衝突,出現了利益紛爭,那現在和將來的戰爭,某種情況下是必然的。
哪怕像是宋遼一般,依靠繳納歲幣,稱臣納貢換來了百年和平,但真正的基礎還是澶淵之盟前的一戰,雙方都明白,誰都打不過誰。
更何況如今的大明呢?
遼東展現出來的軍事力量越強大,如今的大明就越要硬扛下去。
當傳送門出現的那一刻,他們好似根本就沒有退路了。
帝國的鬥爭,不能用現代國家的邏輯來理解,當出現的那一刻,便是魚死網破的【零和博弈】
楊士奇上前附和:
“陛下,使者所言,藍星融合,萬國爭霸之盛世,我等雖心向往之,卻更歎息那波雲詭譎的變化局勢。”
“如此大爭之世,我大明難道就真的要一味退縮嗎?這遼東選擇談判,看似交易,實則是想要憑借那韃靼瓦剌,展現實力讓我大明白白交出科技罷了。
“難道,我們就要憑借這些恐嚇,白白交出科技生產線嗎?”
兩人所言,大明一眾臣子都跟著點頭,一時間場中凝重的氣氛,被濃烈的戰意所取代。
既然事情已經發生,那麽還不如一戰。
而後,臣子主戰,將帥請戰。
一時間朝堂中群情激奮,竟然有人提議斬殺諸葛亮祭旗。
但這個王朝的兩個主要掌權者都未曾發話,而是默默聽著。
大國的邏輯絕對像不了小國的曲意逢迎。
臣子所說的非常有道理,但諸葛亮所說的也是個道理。
很多時候,作為一個近億人口的龐大帝國掌權人,他們不能單單憑借熱血行事,這一點,朱高熾做的比他老子要好。
朱棣望向了自己的太子,和從一開始到現在,幾乎沒有說話的好聖孫。
這位朱瞻基,有著朱棣的戰爭野性,卻也繼承了其父親的穩重,他總能以最理智而又客觀的時間,來看到一些東西。
曆史上,宣宗繼位之後放棄了很多東西。
先是北方被擴充的邊境,將衛所南縮,然後就是現在的安南。
此外還有鄭和下西洋的船隊。
很多的東西,如果我們從後世的視角來看,好似是不明智的。
但代入到當時。
在無法達到對邊境的消化情況下,放棄好似真的是最能節約成本的手段。
這位朱瞻基,不知道是明智,還是更為的理智呢?
無論如何,這一家子,好似都不如漢王一般,像是個莽夫。
諸葛亮說話了。
自關外消息傳來之後,他沒有說話,隻是默默的聽著,感受著。
不同觀念的差距,讓他在最開始,對大明產生了一些錯誤的偏差。
而到了現在,他或許更能夠理解其中的深重。
諸葛亮很能夠明白,大明從始至終好似都弄錯了一個意思。
他們總是以本世界的世家,以大明國力強盛,科技先進,物產豐富的視角來看待一切。
無論是曆史上多麽赫赫有名的人物,卻依然擺脫不了這個怪圈子。
喜歡曆史秘境:開局神話三國劉備請大家收藏:()曆史秘境:開局神話三國劉備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