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色戒
字數:2515 加入書籤
深秋雨夜,潮濕的寒意滲入骨髓。林川握著方向盤的手心卻沁著汗,導航裏機械女聲反複提示"已偏離路線",而前方蜿蜒的山路盡頭,那棟燈火昏黃的別墅像隻蟄伏的巨獸。半小時前他在高速服務區被一張傳單吸引——"私人溫泉會所,古法推拿,今夜特惠",此刻卻連掉頭的餘地都沒有。
車輪碾過碎石的聲響驚飛了樹梢夜梟,林川在鐵門前停穩車。鏽跡斑斑的門牌上"棲月閣"三個字泛著詭異的青灰色,門扉卻在他靠近時自動洞開。霧氣裹挾著若有若無的檀香味撲麵而來,廊下十二盞紅燈籠無風自動,映出廊柱上暗紅的符咒,像是幹涸的血跡。
"貴客請進。"銀鈴般的聲音從轉角傳來。身著墨綠旗袍的女子撐著油紙傘款步而來,青絲綰成精致的發髻,眉間朱砂痣豔若滴血。她盈盈行禮時,林川瞥見她旗袍開衩處若隱若現的肌膚,竟比雪還要白上三分。"奴家喚作青黛,是這兒的掌櫃。"她睫毛輕顫,"聽聞先生最近總是睡不安穩?"
林川心頭一震。確實,自從接手那樁遺產官司後,他每晚都會夢見一雙掐住脖頸的手。青黛像是看穿了他的心思,指尖劃過他手背:"我們的溫泉摻了安神藥草,配合祖傳推拿,定能讓先生一夜好眠。"她轉身時,旗袍下擺掃過林川腳踝,帶起一陣冷香。
穿過九曲回廊,林川被引至一間溫泉室。牆壁上鑲嵌著數十麵銅鏡,鏡麵蒙著薄薄的水霧。青黛褪去外衫,露出裏麵藕荷色的真絲肚兜,玉臂輕揚解開他襯衫紐扣:"先生莫要緊張,推拿需得肌膚相親,效果才好。"她指尖觸及林川後背的瞬間,他突然打了個寒顫——那雙手冷得不似活人。
溫熱的泉水漫過胸膛,林川卻感覺有無數細小的觸手在腳底纏繞。青黛跨進池中,豐滿的胸脯幾乎要貼上他的臉。"先生可知,這溫泉的水..."她咬住他耳垂,"是用四十九個處子的血兌的。"林川想要掙紮,卻發現四肢像被無形的鎖鏈束縛,隻能眼睜睜看著青黛的臉開始扭曲變形。
紅唇咧到耳根,露出森白的獠牙;原本柔美的眼睛翻出青白的眼白,黑發如活物般纏上他的脖頸。林川想要呼救,卻嗆了滿口帶著鐵鏽味的池水。恍惚間,他看到鏡中的自己正在詭異地微笑,而青黛的身後,還站著十幾個同樣穿著旗袍的女人,她們脖頸處都有深可見骨的刀痕。
"當年我們都是被那負心漢騙來的。"青黛的聲音在他耳邊回蕩,"他說要娶我們為妻,卻將我們做成藥引煉製長生丹。"她的指甲刺入林川肩頭,"現在,該你還債了。"林川突然想起接手的那樁遺產案,委托人不正是聲稱繼承了一座"長生不老藥"的秘方?
千鈞一發之際,木門轟然炸裂。手持桃木劍的老道士破窗而入,符紙在空中劃出金色軌跡。"妖孽!當年沒能超度你們,今日定要讓你們魂飛魄散!"青黛發出淒厲的尖叫,和其他女鬼化作黑霧向道士撲去。林川趁機爬出溫泉池,卻發現池底鋪滿了森森白骨。
桃木劍與鬼氣相撞,發出刺耳的尖嘯。老道士從懷中掏出八卦鏡:"照妖鏡現!"鏡麵射出的金光中,林川看到了百年前的景象——華服男子將美貌女子推入煉丹爐,她們的慘叫聲混著鼎爐的轟鳴,而那男子的麵容,竟與遺產案的委托人有七分相似。
"他每一世都要尋找藥引!"青黛的聲音充滿怨恨,"這次絕不會讓他得逞!"道士卻喝道:"你們怨氣太重,早已墮入修羅道!隻有放下執念,方能解脫!"符咒在女鬼身上炸開,她們的身形開始變得透明。林川突然衝上前,將從溫泉室帶出的玉鐲拋向青黛:"這是你第一世當小姐時的嫁妝,我在委托人書房見過!"
青黛接住玉鐲,瞬間淚流滿麵。記憶如潮水般湧來,她想起自己本是書香門第的千金,被甜言蜜語迷惑,才落得如此下場。"原來他每一世都留著..."她泣不成聲。道士趁機揮動桃木劍,念動往生咒,女鬼們的身影漸漸化作點點星光。
戰鬥結束時,天邊已泛起魚肚白。老道士告訴林川,那個委托人正是當年煉丹術士的轉世,每百年就會蘇醒尋找藥引。"你能活下來,是因為這些女鬼感受到了你心底的善意。"道士指了指林川口袋裏,那封還未送出的拒絕代理委托書——在看到委托人書房裏的玉鐲時,他就決定放棄這場不道德的官司。
林川回到家後,將遺產案的真相公之於眾。委托人因多項罪名被捕,而那棟棲月閣在第二天清晨化作了一片廢墟,唯有十二株紅梅在殘垣斷壁間綻放,嬌豔欲滴。從那以後,林川時常會在深夜驚醒,恍惚間看見青黛站在窗前,對著他溫柔微笑,然後化作一縷青煙消散在月光裏。
他開始研究古籍,發現了更多關於"色戒"的記載——色相不過是虛妄,執念才是地獄。每當路過紅燈籠高掛的場所,他都會想起那個雨夜,想起青黛最後的眼淚。那不僅是對前世的遺憾,更是對所有被欲望吞噬者的警示:在色字頭上那把刀落下之前,及時斬斷心魔,才是真正的解脫之道。
城市的霓虹依舊閃爍,誘惑無處不在。林川卻始終記得道士臨走時說的話:"人心比鬼更可怕,守住本心,便是最好的護身符。"而在某個深夜,當你獨自走在寂靜的小巷,若聽見身後傳來油紙傘輕敲石板的聲音,還有若有若無的檀香味,千萬不要回頭——因為你永遠不知道,那一抹倩影背後,藏著的是救贖,還是更深的深淵。
喜歡短篇小說鬼故事請大家收藏:()短篇小說鬼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