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字數:4872   加入書籤

A+A-


    後續一周。
    李恪都在教授科研組的眾人水稻授粉的實操模擬。
    當提到水稻在授粉以後,稻穀才會開始發育,直至成熟的時候。
    本就經驗豐富的董地,立馬反應過來其中的奧妙。
    “殿下,我觀以往成熟的稻穀中有很多是扁粒的。”
    “按照您的理論,這些扁粒稻穀莫非就是授粉沒有成功所致?”
    李恪欣慰地點了點頭,肯定道:“很好,你的分析沒錯!”
    雖然稻穀扁粒的原因肯定不止這麽簡單,但李恪還是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不然,就太打擊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了不是?
    至於具體的原因,還需要他們親自去實踐才能出真知。
    見董地反應如此迅速,眾人看他的眼神都變了。
    有些人眼珠子咕嚕咕嚕地轉個不停,也不知道在想些什麽。
    不過,那本就睿智的眼神中明顯多了幾絲深邃。
    提到授粉環節,李恪順道給他們科普了一下如何增加授粉幾率。
    “如今已是六月上旬,南方的水稻也快進入開花期。”
    “你們接下來就要奔赴大唐各地開展相關研究,深入農戶中去。”
    “本王需要你們給各地的農戶們科普一個增產小技巧:趕花。”
    “趕花?”眾人麵麵相覷。
    相信農村的小夥伴們都見識過。
    在水稻開花的時候,農戶們會安排兩人站田地兩頭。
    兩人各自攥著一根繩子的一頭,同時往一個方向拉。
    科普到這兒,董地又是第一個反應過來,恍然大悟道:
    “殿下,這趕花想必就是為了將水稻父本上的花粉趕到母本上完成授粉吧。”
    此話一出,再次震驚了其他人,立馬吸引來不少稱讚。
    “謔,大地不錯呀!以後可得多帶帶我。”
    “是啊是啊,要不,咱們組隊如何?”
    “這主意不錯,來我組裏吧。以後你負責想,我負責幹活!”
    這算盤打得,都快把董地的臉給崩燦爛了。
    不過這也給他帶去了不少自信,就連腰杆子也挺直了許多。
    “好!今天課後作業給大家留一道思考題。”
    “既然水稻開花後主要依靠風力授粉,那也意味著我們給水稻雜交的時候容易受到幹擾。”
    “那麽問題來了,我們應該如何保證實驗組的水稻能按照我們的思路去授粉?”
    “直白點講,就是如何保證實驗組數據不被幹擾。”
    李恪給他們布置了一道習題後,就迅速離開了。
    蜀王府還有一堆事等著他處理呢,項目的安排也耽擱不得。
    在完成售樓任務後,李恪也從郡守府搬了出來,正式入駐蜀王府。
    “殿下,建設部來報工廠一期已經正式完工了。”
    一回到王府,王玄策就把這一消息告訴了他。
    “工廠一期,是黃河邊上的那一塊標地吧?”
    建築工地上的大小事宜,李恪都把權力放給王玄策了。
    因此,一期具體是哪塊地他也有些記不清楚了。
    “沒錯,殿下前天中午吃飯的時候提醒過我,若是竣工了要及時告知您一聲。”
    由於有筆記本在手,這些細節他都記得格外清楚。
    “嗯,等會兒本王去看看。”李恪滿口答應。
    旋即又大手一揮喊道:“來人,開飯!”
    一上午的課下來,肚子已經有些撐不住了。
    再加上他的身體經過‘人形暴兵’改造過後,飯量又增大了不少,就更容易餓了。
    來都來了,李恪便留了王玄策一起用膳。
    午飯過後,兩人乘坐馬車一起趕往工廠一期視察。
    ……
    蜀王府的工廠區都是規劃在臨近黃河一帶。
    一方麵,麾下的產業有不少都需要用水。
    在這個自來水還沒普及的年代,臨水而建能省去不少成本。
    很快,工廠一期大門已經近在眼前。
    “殿下,您怎麽還親自來了,這裏還沒來得及清理呢。”
    作為研發部主管,工廠建好何時怎能不上心?
    這不,在得知一期竣工的消息後,他就立馬過來安排了。
    “無妨,本王沒那麽窮講究!”
    李恪擺了擺手,也不介意滿地是土,
    三人結伴而行,在蜀王衛的陪同下走進了一期廠區。
    “這裏一共建有50間臨河廠房,每個都預留了一個巨大的窗口。”
    “殿下,說實話我有些想不通,這窗口到底是拿來做什麽用的。”
    眼瞅著工廠已經竣工,何時也是愈發好奇了。
    這好好的一堵牆,留這麽大個窟窿,到底有什麽用處。
    “走,隨本王去防洪堤上看看。”
    李恪並沒有急著回答,而是邀請他倆去河邊。
    工廠一期占地麵積極廣,黃河邊有將近二裏的河畔,都是一期的地盤。
    為了預防水患,整個黃河沿岸都建築了防洪堤。
    這條綿長的防洪堤和後世的南寧的防洪堤有得一拚。
    雖然耗資巨大,卻不可或缺,它能在洪澇時期力挽狂瀾。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如今的黃河還沒有像後世一般,水裏都是泥沙。
    眾人登上了防洪堤,一眼就看到了防洪堤上的水泥架。
    “看見這些架子了嗎?”李恪指著水泥架問道。
    “殿下的意思是,這些求水泥架和工廠牆上的大窟窿有關?”
    何時摸了摸嘴邊的絨毛,腦海中仿佛有靈光閃過。
    但任憑他怎麽努力,都無法抓住那道靈光。
    “沒錯!準確的來說這水泥架上還需要安裝一套簡易的設備。”
    “就類似於之前的珍妮紡紗機和飛梭織布機一般,可以極大提高工作效率的設備。”
    “以後蜀王府的工廠會越來越多,但不能都指望著人力。”
    “人力畢竟成本很高,咱們要盡可能降低生產成本。”
    李恪侃侃而談,給他們科普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沒錯,這些沿黃河的廠房,他打算開設造紙廠。
    造紙廠對於水的需求格外大,防洪堤外側就是黃河,正好解決了用水問題。
    按照製作紙張的工序,第一步就是將原材料泡發,並充分搗碎。
    試問還有哪裏有比黃河邊更方便泡發原材料的呢?
    雖沒有後世那般現代化的造紙設備,隻能退而求其次采用土法造紙。
    但即使如此,李恪腦海中‘機器換人’的思維早已根深蒂固。
    能用穩定且廉價的水力來代替亢餘的人力。
    不但可以減少開支,還能提高生產效率,何樂而不為呢?
    喜歡讓你治理北疆,沒讓你一統世界請大家收藏:()讓你治理北疆,沒讓你一統世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