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7章 前哨基地
字數:4148 加入書籤
看到文件標題的瞬間,我的大腦忽然不受控製的空白了幾秒。
那不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空白”,而是在我看到那些信息的時候,就下意識想把它們和我知道的信息聯係起來,結果卻發現我做不到的、或者說不知道該怎麽做的“無措”。
這讓我又稍稍的詫異了一下,因為調查到現在,幾乎所有相關的事情我都有所耳聞,很少會有這種無法聯係起來的情況。
於是我吸了口氣清空雜念,又重新讀了一遍標題,終於發現了那種違和的問題所在。
這要從標題的開頭、也就是“aether裝置”開始說起。
我第一次聽說這個詞,是前不久在六號基地聽約翰森說的,而在此刻我試著回想的時候,相關的記憶就自然的浮現出來了、好像那不是“聽說”、而是一種我本來就知道的信息。
但這是不對的。
出發來到蜂巢基地之前,我就利用二號基地的【黑鏡】,將腦子裏屬於約翰森和伊南娜的記憶剔除了——至少【黑鏡】說它已經幫我剔除了。
按理來說,這段記憶不該這麽熟悉、或者說熟練,不過“熟練”也是一種主觀上的感受,所以我並沒有太過糾結。
讓我糾結的,是按照約翰森當時的說法,aether裝置是一種植入在大腦內部的輔助裝置。
具體作用約翰森也說不清,但肖海對義肢和義眼的控製,是得益於aetherv、也就是第五代;而戴森·維克多用來引爆微型炸彈的,可能是第十代aether。
至於後麵的“曉星”工程,不出意外的話應該是指劉曉星。
從整體標題來看,劉曉星屬於第十一代的aether裝置,雖然我不確定她算是人還是機器,但要說她和aether有關係,至少在我看來還算合理。
所以這些都是我能“理解”的部分,剩下的也就是讓我“無措”的部分了。
逆向工程聯合攻關。
這八個字有兩層含義——分別是“逆向工程”和“聯合攻關”。
以我在科學方麵的粗淺了解,逆向工程是針對某種已有的“成品”,反推其作用原理、功能邏輯之類的信息,再對已有的“成品”進行仿製。
就像是把一張椅子拆開,仿製各部分的零件之後,再用仿製的零件組成一把新的椅子。
至於“聯合攻關”,說明這個逆向工程的研發小組,內部至少有兩個主體——或許這與研發難度無關,但多主體的聯合行動,通常都代表該項目的難度很大。
於是問題就出現了——
“曉星”工程的aetherxi項目,標題裏依然用了“攻關”這種字眼兒,也就是說至少在“劉曉星”立項的時候,“逆向工程”的部分都還沒搞定。
但這是聯合政府的項目,無論資源還是人員,肯定都是最頂尖的那一批,他們這麽多年都沒研究明白的“成品”,到底是什麽東西?又是從哪兒獲得的?
帶著這兩個新發現的問題,我開始仔細研究起了項目內容,結果發現這隻是一份階段項目書,也就是整體項目的一部分、而且是相對靠後的一部分。
這就導致裏麵有很大一部分內容,是建立在審閱者、已經了解前期信息的基礎上的,但是對我這種“半路出家”的人來說,看完了反而比沒看還迷糊。
揉著隱約有點發脹的太陽穴,我腦子裏的“未解之謎”又多了一個,但我現在非但不焦慮,反而有種“虱子多了不咬”的灑脫。
隻揉著太陽穴休息了幾秒,我就調整好心態、繼續研究其他櫃子裏的文件去了。
左數第二隻櫃子,是我之前看過的、“觀察者計劃”的提案,再往右便是我之前想找的、蜂巢基地內部結構,以及各單元模塊的運行方式、基礎結構、維修須知之類的。
這部分我聽秦玉林簡單說過,雖然文件裏的說明更加詳細,但對我來說其實沒什麽用,所以我隻簡單掃了一眼,就繼續往後麵走了。
第四隻文件櫃裏,又是“觀察者計劃”的相關文件,但這次不是什麽提案,而是在“擾亂”的情況發生後,建議從第一階段重新開始的補充修正。
具體的內容,和之前王強告訴我的差不多,就是“擾亂”的出現,讓聯合政府對“觀察者計劃”失去信心之類的,不過最後還是決定、重新進行第一階段以驗證信息。
稍微有些不同的是,文件裏體現出的、當時的情況,比王強告訴我的還要惡劣,幸好有一位不知名的高人,用這份文件說服了聯合政府,否則“觀察者計劃”早就停了。
是的,不知名的高人。
我把整份文件看了三遍,都沒找到提交這份文件的人,甚至連那種“011”、“013”之類的編號都沒有。
所以我不知道是誰救了“觀察者計劃”,但這個情況讓我在無形之中、更加確信了那個的猜測——聯合政府讓我活到現在,可能不隻是為了“觀察者計劃”。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思路到這,那些怪異的念頭又不受控製的爬了出來,我隻能咬牙強迫自己集中精力,然後去看最後那份文件轉移注意。
第六隻文件櫃裏,又是一份相當“古舊”的文件——它看起來不算舊,甚至沒有明顯的氧化痕跡,但它上麵有一個2026年的日期。
這是一份“深空計劃”的相關文件,而它的內容就是之前我想知道的、六座月球基地的運行方式。
是的,六座前哨基地是可以移動的。
文件中給出的設計理由,是需要在月球布設大量的觀測點位。
但“深空計劃”主要是進行中微子探測,需要超大質量的介質進行信號捕獲,還需要經常性的進行維護和校正,才能保證探測數據的相對精確。
而這就意味著,直接建立觀測站,會產生大量不必要的投入、並且會導致研究人員高度分散。
所以他們設計了這種移動基地——
以月球正麵的靜海為中心,先布設一個對角距離為100公裏的六邊形觀測矩陣、也就是第一層的六個觀測點位。
之後再以第一層矩陣向外輻射,每兩層矩陣的間隔100公裏,直到鋪滿六層、共計36個觀測點位。
運行開始後,六座基地會以每小時1公裏的速度,按照螺旋路徑、也就是從第一層級的1號位移動至第二層級的2號位、再到第三層級的3號位向外側移動。
隻需66個地球日,六座前哨基地就能走遍36個點位、完成近80萬平方公裏的觀測。
雖然聽起來不像是效率最高的方案,但它的優點在於,利用移動基地作為超大質量介質的載體,所有設備和人員,都會隨著基地一起移動。
如此一來,無論是基地內的設備、還是沿途布設的其他次級探測器,維護和校正起來都更加方便,而且研究人員相對集中,也便於探測數據的實時研究。
除此之外,這還利用了一種類似“三門難題”的策略,在不確定哪裏可以捕獲中微子時,動態覆蓋在理論上是有概率提升事件率的。
當然,這隻是文件中體現的理論和設計數據,實際執行的時候可能會有偏差——但我現在關注的不是這個。
“觀察者計劃”是不需要基地移動的,可是在“深空計劃”的人員全體消失之後,這些基地依然還在移動著。
喜歡十一個瘋子請大家收藏:()十一個瘋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