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1章 用難題解決難題

字數:3536   加入書籤

A+A-


    “穿越蟲洞”、甚至僅僅是“蟲洞”的存在本身,對於人類來說,都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全新領域。
    雖然早在1935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和內森·羅森、就在研究引力場方程的時候,發現了那個揭示“蟲洞”存在的特殊解。
    但是直到十天前、位於第五行星軌道的“蟲洞”真正出現之前,人類對於“蟲洞”的研究,都還隻停留在推測和假說的階段。
    所以在我了解情況的時候,威廉·凱恩才會說他們對“蟲洞”的了解基本為零——)不過在我……準確來說,是作為高維生命的我看來,設計能夠穿越“蟲洞”的航天器並不困難。
    這裏首先需要明確一個概念——當然,我能明確這個概念,還要仰仗劉曉星傳回來的數據信息。
    “蟲洞”的正式名稱叫做“愛因斯坦羅森橋”,也在很多的科普性描述中、被形容是連接兩個空間的隧道,但其實“蟲洞”不是橋也不是隧道,它甚至不存在常規定義下的空間結構。
    廣袤的宇宙中漂浮著無數天體、也就是俗稱的星球,它們自身的引力會導致周圍空間發生扭曲,進而形成一種、可以理解為“空間褶皺”的現象。
    不同天體的引力不同,所形成的“空間褶皺”也不盡相同,但一條“褶皺”、必然會有至少兩個“麵”相鄰,而在這兩個“麵”的距離突破閾值之後,便會發生“空間麵融合”的現象。
    就像我之前在高維空間,看到那些“維度畫麵”的相互融合一樣,任一維度的、宇宙的“空間麵”也會發生融合,所謂的“蟲洞”便是這些“融合點”。
    它不是常見例子裏,那支穿透紙麵的筆尖,而是兩個“空間麵”在彼此接觸的過程中,或短暫、或不那麽短暫的“融為一體”。
    換句話說,就是“蟲洞”沒有連接a點和b點,因為在它的坐標位置、或者說在它的作用範圍內,a點就是b點、b點就是a點。
    如果非要對這種現象進行描述,那麽比起“隧道”和“橋”這種、需要一定距離才能連接兩個空間坐標的方式,“蟲洞”更像是魔法世界裏的傳送門。
    依然以“紙上的ab點”舉例——
    在人類以往的研究中,所謂“蟲洞”,是將紙麵彎曲折疊、使得a、b點重合後,用筆穿透紙麵所製造的“最短路徑”,但實際上的“蟲洞”,是不需要紙麵彎曲折疊的。
    在紙麵保持平鋪的前提下,將筆尖刺入a點的同時,本該刺破紙麵的筆尖、就會從另一個位置的b點鑽出來。
    行動沒有延遲、紙麵沒有刺破、筆尖沒有損壞,它就以這樣一種蠻橫無理、毫不尊重常規物理規則的方式,完成了這次空間位置改變的行為。
    這種幾乎完全脫離常規物理邏輯的情況,使得我們在設計航天器的時候,不需要過度考慮航天器本身的強度,隻要它能抗住“蟲洞”的引力、在進入的時候不被扯碎就行了。
    另外“蟲洞”所產生的極端引力,會導致無論它的“入口”還是“出口”,都必然存在於宇宙的真空環境中。
    哪怕在出現的時候不是這樣,“蟲洞”自身的引力也會像黑洞一樣,把它引力範圍內的所有物質都吞噬殆盡、最終形成一個宇宙的真空環境。
    如此一來,在設計航天器的時候,也不需要考慮空氣動力學等方麵,隻要有推進器和成熟的控製係統,哪怕把航天器設計成一個方方正正的盒子,它也可以在太空裏正常飛行。
    與此同時,由於“蟲洞”那種魔法傳送門一樣的特性,會導致進入其中的物質,產生一瞬間的“混合視界”。
    簡單來說,就是在行進到某個特定位置的時候,會同時看到a點和b點的、兩個可能截然不同的視界,那種遠遠超出認知極限的混亂景象,是會對主觀意識產生極大損害的。
    不過這次的行動不涉及載人,隻是為了給劉曉星運送仿生身體,她的“主觀意識”不跟隨航天器行動,理論上也就不用擔心這個問題了。
    而在忽略了這些方麵之後,航天器的設計似乎就沒什麽要求了,但其實真正困難的部分,到這一刻才剛剛開始。
    就像“橘生淮南”的原理一樣,“蟲洞”連接的、兩個截然不同的空間,大概率會存在截然不同的環境特征。
    比如“蟲洞”另一端的、出口所在的空間,是否存在異常能量和強輻射場?“蟲洞”內部以及保持它穩定的機製,是否或產生伽馬射線、或者x射線之類的致命輻射?
    雖然仿生身體的強度比人體更高,但在某種程度上,這種硬件設備類的東西,也比人體更容易出現故障,所以這些因素都是不得不考慮的。
    最關鍵的是,除了這些客觀的基礎問題之外,我還要解決聯合政府人為製造的一個難題——航天器規格,也就是俗稱的、要造一艘多大的飛船。
    航天器的規格尺寸,取決於“蟲洞”入口和出口的幾何特性,所以按照正常的順序,我們應該等到“投石問路”的行動結束、確定“蟲洞”入口有多大,再開始航天器的設計工作。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但“投石問路”還需要30個地球日,才能將那70枚核彈運送至目標位置。
    而聯合政府、準確來說是威廉·凱恩,不想把這30個地球日的時間白白浪費,所以他想了一個給我找麻煩的餿主意——模塊化設計。
    這就是威廉·凱恩在說到工作順序的時候,那種莫名其妙的“自信”的主要來源了。
    在我給出航天器必須滿足的軟性條件後,威廉·凱恩會在滿足推進器、運載艙等功能需要,以及防輻射、高強度、抗“蟲洞”引力拉扯等軟性需求後,將整艘航天器拆分成一單位規格的模塊。
    如此一來,人類便可以利用這30個地球日,先把所需的模塊製造出來。
    等到“投石問路”的行動結束、確定了“蟲洞”入口的幾何特性,再根據彼時得到的精確數據,將拆分成模塊的航天器、根據實際需要重新組裝。
    這是一個非常精明的想法,但威廉·凱恩要做的,不是把航天器拆成零件,而是每個單元模塊都保持相同規格、隻要調整數量就能改變航天器的規格、並依然滿足整體強度需求的模塊。
    在我看來,這種設計幾乎可以算是天方夜譚,不過威廉·凱恩似乎真的很有信心,又向我確定了幾個問題以後,這次所謂的“會議”就算結束了。
    之後的三十天裏,我都沒再見到這些人,不過我並不緊張或是忐忑,反而過上了開始保留記憶以來的、最輕鬆愜意的三十天。
    喜歡十一個瘋子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十一個瘋子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