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二次科舉研討會
字數:5222 加入書籤
趙雲帶著一肚子的抱負離開成都。在跟劉平進行了充分的溝通之後,他決定開始對南蠻進行徹底的漢化。
而劉平在幹嘛呢?
他在開會,興平四年元十五,劉平召開了第二屆科考組織大會。與會的有漢王劉備、都督府左都督關羽、六部尚書、以及侍郎。還有蜀郡太守和成都縣縣令。
因為科舉的事情年前就定下來開年要開考,通知也在年前發下去了。禮部這邊已經做好了今年的方案,尤其是是有之前的經驗,這一次的方案更加細致。
而且因為有了翰林院的關係,今年的考題也基本上的確認了。考綱範圍嘛,仍舊是以七經為主,翰林院自己修的一些書籍作為參考書目。參考書目裏,排在第一的就是劉平的《德安新書》
但是《德安新書》是給考官做參考的,主要是在批閱最為重要的策論的時候,那《德安新書》當理論基礎用。
今年匯報方案的還是孫乾。
“以上就是今年科舉的方案,若是有錯漏之處,還請諸位指出。”說完,孫乾對著眾人拱手行禮。
劉平點了點桌子,吸引了眾人的目光,然後道:“今年某覺得可以優化一下。”
說到這裏,劉平站起來,說道:“一是分出明經和進士兩科,二是增加雜科,三是開武科。”
“首先是明經科,很多讀書人可能不擅實務,但是卻對經典多有研究,這些人參與科考很顯然是有些吃虧的。而且就算是考上了,那對吾等來說,也沒有什麽作用。倒不如直接開明經科。這些人考中了之後,一部分去翰林院,一部分去教育司。”
教育司,是禮部新開的衙門。
去年在劉平的指導下,禮部開始了全新的教育司衙門,禮部尚書鄭玄兼任教育司司長。而教育司的主要工作,顧名思義。
當然,這事兒也不簡單。按照劉平的建議,教育司內部又分為教研室、全國教師保障處兩個主要班房。當然還有財務等等其他的,但是那些沒必要詳說。
教研室,主要工作其實就是教科書的製定、審核。當然,現在的教科書還是以七經為主。一是現在就引入自然科學多少有點離譜,二是七經為主的成本最低。在七經的基礎上,教研室目前暫定的教科書還有《算經》、《德安新書》、《雜論》
隻不過這三本書,除了《德安新書》之外,剩下的兩本還編纂當中。編書,還是給天下讀書人編書,這種事情,翰林院的那幫讀書人可太熱情了。每個人都想參與進來,所以這進度,還是可期的。
至於全國教師保障處,目前的指導思想是做到兩個保障,一是保障所有的學校都有老師,二是保障所有老師都能吃飽穿暖。
同樣的,全國教師保障處還負責給老師評級,暫定為五級,其中最低一級的老師薪資待遇等同於從七品的文官。也就是說,在劉備勢力範圍內,當老師就等於做官。
當然老師這個說法也隻是為了行文和日常交流方便。按照目前劉備勢力內部的正式公文來說,這些老師統稱為學政官。學校在內部公文也統稱為學堂。
比方說成都縣在籌建的大學,就叫成都大學堂。
回頭會議上。
劉平繼續說道:“然後便是雜科,其實之前咱們也小範圍的幹過這事兒。但是某的意思是,從這一次科舉之後,就把雜科給定下來。暫時來說,工、醫兩項可以考慮得。優秀的工匠可以直接去格物司當差,醫科的學生可以留在成都,也可以下放到地方、軍隊等等。”
他說得很籠統,主要也是因為他就是提個引子出來,拋磚引玉了屬於是。而且雜科不像明經科,今年就能開考,雜科很明顯至少兩三年的籌備期。
武科就沒什麽好說的,可以直接委托給兵部去搞就行。
劉平發言結束之後,議事廳內所有人都開始思考,然後小聲溝通著。
明經科這個,其實沒什麽好說的,給讀書人多一條路走,大家都是沒意見的。這件事上誰提反對意見,傳出去了,要被天下讀書人給罵死的。
至於雜科這個,工部是舉雙手讚成的。禮部也讚成,畢竟負責的東西越多,權力相應的也就越大嘛。同理,吏部也同意。
但是吧,這事兒大家也清楚,不是那麽好辦的。
這不是說開了雜科,就完事了的。按照劉平的一貫作風,很明顯這是現在上層把餅畫出來,倒逼下層去自發的朝著這個目標前進。
說白了就是,好處給你們放這了,要不要拿,你們自己看吧。
那麽,相應的禮部、吏部就要出對應的考核機製。總不能真的讓老百姓自發的去錘煉技術、錘煉醫術吧?那肯定需要地方官員的引導,也需要人力、物力、財力上的支持。
看似隻是多加一個雜科,其實劉平就是在告訴在座的諸位。接下來幾年,要進一步重視技術的發展,但是這話又不明說。
為什麽不能明說呢?
在場的人也都清楚,這不符合當前的文化語境也不符合當前的輿論要求。都是儒家讀書人,這種奇技淫巧,太過重視,很容易遭人非議。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在劉備實控範圍內還好,畢竟大家都吃了技術發展的紅利和便利。但這事兒說出去就不好聽,所以劉平才會用這種方式表明自己的態度。
武科也是同樣的。
劃分六部,施行科舉的明眼人都能看出來,是文官利好的,不管這文官什麽出身,但是隻要是參加科舉考出來了,那天然就是文官係統的人。
那麽武科加入之後,既是平衡了文武,同時劉平也是在表明自己的態度,文武官員都一樣,沒有誰比誰高貴,誰比誰特殊。
畢竟之前的一次科舉,直接進了三千多人。其中去軍隊的不到三百人。這些人雖然官職不高,但是架不住人多啊,隱約間文官集團已經有壓製武將的感覺了。
不過好在,這是大漢,文武分界沒那麽明顯,所以問題不大。但是劉平還是要防範於未然,開武科,隻是第一步罷了。
眾人揣摩著劉平的意思,劉平則老神在在的坐在原位閉目養神。
大概有那麽一兩分鍾之後,孫乾先開口說道:“明經科和武科今年就可以。隻不過這武科的考試,可能需要兵部和都督府的幫助。”
孫乾是個聰明人,而且還算是劉平的人。所以在清楚劉平的態度之後,立刻就跟上了。不光讓兵部參與進來,還把都督府給拉上了。
同時,他話裏還有一層意思,那就是明經科和進士科還是我禮部的自留地,你們就不要想了。
一句話,表達兩個意思,還順帶幫劉平敲定了基本的基調。
這就是智慧。
有了孫乾開頭,劉平也沒有反對,大家的討論就有了重點。接下來就是劉備集團的效率了,隻用了半天,就敲定了這一次科舉考試的所有事宜。
散會之後,劉備專門跑了劉平的班房。
“德安啊,你覺得今年能有多少人參加這一次科舉?”劉備一臉期待的問道。
劉平看了一眼劉備,道:“不會比之前多的。”
他知道劉備在期待什麽,但是這事兒不是期待就行的。天下讀書人就那麽多,有自信敢來參加科舉能占多少?而且成都這地方,道路難行,也斷絕了不少人來參加科舉的念頭。
再一個,也不是你成都一個地方開科取士,沒必要跑這麽遠不是?
劉備如今最大的優勢,就是實力最強,最有可能完成一統天下,剩下的,隻能說就那樣吧。
“哎,某倒是也知道,隻是還是想著要是能再來三五千讀書人就好了。”劉備一臉唏噓的說道。
劉平對此不置可否,他也想啊。現在算上南蠻,算上烏戈國,如今劉備勢力已經統治了將近兩千萬人口,官員數量呢?不到一萬人!
這夠幹嘛的?
這裏麵還算上了不少文書、小吏這等,隻要能讀書識字在衙門當差的都算上了。在劉平看來,在當前的交通、通訊技術和治理理念水平下,別說這些人,就是再翻十倍都不一定夠用。
當然,如果劉平放棄大政府,實際管控權力隻到縣一級就停止,那另說。
但劉平顯然不會這麽做的。不管是在武都,還是目前占據這麽大一塊地方。劉備勢力的實際控製力,都要求做到鄉村的。這也是為什麽一直喊著人手不足,一直讓所有人享受福報。
劉備其實是不理解的。按照劉備的想法,郡縣一把手定下來,剩下的不要管,讓他們自己想辦法,每年如數交稅,打仗的時候配合征兵就行了。
實際上,就目前來說,武都、長安和成都,也就是這是三個地方周圍能做到鄉村都能實際控製,剩下的地方,頂多也就是到縣一級。
所以,劉備對劉平的執念不理解,這也導致整個劉備勢力,一直都在缺人。而且還是人越多,活越多,活越多,人就越缺。
這給劉備的感覺就是,人越多越缺人。
一根筋變成兩頭堵了。
他今兒個其實主要還是想勸勸劉平,一口氣吃不成大胖子,沒必要執著於現在就把什麽事情都做完。
按照劉平自己的說法,那就是要抓住主要矛盾,不要一鍋燴。
喜歡人在漢末,我堂兄是劉備請大家收藏:()人在漢末,我堂兄是劉備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