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章 籌備

字數:6512   加入書籤

A+A-


    人在前進中總是會成長。
    陳家誌前世少有關注經濟和國家大事,隻關注種菜賣菜那一畝三分地。
    但蔬菜行業也和國家經濟發展息息相關。
    當他站在了現在的位置上,結合前世的一些行業變化,對行業的發展脈絡就更為清晰,甚至能一窺國際經濟局勢。
    現在的大菜場沉迷於出口,如東升農場,隻做供港和出口,不在內地開展銷售。
    他想起前世的老板,其可能也是在經濟危機後離開東升。
    東升應該也是在經濟危機中出口受挫,然後才重視內地市場。
    此過程中,免不了損失慘重,很多菜場在這一時期破產倒閉。
    而現在,陳家誌察覺了這一危機,提前深耕內地市場。
    出口也不會放棄,但短時間內重心肯定轉向了。
    這一過程會很難,每天至少160噸蔬菜並沒有那麽容易消化,利潤也比不上出口,但前途是光明的。
    李秀和陳家芳帶著豆豆也來了院子裏,月光皎潔。
    “今晚的月亮真圓。”
    陳家誌:“是挺圓,也算提前賞月了。”
    李秀道:“家誌,你中秋節不在家過嗎?”
    她清楚,市場壓力並沒有飯桌上家誌說的那麽輕鬆。
    陳家誌沒有否認,說明天吃了午飯就回城裏,國慶也要在城裏忙市場。
    “我和你一起去。”
    “行。”陳家誌答應的很幹脆,道:“國慶三天假期會很忙,你和我一起就多了一個強力的幫手。”
    李秀說:“沒問題,我可以在分揀車間幫忙。”
    彭國真和陳少昌搬來了凳子,一家人又繼續在院子裏閑聊,陳家誌感覺再支個燒烤攤就完美了。
    翌日,雞鳴破曉。
    陳家誌輕輕拿開李秀抱著他的手,很光滑,也驚動了李秀。
    “家誌,起床了嗎?”
    李秀迷迷糊糊的睜開了眼,此時天都還沒有亮,昨晚折騰得又晚。
    “你再睡一會兒吧,二姐和易哥好像出去了,我去看看。”
    “唔~等會兒回來吃早飯。”
    菜農可能是睡懶覺最少的群體之一,天還才麻麻亮,陳家誌站在村子邊上,就影影綽綽看到了遠處菜田裏幹活的農人。
    走近了,才看到了起苗的工人,另有一夥人在更遠處栽苗。
    “早上栽有露水,成活率更高,也沒中午那麽熱。”
    陳家芳戴著防露水的袖套,臉上沒有早起的疲乏,來回走動時,和陳家誌解釋了一句。
    陳家誌又問:“易哥哪去了?”
    “在冷庫那邊吧。”陳家芳說:“要收菜了,今天準備的東西還不少。”
    相比江心菜場,增城基地的基礎設施更加完善。
    而且泡沫箱廠、冷庫、道路溝渠、水電等還獲得了政策補貼。
    此外,建基地每畝也有400元補貼,這和在從化投資的從玉菜場大致在同一水平。
    但在基礎設施上,合利農業獲得的支持明顯更大,也讓基地起步建設水平更高。
    不過進步空間仍舊很大。
    菜場依舊沒能實現全自動化微噴灌,隻是在菜田設計時留有餘地。
    等洪中聯係的廠家拿出最便宜的方案後,便能直接用上。
    還有基地裏的‘插花戶’、道路硬化等等都還有提升空間。
    不過這些都得等合利農場盈利後再來慢慢完善。
    “有點亂,要捋順還需要點時間。”
    到冷庫時,易定幹正安排人打掃衛生,盤點物資,現場亂哄哄的。
    陳家誌給易定幹遞了支煙,“亂無所謂,隻要菜場能快速出菜,一切都可以慢慢完善。”
    “你能理解就好。”
    易定幹不由鬆了口氣,他心裏壓力一直不小。
    從小菜農到管理3000畝大基地,隻用了兩年多時間。
    而且還是從頭開始建基地,隻拉了幾個骨幹過來,就直接開幹。
    如果要把一切都捋順再種菜,時間和資金壓力會非常大。
    易定幹的想法很樸素,抓主線,先把菜種出來,有問題再解決問題。
    有了收入入賬,一切問題都能慢慢解決。
    這一套陳家誌很熟。
    前世剛單幹時,他就從易定幹身上學了這招。
    兜裏錢不夠,又想單幹,於是他和李秀租了一個果園地,在果園行間種菜,租金每畝隻要一百多元。
    果園行間全是半人高的雜草,但從租地到出菜,陳家誌隻用了一個月。
    出菜時地都還沒完全開荒,但有了菜賣後,資金就一點點充裕了。
    那塊地他租了9個月,買了第一輛麵包車,也存下人生第一個10萬。
    隨後每次開新基地時,他都養成了速成的習慣。
    如今增城基地隻是麵積擴大了,基礎打得更牢,但實則仍是速成路線。
    從七月中下旬拿地,到九月末出菜,其實也就兩個月時間,對一個3000畝的大菜場來說殊為不易。
    陳家誌很慶幸讓易定幹來負責增城基地,除了易定幹,也就隻有他自己可以了。
    天色漸漸明亮,火紅的太陽從山後漸漸爬了上來,又是一個豔陽天。
    “家誌,吃飯了!”
    聽到李秀的喊聲後,陳家誌和易定幹才走回家去吃早飯。
    一進門,就瞧見易龍易虎拿著月餅在吃。
    陳家誌笑道:“早上就吃月餅了,你們兩個也是可以哦~”
    易龍道:“明天中秋節,舅舅你下午就要走,早上吃月餅和下午吃有什麽區別麽?”
    “家誌,別和他扯,他倆想吃就吃,給你煮了麵,快來吃。”彭國真端了一碗臊子麵出來。
    陳家誌覺得早飯還是一碗熱氣騰騰的臊子麵更對胃口。
    上午他也沒再出門,而是在家和老娘一起籌備著中秋的午宴,做了一桌豐盛的飯菜。
    中午一大家子又熱鬧的吃了頓飯,就當是過中秋節了。
    時至今日,陳少昌和彭國真也知道兒子的事業越做越大,有些事家裏人總要幫襯著的,他們也還不算老。
    “家誌,在外也要按時吃飯哈,你忙起來總是忘了吃飯。”
    “知道了,媽,這次李秀跟著我一起的,她會提醒我吃飯,你們在家也少喝點酒。”
    陳家誌與家人進行著告別,有他和二姐、易定幹盯著,兩老喝酒一直挺老實。
    如今的身體還算好,但陳家誌也計劃著讓兩老去做個詳細的身體檢查。
    “二姐,易哥,家裏就交給你們了。”
    “交給哥哥我你就放心吧。”易定幹中午沒喝酒,但仍像是說著醉話。
    “家誌,李秀,你們在外注意安全。”
    陳家誌又叮囑了一番易龍易虎的學習,在豆豆淚眼婆娑的注視下離開了臘圃村。
    接到易定幹的消息後,陳正旭和李才也早早的準備了起來。
    雞心芥一開始隻有30噸,但一直在緩慢增加中,敖德良提供的數據,高峰期時可能需要日出60噸,畢竟一茬1000畝產量估計有1750噸。
    而等第二茬,也就是品質最好的那茬雞心芥,產量更高。
    江心菜場保底每天25~30噸。
    如今,增城基地又來了,等進入平穩期後,秋冬季日產量70~100噸。
    合起來,保守單日產量125噸,最大單日產量近200噸。
    這還隻是葉菜,等連州的冬種蔬菜上市後,還有增量。
    陳家誌在辦公室聽著陳正旭和李才商議後的計劃。
    陳正旭道:“我和此前合作過的批發商通過電話,包括中山、珠海、佛山、東莞、深城都有批發商願意和我們合作。
    另外,深城的配送中心又延續了年初免費贈送的策略,近期在給各大酒樓酒店免費送貨。
    此外,其它主要城市也會籌建配送中心,往餐飲市場深耕。”
    陳正旭這一年做了很多工作,他的客戶名單很長,也定期保持著聯係。
    給出的方案也很靠譜。
    深城、東莞、中山、珠海、佛山、澳門這幾個城市加起來也有1800餘萬人口。
    與這些城市的批發商建立合作關係能解決很大一部分銷量。
    再有花城的63號檔口,以及香江的同興泰,基本上整個珠三角就大體覆蓋了。
    同時配送中心在逐步往餐飲領域滲透。
    雙管齊下,隻要能深耕兩三年,靠譜鮮生就能在國內最大的葉菜市場占據主導地位。
    到時,現在主做出口的大菜場再轉向國內,就會困難重重。
    “就按照這套計劃來,有些細節還得繼續完善。”
    陳家誌頷首道:“比如各菜場對接的客戶劃分,還可以繼續細化,縮短運輸距離。”
    “另外,還可以和菜場場長溝通種植計劃,根據市場調節品種和麵積。”
    江心菜場到ZS市直線距離僅30公裏,再往南就是珠海、澳門,另外也可船運到深城。
    陳正旭已經做了些初步的規劃,此刻聽到可調整種植計劃後也是若有所思。
    每個城市對蔬菜的品類喜好也確實會有所不同,有人喜歡菜心,有人偏愛芥蘭。
    這倒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陳正旭默默在筆記本上記下一筆。
    陳家誌又看向李才,“財神爺,檔口也可以擴張了,在深城再開一個檔口。”
    李才深吸一口氣,道:“早就做好了準備,檔口我都看好了。”
    陳家誌都不得不佩服自己的眼光,有陳正旭和李才配合,事情做得就是舒心。
    配送和檔口都做好了準備。
    陳家誌又聯係了夏有車,“夏總,合利農場國慶要出菜了,一天70噸,你能解決多少?”
    夏有車一時沒反應過來,兩個月時間就出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