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舌雖無骨,卻可萬箭穿心

字數:11250   加入書籤

A+A-


    古人雲:“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舌頭雖無骨,卻有著強大的力量,一旦被濫用,便如萬箭穿心般傷人。
    刀郎以及粉發女孩鄭靈華的經曆便是典型例證,而在曆史的長河中,武大郎和潘金蓮這對夫妻被謠言肆意歪曲形象,背負千古罵名的故事,更是讓人深感言語殺傷力之巨大,也成了這一悲劇的典型代表。
    曆史上真實的武大郎,原名武植,自幼家境貧寒,但他心懷壯誌,憑借著過人的聰慧與對知識的強烈渴望,每日刻苦研讀詩書,無論寒冬酷暑,都不曾有絲毫懈怠。
    周圍的鄰居們時常能看到那個瘦弱卻堅毅的少年,在昏暗的油燈下,如饑似渴地汲取著書中的智慧。
    功夫不負有心人,武植一路過關斬將,成功考中進士,成為了當地備受矚目的官員。
    武植不僅才學出眾,而且身材魁梧,相貌堂堂,儀表不凡。他身姿挺拔,氣宇軒昂,走在路上總能引來旁人讚賞的目光。
    而潘金蓮呢,出身於大戶人家,自幼便在琴棋書畫的熏陶下成長,舉手投足間盡顯優雅氣質。她生得明眸皓齒,肌膚勝雪,是遠近聞名的美人兒。更為難得的是,潘金蓮心地善良,待人溫和,有著一顆菩薩般的心腸,常常周濟窮苦之人,在鄰裏間口碑極佳。
    機緣巧合之下,武植與潘金蓮相遇了。那是在一場春日的詩會上,武植憑借著自己的才華出口成章,所作詩詞引得眾人陣陣喝彩,潘金蓮也被他的才情深深吸引。
    而武植看到潘金蓮的第一眼,便被她的美貌與溫婉氣質所打動。此後,二人常常相聚,一起談詩論文,探討人生理想,感情也在這一次次的交流中逐漸升溫,最終結為連理。
    婚後的生活可謂是甜甜蜜蜜,武植一心撲在為百姓謀福祉的仕途上,他為官清正廉潔,嚴懲貪官汙吏,積極為當地百姓興修水利、發展教育,深受百姓的愛戴與敬重。
    潘金蓮則將家中打理得井井有條,她親自操持家務,從不讓下人過分勞累,對待家中的長輩更是孝順有加,時常親自下廚為他們烹製可口的飯菜,還會精心準備各種貼心的小物件,讓家中充滿了溫馨與和睦的氛圍。
    夫妻二人閑暇時,會攜手漫步於庭院之中,或是共賞春花秋月,或是互訴衷腸,真真兒是一對令人豔羨的神仙眷侶。
    然而,命運的轉折卻來得如此猝不及防。武植年少時曾受過一位好友的資助,這位好友在自家遭遇變故後,生活陷入困境,便千裏迢迢來投奔已為官的武植,期望能在他這兒謀個差事,也好改善一下窘迫的生活狀況。
    可當時恰逢武植所在之地遭遇了罕見的天災,他正忙於組織救災、安撫百姓,整日奔波於各個受災區域,幾乎無暇顧及其他。雖說他心裏一直記掛著好友,也想著盡快幫他解決困難,但一時實在抽不出身來好好招待。
    這位好友在武植府上等待了多日,見武植總是早出晚歸,對自己不聞不問,心中漸漸生出了不滿與怨恨。最終,他一氣之下不辭而別,踏上了回鄉之路。
    在回鄉途中,越想越氣的他,為了發泄心中的憤懣,便開始編造各種關於武植和潘金蓮的謠言。
    起初,他隻是在路過的一些客棧、酒館裏,趁著酒勁,向那些素不相識的人訴說著武植的“忘恩負義”,說他如今當了官就翻臉不認人,還添油加醋地描述武植身材矮小、麵目醜陋,是靠著不正當手段才謀得官職的。
    而說到潘金蓮時,更是極盡詆毀之能事,汙蔑她生性放蕩,在家中就不安分守己,與多個男人有著不清不楚的關係,甚至還胡編亂造了一些不堪入耳的細節。
    那些聽他講述的人,起初也隻是當作茶餘飯後的談資,並未太當回事。可架不住他一路走,一路說,這些謠言就像隨風飄散的種子,在不同的地方生根發芽。
    漸漸地,一些走南闖北的行商、說書藝人聽聞了這些謠言,他們為了讓自己的故事更有噱頭,更能吸引聽眾,便將這些毫無根據的內容融入到了自己的講述當中,還進行了大肆的誇張和渲染。
    說書人在熱鬧的集市上,敲著醒木,繪聲繪色地描述著“武大郎”的種種不堪,以及“潘金蓮”的風流韻事,引得台下的聽眾們時而哄堂大笑,時而交頭接耳、議論紛紛。
    就這樣,這些謠言越傳越遠,越傳越離譜,經過一代又一代人口口相傳,不斷地添枝加葉,武大郎和潘金蓮原本美好的形象在人們心中被徹底扭曲,變成了那醜陋不堪、品行惡劣的樣子,仿佛他們真的就是故事中所描述的那般。
    即便後來偶爾有知曉些許曆史真相的人,試圖站出來為他們正名,可那早已深入人心的謠言影響實在太過強大,就如同堅固的城牆一般,很難輕易被撼動。
    那些人發出的微弱聲音,很快就被淹沒在了大眾深信不疑的錯誤認知的洪流之中。
    在寧靜質樸的鄉村,本應是充滿著鄰裏和睦、互幫互助的氛圍,可有時候,那無骨的舌頭卻攪起了層層風波。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就拿村裏的張嬸來說吧,她是個熱心腸的人,平日裏哪家有點事兒都愛去湊個熱鬧、幫個忙,可就是管不住自己那張嘴,總愛和村裏的其他人嘮些家長裏短。
    村裏有個年輕姑娘叫欣欣,從小就沒了母親,跟著父親相依為命,生活雖然清苦,但父女倆相互扶持,日子也算過得溫馨。
    欣欣從小就懂事又要強,學習上特別刻苦,成績在班裏一直名列前茅。後來,靠著自己的不懈努力,她順利考上了大學,畢業後又在城裏找了份不錯的工作。
    每次欣欣回村,那青春靚麗的模樣總是格外引人注目。她打扮得比較時髦,穿著簡約又大方的衣裳,還化著淡淡的妝,整個人散發著自信的光彩。這本該是讓人誇讚的事兒,可張嬸卻和幾個老姐妹嚼起了舌根。
    張嬸看著欣欣,一邊嗑著瓜子,一邊撇著嘴說:“你們瞧瞧那欣欣,在城裏待了幾年,這都快變了個人了呀,打扮得這麽花枝招展的,哪還有咱農村丫頭的樣兒啊。我看呐,她在城裏肯定沒幹正經事兒,不然哪能掙那麽多錢,還穿成這樣。”
    其他人聽了,也跟著附和起來,你一言我一語的,把欣欣說得好像做了什麽見不得人的事兒似的。
    這話就像長了翅膀一樣,在村子裏傳開了。漸漸地,村民們看欣欣的眼神都變了味,原本那些熱情的招呼少了許多,取而代之的是背後的指指點點和小聲嘀咕。
    有的村民路過欣欣家時,還會故意放慢腳步,探頭探腦地往屋裏瞧,仿佛想從裏麵找出點什麽“證據”來印證那些流言蜚語。
    有一回,村裏辦喜事,大家都去幫忙,欣欣也去了。她剛一進門,原本熱熱鬧鬧的場麵一下子安靜了幾分,幾個婦女湊在一起竊竊私語,時不時還朝她這邊瞟上幾眼,眼神裏滿是異樣。
    欣欣覺得挺納悶的,心裏隱隱有些不舒服,但也沒太往心裏去,還主動去幫忙端盤子、擺桌椅。
    可那些嚼舌根的人卻沒打算就此罷休。有幾個小孩在一旁玩耍,聽到大人們的閑話,也跟著學舌。
    當欣欣走過的時候,他們就在背後喊她“壞姐姐”,還衝她做鬼臉。欣欣聽到後,又委屈又氣憤,她拉住一個小孩問怎麽回事,小孩奶聲奶氣地說:“大人們都說你在城裏不學好呢。”
    欣欣這才明白過來,原來是這些流言蜚語在作祟。
    她委屈極了,想著自己在外打拚本就辛苦,回村就是想感受家鄉的溫暖,卻不想遭受這樣無端的惡意揣測。
    她試圖去解釋,找到張嬸她們,誠懇地說自己的工作都是靠真本事得來的,打扮也隻是想讓自己看起來更精神些,沒什麽別的意思。
    可張嬸她們表麵上應和著,嘴上說著“哎呀,我們也就是隨便說說,沒別的意思”,背地裏卻還是繼續添油加醋地說著那些難聽的話,那閑言碎語根本就沒停過。
    更過分的是,有一次村裏組織大家一起去鎮上趕集,欣欣也跟著去了。
    在集市上,張嬸碰到了鄰村的熟人,又開始說起了欣欣的事兒,添油加醋地描述著她在城裏的種種“不靠譜”,還故意壓低聲音,神神秘秘地說:“我聽說啊,她那工作說不定就是跟些不三不四的人打交道呢,掙的錢也不幹淨。”
    那鄰村的人聽了,一臉驚訝,回去後也把這話在他們村裏傳開了,這下範圍越擴越大,搞得周邊幾個村子都有人對欣欣指指點點。
    欣欣的父親聽到了這些風言風語後,心裏別提多難受了,可他又是個老實巴交的人,不知道該怎麽去為女兒辯駁,隻能默默地歎氣,看著女兒受委屈卻無能為力。
    而欣欣自己,每次回村的期待感也越來越少,甚至開始害怕回村,原本那個充滿溫暖回憶的家鄉,如今卻成了讓她滿心傷痛的地方。
    還有村裏的老李頭,一輩子勤勤懇懇種地,兒子在外地打工,好不容易攢錢蓋了新房子。
    可就因為兒子結婚晚了些,村裏就有人傳閑話,說老李頭的兒子要麽身體有毛病,要麽就是太挑剔,所以才一直找不到媳婦。
    這話傳到老李頭耳朵裏,氣得他好幾天吃不下飯,心裏像堵了塊大石頭一樣難受,可又不知道該怎麽去堵住那些人的嘴。
    有一回,老李頭實在氣不過,去質問那些嚼舌根的人,結果對方卻耍賴說:“我們就是開開玩笑,你還當真了呀,這麽小心眼呢。”
    把老李頭噎得半天說不出話來,隻能無奈地轉身離開,可那心裏的疙瘩卻怎麽也解不開了,和那些人的關係也變得很僵,原本和諧的鄰裏氛圍也變得有些尷尬。
    而這樣的事兒在農村並不少見,哪家婆媳鬧了點小矛盾,立刻就會被添油加醋地傳開,原本隻是些生活瑣事上的分歧,經過眾人的嘴,就變成了不可調和的大矛盾,甚至導致婆媳關係愈發緊張,家庭氛圍也變得壓抑起來。
    就比如村裏的劉婆婆和兒媳婦小蘭,有一回小蘭因為身體不舒服,沒來得及做早飯,劉婆婆就念叨了幾句,小蘭當時也有點委屈,頂了兩句嘴。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這本是尋常的婆媳間的小摩擦,可被村裏幾個愛嚼舌根的人聽到了,就傳成了小蘭不孝順,故意不給婆婆做飯,還對婆婆大呼小叫的。
    這下可好,村裏好多人都開始指責小蘭,小蘭心裏委屈極了,和婆婆之間的誤會也越來越深,兩個人好長一段時間都不怎麽說話,家裏整天都是低氣壓。
    刀郎原名羅林,出身於四川內江市資中縣的一個普通家庭,父母都是樸實的勞動者,雖與音樂行業毫無關聯,但他們深知兒子對音樂懷揣著熾熱的夢想,於是省吃儉用,狠下心來為他買下了一架鋼琴,就此開啟了刀郎的音樂逐夢之旅。
    年少時的刀郎就展現出了對音樂極高的悟性,他常常沉浸在音符的世界裏,不斷摸索、練習。
    後來,刀郎與誌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組建了“手術刀”樂隊,他們懷揣著對搖滾音樂的熱愛,穿梭在各個小舞台之間,渴望能闖出一片天地。
    然而現實卻很殘酷,當時的演出市場並不景氣,留給他們這樣小眾樂隊的機會少之又少,演出所得的收入也十分微薄,有時甚至連維持基本的生活開銷都成問題,在重重困境之下,樂隊最終無奈解散。
    禍不單行的是,家庭的經濟壓力讓原本就艱難的生活雪上加霜,妻子看著嗷嗷待哺的女兒和看不到頭的困窘日子,在女兒出生一個多月後,忍痛選擇了離開這個家,留下刀郎獨自麵對生活和夢想的雙重考驗。
    但刀郎骨子裏有著一股不服輸的勁兒,他沒有被這些挫折打倒,而是繼續埋頭於音樂創作。
    他深入新疆等地,去感受那裏獨特的風土人情,汲取民間音樂的養分,將民族音樂元素與流行音樂巧妙融合,創作出了一首又一首別具韻味的歌曲。終於,他的專輯《2002年的第一場雪》橫空出世,一經發行便如同燎原之火,迅速在大江南北蔓延開來,銷量高達270萬份,盜版銷量更是超千萬份,大街小巷都回蕩著他那滄桑而又極具感染力的歌聲,一時之間,刀郎可謂風頭無兩。
    然而,樹大招風,這巨大的成功也將他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遭到了主流音樂圈部分人士的排擠和打壓。
    楊坤在公開場合不屑地稱刀郎的歌沒品位,直言聽他的歌簡直就是一種折磨,甚至大放厥詞說刀郎的出現讓中國流行音樂倒退了15年。
    那英也站出來表態,強調音樂不能僅用銷量來衡量,毫不留情地批評刀郎的作品缺乏審美性,難登大雅之堂。
    還有其他一些歌手也隨聲附和,表示刀郎的爆火是流行音樂的悲哀,是對正統音樂審美的一種衝擊。
    這些來自所謂“專業人士”的言論,如同鋒利的利刃,從各個角度刺向刀郎,讓他承受著巨大的輿論壓力。
    每一次出席活動,每一次新歌發布,都會伴隨著這些負麵評價,仿佛一片陰霾籠罩在他的頭頂,久久無法散去。
    刀郎雖心中憤懣,卻也無力改變當時那種局麵,最終隻能含淚隱退,暫別了他熱愛的音樂舞台,讓無數歌迷為之惋惜。
    而在刀郎隱退的這些年裏,外界的爭議也並未停止。時不時還有人在一些音樂論壇或者線下交流中,拿他的作品說事兒,質疑他當年的火爆隻是一時運氣,說他的創作缺乏持續性和深度。
    甚至有些年輕的音樂人,受了那些負麵言論的影響,都沒去好好欣賞和學習刀郎作品中的獨特韻味和音樂融合的巧妙之處,就盲目跟風貶低,讓刀郎的音樂處境更加艱難。
    到了2024年,刀郎憑借專輯《山歌寥哉》強勢回歸,然而卻遭遇了被造謠抄襲的風波。
    一位名叫王金蘭的網友在社交媒體平台上公開實名舉報刀郎,聲稱刀郎抄襲了她20首原創作品,甚至連“刀郎”這個藝名也是從她那裏剽竊而來,還稱刀郎與某人進行權錢交易。
    她在舉報視頻中詳細講述了所謂的抄襲過程及權錢交易細節,斥責刀郎利欲熏心、不擇手段照搬她的原創作品,欺騙廣大歌迷。
    刀郎的經紀公司成都啊呀啦嗦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迅速做出回應,指出王金蘭發布的所有信息均為虛假,涉嫌侮辱誹謗刀郎。
    大部分網友表示相信刀郎的人品和才華,認為王金蘭的舉報毫無根據,純粹是為了蹭刀郎的熱度。
    可即便如此,還是有一小部分不明真相的人在網上跟著起哄,繼續傳播那些謠言,給刀郎又添了不少煩惱。
    一些媒體也借此炒作,標題寫得十分聳動,吸引眼球,讓這件事的熱度居高不下,搞得刀郎在專注創作的同時,還得花費精力去應對這些外界的紛擾。
    而2022年7月,24歲的杭州女孩鄭靈華,這個原本正處在人生最美好階段,滿心歡喜準備開啟研究生新生活的姑娘,拿著自己的研究生錄取通知書來到醫院,想第一時間與病床上的爺爺分享這份喜悅。
    她懷著激動又幸福的心情,將和爺爺溫馨互動的照片以及記錄這一時刻的視頻發布到了社交平台上,本以為會收獲大家的祝福和點讚,卻沒料到,一場噩夢就此拉開了帷幕。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照片裏她那一頭粉色的頭發,在一些人眼中竟成了“原罪”,瞬間引發了大規模網暴。
    一些毫無底線的營銷號,為了博眼球、賺流量,迅速盜圖編起了各種離譜的故事,打著分享“勵誌經曆”的幌子,實則是為了售賣自己的課程。
    而眾多不明就裏的網友,僅憑那一頭粉色頭發,便開始肆意地對鄭靈華進行辱罵攻擊。
    有人惡語相向,罵她是“陪酒女、夜店舞女、不正經的妖精、紅毛怪”,言辭之低俗惡劣讓人不忍直視。
    還有人毫無根據地質疑她的動機,指責她“吃人血饅頭”“拿自己爺爺炒作”,甚至詛咒“老爺子走慢了”這般惡毒的話語。
    更有甚者,將她和爺爺之間純粹的親情合影,惡意解讀為“老少戀”,對他們進行極盡猥瑣、不堪的揣測和詆毀,全然不顧這樣的言論會給當事人帶來多大的傷害。
    鄭靈華遭遇的網暴如同一張越收越緊的大網,層層升級,讓她陷入了無盡的痛苦之中。
    最初,隻是在社交平台的一級評論區裏,那些負麵的、攻擊性的留言如雨點般落下,私信裏也充斥著各種辱罵和威脅的話語,每看一條,都像有一根針狠狠紮在她的心上。
    可這僅僅隻是個開始,隨著網暴的發酵,很快就升級到了五級傷害,她的個人照片被大量曝光,那些人還喪心病狂地對照片進行p圖惡搞,把她的形象扭曲成各種醜陋、滑稽的樣子,再四處傳播,讓更多的人對她指指點點。
    到了七級傷害的時候,情況更是糟糕透頂,她的親人朋友也被一一扒出,無辜的家人朋友也開始遭受各種騷擾。
    她的年邁的奶奶本就身體不好,聽聞這些糟心事之後,更是一病不起,時常躺在病床上唉聲歎氣,為孫女的遭遇痛心不已,可又無能為力。
    而她的那些好友們,也不斷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電話和短信,有的是辱罵詛咒的話語,有的則是各種陰陽怪氣的質問,搞得大家人心惶惶,連正常的生活和學習都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麵對這如潮水般湧來且愈發洶湧的惡意,鄭靈華雖然身心俱疲,但心中那股想要抗爭的勁兒卻始終沒有熄滅。
    她一邊積極配合律師整理各種證據,一邊四處尋求媒體以及公益組織的幫助,希望能夠借助更多的力量來讓大眾看清網絡暴力的惡劣本質,還自己一個清白。
    她開始參加一些關於抵製網絡暴力的線下活動,勇敢地站在台上,眼含熱淚地講述著自己的親身經曆,每一個細節都飽含著痛苦與無奈,台下的聽眾們無不為之動容,不少人當場表示要從自身做起,堅決抵製任何形式的言語暴力。
    同時,一些有正義感的媒體也紛紛發聲,對鄭靈華的遭遇進行了深度報道,呼籲社會各界重視網絡環境的整治,加強對網絡暴力行為的懲處力度。
    在這個過程中,雖然還是有部分冥頑不靈的人繼續在網絡上大放厥詞,試圖繼續抹黑鄭靈華,但隨著越來越多理性聲音的出現,輿論的風向也逐漸開始有了轉變。
    一些曾經跟風參與過網暴的網友,開始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紛紛刪除之前的不當言論,並在鄭靈華的社交賬號下留言道歉,希望能得到她的原諒。
    然而,網絡暴力帶來的傷害終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輕易抹去的。鄭靈華的抑鬱症依舊嚴重地困擾著她,盡管身邊有了更多溫暖的支持和鼓勵,可那些曾經如噩夢般的辱罵聲、惡意的揣測畫麵,還是會時不時地在她腦海中浮現,讓她陷入痛苦的回憶和情緒的低穀之中。
    而刀郎這邊,盡管公司已經采取了強有力的措施去應對造謠抄襲的風波,可那一小撮持續起哄的人以及部分博眼球的媒體,還是讓這件事時不時地被拿出來翻炒一番。
    刀郎無奈之下,隻能選擇暫時減少公開露麵的次數,把更多的精力都投入到音樂創作之中,他想用更好的作品來回應那些無端的質疑和詆毀,向世人證明自己的才華和對音樂的執著從未改變。
    在一次接受媒體的線上采訪時,刀郎談及此事,語氣中滿是疲憊與感慨,他說道:“我這一路走來,經曆了太多的風風雨雨,本以為隻要用心做音樂就好,可沒想到還是要麵對這麽多無妄之災。但我不會被這些打倒,我相信時間會證明一切,好的音樂終究是能經得起考驗的。”
    在農村裏,欣欣的情況也有了些許變化。村裏有幾位讀過書、明事理的長輩,在了解了事情的全貌後,站出來替欣欣說話了。他們嚴厲地批評了張嬸等人亂嚼舌根的行為,告訴大家不能僅憑表象就去隨意評判一個人,更不能惡意中傷。在這些長輩的影響下,一部分村民開始反思自己的言行,對欣欣的態度也慢慢有了轉變,不再像之前那樣充滿偏見。
    可張嬸她們雖然嘴上應著,心裏卻還是有些不服氣,偶爾還是會忍不住小聲嘀咕幾句,但也不敢再像以前那樣明目張膽地傳播那些謠言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欣欣感受到了村裏氛圍的變化,心中那股對家鄉的熱愛又開始慢慢複蘇,她想著或許時間真的可以慢慢化解那些誤會,讓大家重新認識真實的自己。
    但無論是鄭靈華、刀郎還是欣欣,他們所經曆的這些都隻是眾多因言語暴力而受傷害的案例中的一小部分。
    在這個信息傳播迅速且廣泛的時代,每天都還有無數類似的事情在不同的角落上演著。
    學校裏,有成績優異的學生因為一次考試失利,被同學嘲笑為“假學霸”,從此在班裏總是抬不起頭,學習狀態也一落千丈。
    職場上,有員工因為一次項目沒做好,就被同事在背後說三道四,質疑能力不行,甚至被傳是靠關係才進的公司,搞得壓力巨大,差點丟了工作。
    網絡上,一些普通的創作者分享自己的作品,隻因不符合某些人的審美或者觀點,就被各種惡評攻擊,最後失去了創作的熱情,那些充滿創意的想法也就此被埋沒。
    這些都在警示著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謹言慎行,在開口說話之前,多去換位思考,想想自己的言語可能會給別人帶來怎樣的影響。
    同時,整個社會也需要不斷完善相關法規,加強對言語暴力行為的監管和懲處,讓大家都能生活在一個充滿尊重、理解和善意的語言環境之中,不再讓那無骨的舌頭成為傷人至深的利刃。
    隻有這樣,那些悲劇才不會一次次地重演,人們才能真正地用話語去傳遞溫暖、傳遞愛,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喜歡直擊人性請大家收藏:()直擊人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