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醫生的醫德為什麽沒了

字數:3764   加入書籤

A+A-


    在信息爆炸的網絡時代,“醫生收紅包”“過度醫療”“漠視患者”等新聞頻頻衝擊公眾視野。
    某地三甲醫院患者家屬在社交平台哭訴,主刀醫生在術前暗示“表示一下”,塞了8000元紅包後手術才順利進行。
    某縣城醫院被曝光給普通感冒患者開出ct、核磁共振等十餘項檢查單,費用高達數千元。
    更令人痛心的是,某急救中心監控畫麵顯示,值班醫生因患者未及時繳納押金,將突發心梗的老人晾在走廊長達半小時,最終錯過最佳搶救時機。
    這些違背醫者初心的事件,讓“白衣天使”的神聖形象蒙上陰影。人們不禁發問:曾經以救死扶傷為天職的醫生,他們的醫德為何在網絡輿論場中逐漸“消失”?
    手術室裏,心電監護儀發出規律的“滴答”聲。主刀醫生周明剛劃開患者的皮膚,白大褂口袋裏的手機就開始震動。他瞥了眼麻醉師專注調試設備的側臉,悄悄摸出手機,是情人發來的消息:“今晚新開了家日料店,來嗎?”
    “等我,最多兩小時。”周明嘴角上揚,拇指在屏幕上快速滑動。
    器械護士遞來止血鉗,疑惑地提醒:“周醫生,該處理血管了。”
    “知道了。”他頭也不抬,繼續打字。
    直到麻醉師突然大喊:“血壓驟降!血氧飽和度下降!”
    周明手一抖,手機“啪”地掉在手術台上,金屬外殼與不鏽鋼器械碰撞出刺耳聲響。
    “快上腎上腺素!準備輸血!”周明聲音都變了調,慌忙擦拭額角的冷汗。
    三小時後,患者被推進icu,家屬抓著他的白大褂哭喊:“不是說手術很順利嗎?為什麽我爸還沒醒?”
    周明甩開對方的手,後退半步:“手術本來就有風險,我們已經盡力了。”轉身時,他瞥見護士站的監控攝像頭,喉結動了動,快步消失在走廊盡頭。
    科研樓的實驗室裏,孫文盯著電腦屏幕上的論文數據,眉頭擰成死結。距離正高職稱評審隻剩兩個月,可核心期刊還沒接收他的論文。“孫醫生!23床患者心絞痛又發作了!”護士在門外急促敲門。
    “讓他先含服硝酸甘油,我忙著呢!”孫文頭也不回,鼠標瘋狂點擊著“數據優化”按鈕。
    半小時後,他終於把論文修改完,這才慢悠悠走向病房。病床上的吳大爺臉色蒼白,手還按著胸口:“大夫,我疼得實在受不了……”
    “做過心髒彩超和動態心電圖了嗎?沒檢查怎麽確診?”孫文翻著病曆本,語氣冷淡。
    “可您上次說……”吳大爺話沒說完就被打斷。
    “醫學是講證據的!”孫文唰唰開著檢查單,“先去繳費,結果出來再看。”
    吳大爺兒子忍無可忍:“孫醫生,我爸都疼成這樣了,能不能先用藥緩解?”
    “不排除心梗可能,盲目用藥出了事誰負責?”孫文推了推眼鏡,“現在醫患關係這麽緊張,你們家屬也理解一下。”說著把檢查單拍在床頭櫃上,轉身時白大褂下擺掃落了患者的水杯。
    手術前一天,王女士在醫生辦公室外攥著信封,陳主任轉著鋼筆,漫不經心地翻著病曆:“這手術難度不小,萬一術中出血……”他突然停住,目光掃過王女士顫抖的手,“現在醫療耗材成本也高,有些進口器械……”
    “陳主任,這是我們的一點心意。”王女士聲音發顫,把信封塞進對方白大褂口袋。
    陳主任手指輕輕捏了捏厚度,嘴角上揚:“放心,我一定會親自操刀。”
    等王女士離開,他立刻給醫藥代表打電話:“明天3床手術,把那款利潤最高的進口吻合器送過來。”
    社區醫院裏,李阿姨舉著繳費單,手指都在發抖:“大夫,就普通感冒,用得著做這麽多檢查?”
    趙醫生盯著電腦遊戲界麵,不耐煩地敲著鍵盤:“血常規看炎症,ct排查肺炎,這是標準流程。”
    “可我就是嗓子疼、流鼻涕……”
    “不檢查出了問題你負責?”趙醫生猛地抬頭,“現在的病人都這麽難纏?覺得醫生想賺你錢?”
    他抓起桌上的處方箋,“要不你簽字拒絕檢查,後果自負!”李阿姨嘴唇哆嗦著,最終在知情同意書上按下指印。
    淩晨兩點的住院部,小林剛給3床換完藥,就聽見5床的呼叫鈴瘋狂響起。他拖著沉重的步伐推開病房門,看見大爺虛弱地指著輸液管:“藥水滴完了……”
    “不能等會兒?整個樓層就我一個值班醫生!”小林粗暴地扯下空吊瓶,輸液管勾住了大爺的手指。
    “你這是什麽態度!”大爺兒子衝過來推搡,“我爸都八十歲了!”
    小林紅著眼眶嘶吼:“我連續值班36小時!換你試試?”
    爭吵聲驚動了護士長,她把小林拽到值班室:“趕緊寫檢討!患者家屬要投訴到醫務科!”
    小林盯著鏡子裏布滿血絲的眼睛,突然抓起桌上的辭職信,筆尖在“此致”後麵懸了十分鍾,最終重重劃下“辭職”兩個字。
    網絡輿論的風暴說來就來。張醫生的手機在深夜不斷震動,滿屏都是同事轉發的新聞《知名醫生手術切錯器官?患者家屬索賠百萬!》他顫抖著點開視頻,畫麵裏患者妻子舉著手術同意書號啕大哭:“根本不配當醫生!”
    “這是汙蔑!”張醫生立刻給院長打電話。
    聽筒裏傳來怒吼:“你看看輿情!熱搜第一了!趕緊想辦法公關!”
    他又撥通患者家屬電話,對方直接掛斷:“法庭見!”
    窗外的月光灑在辦公桌上,那張寫著“年度優秀醫師”的獎狀被風吹落在地,邊角蹭上了泥印。
    市民劉先生攥著舉報信衝進衛生局,聲音都在發抖:“我爸根本不需要裝支架!私立醫院就是為了賺錢!”
    工作人員翻著材料,語氣平淡:“證據不足,我們隻能約談醫院負責人。”
    “這是錄音!這是篡改前的病曆!”劉先生把u盤拍在桌上。“但現在的病曆顯示符合手術指征。”
    工作人員推回u盤,“建議走醫療糾紛調解程序。”
    走出大樓時,手機彈出新消息:“醫院入選‘群眾滿意示範單位’”,配圖裏院長正舉著獎杯微笑。
    當醫院需要靠創收維持運營,當醫生麵臨經濟誘惑,當醫學教育忽視人文關懷,當輿論片麵放大矛盾,當監管無法形成有效震懾,白衣天使的光環便逐漸黯淡。
    重建醫德,讓醫院不再為錢發愁;完善監管體係,讓違規者付出沉重代價;優化醫學教育,讓醫者真正心懷仁術;同時,媒體應客觀報道,公眾需理性看待。唯有多方協同努力,才能讓白大褂重新煥發出救死扶傷的聖潔光芒,重塑醫患之間的信任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