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信教徒都是善人?

字數:4034   加入書籤

A+A-


    林秋推開報國寺斑駁的木門時,簷角銅鈴在細雨中發出細碎聲響。作為市報記者,她來這裏調查匿名信裏提到的“假和尚騙捐”事件。
    \"施主可是要上香?\"灰袍僧人雙手合十迎上來,眉眼低垂如古畫裏的羅漢。
    林秋注意到他袈裟袖口磨得發白,卻漿洗得極為幹淨。當她故意掏出一疊鈔票以患病母親之名求祈福時,僧人後退半步婉拒:\"施主孝心可嘉,然佛門不沾葷腥,亦不受重金。寺裏每日清晨施粥,施主若有空,可來幫忙。\"
    “大師,現在哪有寺廟不愛錢的?”林秋試探著追問。
    老僧人輕輕搖頭:“佛前一炷香,貴在心意誠。若將功德箱當作聚寶盆,豈不是本末倒置?宗教究其本質,是心靈的修行,而非物質的索取。佛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若被金錢迷了眼,又如何參透這世間的真諦?宗教經典中字字句句都在教人放下執著,可當人把信仰異化為謀取利益的手段,便與教義背道而馳。”
    夜幕降臨時,林秋被後山傳來的粗糲喘息聲吸引。月光下,蓬頭垢麵的僧人赤腳踩在荊棘叢中,每走一步都在流血,口中卻念念有詞:\"眾生苦,我代受......\"
    “夠了!你還要折磨自己到什麽時候?”住持舉著油燈匆匆趕來,聲音帶著哽咽,“去年地震你為救百姓落下病根,如今又這般自苦......”
    苦行僧抬起頭,幹裂的嘴唇擠出微笑:“師兄,世人笑我癡,我笑世人看不破。這肉身之苦,怎比得上眾生之難?宗教於我而言,不是安逸時的寄托,而是苦難中的擔當。以我之苦,換眾生些許安寧,值了。”
    林秋驚覺他凹陷的麵頰與白天在大殿溫言勸善的僧人竟有七分相似。這種自苦修行的極致,與清晨功德箱旁另一番景象形成刺眼對比,幾個穿綾羅綢緞的僧人正清點鈔票,金表在腕間閃爍。
    “這批高香標價再漲兩成,遊客不都求個心安?”胖僧人撚著佛珠笑道。
    年輕僧人猶豫道:“師父,會不會太貴了?”
    “懂什麽!”胖僧人瞪他一眼,“香越貴,佛越靈,這是規矩。”
    老僧人聽聞,長歎一聲:“當宗教場所變成商業賣場,當信徒的虔誠淪為待價而沽的商品,宗教便失去了神聖性。宗教的存在意義,本是為迷失的靈魂指引方向,如今卻有人在欲望的泥沼中越陷越深。”
    次日清晨,施粥棚前突然炸開刺耳的爭吵。三個戴著十字架項鏈的女人將小沙彌團團圍住,為首的張姐尖著嗓子斥罵:\"小和尚不老實!昨天見他偷偷藏錢!\"
    “那是給流浪狗買藥的錢!”小沙彌急得直掉眼淚。
    “撒謊!”張姐的指甲幾乎戳到對方臉上,“你們這些禿驢就會騙錢!哪像我們信上帝的,上周還給山區捐了舊衣服!”
    路過的基督教徒李先生實在看不下去:“張姐,別裝了!你在教堂見著牧師就點頭哈腰,轉頭在群裏編排鄰居是‘被魔鬼附身’,逼著獨居老人入教,這就是你的信仰?”
    “你血口噴人!”張姐頓時漲紅了臉,轉頭對著身後壯漢賠笑,“王哥,你評評理,這小和尚......”
    “評什麽理?”王哥不耐煩地打斷,“趕緊完事,下午還得去堵那個開佛具店的,敢搶咱們生意......”
    這時,衣衫襤褸的老婦人衝進寺院,撲通跪地:“大師,求求您救救我孫子!他白血病急等手術費......”
    “晦氣!”張姐用聖經擋住鼻子,“這種窮鬼,上帝也救不了。再說,誰讓你不信教,這是上帝的懲罰!”
    苦行僧卻拖著血痂的腳上前,將布袋裏的錢塞給老婦人:“老人家,先拿著。我這就去采藥,或許能暫緩孩子病情。”
    “憑什麽幫她?”胖僧人冷笑,“咱們香火錢是給菩薩的,不是救濟窮光蛋!”
    住持紅著眼眶怒斥:“住口!佛說眾生平等,你滿嘴銅臭,配談菩薩?宗教不是區分貧富貴賤的標尺,而是普度眾生的慈航。當人用宗教製造隔閡與歧視,用教義作為攻擊他人的武器,恰恰暴露了內心的狹隘與自私。”
    就在僵持不下時,一輛黑色轎車疾馳而來,車門打開後走出的竟是當地宗教局的工作人員。
    為首的陳科長出示證件後,目光掃過眾人:“接到舉報,有人在宗教場所蓄意鬧事,還涉嫌傳播不實信息?”張姐臉色瞬間煞白,手中的手機差點滑落。
    陳科長轉向住持:“我們調查過您的賬本,這些年報國寺資助貧困學生、修繕公共設施的記錄都很清晰。倒是有人打著宗教旗號非法牟利。”
    他示意同事拿出證據,原來張姐等人所屬的教會,表麵宣稱扶貧,實則將大部分善款轉入私人賬戶,甚至還參與網絡傳銷,利用信徒的信任斂財。
    “不可能!”張姐尖叫著後退,“我們是在為主做工!上帝會原諒我們的!”
    “上帝會原諒欺騙和貪婪?”陳科長冷笑,“根據《宗教事務條例》,你們已經涉嫌違法。帶走!”當執法人員給張姐戴上手銬時,她還在歇斯底裏地喊著“我是被魔鬼誘惑的”。
    混亂中,一直沉默的趙叔突然轉身想溜,卻被眼尖的農民工老周一把揪住:“你還想跑?去年你騙我們說捐錢能消災,害我老婆把救命錢都交出去!”
    趙叔掙紮著辯解:“那是上帝的旨意......”話沒說完,就被憤怒的群眾圍住。
    混亂間,林秋在賬本裏發現秘密時,張姐正舉著手機直播:“家人們看!這些假和尚私吞善款......”
    “胡說!”農民工老周突然衝進來,撲通跪地,“五年前我摔斷腿,要不是住持墊付醫藥費,我早成廢人了!這是還錢的收據!”
    趙叔卻在教會群裏煽動:“弟兄姐妹們!他們這是狡辯!跟我去砸了這假寺廟......”
    “住手!”苦行僧擋在佛像前,“同為求道之人,為何刀劍相向?若上帝、佛陀有靈,豈會庇佑你們這些借信仰行惡的人?宗教的意義在於讓人放下嗔怒、懂得寬容,不是挑起爭端、製造仇恨。宗教信仰應當是和平的使者,而非衝突的導火索。縱觀曆史,十字軍東征打著宗教旗號燒殺搶掠,宗教極端主義借教義之名製造恐怖,這些都是對宗教精神的褻瀆。”
    夕陽為佛像鍍上金邊時,張姐仍在直播作秀:“感謝主的指引......”卻悄悄將打賞提現。
    而苦行僧一瘸一拐走向後山,身後傳來住持的歎息:“你這又是何苦?”
    “師兄,”苦行僧回望爭吵的人群,“荊棘刺痛的是腳,可蒙蔽人心的,是比荊棘更可怕的貪念啊......真正的宗教信仰,應是照亮黑暗的光,而非助長黑暗的影。宗教本應是讓人超越自我、擁抱大愛的力量,可當信仰淪為滿足私欲的工具,當教義被斷章取義地利用,宗教反而會成為人性墮落的遮羞布。”
    從人類文明發展的角度看,宗教自誕生起便承載著解釋世界、規範行為、凝聚社群的功能。基督教《聖經》中的“愛人如己”,伊斯蘭教《古蘭經》強調的“公正與憐憫”,佛教倡導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印度教追求的“梵我合一”,這些教義都蘊含著深刻的道德智慧與人文關懷。
    然而,宗教在傳播過程中,部分人出於控製欲、虛榮心或利益驅動,將宗教異化為實現個人目的的工具。
    那些打著宗教旗號行惡的人,本質上是將宗教作為滿足私欲的遮羞布。他們選擇性地忽視教義中的善意,將宗教儀式作為標榜身份的標簽,用宗教語言包裝自己的惡行。
    一個真正的信徒,應當以教義為鏡,不斷反省自身;而一個善良的人,即便沒有宗教信仰,也能在人性光輝的指引下,堅守良知。當宗教回歸其精神本質,擺脫世俗的功利裹挾,才能真正成為照亮心靈的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