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人模狗樣的太多了

字數:3404   加入書籤

A+A-


    職場早已淪為“演技派”的修羅場。新人小林入職時主動幫全組帶早餐,見人就甜甜地喊“哥”“姐”,甚至熬夜幫同事整理資料。可轉正答辯時,她把團隊半個月的成果包裝成個人功績,ppt裏幾乎抹去了其他人的名字。
    慶功宴上,她舉著香檳杯對領導說“全靠您指導”,轉頭卻在茶水間對實習生冷臉:“這點小事都做不好?”
    更諷刺的是某互聯網大廠的“年度優秀員工”,朋友圈天天曬淩晨三點的辦公室照片,打卡記錄堪稱勞模典範,結果被同事扒出是用虛擬定位軟件偽造。
    當晉升機會來臨時,他甚至偷偷篡改項目數據,把團隊協作的成果包裝成個人英雄主義的史詩。
    社交平台則成了虛假生活的狂歡地。打開朋友圈,有人住著濾鏡裏的“豪宅”,吃著擺拍半小時的“美食”,配文“歲月靜好”,實際卻蜷縮在狹小的出租屋,用信用卡分期購買的奢侈品堆滿牆角。
    短視頻裏的“正能量博主”,天天對著鏡頭宣揚“感恩生活”,可鄰居爆料他經常為瑣事與家人爭吵,甚至拖欠物業費。
    某情感大v在直播間教粉絲“經營婚姻”,金句頻出,自己的婚姻卻早已千瘡百孔,被妻子實名舉報出軌、家暴。
    還有健身達人在視頻裏展示的“完美身材”,肌肉線條流暢得如同雕塑,真相不過是修圖軟件的產物,現實中他的啤酒肚在寬鬆t恤下若隱若現。
    網紅經濟的泡沫裏,虛假成了流量密碼。美食博主“探店小當家”的視頻裏,他對著街邊小店的炒麵兩眼放光:“這是我吃過最絕的美味!”粉絲們慕名前往,卻發現麵條又硬又鹹,價格還翻了三倍。
    原來商家為了推廣,不僅支付了五位數的廣告費,還提前準備了特製菜品。
    測評達人號稱“良心推薦”,背後卻是與品牌方簽訂的對賭協議,銷量越高,分成越多。
    某百萬粉絲的“農村生活”博主,鏡頭裏插秧耕地、粗茶淡飯,現實中卻住在城市別墅,雇傭村民當演員,連喂雞的畫麵都是擺拍十幾次的結果。
    更有甚者,編造自己患重病、破產的悲慘故事,在直播間哭得梨花帶雨,利用網友同情心收割打賞,被揭穿後換個賬號繼續行騙。
    在奢侈品店的水晶燈下,一場場虛偽的表演也在上演。“這款限量款包包隻剩最後三個了,小姐您眼光真好!”sa笑意盈盈地將鱷魚皮鉑金包遞給年輕女子,對方指尖輕觸包身,鏡中倒映出她故作矜持的表情。
    女子對著手機鏡頭輕聲說:“猶豫好久終於拿下,獎勵努力的自己。”
    殊不知,她轉身就把包塞回櫃台:“租三天多少錢?我就拍拍照。”
    而角落裏,西裝革履的男士反複試戴價值不菲的腕表,對著同行的夥伴吹噓:“這是我收藏的第七塊百達翡麗。”
    可sa私下對同事嘀咕:“上周他來問保養,表帶磨損得厲害,一看就是淘的二手貨。”
    在農村,類似的戲碼也不斷上演。村口的大槐樹下,李嬸一邊擇菜一邊和王大娘嘮嗑:“你看老張家那兒子,在城裏混了幾年,過年回來開著輛二手破車,見人就說自己是大老板。上個月村裏修水渠讓捐款,他躲在家裏裝不在,轉頭就在朋友圈曬給‘山區孩子’捐物資的照片,那物資指不定還是從咱村倉庫順的。”
    王大娘呸了一口,“我家隔壁那小媳婦更離譜,天天拍視頻說‘農村生活太苦’,求粉絲打賞,結果打賞的錢都拿去縣城美容院做臉,下地幹活還雇人替她。”
    交通規則的遵守也成了“選擇性表演”。早高峰的車流中,貼著“禮讓行人”標語的豪車,正瘋狂閃著大燈加塞,與後方正常行駛的車輛擦出刺耳的剮蹭聲。
    司機搖下車窗,西裝領帶的精致裝扮與滿臉戾氣形成詭異反差:“會不會開車?趕著投胎啊!”
    etc車道前,總有人假裝設備故障,從人工車道緩慢排隊,等臨近閘口突然加速搶占通道,留下後方車輛憤怒的鳴笛聲。
    斑馬線前,明明看到老人顫顫巍巍地過馬路,車主卻一腳油門呼嘯而過,後視鏡裏倒映著老人驚恐的表情。
    有人被交警攔下後,瞬間切換“可憐模式”,聲稱“家裏孩子突發高燒”,等罰單到手,轉眼又恢複囂張嘴臉,甚至在社交平台上炫耀“騙過了交警”。
    而在農村的土路上,騎三輪車的張老漢也在抱怨:“村頭那小子,騎著摩托在村裏橫衝直撞,見著老人也不減速,揚起的灰塵全往人身上撲。上個月把王大爺家的雞碾死了,賠了兩個雞蛋還罵罵咧咧,結果去鎮上趕集,見著領導的車,笑得比花都燦爛。”
    社會的高速發展與激烈競爭,讓許多人患上了“成功焦慮症”。職場晉升、財富積累、社交地位……人們急於證明自己,卻不願付出對等的努力,於是用虛假人設走捷徑。網紅行業的暴富神話,讓無數人幻想“一夜成名”,不惜用謊言堆砌流量;職場中的“潛規則”,縱容了投機取巧者的生存空間。
    就像古羅馬哲學家塞涅卡所說:“我們何必為人生的片段而哭泣?整部生命都催人淚下。”
    當人們隻追求片段的光鮮,便注定失去對生命本真的敬畏。消費主義的洗腦,則讓人們陷入“麵子大於裏子”的怪圈。奢侈品、豪車、網紅打卡地,成了社交貨幣。有人寧可負債也要維持“高端人設”,朋友圈成了攀比的戰場。
    網絡的匿名性更助長了虛假之風,在虛擬世界裏,人們戴上完美麵具,用濾鏡和劇本構建第二人生,漸漸忘記真實的自己是什麽模樣。
    曆史的警鍾早已敲響。春秋時期,衛國公子州籲弑兄篡位,表麵“安邦定國”,實則倒行逆施,最終眾叛親離;東漢禰衡裸衣擊鼓,看似清高,實則嘩眾取寵,落得身首異處。
    這些故事警示我們:虛偽或許能換來一時的風光,但唯有真誠才能行穩致遠。就像作家路遙在《平凡的世界》中寫的:“生活不能等待別人來安排,要自己去爭取和奮鬥。”
    好在,總有人在堅守。暴雨中,外賣小哥停下送餐扶起摔倒的老人;深夜的實驗室裏,科研人員默默驗證著枯燥的數據;直播間裏,小眾手藝人堅持展示原汁原味的創作過程……
    在農村,也有令人溫暖的畫麵:趙大爺義務修補村裏的爛路,一修就是十年;村裏的教師張姐,放棄進城機會,紮根鄉村小學,把一批又一批孩子送出大山。
    這些微光,終會匯聚成驅散虛假的力量。畢竟,人生不是一場精心編排的表演,而是一場需要用真心丈量的旅程。當越來越多的人摘下假麵,或許我們終將告別“人模狗樣”的荒誕,擁抱一個更真實、更溫暖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