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很多乞丐比你有錢

字數:2832   加入書籤

A+A-


    在城市的街角、地鐵口、商場門前,那些蜷縮在角落、伸出髒汙手掌的身影,早已不是傳統認知裏“貧病交加”的模樣。
    早高峰的地鐵站,穿西裝的上班族匆匆塞給乞討老人一枚硬幣,轉身時卻撞見老人用同樣髒汙的手,熟練地掃碼支付買了份熱乎的煎餅,這樣的畫麵,正在悄悄改寫人們對“乞討”的認知。
    當“職業乞丐月入過萬”“乞討者名下多套房產”的新聞一次次打破公眾認知,這個遊走在道德與法律邊緣的群體,正折射出社會轉型期的複雜切麵。
    職業乞討的本質,是把“苦難”當作商品的生意。周五傍晚的商圈地下通道,穿碎花裙的年輕母親抱著熟睡的孩子跪在泡沫墊上,麵前紙板寫著“丈夫車禍住院,求湊手術費”,每隔幾分鍾就抬手抹一次眼睛。
    路過的女士動了惻隱之心,掃碼轉了50元,走出不遠卻看見女人起身拍掉膝蓋上的灰,把孩子交給通道盡頭抽煙的男人,兩人笑著數起手機裏的收款記錄,男人還從背包裏掏出杯奶茶:“今天比昨天多賺兩百,晚上去吃火鍋。”
    這種精心設計的表演,瞄準的是都市人一閃而過的惻隱之心。有晚歸的出租車司機說,淩晨兩點的餐飲街,常能看見穿得破破爛爛的乞討者,換上皮衣牛仔褲鑽進燒烤店,點上烤串和啤酒,和老板熟稔地開玩笑:“今天穿工作服在你店門口站了會兒,沒影響生意吧?”
    這些職業乞討者的生存邏輯,早已脫離了生存所迫的範疇。小區門口修鞋的見過最魔幻的場景:每天蹲在對麵花壇邊的“殘疾乞丐”,總在傍晚被一輛黑色轎車接走。有次車主搖下車窗,它瞥見後座放著折疊輪椅,而乞丐正利落地收起拐杖,坐進副駕時還抱怨:“今天風大,攤了三個小時就收三百多。”
    更細致的觀察藏在細節裏:冬天在公交站台乞討的老太太,露出的腳踝總裹著厚實的羊毛襪;雨天跪在積水裏的男人,皮鞋鞋底嶄新得沒沾泥點;就連那些故意弄髒的頭發,湊近了能聞到廉價洗發水的香味。
    靠乞討買了兩套房的夫妻,每天收工後會去超市采購進口水果,妻子對著榴蓮挑挑揀揀的樣子被拍進監控時,還念叨:“昨天那個穿西裝的給了五十,今天得買個好點的補補。”
    職業乞討的產業鏈化,正在消解社會的善意根基。菜市場攤主李姐的經曆很有代表性:她曾連續一周給常來乞討的老漢送熱包子,直到一天看見老漢在隔壁海鮮店,掏出一遝現金買了隻帝王蟹,還跟老板討價還價:“便宜點,我孫子愛吃這個。”
    李姐氣得上前理論,老漢卻翻了臉:“你給包子是你願意,我買螃蟹花你錢了?”這種理直氣壯,讓許多人收起了同情心。
    社區便利店的監控記錄著更微妙的變化:三年前,有乞討者來店裏要水喝,店員總會額外給個麵包;現在,即使對方真的看起來虛弱,店員也隻敢遞瓶礦泉水,還得盯著對方喝完才敢讓走。
    真正需要幫助的人成了連帶受害者,住在橋洞下的流浪歌手說,他斷腿後靠路人投幣過活,可現在彈吉他時總有人站著拍照,嘴裏還嘟囔“演得挺像”,有次好不容易有人丟了張二十的,立刻有人喊:“別給,他晚上說不定去吃大餐!”
    法律的模糊地帶,讓職業乞討得以遊走在灰色空間。城管的工作日常充滿無奈:他在步行街勸離過同一個乞討者八次,對方每次都慢悠悠收拾東西,轉個彎又坐在下一個路口。有次他忍不住說“你都在這買兩套房了”,對方嘿嘿笑:“那是我兒子有本事,跟我討飯沒關係。”
    更隱蔽的操作發生在城鄉結合部:某村專門有人教“乞討技巧”,老太太們聚在院子裏學“怎麽哭才像真的”,年輕人則研究地鐵線路圖,用紅筆標出“穿高跟鞋的女人多”“帶孩子的家長多”的站點。
    有次村裏辦喜事,新郎官敬酒時跟人吹噓:“我去年在上海,光外灘那一塊,三個月就攢夠了彩禮。”
    旁邊立刻有人接話:“還是你厲害,我兒子在深圳,上個月才買了輛二手車。”
    職業乞討的盛行,本質上是社會信任體係的一次微損傷。這種損傷藏在父母對孩子的說教裏:“別隨便給錢,他們都是騙子”;藏在情侶逛街時的對話裏:“快看,那個昨天在商場東門,今天換西門了”;更藏在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眼裏,醫院門口。而那個真的丟了錢包的大學生,舉著身份證求助了兩個小時,得到的大多是懷疑的眼神。
    有個數據很刺眼:現在城市裏,隻有12的人會給乞討者錢,而這12裏,有80承認“隻是怕麻煩,給點錢讓他趕緊走”。這種心態扭曲著價值觀,就像那個17歲的乞討者,他對著記者炫耀存款時,手機屏保是輛跑車:“等我再幹兩年,就去買輛二手的,比我那些進廠打工的同學強多了。”
    破解職業乞討的困局,需要製度與認知的雙重升級。技術正在提供新的可能:某地鐵公司用ai識別重複出現的乞討者,係統會自動提醒工作人員重點關注;銀行也在優化轉賬記錄,對“頻繁收到小額轉賬”的賬戶進行標記。
    更重要的是公眾心態的轉變,就像教師那樣,她帶學生做誌願者時,會告訴孩子:“善良不是隨便給錢,而是幫真正需要的人找救助站,給他們指條能靠自己站起來的路。”在她的影響下,孩子們遇見乞討者不再匆忙掏錢,而是問“要不要去救助站”,雖然被拒絕過很多次,但有次真的幫一個迷路的老人找到了家人。
    傍晚的公交站,穿校服的女孩又遇見了那個乞討老人,這次她沒給麵包,而是遞過去一張救助站的地址卡片。老人愣了愣,沒接,轉身慢慢走向下一個站台。
    女孩看著他的背影,忽然想起媽媽說的話:“真正的善良,是不讓好人寒心,也不讓投機者得逞。”這句話,或許正是解開職業乞討困局的鑰匙,在善意與警惕之間找到平衡,讓每一份同情都落到實處,讓每一個努力生活的人都不被辜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