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章 遠香近臭
字數:2689 加入書籤
“遠香近臭”它並非簡單的情感偏好,而是人性中認知偏差、心理防禦、情感閾值與社會角色共同作用的複雜結果。從家人相處的瑣碎摩擦,到朋友間的親疏變化,再到職場中的人際博弈,這一規律無處不在。
人類對他人的認知,從始至終都帶著濾鏡,而距離正是濾鏡的調節旋鈕。遠方的人或事,因信息不完整而被賦予想象空間;身邊的人或事,因細節暴露而被放大缺陷,這種認知偏差是“遠香近臭”的核心起點。
比如,有人總羨慕“別人家的孩子”:鄰居家的孩子成績好、懂禮貌,可若仔細觀察,會發現對方父母也在為孩子的叛逆、拖延而頭疼;有人向往“異地朋友的生活”,覺得對方朋友圈裏的旅行、美食、晉升都是人生贏家,卻忽略了對方加班到深夜的疲憊、獨自租房的孤獨。
這些遠方的美好,本質是我們用想象填補了信息空白,將自己對理想狀態的期待,投射到了那個不了解的人身上。反之,身邊的人因信息透明,缺點被無限放大。父母的嘮叨、伴侶的小習慣、同事的小失誤,這些日常細節會不斷進入我們的認知,形成負麵累加效應。就像每天麵對同一麵牆,牆上的裂縫會越來越顯眼;而遠方的牆,我們隻看到它被陽光照亮的部分,自然覺得“更香”。
在親密關係中,遠香近臭還源於歸因偏差,我們對身邊人的失誤,往往傾向於內歸因,認為是對方本性如此;對遠方人的失誤,卻傾向於外歸因,即認為是環境所迫。
比如,同樣是遲到:朋友遲到,我們會想“他總是這樣,沒有時間觀念”;而遠方的陌生人遲到,我們會想“可能是堵車了,或者有急事”。這種偏差的根源,在於親密關係中的期待值更高。
我們默認身邊人“應該更懂自己”“應該更完美”,一旦不符合期待,就容易產生失望與不滿。
再看家庭場景:父母為孩子做飯、洗衣、提醒學習,這些日常付出會被視為理所當然,甚至孩子會因“媽媽今天的菜不好吃”“爸爸又嘮叨我寫作業”而抱怨;但當孩子去親戚家,親戚偶爾做一頓飯、給一點零花錢,孩子卻會覺得“親戚真好”。不是父母的愛比親戚少,而是近處的付出因頻繁而被淡化,遠處的恩惠因稀缺而被放大。
當我們第一次接觸一個人時,對方的優點、善意會帶來強烈的情感滿足;但隨著接觸增多,同樣的優點和善意,帶來的滿足感會逐漸降低。
比如,剛戀愛時,伴侶的一句“早安”、一次牽手,都能讓人心跳加速;但結婚多年後,同樣的舉動可能隻會讓人覺得習以為常。不是對方變了,而是我們的情感閾值提高了,熟悉感消解了新鮮感,曾經的“香”變成了“平淡”。
而遠方的人,因接觸少,每次互動都是新鮮刺激。久未見麵的朋友,一次視頻通話、一句關心,都能讓人覺得溫暖;甚至素未謀麵的網友,偶爾的共鳴與安慰,也會讓人產生相見恨晚的錯覺。這種新鮮感溢價,讓遠方天然帶有“香”的屬性。
距離越近,我們對他人的期待越高,甚至會不自覺地將對方神化,要求其滿足自己的所有需求。一旦對方無法達到,失望感就會轉化為厭惡感,這正是近臭的核心邏輯。
比如,職場中,我們對遠方的行業大佬充滿崇拜,覺得他們能力強、人品好;但當大佬成為自己的直屬領導,我們會開始關注他“開會囉嗦”“分配任務不合理”“偶爾發脾氣”等細節,甚至會因一次工作分歧而否定其全部。不是大佬變了,而是我們的期待從“欣賞其優點”變成了“要求其完美”。
家庭中更是如此:孩子小時候覺得父母無所不能,長大後卻會因父母“不懂網絡”“觀念落後”而嫌棄;妻子最初欣賞丈夫踏實顧家,婚後卻會因丈夫“不浪漫”“不愛做家務”而抱怨。這種期待膨脹,讓近處的人怎麽做都不夠好,而遠處的人怎麽做都不錯。
在社會關係中,每個人都扮演著多重角色,而距離決定了我們看到的角色側麵。遠方的人,我們看到的是單一角色;身邊的人,我們看到的是完整角色,角色的複雜性與衝突性,也加劇了遠香近臭的現象。
比如,你喜歡一位作家,通過書籍和訪談了解他,覺得他“有思想、有溫度”,這是因為你隻看到了他作家的角色;但如果他成為你的鄰居,你可能會發現他“晚上吵鬧”“不愛幹淨”,這些與作家角色無關的缺點,會讓你覺得“他也不過如此”。
身邊的人,往往同時扮演著多種角色:父母既是養育者,也是控製者;伴侶既是陪伴者,也是矛盾製造者;同事既是合作者,也是競爭者。這些角色之間的衝突,會讓我們看到對方的多麵性,甚至是負麵性。
比如,父母作為養育者,會為我們付出一切;但作為控製者,會幹涉我們的職業選擇、婚戀自由。這種角色衝突,會讓我們在“感恩”與“反感”之間搖擺,最終因頻繁的衝突而放大反感,覺得“父母真煩”。
伴侶作為陪伴者,會在我們難過時安慰我們;但作為矛盾製造者,會因生活習慣不同而與我們爭吵。這些日常的衝突,會讓愛情的美好被生活的瑣碎覆蓋,從而產生“他怎麽這樣”的不滿。
“遠香近臭”從來不是對他人的評判,而是一麵照見自我的鏡子。它反映出我們的認知偏差、情感弱點,以及對關係的誤解。遠方的“香”,是我們對理想的向往;近處的“臭”,是我們對現實的焦慮。
但生活的真相是:沒有永遠的香,也沒有永遠的臭。遠方的人,走近了也會有缺點;身邊的人,用心感受也會有溫暖。真正的成熟,不是追逐遠方的幻影,而是在認清人性不完美的真相後,依然願意珍惜身邊的人,接納生活的瑣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