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廚藝突破

字數:3333   加入書籤

A+A-


    何雨柱因為是帶藝學廚,所以這些基礎工作不用他費心,他現在隻負責為師父做準備工作。
    開灶,鍋中加水,燒火。
    洗好的菜已經放在了案板邊上,何雨柱拿起刀,耍了個刀花,刀隻能算一般,重量倒是不輕,用起來還算順手。
    他決定了,等回去就從空間中找一套專業廚刀出來,以後就作為自己的專用廚刀。
    鴻賓樓的紅燒牛尾選料十分講究,甚至是苛刻:一整條牛尾也僅用其中的五、六節入菜。
    何雨柱一手拿刀,一手拿起一條選好的牛尾放在案板上,“哢、哢、哢”,刀聲輕微,效果卻不錯,每一刀都切在關節處,幾下就將一條牛尾切成了一段一段,然後放進鍋中焯水,焯好水後,又按大小和一盤一盤的量分裝放在操作台上。
    接著就是處理散丹,大蝦,雞切塊,雞胸肉切丁等等,最後,他還不盡興,就幹起了不該他幹的事,拿起土豆開始切絲,於是,廚房內就響起了“嗒嗒嗒、嗒嗒嗒”的聲音,聲音非常有節奏,而且音高一致,一根根粗細相同的土豆絲出現在案板上麵。
    適應了這具身體之後,何雨柱使用起來真的是得心應手,在刀工方麵實現了突破,不僅如此,而且是全方位的突破,因為他現在還有神識。
    這時,從後廚大門走進來一眾大廚,他們的目光立刻就落在了何雨柱身上,看著他那快出殘影的手速,似乎手中的刀沒有任何重量,幾乎已經到了廚師界切配師的極致,更難得的是,他手速不僅快,而且土豆絲根根粗細相同,還是最佳粗細,每根幾乎都在2至3毫米之間。
    這一幕,讓幾位大廚都雙眼放光,有的甚至眼睛發直,這何雨柱的刀工提高的也太快了,也太出色了些,完成達到甚至超過了切配廚師的水平,不由紛紛點頭認可。
    土豆絲太粗會影響口感,也不能太細,太細則容易炒糊,何雨柱切出的土豆絲,粗細正好,既能保持較好的口感,也便於快速炒熟。
    “這小子,當真是祖師爺喂飯吃,天賦也太出眾了些。”
    總廚師長、一灶大廚馬正興輕聲對吳明宗說。
    這半年多時間,何雨柱學廚的表現,他一直看在眼中,極為讚賞,遇到喜歡的後輩提點一下,是這些名廚們非常願意做的事情,所以何雨柱經常能得到他的指點。
    也就是何雨柱是一個人來的津門,眾人相處時間短,何雨柱對大廚們比較尊重,性格有所收斂,嘴臭的毛病並不明顯,所以後廚的人並不討厭他。
    點點頭,吳明宗也沒替何雨柱謙虛:“嗯,這刀工,確實驚人,都快比得上老盧了。”
    老盧名叫盧時月,是店裏最頂尖的切配師傅,一手刀工出神入化,他拿何雨柱與老盧比,說明何雨柱的刀工確實已經出類拔萃。
    “今天,讓他試試做二灶的菜試試。”
    馬正興經過多日的觀察,知道何雨柱做菜的水平,當二灶沒有問題,於是就給出建議。
    “好。”
    吳明宗自然不會有意見,這是對何雨柱有利的事情,如果真正得到認可,他作為師父,也有麵子不是。
    切好土豆絲,何雨柱放下刀看向吳明宗說:“師父,洗菜阿姨說依久今天沒來。”
    看著這個即將達到六十歲的師父,何雨柱心裏還是蠻尊重的,自來到津門以後,師父就非常照顧自己,按照行規,自己學藝期間的收入都是師父的,但是吃住和日常用品也由師父負責,他從來沒有虧待自己,是個相當不錯的人,教授廚藝也沒有藏著掖著,可以說是盡心盡力。
    “知道了。”
    吳明宗也沒在意,心說應該是家裏有事情,沒來得及請假,隨口交待道:“柱子,今天中午你上二灶試試。”
    “真的嗎?謝謝師父,謝謝馬總廚。”
    何雨柱趕緊道謝,很開心,這說明前身的廚師水平已經相當高,他也不擔心自己會翻車,接收了前身的記憶,現在又有強大的精神力,對於火候的把握絕對不差,能夠確保食材的新鮮和口感。
    就在今天,何雨柱的學藝生涯取得巨大進展時,而四九城中也有一件事影響深遠的大事發生。
    什麽大事呢?
    豐澤園實行公私合營。
    沒錯,1952年7月1日,是豐澤園實行公私合營的日子,由四九城商業局信托公司投資,豐澤園成為京城較早實行公私合營的飯莊,由此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何大清作為見證者,在現場從頭看到了尾,但他心裏並沒有多少喜悅,反而對未來有著一種迷茫的感覺,看不清未來。
    因為公私合營,飯莊中已經發布了通知,三把火已經燒了起來。
    第一把火就是裁員,上麵覺得豐澤園的員工太多,臨時工和學徒工首先被清算,這不,他的記名弟子夏裕文已經被清退回家了。
    第二把火就是降薪,何大清已經接到通知,從這個月開始,他這個二灶大廚,月工資將由原來的65元降為55元,所有大廚的薪資都有所調整,無人加薪。
    第三把火,就是降低飯莊高層和所有廚師的福利,其中一項就都不得再拿菜回家。
    這讓他想起了幾年前發生在豐澤園的勞資糾紛,致使豐澤園停業五個多月,幾乎到了分解的地步。
    廚師們下班後帶菜回家,是以前私營飯莊給廚師的福利,帶回家的菜,可不是新炒的菜,而是客人們吃剩下的菜,名叫折籮菜,就是客人們吃過酒席後剩下的菜肴混合在一起的剩菜。
    如果廚師帶新炒的菜回家,哪個老板都養不起,這是不可能的事。
    折籮菜這個詞匯主要在京城、津門、冀州、魯東等地使用,也被稱為“合菜”或“雜菜”。
    這個年代,能進討飯吃飯的人,都是有身份口袋裏有錢的人,根本不會將吃剩下的菜打包回家,現在更沒有塑料袋,打包的飯盒也不方便攜帶,所以剩菜比較多,而這些菜,就是飯莊高層的福利。
    喜歡四合院之廚道宗師修行記請大家收藏:()四合院之廚道宗師修行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