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0章 從難到易

字數:4065   加入書籤

A+A-


    申時行知道天子的想法是好的。
    也知道,此時的大明朝是能夠做成的。
    但作為執掌內閣的老臣,他看到的不僅是藍圖,更是推行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驚濤駭浪……
    錢糧!
    這是繞不過去的坎。
    免除束修,改由地方賦稅或學田租賦支付教書先生的俸祿,這相當於在地方財政本已緊繃的弦上再添重負。
    南直隸、浙江這些財賦重地或許尚可支撐,但北直隸、山西、陝西、河南等北方諸省,尤其是一些貧瘠州縣,本就仰賴朝廷協濟,哪有餘力承擔這筆新增的、看似“非緊急”的開支?
    強行攤派下去,地方官吏為湊錢糧,難免會巧立名目,最終負擔還是轉嫁到百姓頭上,豈不是與陛下愛民恤民的本意南轅北轍……
    而第二個擔憂,就是亂,新政推行,涉及錢糧劃撥、房舍征用、師儒招募考核、學生管理、地方官吏考成……千頭萬緒,稍有不慎,極易引發地方上的混亂和怨言。
    尤其是這“納入地方官吏考成”一條,本是良策,但若操之過急,標準不明,反而可能逼迫地方官為求政績而弄虛作假,或者為了達標而強行攤派學生名額,擾民更甚。
    不能讓老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思慮及此,申時行心中已有了計較。
    他深深一揖,語氣恭謹而懇切:“陛下聖心仁德,高瞻遠矚,欲廣布教化,開啟民智,實乃社稷之福,萬民之幸!老臣聞之,不勝感佩!陛下所諭四策,切中肯綮,老臣等定當竭力奉行,不敢有絲毫懈怠!”
    朱翊鈞聞言點了點頭……不過片刻後,申時行話鋒一轉:“然則,陛下明鑒,此新政立意雖宏,然牽涉甚廣,尤以錢糧籌措與地方推行之穩慎為要。我大明疆域遼闊,南北東西,風土民情、財力物力懸殊甚大。若驟然頒行天下,一體推行,臣恐……”
    “臣愚見,莫若效仿古之良法,先行‘試點’之策。擇取一二民風淳樸、財力尚可、且地方官員得力之省份或府州,先行試辦……”
    “一來,可積攢經驗,完善章程,摸索錢糧如何切實保障、師儒如何有效招募管理、教學如何切合實用……”
    “二來,亦可觀其成效,察其利弊,若有窒礙之處,可及時調整,不至動搖全局……”
    “三來,以成功之範例示於天下,使觀望者信服,使疑慮者釋然,日後推行全國,阻力自然大減。”
    他抬起頭,目光懇切地望向朱翊鈞,提出了具體的地點:“臣觀浙江、南直隸兩地,文風素盛,民間殷實,府州縣官員亦多幹練通達之士。且兩地水陸通衢,信息傳遞迅捷……”
    “若陛下允準,可令此兩省率先奉行新政,設立官立蒙學。待其運行三五年,成效卓著,經驗成熟,再將此良法推及湖廣、江西、福建等南方諸省,最後再及於北地……”
    “如此步步為營,穩紮穩打,則新政可期成功,社稷可享其利,而朝廷亦無倉促推行之虞。此乃老臣見解……陛下聖裁……”
    申時行的建議可謂老成持重,考慮周全。
    先易後難,先在富裕、文教基礎好的南方試點,成功後再推廣,這是最穩妥、風險最小的路徑。
    他特意強調了“三五年”的觀察期,也是給這個官立蒙學留足了調整和緩衝的時間。
    然而,朱翊鈞聽完,眉頭卻微微蹙起。
    他理解申時行的顧慮,也承認其建議的合理性。
    可卻還是覺得有些不對勁,他沉默片刻,思考了一會兒,終於想起來,哪裏不對勁了。
    “閣老老成謀國,所慮深遠。試點之策,朕亦深以為然。新法初行,確需謹慎,積累經驗,完善章程,此乃正理。”
    申時行心中一鬆,以為皇帝采納了他的建議。
    但朱翊鈞接下來的話,卻讓他心頭一緊:“然則,閣老所薦浙江、南直隸為試點,朕以為,不妥!”
    “浙江、南直隸,文教昌明,富庶甲於天下,民間殷實者眾,縱無此官學,普通百姓讀書識字都無難處。”
    “朝廷新政,首要惠及的,正是那些無力負擔束修、最易失學的寒門稚子……”
    “而這些孩子,多在何處?”
    “在朕的京畿腳下!在北地這些尚不富庶,甚至頗為清苦的州縣鄉野,北直隸、山東、河南、山西,陝西……”
    “若隻在江南富庶之地試點,縱有成效,又如何能證明此策在貧瘠之地、在真正需要它的地方也能行得通……”
    “又如何能檢驗出錢糧籌措在艱難之處的真實困境……”
    “在江南成功,不等於在北地也能成功,若避重就輕,隻在容易處開花結果,遇到難處之後,花就敗了,也結不出果子,那這個試點有何意義呢?”
    “要試,就要在最難處試!要在最易出亂子的地方試!”
    “唯有如此,才能試出真問題,才能找到切實可行的解決之道……”
    “朕覺得‘複振社學、廣啟童蒙’的試點,首期就選在北直隸、山東、河南、山西四省!尤其是順天府周邊州縣,天子腳下,正該率先垂範……”
    他頓了頓,語氣稍緩,但依舊堅決:“至於閣老所慮之穩慎,朕並非不知。試點範圍不必求大,每省可選三至五個有代表性的州縣先行。”
    “朝廷可特撥部分專款,或優先協調此四省學田租賦,以作啟動支持。吏部、禮部需派得力幹員,親赴試點州縣督辦,隨時將推行實情、遭遇困難、應對之策,直奏於朕……”
    “這件事情,朕要親自來管,朕要親眼看著這第一步,是如何在艱難中邁出去的……”
    “若北地試點能成,則足以證明官立蒙學可行於天下!”
    “屆時再推及福建,兩廣,雲南,四川等地,最後才到南直隸,浙江等地……”
    申時行聞言,有些忐忑,他方才的建議,潛意識裏確實存了幾分避重就輕、不願觸碰北方積弊的念頭。
    此刻被皇帝點破,更覺汗顏……
    實際上,申時行跟皇帝說話,交差的時候,一直都很謹慎,但天子卻能在這麽快的時間內,找到他的一些疏漏,並且直接點出來,讓他無話可說,無言可辨,這些,申時行是打心眼裏麵佩服。
    “陛下……聖明燭照!洞悉幽微!老臣愚鈍,未能慮及於此,實在慚愧!”
    “陛下所言極是!當擇其難者、其重者先行試點,方能試出真章,澤被真正需要之黎庶……”
    “老臣下去後,即刻召集內閣同僚,並請吏部尚書、禮部尚書至內閣值房議事。定以最快速度,遵照陛下所諭四策要旨辦事。務求穩妥起步,不負陛下殷切期望!”
    “好!”朱翊鈞臉上露出一絲滿意的笑容,“有勞閣老。此事關乎國本,務必用心。朕等你們的章程!”
    “臣,遵旨!”
    說完之後,申時行便行了一禮,退出了乾清宮。
    乾清宮外,北風漸起……
    在申時行離開不久後,朱翊鈞也走出了乾清宮,負手立於階前……眺望著遠方,忽歎一聲:“前路漫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