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親事

字數:5091   加入書籤

A+A-


    回想起當初女兒出嫁時的情景,沈宜修心中不由得湧起一股深深的懊悔之情。那時,她滿心歡喜地看著女兒身披嫁衣,踏上花轎,前往那個被認為是幸福彼岸的新家。原本以為,兩家世代交好,彼此之間可謂知根知底,這門親事必定能成就一段美滿姻緣。然而,命運卻總是喜歡捉弄人。
    誰能料到,那女婿的身體竟然如此之差勁!女兒剛剛嫁過去沒多久,甚至還來不及與新郎官見上一麵,便傳來了噩耗——那人竟已亡故在任上。可憐的女兒,年紀輕輕便守起了寡,未來漫長的歲月,她又該如何獨自麵對?每每想到此處,沈宜修的心就像被針紮一般疼痛難忍。
    而前些日子在張好古的新園子裏所發生的一幕,此刻也不斷在沈宜修腦海中浮現。當時,她分明察覺到張好古看向女兒的目光中流露出一絲別樣的情愫,似乎對女兒頗有好感。雖說張好古如今在官場春風得意,是眾人矚目的新貴,但自家好歹也是書香門第、詩禮傳家。若能促成這段良緣,倒也不失為一樁美事。
    於是,沈宜修暗自打定主意,待丈夫葉紹袁歸來後,定要尋個合適的時機,悄悄地與他商議此事。看看究竟是由葉紹袁親自出麵去探探張好古的口風,還是托他人代為轉達自家的心意更為妥當。無論如何,總要為女兒的終身大事盡一份心力才是。
    等到葉紹袁來家,聽聞女兒病了,就去看了一番葉紈紈,對於自己女兒的坎坷,葉紹袁也是疼在心裏,是自己給女兒定的親事,卻坑苦了自家閨女,雖然嘴上不說,可是心裏那滋味……直到看到女兒喝過藥,才回到臥室。
    在寬敞明亮的臥室之中,沈宜修麵色凝重地將這件事情娓娓道來。坐在一旁的葉紹袁微微皺起眉頭,認真傾聽著妻子的話語。待她說罷,葉紹袁開始仔細尋思起來。片刻之後,他的眼神逐漸亮了起來,心中暗自思忖:“此事似乎頗有成功的希望。”於是乎,夫妻倆湊在一起,低聲商議了一番,最終達成一致意見——決定前去拜訪徐閣老。要知道,那徐閣老可是張好古的授業恩師啊!
    待到某個風和日麗的休沐之日,葉紹袁與沈宜修夫婦二人早早便起身收拾妥當。他們登上了那輛嶄新而又精致的馬車,緩緩駛出家門。這輛馬車乃是張好古所贈之物,原因無他,皆因葉家在香皂生意上與張好古有所合作。然而,葉家秉持著誠實守信、不貪便宜的原則,堅決不肯多占張好古的好處。麵對葉家如此態度,張好古實在無奈之下,隻得送上一輛由機械廠精心打造而成的小巧馬車聊表心意。值得一提的是,這馬車雖說是張好古所贈,但卻是張好古實打實掏出真金白銀買來的,隻不過是張好古沒有像外麵那些人去排隊等候,隻是悄悄地出了廠。
    夫妻二人乘坐馬車一路前行,先來到熱鬧非凡的集市之上。這裏人來人往,吆喝聲此起彼伏。他們穿梭於熙熙攘攘的人群之間,精挑細選了一些珍貴的禮品,準備作為拜見徐閣老時的見麵禮。而後,兩人繼續驅使馬車朝著徐光啟的府邸進發。
    不多時,馬車穩穩地停在了徐光啟家宏偉壯觀的大門之外。葉紹袁率先走下車廂,接著小心翼翼地攙扶著沈宜修一同落地。夫妻二人整理了一下衣衫和發髻,彼此對視一眼後,並肩走向門房。隻見葉紹袁從懷中取出早已備好的拜帖,恭恭敬敬地遞給了門口值守的門房,並輕聲說道:“煩請通報一聲,就說工部主事葉紹袁攜妻沈宜修特來拜見徐閣老。”那仆人手拿拜帖,轉身快步向內宅走去。
    要說這徐光啟,平日裏幾乎是不見客的。此刻的他正埋首案牘,忙碌於兩項至關重要的事務。其一便是尚未完成翻譯工作的《幾何原本》,這部著作對於推動大明數學領域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其二則是皇帝親自交辦給他的曆法修訂任務,這項工作同樣關係重大,容不得絲毫馬虎和懈怠。
    當那張精美的拜帖被送到徐閣老手中,並看到上麵赫然寫著“葉紹袁夫婦”幾個大字時,他不禁微微眯起眼睛,心中已然對這兩人有所了解。尤其是那位名叫沈宜修的女子,其名氣甚至比她的丈夫葉紹袁還要響亮許多。
    沈宜修出身名門,乃是山東按察副使沈珫的愛女。自小聰慧過人的她,並未像其他世家小姐那般師從名師大儒接受正統教育,而是在家中長輩的悉心教導下成長起來。然而,憑借著自身對於知識的渴望與不懈努力,她大多時候都是依靠自學來不斷充實自己。正因如此,這位奇女子在詩詞方麵展現出了非凡的天賦,成為了明末時期存詞數量最多的閨秀詞人之一。
    而她的那部名為《伊人思》的作品更是堪稱經典之作,因為它是中國曆史上首部由女子親自為眾多閨秀才媛精心輯撰而成的作品集。這部著作不僅彰顯了沈宜修卓越的文學才華,同時也反映出當時女性在文化領域中的獨特地位與重要貢獻。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此外,沈宜修膝下育有五子三女,且每個孩子皆繼承了父母良好的基因,自幼便展現出過人的才學。他們一家在當地可謂聲名遠揚,備受人們敬仰。
    想到此處,徐閣老又想起自己的得意弟子似乎與這葉家頗為熟悉。念及於此,他暫且放下了手頭繁忙的工作,喚來身邊的下人,吩咐道:“快去傳話,請葉紹袁夫婦到客廳相見。”說罷,他輕輕擱下筆,整了整衣衫,緩緩起身朝客廳走去,準備去等候這兩位貴客的到來。
    徐光啟剛剛在主位落座沒多久,隻見葉紹袁與沈宜修夫婦二人並肩而來。這夫妻二人步履輕盈,儀態端莊,一進屋子,便雙雙朝著徐光啟施禮,口中言道:“下官葉紹袁攜賤內沈宜修拜見閣老大人。”言罷,又是深深一躬,禮數甚是周全。
    待行過禮後,徐光啟微笑著伸出右手,輕輕擺動幾下,示意他們夫妻倆快快入座。待到葉紹袁、沈宜修依言就座之後,徐光啟方才緩緩開口問道:“不知仲韶及夫人今日前來,所為何事啊?”他的目光溫和地落在眼前的夫妻身上,靜待下文。
    隻聽葉紹袁欠身回答道:“鬥膽煩請閣老大人知曉,此次前來,乃是為了小女和那張致遠之事。不知那張致遠對小女究竟意下如何?隻因張致遠的雙親遠在濟南,路途遙遠,通信不便,故而我夫婦二人特來懇請閣老大人相助。倘若那張致遠對小女確有心意,還望閣老大人能夠出麵保此良緣之媒。”
    原本稍顯疲態的徐光啟,乍聞此言,倦意瞬間消散無蹤。他原本有些彎曲的腰身,竟一下子挺直了起來,整個人都變得精神煥發,眼中更是閃過一絲驚喜之色。
    便笑著說道:“我早就告訴致遠,該成家了,看好那家小姐,我去給他說媒,可這臭小子總是說不急。可是老夫急啊!想早點抱徒孫子。沒想到仲韶你們兩個也有此意,想和老夫做個親家,好,來人呢?上茶,上好茶,用上次致遠送我的那個茶。”
    原本並沒有打算挽留客人的徐光啟,當聽聞葉紹袁夫婦二人親自登門,竟是要給自己的小弟子送來媳婦時,心中頓時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喜悅之情。那股興奮勁兒,讓他臉上的笑容如春花綻放般燦爛奪目。
    徐光啟毫不猶豫地給予了葉紹袁和沈宜修夫婦倆最為尊貴的待遇。而葉紹袁與沈宜修呢,同樣滿心歡喜。畢竟,無論是論及官位、年齡、聲名,亦或是才學,徐光啟都遠比他們夫妻倆高出一籌。平日裏,徐光啟對他們愛搭不理倒也算正常,然而此刻,徐光啟不僅展現出如此親切和藹的態度,甚至還這般熱情洋溢地笑迎賓客,顯然是對這樁親事相當滿意,否則怎會有如此積極的反應?
    麵對徐光啟超乎尋常的熱情款待,葉紹袁和沈宜修著實有些受寵若驚。葉紹袁急忙將自家女兒與張好古之間的事情詳細講述了一番,但凡有所遺漏之處,聰慧的沈宜修便會在一旁及時予以補充完善。整個場麵氣氛融洽,眾人皆沉浸在這份即將促成美好姻緣的喜悅之中。
    張好古和自家女兒怎麽認識的,就連那紅袖添香的事也說了出來,自己女兒磨墨,張好古書寫。轉眼間又迎來了兩家合作的關鍵時刻。那神奇的香皂仿佛擁有著點石成金的魔力,竟使得自家原本瀕臨絕境、幾近被遺棄的鋪子奇跡般地重獲新生!
    回想當初,這鋪子可謂是門可羅雀,生意慘淡得讓人揪心。然而,自從張好古接手之後,他猶如一位運籌帷幄的商業奇才,施展渾身解數對鋪子進行一番精心整頓。刹那間,局勢逆轉,不僅那香皂成為眾人追捧的熱門商品,銷量節節攀升,就連鋪子裏其他的各類貨物亦是銷售火爆,供不應求。
    關於分紅一事,自然也早早提上了日程,並已告知給了徐光啟。起初雙方說好按照五五之比例分配收益,畢竟這是經過深思熟慮後達成的共識。誰能料到,因這香皂太過暢銷,所獲利潤超乎想象。短短一個月時間,銷售額竟然高達三萬兩白銀!如此驚人的數字,若按照原定的五五分賬原則計算,那張好古需得分給自己家足足一萬五千兩銀子啊!這數目實在過於龐大,連我方家人都深感受之有愧。
    尤其是我的寶貝女兒,她心地善良且通情達理,執意不肯收下如此巨額的分紅。盡管張好古一再強調當初約定在先,但我那執拗的女兒始終不為所動。最終,在她堅持不懈的努力之下,張好古總算暫且做出讓步,同意將我方應得的份額降至僅僅一成。麵對這樣的結果,我們全家人雖仍覺有所虧欠,但出於對女兒決定的尊重和支持,也就不再多說什麽了。
    誰能想到啊!他們竟然送來一輛馬車作為禮物。麵對這突如其來的厚禮,我們自然是百般推辭,表示萬萬不能接受如此貴重之物。然而,致遠卻是異常地執著和堅定,非要將這輛馬車送給我們不可。
    他言辭懇切地說道:“如果你們不收下這輛馬車,那從今往後我便再也不會登門拜訪了。”聽到這話,我們心中不禁犯起了難,一方麵實在不好意思收下這份大禮,另一方麵又擔心因為拒絕而傷害到彼此之間的情誼。
    不僅如此,致遠還堅持要求將香皂生意的利潤分成改為五五平分。這個提議讓我們有些驚訝,畢竟之前商定好的比例並非如此。但見他態度堅決,絲毫沒有商量的餘地,一時間我們也不知該如何應對才好。
    在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之後,迫於無奈,我們最終還是紅著臉、麵露羞澀之色地收下了這輛馬車。雖然心中仍覺得受之有愧,但事已至此,也隻能先這樣了。
    徐光啟聽到此處,忍不住插話道:“致遠既然讓你們收下這些禮物,那你們就安心收下吧。說起致遠這孩子啊,對我這個做老師的也是沒得說。說起來真是令我感到有些慚愧,我其實並沒有真正教授給他太多實質性的學問,也就是拿了幾本我的藏書讓他帶回去自行研讀罷了。然而,這孩子實在是太有心了,無論得到了什麽樣的好東西,總是不會忘記我們老兩口。就連馬車這種貴重之物,他也是首先送到我們這裏來使用。平日裏,吃的、用的各類物品,更是每天源源不斷地往這邊送來。有時候他自己沒有空親自前來,也定會安排下人將東西送過來。隻要一得空閑,他便會趕來陪伴他的師娘閑聊解悶。
    喜歡學名張好古請大家收藏:()學名張好古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