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七章 再幹票大的

字數:3616   加入書籤

A+A-


    同時,張好古深知貨幣管理對於經濟穩定的重要性。他組織專門力量,加強對貨幣流通的監管,嚴厲打擊私鑄貨幣、貨幣欺詐等違法行為,有力保障了貨幣的信譽和價值。在規範的貨幣體係下,台灣經濟逐漸步入良性發展軌道,為後續的經濟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張好古深刻認識到文化教育對於社會發展和民族融合的重要意義,在台灣大力推廣中華文化。他積極聯絡大陸的文人學士,誠摯邀請他們前往台灣講學,傳播儒家思想和中華傳統文化。
    這些文人學士滿懷熱忱,跨越海峽來到台灣,在各地開設私塾、書院,將大陸先進的文化知識和教育理念帶入這片土地。等台灣經濟到達一定程度時,張好古決定也建設新式小學院,免費義務教育。
    在張好古的大力支持下,台灣的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學校數量不斷增加,教學內容日益豐富,越來越多的台灣民眾有機會接受係統的教育。通過學習中華文化,台灣民眾的文化素養顯著提升,對中華文明的認同感與歸屬感愈發強烈。
    這不僅推動了台灣社會的文明進步,更緊密了台灣與大陸的文化聯係,為兩岸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架起了堅實的橋梁。
    在大力推廣中華文化的同時,張好古始終秉持開放包容的態度,充分尊重台灣當地的文化習俗。
    他深知台灣的原住民有著獨特的文化傳統和生活方式,這些文化是中華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他在政策製定和執行過程中,特別注重保護和傳承台灣本土文化。
    張好古鼓勵漢族移民與原住民開展文化交流,尊重他們的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和傳統節日。每逢原住民的重要節日,他都會派遣官員前往祝賀,並組織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促進不同民族之間的相互了解。
    同時,他也積極引導原住民學習漢族的先進生產技術和文化知識,幫助他們在保留自身文化特色的基礎上,實現更好的發展。
    這種兼容並蓄的文化政策,有效化解了民族矛盾,增進了不同民族之間的感情。在張好古的治理下,台灣社會逐漸形成了各民族和諧共處的良好氛圍,為台灣的長治久安創造了有利條件。
    張好古在台灣推動貨幣流通和加強文化教育建設的舉措,對台灣的長期發展產生了深遠而積極的影響。
    貨幣的流通為台灣經濟的持續繁榮提供了強大動力,使台灣逐漸成為東南沿海重要的經濟區域;中華文化的推廣和本土文化的尊重,增強了台灣民眾的民族凝聚力,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穩定。
    台灣地區在社會管理上麵臨諸多挑戰,社會秩序亟待穩定,民生問題亟待解決。張好古主政台灣期間,以堅定的決心和有效的舉措,在社會管理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效,為台灣的穩定與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
    張好古深知一個穩定的社會秩序是地區發展的前提,而違法犯罪行為則是破壞社會安定的毒瘤。為此,他采取了一係列強有力的措施來打擊違法犯罪活動。
    他組織專門力量,對危害社會穩定的犯罪行為進行嚴厲打擊,無論是盜竊、搶劫等侵犯財產犯罪,還是鬥毆、殺人等暴力犯罪,都絕不姑息。
    為了規範社會行為,張好古製定了一係列嚴格的法律法規。這些法律法規涵蓋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對各類違法行為都明確了相應的懲處措施。
    他要求執法部門嚴格依法辦事,確保法律的權威性和公正性。在法律的震懾和執法部門的嚴厲打擊下,台灣的社會治安狀況得到了顯著改善,民眾的安全感大大增強,社會秩序逐漸步入正軌。
    張好古明白,百姓是社會的根基,隻有讓百姓安居樂業,社會才能長治久安。因此,他格外關注民生問題,將減輕百姓負擔作為施政的重要方向。
    他深入了解台灣地區的經濟狀況和百姓的生活水平,通過調研和分析,決定減輕賦稅。
    減輕賦稅的政策迅速在台灣地區實施,百姓們得以從沉重的賦稅壓力中解脫出來。他們有了更多的資金用於生產生活和家庭發展,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逐漸恢複了活力。
    百姓們對張好古的這一政策讚不絕口,紛紛稱讚他是一個體恤民情、為民著想的好官員。這一舉措不僅改善了百姓的生活,也增強了民眾對朝廷的信任,為社會的穩定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台灣地區還時常遭受自然災害的侵襲,如台風、洪水等,給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了嚴重威脅。
    每當災害發生時,張好古總是第一時間組織救災工作。他迅速調集人力、物力和財力,派遣官員和救援隊伍前往受災地區,救助受災的民眾。
    在救災過程中,張好古經常親臨一線,指揮救援工作。他要求救援人員不惜一切代價,確保受災民眾的生命安全。
    同時,他還積極組織災後重建工作,幫助受災民眾恢複生產生活。他安排官員對受災地區進行實地考察,了解受災情況,製定詳細的災後重建計劃。
    在張好古的領導下,受災民眾得到了及時的救助和安置,他們的生活逐漸恢複正常。
    張好古在社會管理方麵采取的一係列措施,對台灣的長期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嚴厲打擊犯罪、維護社會秩序,為台灣的經濟文化建設創造了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減輕賦稅、讓百姓休養生息,激發了百姓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經濟的複蘇與發展;積極組織救災、保障民眾生活,贏得了百姓的衷心擁護,增強了民眾對朝廷的信任,鞏固了朝廷在台灣的統治基礎。
    這些措施不僅使台灣在短時間內實現了社會的穩定與民生的改善,也為後來者治理台灣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借鑒。
    張好古收複台灣後的全方位治理,不僅使台灣擺脫了荷蘭殖民統治的陰影,更促進了台灣與大陸的聯係,為台灣的長期穩定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管理等多個領域的協同推進下,台灣實現了從混亂到有序、從落後到發展的華麗轉身。
    這一係列治理舉措,不僅在當時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更為後來者治理台灣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張好古的治理實踐充分展現了其卓越的領導才能和深厚的家國情懷,為台灣的繁榮發展和兩岸關係的和諧穩定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台灣發展史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轉眼已過了九月中旬,台灣也漸漸走上了正軌,張好古決定返回鬆江。
    他想做一件大事,召集人馬去遼地。不論是鬆江還是台灣,缺失大量人口,尤其是台灣,鬆江雖然缺,但是已經形成效應了,都知道鬆江是個好地方,能掙到銀子,可台灣還不行,大量荒地需要開墾。
    於是令人召集鄭芝龍前來會話,來回七八天的功夫,鄭芝龍來到了張好古這裏,張好古對他說了去遼地的事,並告訴鄭芝龍,財物歸福建水師,搶到的人就運到台灣。
    鄭芝龍也是滿口答應,再幹票大的,跟著張好古不吃虧。既然答應了,張好古讓他召集軍隊,到時一起行動,囑咐他召集好人員後,去鬆江吳淞口集合,到時兵合一處,再去沙門島,然後見機行事。
    這邊商量好了,張好古便整頓台灣水師,和鬆江水師,東江水師,留下必要的守護之人後,便準備全軍回鬆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