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竹爐、算盤
字數:6550 加入書籤
“咕咕咕!”
一聲雞鳴響徹整個青山村,裹成一團的陳及冠睡眼惺忪,瞧了瞧,屋裏黑漆漆的,不見一絲光亮,又看看外麵的天色,隱約有一抹不清晰的光線。
“嘶~”
掀開被窩,冷空氣哄搶著擠進來,讓他打了個激靈,睡意瞬間消散一空。
還好阿姐送了一件兔皮馬甲過來,不然真沒法麵對這寒冷天氣。
快速穿好衣袍,將套著布襪子的雙腳插進千層布鞋,搓搓手,找出兔皮氈帽戴上,連額頭也給遮住,這才緩了過來。
現在的模樣雖然看著有些滑稽,但總比受凍來的舒坦。
拿著洗漱用的木盆推開木門,冷氣更重。
因為寒潮緣故,讓日本該翻起魚肚白的時辰,天卻還未亮,世界仿佛被一塊巨大的深藍色幕布輕輕籠罩。
夜色仍未退去,遠處的山巒在暗沉中隻留下模糊的輪廓,像是一群靜臥的巨獸。
樹木在寒風中靜靜佇立,光禿禿的枝椏在夜色裏顯得格外蒼勁,像是一幅天然的水墨畫。
沒有下雨,天空中,厚厚的雲層遮住了星月的光輝,隻透出一絲若有若無的光亮,預示著黎明即將到來。
空氣寒冷而濕潤,帶著南方特有的水汽,輕輕吸入鼻腔,能感受到絲絲涼意順著呼吸道蔓延。
這應該是初春最後一場寒潮,待這場寒潮過去,便會春暖花開,大地將會重新恢複生機,莊稼漢也會開始春播。
陳及冠拿著木盆,來到灶房,王嬸兒顯然也是才到不久,正在灶洞前生火。
見了他,歉意一笑,“冠哥兒,今日起遲了些,水並未溫好,你且等待片刻。”
陳及冠理解點頭,“王嬸兒辛苦,如此寒冷天氣,卻還要照顧我等。”
王嬸兒不在乎擺擺手,“這算啥辛苦,比在天地滾爬要輕鬆許多。”
沒有溫水,陳及冠幹脆打了一盆冷水,快速洗漱完畢,回到屋裏開始站樁。
不一會兒,身體變得熱乎乎的。
大半個小時站樁完畢,陳及冠收起樁架,找出一個竹編炭爐和碗筷朝灶房走去。
竹編炭爐是阿姐準備的,竹爐上圓下方,外麵編竹,內裏填土,內膽為銅柵,十分精巧?。
竹爐在古代十分流行,廣受文人士子喜愛。
古代詩人杜甫在《觀李固請司馬弟山水圖·其一》中寫道:易簡高人意,匡牀竹火爐。”
這裏的火爐,便是竹編炭爐,不僅攜帶方便,而且簡單實用,保暖效果很好。
甚至這些文人學子還開發出了竹爐的許多用法,比如杜耒的《寒夜》寫道:“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竹爐不僅可以用來取暖,更是被用來圍爐煮茶,頻繁出現在詩中,成為了一個鮮明的文化符號。
陳及冠拿著竹編烤爐來到灶房,向王嬸兒借了一下火種放在裏麵,隨後撒了一些木炭進去。
木炭自然也是阿姐準備的,阿姐真的把方方麵麵都照顧到了,想必哪怕娘親在世,也不會想的如此周全。
喝了一碗米粥,又吃了一個白雞蛋,雖然沒吃飽,但肚子好歹有些熱食,更不覺得寒冷。
陳及冠拎著竹爐,背上書箱來到學堂。
或許是天寒的原因,學堂裏麵空無一人,他是來的最早的一個。
也不在意,盤膝坐在支踵上,拿出《中庸》,細細研讀。
直到外麵天色徹底大亮,其餘四名學子才姍姍來遲。
秦峰和郭和還是和往常一般,穿著寒酸的麻布長袍,看起來不倫不類,裸露出來的手凍的青紫,牙關更是一直顫抖,拱手行禮的姿勢都變了。
張銀寶全身則裹得嚴嚴實實,一身灰色棉襖,外麵還披了一件厚披風,也不知是用什麽動物的毛皮做成的。
頭發戴著一個四方定平巾,不斷吸著鼻子。
徐錦書同樣披著披風,頭發用一個銀冠束了起來,看上去瀟灑不羈,哪怕如此嚴寒的天氣,依舊拿著一把桃花折扇。
甚至來到學堂後,還將折扇打開,輕輕扇動,哪怕臉色已經凍的蒼白。
陳及冠打趣道:“徐兄真實風采依舊,當真是我等之中最為俊美之人。”
徐錦書得意的搖頭晃腦,故作謙虛道:“哪裏哪裏,冠弟與我不分伯仲,至於其他人,嗤,盡皆相貌醜陋之人。”
對於這話,郭和充耳不聞,秦峰憤然看了他一眼,但也沒有開口回擊。
唯獨張銀寶打了個噴嚏,嗤笑一聲,“今日當真開了眼,見識到臉皮厚如城牆之人,怕是能刀劍不入,水火不侵。”
陳及冠關心看著張銀寶,“張兄,身子今日似乎並不安康?”
張銀寶退後一步,掩著口鼻,“冠弟莫要靠近於我,我受了風寒,莫傳染了你。”
徐錦書斜眼看張銀寶,嫌棄的揮揮折扇,自顧自盤膝坐在書桌前,“不與粗鄙之人爭論也。”
說完,看著陳及冠下方的竹編烤爐,眼睛一亮,“此物甚雅,早知讓家中為我備上一個。”
張銀寶遠遠看了一眼,心中有了打算,等回去就讓仆人準備一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還要準備幾副寒石散驅寒,早日把體內風寒驅趕出去。
這天氣突然降溫,實在有些受不了,怕是都不能專心讀書,
“叮鈴鈴......”
許伯來到院子,搖響手中銅鈴,提醒諸位學子到了溫習功課的時間。
眾人不再說話,各自拿出書籍,沉默看書。
陳及冠往竹編炭爐裏添了幾塊木炭,繼續翻看手中書籍。
約莫半個時辰後,同樣穿的厚實的周禮平哈著白汽,拿著一個算盤從啟蒙班走過來。
諸位學子立馬起身,整齊劃一行了一個弟子禮,彎腰道:“學生見過夫子,夫子辰安。”
“諸位學子辰安,落座吧。”
“謝過夫子。”
落座以後,周禮平指著算盤:“今日,不學四書五經,倒要來學一學這算術一道。”
“算術在科舉中考核不重,卻也不可輕視,特別是你們當中無意科舉之路的學子,更該細心研習。”
“日後也好去當個賬房,也算是個謀生之法。”
“當然,有心科舉的學子,也不該輕視,昔日我能考取秀才功名,便是比其餘同窗要精通這算術一道。”
此話一出,眾人紛紛正襟危坐,特別是郭和和秦峰,更是雙眼發亮。
他們的家境肯定不足以在私塾待許久,說不定什麽時候就得離開私塾。
如果能到縣城當個賬房,也算是個好出路,至少比當個莊稼漢來的體麵輕鬆,說不定還能娶上一個縣城女子。
周禮平先是講了一下算術的起源。
算術的淵源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人類使用計數和刻痕的方式記錄數量。
這些工具上的刻痕被推測可能記錄了月亮周期或某種早期的計數係統??。
而漢朝的《九章算術》是古代算術的重要裏程碑,書中包含了大量的算術問題和解法,奠定了算術的基礎。
隻要你接觸算術,那必然離不開《九章算術》,裏麵包含自然數、進位製、記數法、四則運算等內容??。
除了《九章算術》外,較為出名的算術書籍還有《五經算術》、《張丘建算術》、《緝古算經》等等。
除此之外,要想深入研究算術,《周易》是繞不開的一本書。
古代計算大多都要用到《周易》,裏麵的五行八卦可以適用大部分場景。
而《周易》也是科舉考試必讀的書籍之一,特別是童生過後的科舉,這本書的地位會越發凸顯。
許多考題都要聯係《周易》去解決,《周易》這本書當真是博大精深。
當然,對於算術考題來說,科舉隻需要學習《九章算術》即可,不會考核過於生僻的算術知識。
介紹完了算術的起源,周禮平又拿出算盤,開始介紹古代最為重要的算術工具。
算盤起源於北宋,除了基本的加減和四則運算外,還可以進行開方、開立方、開高次方等複雜的數學計算。
周禮平手中的算盤為檀木製作,木製算盤是最常見的,有些大戶人家會用玉石製作算盤,不過大多是用於官觀賞。
算盤由矩形木框內排列一串串等數目的算珠。
中有一道橫梁把珠統分為上下兩部分,算珠內貫直柱,俗稱“檔”,一般為九檔、十一檔或十三檔。
每檔的上半部有兩個珠子,每個珠子當五,下半部有五個珠子,每個珠子代表一。
介紹完後,周禮平看著下方眼神清澈懵懂的學子,便知道他們沒怎麽聽懂。
心中得意一笑,想當初他初學算盤,也是如同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練習許久,才找到使用算盤的訣竅。
單單是算盤一道,便要難住這些學子許久。
可餘光瞥到目光炯炯若有所思的陳及冠,眼角不由抽了抽。
差點兒忘了自己的弟子,見他模樣,已經用手指在木桌上輕輕敲打,似乎在模擬一般。
算了,陳及冠的聰慧他早就見識過了,如今已引不起波瀾。
陳及冠要是知道夫子心中所想,定會直呼冤枉。
他隻是前世接觸過算盤罷了,隻不過前世的算盤結構與夫子拿出來的有所差別,正在思考如何使用罷了。
周禮平喝了一口茶水,來到學堂中心,拿著算盤,一邊撥動,一邊講解
一開始是最簡單的加減法,這不需多說,簡單看就能看明白,遇十便往前撥一顆珠子,如此反複罷了。
但當四則運算的時候,除了陳及冠外,其餘四名學子就有些摸不著頭腦,緊皺眉頭拚死記憶。
周禮平並沒有講太多,約莫半個時辰後,便將算盤留在學堂裏。
“餘後的時辰,你們各自熟悉算盤,須知算盤乃輕巧之物,要輕拿輕放,但凡有所損壞,哼,倒要叫你們好看。”
留下這麽一句話,周禮平施施然離去。
眾人看著算盤,一時間不敢動手,陳及冠主動拿到手裏,開始撥動起來。
他對算盤也是好奇得緊,這麽一個小小的東西,卻集結了古人的智慧,哪怕到前世,也有老中醫在使用,而且計算速度不比計算機慢。
另外四名同窗見他動手,紛紛圍上來,你一言我一語請教起來,連秦峰也不例外。
自從上次送畫事件後,秦峰雖然依舊孤僻,卻對陳及冠要親近許多,偶爾會和他探討學問......
喜歡阿姐,我中舉了!請大家收藏:()阿姐,我中舉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