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0章 漢化·內亂
字數:3213 加入書籤
對於不知名大臣的這封上書,所有皇帝和部分大臣都感到了一言難盡。
這事兒是這麽辦的嗎?這話是這麽說的嗎?
這是生怕皇帝不扭頭弄死太子?
如果這人不是蓄意搞死太子,那真的隻能說這人的腦子有很大問題——元朝,別管這是什麽異族王朝不異族王朝,它都是個排在後麵的王朝了啊!
這不是什麽皇帝這個稱號剛剛出現,不是什麽大一統王朝剛剛建立的階段了。
那種初期階段,因為大家都沒有經驗,都不能確定什麽樣的做法一定會導致什麽後果、極有可能會導致什麽後果,所以做出來一些不是非常聰明的事情,那是可以理解的。
也正因為這些先人們曾經做出的選擇,以及這些選擇所帶來的相應結果,才讓後來的人們能夠從中學習到相關教訓和經驗,增長知識,不用跌進一個本來可以不用跌進去的坑裏麵。
皇帝和太子之間的事情,就是有非常多豐富案例的事情。
或者說,這種君儲之間的紛爭矛盾,簡直是經驗教訓最多的那一類!
古往今來,涉及到繼承人的事情,就必定會有人去參與——其他一些事情,很多人可能幹脆不幹不管不參與,可是儲位、未來天子這種事情,卻不可能不參與;有人參與,就有無數件事情、無數個選擇、無數個決定、以及無數個結果……
有多少任太子,就至少有多少件君儲之間的事件。
而這些事件中,又能拆分出來不知道多少個小的、環環相扣的事件。
案例如此之多,經驗和教訓如此豐富,怎麽後來這個元朝的大臣還是沒有學會?!
或者說,迫於形勢或者其他原因,有些明知可能是錯誤的選擇還是不得不做,可是這種直接上書要求皇帝讓位給太子的絕對大事——怎麽能夠出現呢???
這種事情,總不至於說還不得不做、必須得做吧?
如果是覺得君儲父子情誼深厚,關係極好,所以覺得可以直接讓皇帝讓位給太子,從而保證太子即位……這個邏輯根本說不通,如果父子關係真的那麽良好,那幹嘛非得來這麽一出?太子隻需要安安心心地等著就好了。
來這麽一出,反而會摧毀原本良好的父子關係。
如果是覺得太子地位有些不太穩當,最好還是盡早把未來皇帝這麽個身份坐實了,那更不能來這麽一出啊!本來皇帝太子之間的關係就不太好了,太子一方竟然還有人要求皇帝禪位給太子……
如果這個大臣確實是太子一方的,那也不知道此人究竟是如何步入朝堂,成為官員的……
這可不是地方官府,而是中央朝廷,中央朝廷中的官員,如果腦子太差,正常情況下根本不可能混下來的!甚至,連性命都可能有危險。
所以,若此人真的是太子一方的支持者,那他到底是怎麽入朝為官,怎麽爬到了可以獨立上奏折的層級的……
這個問題讓一眾自詡已經非常熟稔朝堂政治遊戲的規則、甚至能夠製定規則的不同時空的重臣們都百思不得其解。
——總不能,這是元朝這個朝廷的特色所在吧?
因為主體都是蠻夷出身,所以根本沒有什麽相關的頭腦和知識?
當然,如果這人其實是太子的對立派係,就是想要不擇手段把太子幹掉,那不得不說,此人選擇的這個方法那可太對了!
完全是正中紅心。
【總之,在此之後,元朝也不是沒有繼續漢化——速度不算快,但是確實是在進行中,可是力度也好、其他方麵也罷,都沒有非常認真。】
【準確來說,應該屬於是正常狀態潛移默化下的漢化,而非統治者主動極力推行漢化。】
【在元朝最後一個皇帝在位期間,朝堂上的所有人都已經能夠用漢語進行工作和交流,差不多用了九十年;而昔年北魏大規模漢化,即孝文帝改革,大體上是在遷都洛陽之後,從建國到遷都洛陽,大約是百年。】
【以及,元朝雖然是蒙古人建立的王朝,但草原上的那些蒙古人,和進入中原的蒙古人,某種程度上講,已經不能視作是一個整體……是的,雖然還是一個族,但是大家不能算作是完全的自己人了,就像忽必烈規劃的那個傳奇的和林宣慰司……】
【總之,元朝在此之後,就陷入了巨大而持久的混亂之中。】
【這歸根結底,還是在於元朝在忽必烈在位期間,沒能夠完成從貴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轉變,而另一個可能推行這個轉變的太子,也在登基前就身死了。】
“啊?”這個論點顯然對於一些百姓來說不太能夠理解,“那些蒙古人不都是蒙古人嗎?怎麽還能不一樣了?他們都是蒙古人,草原和中原有什麽區別???”
他確實不太理解這個說法。
這是怎麽說的?什麽意思?
那蒙古人,不就是從草原上發家的嗎,不就是那種草原上的遊牧民族麽,然後從草原打進了中原,建立了元朝,這不就是這些蒙古人成功地奪取了天下,成為了統治者——怎麽,還能草原上和中原上不一樣?
雖然所處環境確實不一樣,但這不都是蒙古人麽!
“就是,咱這也沒說離開家鄉以後,就不是家鄉人了啊,雖然可能確實有點不一樣,可那也記得自己的祖籍,知道自己祖輩上是哪裏的人……”另一個人附和道,“而且,就算說漢人這個身份,咱也不可能離開家鄉就不是漢人了啊!”
這算哪門子的道理!
草原是那些蒙古人的家鄉,離開家鄉難道就不是蒙古人了?
一時間,眾人議論紛紛。
喜歡曆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請大家收藏:()曆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