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7章 天命·性格·命運
字數:3454 加入書籤
“這……這倒是,要是這記載的內容沒有什麽添油加醋的話,這陳友諒的天命那就是真不行!”不少人都對此感慨。
即位當天大風大雨,這可不是什麽好兆頭——就算是普通百姓家裏麵有什麽大事情的時候,也是講究選上一個風和日麗的好日子的,有點餘錢的人都會找人看看日子,手頭沒有錢的人就憑運氣選個日子……
但不管哪一種,如果真碰上這種辦大事的當天卻大風大雨的情況,心裏麵也都多多少少有點嘀咕。
所以,這種皇帝登基的天下頭號大事,那更是不可能不講究。
“那皇家可是講究得很呢,稍微有一點子風吹草動,指不定都要覺得不吉利不合適,況且是這等大風大雨,連正常的即位流程都走不了……”還有人竊竊私語,
雖然不知道如果皇室真的遇到了這種情況會怎麽做,是硬著頭皮繼續走下去,還是說直接暫停活動重新挑選日子……但想也知道,那些皇室中人乃至文武百官們,心情一定都不會怎麽美妙。
至於說文武官員,他們對此就更有話要說了。
要是真的當今或者前後的哪一個皇帝即位,登基大典當天風雲變幻大風大雨,那一定是會引發連鎖反應的——對這個皇帝皇位穩固性正統性乃至天命方麵的質疑,當然,這也不至於說就要讓皇帝的皇位坐不穩了,但肯定不太好;
以及,負責測算挑選日期的欽天監等一眾官員……哇,那是恐怕要遭大罪的。
不過放在陳友諒這麽個幹掉了舊主、還是以那種方式幹掉舊主的人身上,這種情況那就沒什麽問題了。
甚至可以說,這是老天爺也看不下去這麽一個人順順當當地自立稱帝呢!
【陳友諒的後續情況非常簡單,概括一下就是,在登上頂峰之後就一路落落落落落落落……落到穀底。】
【是的,其實在幹掉徐壽輝,自立稱帝的這段時間,應該就是陳友諒最為順心暢快的時候了。】
【再往後,他和朱元璋發生了長期的爭鬥,然後因為多方麵因素,自然是不敵落敗。】
【話又說回來,這其中的一個原因,還是和陳友諒那個“雄猜”的性格有關係,人說性格決定命運,雖然不絕對正確,但是也確實有道理。】
“性格決定命運……”朱棣回味著這句話,也覺得這確實很有幾分道理。
或許不是在每個人身上都絕對合用,但是吧,大部分情況下那還是真的能夠對得上號的。
比如這個大明的皇位問題。
大哥那種情況就不說了,沒什麽可說的,已經和性格沒有太大關係,完全是運氣不好——一定要說和性格有關,那可能是他對自己的身體不是那種特別特別在意的人?
但是後麵的這種種情況,那真的就和各人的性格密切相關了。
太祖皇帝,作為開國皇帝,自信、強硬、倔強、甚至頗有些固執,以及,雖然不至於說什麽到了過度多疑的地步,但在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同時,又確實在有時候不信任他人。
加之他對大哥的感情、對嫡長禮法規矩的看重,最終,他選擇要立大哥的兒子作為皇太孫,而不是從他們這些年長的都有些功勞的兄弟中擇選新任太子,也幾乎就是必然的事情。
同時,在堅決打算讓太孫即位的情況下,為太孫鋪路,對朝中武將信任又不信任,開始進行清洗,對他們這些兒子也做了打算……同樣是必然的結果。
而太孫這個人——如果隻是從常規的角度來說,朱棣可以說這個侄子其實也不是什麽壞人。
當然不是壞人了,而且他早年和這個侄子的接觸也不是特別多,又差著輩,雙方很難產生什麽私人方麵的矛盾。
可換個角度看,沒有什麽接觸而沒有矛盾,也可以說是沒有什麽接觸所以大家也沒有什麽深厚的感情,不管是他這個四叔,還是其他的叔叔,都和這個太孫感情不深。
這估計也就是後來朱允炆即位之後,下手那麽毫不猶豫且狠辣的原因之一。
——沒有情分呐!
而,從皇帝和藩王的角度來講,朱棣也得說,這個侄子的性格方麵有著不小的缺陷,讓他不適合當一個皇帝,讓他在處理藩王的事情上這麽……像個沒頭蒼蠅一樣。
天真,固執,自負,冷酷,或許還有那麽點多疑……最終,就直接削藩,還是極其慘烈一點餘地都不願意給藩王們留下的那種削藩。
事實上,即便不談自己對皇位的渴望、對當年太祖皇帝直接立了皇太孫越過了他們眾兄弟的不滿,朱棣在知道朱允炆這麽削藩的時候也有一種衝到他麵前使勁搖一搖他,看看他腦袋裏麵到底有多少水的衝動。
就算站在大局上,要削藩,可是該死的古往今來有幾個皇帝是這麽削藩的????
你這麽些年的太孫教育都教育到了哪裏,到狗肚子裏麵去了嗎???
不說是削藩,就是什麽政策製度改革、推行新的法令以及其他許多時候,那都要講究留下一線生機,給人留一點活路、留一點麵子的——又不是什麽謀反的大罪,哪怕是皇帝也還是要講究一下的。
朱棣其實也很想問一問他的老父親:您老人家到底是怎麽教育太孫的,竟然是教出來了這麽個東西?!
至於說藩王們,在被削藩的風浪打到之後,這些人的結果也和各自的性格有關。
自己是忍不了,而且不願意忍,寧可戰死也不要這麽被削藩搞死,並且早早就懷疑過這個太孫的德行,做好了相應準備,因此,自己舉起了大旗,開啟了靖難,最終還獲得了勝利。
而湘王朱柏選擇自焚……這也確實是他的性格。
性格啊,真的影響極大。
別的不說,像是挑選兒媳婦孫媳婦之類的時候,除了看家庭背景等等,也一樣要看本人的性情——一個不好,可是真的會毀了全家。
“但是,這性格到底是怎麽養成的,裏麵的門道可就多了。”最後,朱棣還是想到了更深的一個層麵。
性格,他覺得有天生的因素在,但是後天家庭教養同樣影響巨大。
而這,幾乎能夠在權貴、富裕、普通百姓、窮苦人家之間直接畫出一條不可跨越的天塹來。
居移氣,養移體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