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0章 策反·蠟丸

字數:3025   加入書籤

A+A-


    衛青和霍去病都點頭。
    這種方法不算新奇,但是如果能用好了,那就是相當好用。
    雖然理論上原本應該是敵人,但是也不是不能變成自己人嘛,別說同樣是漢人這種情況了,就是是那些外麵的匈奴人之類的,也不是不能這麽做。
    就像是他們領兵攻打匈奴,順順利利的,其中也沒少了那些投效大漢、效忠於他們的匈奴人的出謀劃策。
    該說不說,對於大漢的軍隊而言,要是在那茫茫草原荒漠中能夠有個土生土長的當地人領路,雖然也不能保證一定就不會迷路了吧,但效果確實是能夠好上不少。
    但是這裏麵的一個關鍵,就是如何能夠反過來讓對方化為己用,或者說,讓這個人真的老老實實為自己效力,而不存著什麽別的心思。
    雖然按照徐達的情況,這個楊茂是被抓住了,屬於是俘虜,如果不願意效力那指不定下一刻就人頭落地……為了保住性命,楊茂選擇聽從徐達的命令配合他的行動的可能性極大。
    但是呢,那也不能保證,有些人哪怕麵對這種生死危機的時候,也依舊不願意老老實實聽話配合,而是心裏麵有著其他的想法,有著自己的打算,然後在這個過程中藏著點什麽——這倒未必是因為這人對原本的首領多麽的忠心耿耿。
    隻是這世上就是有這麽一種人,他就是要藏著點什麽,就是要自己偷偷摸摸謀劃點什麽,而已。
    所以,方法確實是好用,隻要能夠用對那效果非常好;可古往今來,真的能夠用好的人,那也著實不多。
    問題就是出在了這一點上——怎麽才能真的讓這人聽話,怎麽才能真的從這裏麵獲取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讓敵人獲取到自己讓他們獲取到的信息,並且還不暴露呢?
    比起衛青霍去病這些將領們關注的問題,百姓們就更加獨特一點。
    “那個蠟丸,就是那傳說中的蠟丸嗎?這蠟丸裏麵真的能藏東西?怎麽藏的?……那字寫的那麽小那麽密,這些人到底是怎麽寫出來的?……”有人開始一連串地提問。
    不過,這些問題還真就是不少百姓都挺好奇的內容,因此,也沒人打斷這人,沒人嫌棄這人話太多了。
    是啊,關於各種秘密傳信的故事,他們也都聽過,最開始的時候,那是真的不知道這些故事裏麵的大人物們到底是怎麽做到的,怎麽能夠在那樣的環境下還能穩穩當當地傳遞消息,並且不走漏風聲的;
    後來,知道的東西多了,對於這些故事中的大人物們采用的手段,那就多多少少有了猜測,其中一種,也是比較主流的一種猜測就是——這些人使用了那種蠟丸,就是丸子裏麵藏著紙條之類的蠟丸。
    蠟丸不起眼,體積小,非常便於隱藏起來,可以躲過常規的搜身檢查等等……這樣一來,既能夠做到傳遞消息,又有了保密性隱蔽性,不至於走漏了風聲。
    可是,蠟丸到底長個什麽樣子,到底是什麽情況,那大家就不太清楚了。
    沒辦法,過去的起義故事中,那是沒有關於這方麵的內容的;而雖然有些人還曾經在“談天”上發過圖片,但是也沒人會發關於蠟丸的圖片——好奇的人沒有蠟丸,自然也不可能發出來圖片;知道蠟丸長什麽樣的人家,又是根本不可能把這玩意兒給大喇喇地展示出來。
    因此,雖然知道了蠟丸這樣一個存在,也知道了不少關於蠟丸的使用,還猜到了許多傳遞信息的方法……但蠟丸這個東西,人們是真的沒有親眼見過。
    但是現在,大家能夠看見了!
    哦,原來這就是蠟丸啊……確實是像是一個藥丸子一樣,體積不大,看起來也不打眼,普普通通小小的一個丸子,要是想要藏起來,也相對要好藏許多……
    所以,那些故事裏麵的大人物們才要使用蠟丸這個東西來傳遞消息,因為看起來確實是很有優點!
    但是,緊跟著一個問題又來了——這蠟丸裏麵藏紙條,藏了寫了字的紙條之類的,到底是怎麽做到的?
    不是說不明白怎麽把紙條藏進去,是不能理解怎麽有人能把字寫的那麽那麽——小。
    太小了!太細了!也太擠了!密密麻麻,層層疊疊,一眼看過去簡直是眼暈又頭暈,看一眼就密密麻麻像是天旋地轉一樣……
    這,看得人就不說了,總之忍一忍,大約還是能夠勉強看下去的;可是那些寫字的人,他們到底是怎麽做到的?!
    怎麽就能夠把字寫的這麽小這麽密,同時好像還算是整整齊齊的呢?
    “這種人,是不是就能成為那什麽書法大家啊?”有人便猜測了起來。
    他們雖然識字了,但是對於很多東西,其實還是一知半解,模糊不清,所以,有不少人就順理成章的認為,這種能把字寫得這麽小這麽密還比較整齊的人,那就一定是那傳說中的書法大家……
    但也有人想得很清楚,反對道:“那可不好說,這能寫小字,又不等於就能寫大字了,小字這種寫得齊整,又怎麽能說是有什麽書法大家的字體風骨了呢?那寫字,可都講究什麽骨之類的呢!”
    這小字寫的不錯,可也不能就這麽直接連帶到了大字和正常寫字上麵去啊——那些書法大家,基本上寫的不是大字,那也是正常大小的字,沒聽說過哪個書法大家沒事兒寫這種蠅頭小字的。
    【而就在這一年年底,十二月的時候,廖永忠接了韓林兒前往應天府,走到半途,船隻沉了,韓林兒身死。韓林兒這一死,不僅影響了廖永忠的風評,還對朱元璋的政權建設進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為什麽?因為這原本的主公過世了啊!——別管是名義上的主公,還是真心實意的主公,總歸,隻要人家活著一天,那有些動作就不好搞;但是人家現在死了,死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