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命記第7章問題

字數:2816   加入書籤

A+A-


    第7章:聖潔社群的排他性——從社會學視角審視神聖呼召與群體暴力的倫理張力
    在《聖經》研究中,《申命記》第7章所呈現的內容引發了諸多思考,尤其是其中滅絕迦南七族的命令71  5)以及與之緊密相連的“特選子民”概念,從社會學視角來看,二者之間存在著顯著的倫理張力,即如何在神聖呼召與群體暴力之間找到平衡。
    滅絕迦南七族的命令與“特選子民”概念的呈現
    《申命記》71  5記載:“耶和華你神領你進入要得為業之地,從你麵前趕出許多國民,就是赫人、革迦撒人、亞摩利人、迦南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共七國的民,都比你強大。耶和華你神將他們交給你擊殺,那時你要把他們滅絕淨盡,不可與他們立約,也不可憐恤他們;不可與他們結親,不可將你的女兒嫁他們的兒子,也不可叫你的兒子娶他們的女兒;因為他必使你兒子轉離不跟從主,去事奉別神,以致耶和華的怒氣向你們發作,就速速地將你們滅絕。你們卻要這樣待他們:拆毀他們的祭壇,打碎他們的柱像,砍下他們的木偶,用火焚燒他們雕刻的偶像。” 這清晰地表明了上帝命令以色列人滅絕迦南七族,以獲取應許之地。
    而“特選子民”概念貫穿於《聖經》始終。以色列人被視為上帝特別揀選的子民,上帝與他們立約,給予他們應許之地,賦予他們特殊的使命。這種特殊身份使以色列人在信仰和生活方式上與其他民族區分開來,他們肩負著遵守上帝律法、傳播上帝信仰的重任。
    從社會學視角看神聖呼召與群體暴力之間的倫理張力
    倫理困境的產生
    從現代倫理觀念來看,滅絕迦南七族的命令無疑涉及到群體暴力行為,這與我們所倡導的和平、仁愛、尊重生命等價值觀相悖。而以色列人將此視為上帝的神聖呼召,他們認為這是執行上帝的旨意,是實現上帝計劃的必要手段。這種神聖呼召與群體暴力之間的矛盾,構成了顯著的倫理張力。在社會學的範疇內,群體行為的合理性通常基於社會公認的道德準則和法律規範,然而在此處,上帝的命令似乎超越了常規的倫理判斷標準,使得以色列人的行為處於一種複雜的倫理困境之中。
    對“特選子民”概念的影響
    “特選子民”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這種倫理張力。以色列人因被選而產生的特殊使命感,使得他們對上帝的命令更加忠誠和堅決執行。他們堅信自己的行為是在履行與上帝的約定,是為了維護自身信仰的純潔性和獨特性。這種強烈的身份認同和使命感,讓他們在麵對滅絕迦南七族的命令時,毫不猶豫地付諸行動,盡管這一行動在世俗倫理層麵存在巨大爭議。從社會學角度分析,這種基於宗教信仰的群體身份認同,往往會導致群體行為的極端化,使得群體在追求自身目標時,可能會忽視甚至違背普遍的倫理道德原則。
    根據《聖經》尋求平衡的可能途徑
    從上帝的公義角度理解
    《聖經》中強調上帝是公義的,他的一切作為都有其深層次的原因和目的。上帝命令滅絕迦南七族,並非是無端的暴力指令。在《聖經》的記載中,迦南七族的行為充滿了罪惡,他們崇拜偶像、行邪淫之事、以活人獻祭等,這些行為嚴重違背了上帝的道德準則。上帝的審判是基於他的公義,他要清除這些罪惡,為以色列人創造一個純淨的信仰環境。以色列人執行這一命令,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在參與上帝的公義審判。例如,在所多瑪和蛾摩拉的事件中,上帝因城中居民的罪惡而將其毀滅,這表明上帝會對嚴重違背道德的行為進行審判。以色列人對迦南七族的行動,可看作是類似的公義審判的延續,他們是上帝公義的執行者,這在一定程度上為其群體暴力行為提供了一種基於宗教信仰的解釋,試圖平衡與神聖呼召之間的倫理張力。
    強調信仰的轉化力量
    《聖經》中也不乏關於信仰轉化和救贖的故事。雖然命令是滅絕迦南七族,但在某些情況下,也存在著轉化的可能性。比如喇合的故事,喇合是迦南人,她因信以色列人的上帝,幫助以色列的探子,最終得以保全性命並融入以色列民族。這表明即使在這樣看似極端的命令下,信仰的轉化依然是可能的。以色列人在執行命令時,並非完全沒有考慮到個體的信仰轉變。從社會學角度看,這體現了信仰的開放性和包容性,盡管整體上是群體性的行動,但個體的信仰選擇依然能夠改變命運。這也為平衡倫理張力提供了一種思路,即強調信仰的轉化力量,在執行看似暴力的命令時,不排除通過信仰改變來實現和平共處的可能性,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神聖呼召與群體暴力之間的矛盾。
    著眼於長遠的神聖計劃
    《聖經》呈現的是一個宏大的神聖計劃,以色列人在其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滅絕迦南七族是這一計劃的一部分,其目的是為了建立一個聖潔的社群,傳播上帝的信仰,最終實現上帝對全人類的救贖。從這個長遠的角度來看,以色列人的行動雖然在當下表現為群體暴力,但從神聖計劃的全局來看,是為了實現更高層次的善。以色列人進入應許之地,建立起遵循上帝律法的國度,將對周邊民族產生影響,使更多人認識上帝。這種著眼於長遠的視角,要求我們從更宏觀的層麵去理解以色列人的行為,不能僅僅局限於當下的倫理困境,而是要將其行為放在整個神聖計劃的框架內進行考量,以此來平衡神聖呼召與群體暴力之間的倫理張力。
    從社會學視角審視《申命記》第7章中滅絕迦南七族的命令與“特選子民”概念,其中神聖呼召與群體暴力之間的倫理張力確實存在。然而,通過依據《聖經》從上帝的公義、信仰的轉化力量以及長遠的神聖計劃等方麵進行分析,我們可以找到一些平衡這種倫理張力的可能途徑。但這一問題的複雜性和爭議性依然存在,需要我們在深入研究《聖經》的同時,結合現代社會的倫理觀念和價值體係,進行持續的思考和探討 。
    喜歡聖經千問請大家收藏:()聖經千問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