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命記第11章問題
字數:5064 加入書籤
申命記第十一章,為什麽摩西強調要記住耶和華在埃及及曠野所行的神跡?這對於今天的信徒有何啟示?
《申命記》第十一章以“你們要謹守遵行我今日吩咐的一切誡命,使你們強壯,得以進去得你們所要得的那地”申118 9)為核心要義,通過反複著重強調“記念耶和華在埃及和曠野所行的神跡”申112 7),將曆史記憶、信仰實踐以及土地應許緊密且深刻地聯結在一起。這段經文對於當今信徒的靈性塑造具備多重深遠的啟示,接下來將從四個維度展開深入細致的分析。
一、曆史記憶的神學根基:神跡的雙重維度
摩西鄭重要求以色列人著重記念兩類意義非凡的神跡:
對埃及的審判性神跡:十災出1110)的降臨,徹底打破了法老不可一世的權勢,清晰且有力地顯明耶和華是“天下萬神之神”申1017),彰顯了上帝至高無上的權威。在那場驚心動魄的較量中,血水之災讓埃及的河水化為血水,魚兒死亡,水源惡臭,這是對埃及人崇拜尼羅河神的沉重打擊;蛙災使青蛙遍布埃及的大街小巷、房屋宮殿,讓埃及人苦不堪言;蠅災帶來成群的蒼蠅,肆虐著埃及的每一寸土地;瘟疫讓埃及人的牲畜大量死亡;瘡災使埃及人身上長滿痛苦的毒瘡;雹災伴隨著電閃雷鳴,摧毀了埃及的莊稼和樹木;蝗災遮天蔽日,將剩餘的植物啃食殆盡;黑暗之災讓埃及陷入一片黑暗,伸手不見五指,長達三天之久;而最後的擊殺長子之災,更是給埃及人帶來了巨大的悲痛和恐懼。紅海分開出1421 28)這一偉大的神跡,既成功拯救了以色列人,使他們擺脫了埃及追兵的威脅,得以安全地踏上自由之路,又對埃及追兵進行了審判,讓他們葬身海底。這一事件鮮明地確立了“救贖與審判並存”的神聖公義,讓人們深刻認識到上帝的公正與威嚴。當以色列人站在紅海邊,麵對洶湧的海水和身後緊追不舍的埃及軍隊時,他們陷入了極度的恐懼和絕望之中。然而,上帝伸出了大能的手,使紅海的海水向兩邊分開,露出了幹燥的海底,讓以色列人得以安全通過。而當埃及追兵試圖追趕時,海水又突然合攏,將他們全部淹沒。
對選民的供應性神跡:在曠野中,嗎哪出1614 15)和磐石出水出176)這兩個神跡展現了上帝對選民持續性的恩典供應。嗎哪是上帝在以色列人漂泊曠野時,每天清晨降下的一種神奇食物,形狀如芫荽子,顏色是白的,滋味如同攙蜜的薄餅,滿足了以色列人的飲食需求,讓他們在荒蕪的曠野中不至於挨餓。磐石出水則是當以色列人在曠野中麵臨缺水的困境時,上帝指示摩西擊打磐石,磐石中便湧出了清涼的泉水,解決了他們的飲水問題。衣服未破、腳未腫申84)的超自然保守,更是體現了上帝對選民生活細節無微不至的護理。在長達四十年的曠野漂泊中,以色列人的衣服沒有穿破,鞋子也沒有穿壞,這是上帝超自然力量的奇妙保守,讓他們感受到上帝時刻與他們同在,眷顧著他們的一切。
當代關聯:在當代社會,信徒需要全麵且平衡地認識上帝的屬性。上帝既威嚴地審判罪惡,就如同在曆史中對埃及的審判一樣,當今社會存在的各種不公義現象,如貧富差距過大、種族歧視、社會剝削等,都在上帝的審判視野之內;又慈愛地供應人們的需要,在疫情期間,許多人在困境中得到了超乎預期的幫助和支持,這正是上帝慈愛供應的體現。英國神學家萊特c. right)深刻指出:“救贖曆史中的神跡,是上帝介入時空的‘聖禮’,為要塑造群體的記憶dna”《基督教舊約倫理學》)。這些神跡成為了信仰群體共同的記憶和精神標識,塑造了他們的信仰觀念和價值取向。
二、記憶的實踐目的:從曆史認知到生命轉化
摩西著重強調記憶具有四個重要的實踐性目標:
對抗屬靈健忘症:“免得你們的心受迷惑,偏離神去事奉敬拜別神”申1116)。曠野中的金牛犢事件出32章)就是一個慘痛的教訓,它充分證明,一代人親身經曆的恩典很可能在下一代就失傳。在現代教會中,正麵臨著“第二代基督徒信仰流失”的嚴峻危機。為了有效應對這一危機,教會需要建立切實可行的代際傳承機製,例如設立家庭祭壇,讓家庭成員在日常生活中共同敬拜上帝,分享信仰感悟;建立見證檔案,將信徒的信仰見證記錄下來,供後代學習和傳承。
建立順服的內在動力:“因為你們過約旦河進去得為業之地,並非因你們的義”申95)。神跡記憶能夠有力地破除人的自義,讓人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渺小和不足,明白一切的成就和恩賜都來自於上帝的恩典。正如保羅強調“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弗29)。北美清教徒建立感恩節的初衷,正是將殖民初生存期所經曆的奇跡轉化為持續感恩的動力。在最初的艱難歲月裏,清教徒們在陌生的土地上麵臨著諸多困難和挑戰,但他們得到了上帝的眷顧和幫助,最終得以生存和發展。因此,他們設立感恩節,通過感恩的行動來表達對上帝的敬畏和感激之情,同時也激勵自己不斷順服上帝的旨意。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培育土地倫理意識:“耶和華你神眷顧的地,從歲首到年終,祂的眼目時常看顧”申1112)。迦南地的豐饒與埃及尼羅河的灌溉農業申1110)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強調了“應許之地”是上帝的恩典,而非通過掠奪所得。這一觀念深刻啟發了當代生態神學。例如,巴西雨林中的基督徒農民以“土地管家”的身份積極實踐可持續農業,他們尊重自然規律,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反對濫伐森林等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努力保護上帝賜予的這片土地。
塑造群體身份認同:“要將這些話教導你們的兒女”申1119)。通過節期如逾越節)、禮儀如住棚節)和日常教導門框經文),能夠形成一個緊密的“記憶共同體”。韓國教會在日本殖民時期的地下聚會中,通過背誦申命記來保持民族與信仰認同。在那段艱難的歲月裏,韓國教會麵臨著巨大的壓力和迫害,但他們通過對申命記的背誦和傳承,堅定了自己的信仰,維護了民族的尊嚴和身份認同。這與初期教會以《使徒信經》抵抗羅馬帝國壓迫有著相似之處,都是通過共同的信仰記憶和教義來凝聚群體力量,抵禦外部的壓力和威脅。
三、當代信徒的三重危機與應對
摩西所預見的危機在當今時代以全新的形態顯現出來:
理性主義對神跡的消解:在現代社會,理性主義思潮盛行,有些人將紅海分開簡單地解釋為“自然現象”,認為是特殊的地質條件或氣候變化導致海水出現了短暫的分離;將嗎哪視為“天然樹脂分泌”,用自然科學的理論來解釋這些超自然的神跡,從而削弱了信仰的超驗維度。德國神學家莫爾特曼提出“希望神學”,強調複活神跡是“打破自然律的曆史事件”。他認為,複活神跡不僅僅是一個宗教傳說,更是一個真實發生的曆史事件,它打破了自然規律的束縛,給人類帶來了終極的盼望。在麵對苦難和困境時,信徒可以憑借對複活神跡的信仰,堅定自己的信念,相信上帝的力量能夠戰勝一切困難。
消費主義對恩典的扭曲:消費主義的影響使得一些人將上帝簡化為“成功神學”的祝福機器,某些電視布道家鼓吹“十一奉獻必得財富”,將信仰與物質利益簡單地劃等號。這種錯誤的觀念嚴重扭曲了上帝的恩典。為了應對這一危機,我們需要回歸申命記的“土地神學”。例如,南美長老會推動“什一奉獻用於社區扶貧”,將物質祝福轉化為群體共享。他們認識到,上帝的恩典不僅僅是個人的物質富足,更是要通過分享和奉獻,讓更多的人受益,促進社區的和諧與發展。
碎片化對記憶的侵蝕:社交媒體的快速發展導致人們的注意力變得分散,深度記憶能力逐漸被削弱。東正教通過聖像畫如紅海拯救場景)進行視覺化記憶,借助藝術的形式將重要的信仰事件和教義直觀地呈現出來,幫助信徒更好地記憶和理解。現代教會也可以積極發展多媒體靈修工具,如聖經事件vr體驗,利用虛擬現實技術讓信徒身臨其境地感受聖經中的場景和故事,增強他們的記憶和信仰體驗。
四、從記憶到使命的實踐路徑
個人層麵:學習加爾文每日數算“恩典”的習慣,建立“感恩日記”。每天記錄下自己所經曆的上帝的恩典和祝福,無論是生活中的小確幸,還是麵對困難時得到的幫助,都認真記錄下來。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更加敏銳地感受到上帝的存在和關愛,增強自己的感恩之心和信仰力量。效法詩篇作者將個人經曆編入集體讚歌如詩136篇“稱謝那分裂紅海的”)。將自己的信仰經曆和感悟以詩歌、讚美詞的形式表達出來,與其他信徒分享,不僅可以加深自己對信仰的理解,還能激勵和鼓舞他人。
群體層麵:非洲教會將部落口述傳統與聖經故事結合,創作“出埃及敘事舞”。他們將聖經中的故事通過舞蹈的形式展現出來,融入了部落的文化元素和藝術特色,使聖經故事更加生動形象,易於理解和傳播。城市教會開設“恩典博物館”,陳列會友蒙恩見證的實物如病愈者的醫療報告)。通過展示這些實物,讓信徒們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上帝的恩典和大能,激發他們的感恩之情和信仰熱情。
社會層麵:南非真相與和解委員會借鑒“出埃及記憶”,通過懺悔過去種族隔離罪行達成和解。在南非的曆史上,種族隔離製度給黑人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和傷害。真相與和解委員會通過讓人們正視曆史,懺悔罪行,促進了不同種族之間的和解與團結。德國教會設立“水晶之夜”紀念日,將曆史教訓轉化為反種族主義行動。“水晶之夜”是納粹對猶太人進行大屠殺的開始,德國教會通過設立紀念日,提醒人們銘記曆史,反對種族主義和歧視,倡導和平與正義。
普世層麵:拉丁美洲解放神學將出埃及解讀為“從經濟壓迫中得自由”。他們從社會經濟的角度出發,認為出埃及的故事不僅僅是一個宗教事件,更是一個關於解放和自由的象征。在當代社會,許多人麵臨著經濟壓迫和剝削,解放神學鼓勵人們為實現經濟正義和社會公平而努力奮鬥。全球教會氣候行動網絡引用“土地安息年”原則利254),推動生態公義。“土地安息年”原則強調土地需要休息和恢複,這與現代生態保護的理念相契合。全球教會氣候行動網絡以此為依據,呼籲人們關注生態環境問題,采取行動保護地球家園,實現生態公義。
結語:紮根記憶的信仰生命力
申命記第十一章的呼喚,在先知傳統中發展為“立石為記”書46 7),在基督教會中體現為聖餐禮“為的是記念我”路2219)。當今信徒紮根於雙重記憶——古以色列的出埃及與基督的複活林前101 4),得以在充滿“埃及式壓迫”係統不公)和“曠野式試探”信仰危機)的時代,活出“流奶與蜜”的豐盛生命。正如俄國作家索爾仁尼琴在《古拉格群島》中寫道:“記住曆史不是為了咀嚼苦難,而是為了在黑暗中辨認光的方向。”這永恒的呼召,今日仍在叩擊每個信徒的心門,激勵著他們堅守信仰,踐行使命,在這個世界上彰顯上帝的榮耀和愛。
喜歡聖經千問請大家收藏:()聖經千問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