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師記第18章問答

字數:1741   加入書籤

A+A-


    思考題一經文文本為主)
    根據《士師記》十八章30至31節,但支派設立的偶像崇拜持續到何時?這與示羅的會幕形成什麽對比?
    答案:
    經文明確記載,但支派在拉億城後改名但城)建立的偶像崇拜體係,“從那時直到以色列人被擄的日子,那偶像都在但支派的地”士1831)。這一時間跨度並非僅指約櫃被非利士人擄走前的“示羅時期”,而是貫穿整個北國以色列存續階段,直至公元前722年被亞述帝國滅亡 。示羅的會幕作為神所指定的敬拜中心,承載著以色列人與上帝立約的神聖性,是律法與啟示的權威所在;反觀但城的偶像祭壇,則是人為製造的信仰贗品,將宗教異化為滿足私欲的工具。二者的對比,不僅暴露了信仰正統與異端的尖銳衝突,更揭示出當群體背離神的旨意時,虛假崇拜將如毒瘤般侵蝕整個社會的精神根基。這種“雙軌並行”的信仰危機,預示著神權政治體係的瓦解與以色列民族即將麵臨的審判。
    思考題二開放式思考為主)
    但支派以“為以色列尋產業”之名行掠奪之實士181),如何警示當代社會中的“正義包裝暴力”現象?試結合權力與信仰的互動分析。
    答案:
    但支派打著“為以色列”的旗號,實則行暴力掠奪之實,將私欲粉飾為神聖使命,這一曆史教訓在當代社會仍不斷回響。從十字軍東征的“聖戰”口號,到殖民主義者“傳播文明”的冠冕之詞,人類始終未能擺脫用正義包裝暴力的思維慣性。這種現象本質上是權力與信仰的畸形互動——當信仰被權力綁架,神聖性便淪為暴力的遮羞布。在反思這一問題時,信仰群體需從三個維度建立防線:
    1. 目的與手段的統一:《羅馬書》38嚴厲駁斥“為了善果而行惡”的詭辯,強調道德的絕對性不容割裂。但支派聲稱“尋找產業”的初衷或許包含生存需求,卻以屠殺無辜、搶奪偶像等惡行達成目的,最終背離了神的律法。這警示當代社會,任何以“結果正義”為借口合理化暴力的行為,本質上都是對信仰根基的背叛。例如,某些打著“維護秩序”旗號實施的暴力執法,或借“保護文化”之名排斥異己的極端行為,均陷入了“目的正當化手段”的倫理陷阱。
    2. 權力的製衡:《阿摩司書》524呼求“惟願公平如大水滾滾,使公義如江河滔滔”,揭示信仰群體對權力應有的批判立場。但支派事件中,祭司約拿單非但未阻止暴力,反而以虛假預言為侵略背書,暴露了宗教與權力共謀的危險。曆史上,教會與政治強權的結盟曾導致宗教裁判所的血腥鎮壓、殖民傳教的文化霸權。當代信仰共同體需保持獨立性,以先知般的勇氣揭露權力濫用,拒絕成為暴力的合謀者。
    3. 群體的省察:《哥林多後書》135要求信徒“總要自己省察有信心沒有”,這一誡命同樣適用於信仰群體。但支派的墮落始於個體米迦造像),蔓延至家族祭司失格),最終腐蝕整個支派,印證了罪惡的傳染性。當代教會應建立常態化的反思機製,定期檢視共同體的行為是否符合聖約精神,是否存在將世俗權力邏輯混入信仰實踐的隱患。例如,通過集體禱告、信仰研討等方式,打破群體盲目的“正義幻覺”,避免在無意識中淪為暴力的工具。
    但支派的曆史悲劇警示我們:當信仰淪為權力的注腳,暴力便獲得了神聖的合法性。唯有堅守信仰的純粹性,建立對權力的批判性審視,以及持續的群體自省,才能避免重蹈“正義包裝暴力”的覆轍,真正踐行信仰對和平與公義的呼召。
    喜歡聖經千問請大家收藏:()聖經千問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