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心如明鏡
字數:3128 加入書籤
看著智遠似乎已經開始了修煉,陳落凡倒是有閑心向一旁的慧典搭話。
“慧典大師,貴穀的弟子不是應該進入後就六根清淨嗎?怎麽還需要這種功法輔助,一盞青燈、一隻木魚,這樣的環境還能有什麽其他心思?”
慧典看著陳落凡輕鬆的表情,也不知此人是一路走的太過順利還是心太大,微微搖了搖頭道:
“陳穀主有所不知,穀中弟子參悟佛法時自然不會出現凡俗心中的欲望,可隻要是人便依然會受到情緒的幹擾,這些情緒會影響到參悟佛法,而這些佛經便是要讓弟子學會將這些情緒深埋在心底。”
“存天道滅人欲?”陳落凡下意識的脫口而出
慧典卻並不讚同:“欲望本就是一切痛苦的根源,若這世上芸芸眾生皆無貪嗔癡,又哪來的災禍苦難?”
陳落凡聽了慧典的話不禁暗自皺眉,這話中的理論如果按照後者的思維方式,好像確實有些道理,不過陳落凡卻總覺得話中有些什麽地方不太對勁。
前世的他最多打交道的就是一些孩子和老師,對於這些人生哲學他卻從未仔細想過。
不過……如果人類真的沒有了欲望,世界會變成什麽樣子呢?那恐怕不會有生肉熟肉之分、不會有人因害怕黑暗而發明電燈,最主要的是……隨著他的想法不斷形成,本還有些茫然地眼神漸漸變得堅定。
他抬起頭看著慧典,一臉鄭重道:“慧典大師,我覺得你這句話本身就是個偽命題,你在偷換概念。”
慧典雙手合十也不爭辯,隻是好奇的問道:“那還請陳穀主為我等解惑。”
陳落凡行了一禮,向著眾人看了一圈,這才緩緩道:“最簡單的道理,如果人都是平等的不存在欲望,那你和身後這些弟子為何要參悟佛法,修煉其中的功法?如果世間真有佛陀普度眾生,那祂們應該並不需要眾人的信奉和信仰吧?”
看著慧典及其眾人眼中的彷徨,陳落凡繼續說道:“這些不過是眼前穀中的情形,放在人世間,如果人沒了欲望就不會不斷改進功法,也不會有生活中的種種發明,按照您的說法,人類就應該回到茹毛飲血的生活,過著食不果腹衣不遮體的生活。”
“陳穀主,我並不認為那樣有什麽不好,人類回到了最原始的狀態,尋常吃些蔬果也能果腹,那矛盾和衝突也會減少許多。”
“哈哈哈哈,慧典大師,佛家口口聲聲說眾生平等萬物有靈,那我想請問,這些蔬果花草是否也是生靈,人類又為何要以他們為食?”
“這……”饒是慧典佛法精深,一時之間也被說的無言以對。
陳落凡卻並不理會,繼續說道:“如果按照這種存天道滅人欲的理論,那人類或許本不應該存在於世。還有最為重要的一點,若人類沒有了欲望,那我想請問在座各位從何而來?”
陳落凡的話語雖然沒有引經據典,也沒有什麽高深修辭,可卻如晨鍾暮鼓引得其他人一陣深思。尤其是那些剛剛入穀的新弟子,更是想起了自己的父母,想起了尚在人世間的親朋好友。
慧真因經常在人世間行走,倒是還保持著清醒。眼看著經堂眾人要被說的產生了還俗之心,連忙輕咳一聲道:
“陳穀主……還請口下留情啊。”
“啊?”陳落凡剛剛自顧自說,此時才發現對方眼中的那種彷徨,他知道自己也是在偷換概念以魔法打敗魔法,生怕對方被自己說的走火入魔,趕緊往回找補。
“各位高僧,剛剛在下說的理論隻是在講述著七情六欲的正麵作用,貴穀高僧能夠拋卻牽掛,一心勸人向善,在下還是佩服得緊。”
過了許久,慧典的眼神中才再次恢複了睿智的光芒,他衝著陳落凡恭恭敬敬的行了一禮,欽佩道:
“陳穀主如此年紀,對於人情世故卻看的如此透徹,貧僧佩服。佛祖勸人向善其本質是希望世間美好,卻並非是教人受苦,或許是我們這些年不問世事不察人間疾苦,漸漸走上了歧路吧。”
陳落凡不想再在這個問題上理論,於是繞回到一開始的話題:“慧典大師,您還是繼續給我講講貴穀這深埋意念分級吧,我也很好奇一會兒這智遠能夠達到哪種程度。”
慧典點了點頭,沉聲說道:“這心境的第一境叫做一念不生。檀香在禪房內縈繞成霧,燭火明明滅滅,可這些外界的光與影,聲與息,都如同隔了千萬重山河,無法在修行者的意識裏激起半點波瀾。他們的思緒不再如脫韁野馬般肆意馳騁,過往的愛恨情仇、未來的迷茫憧憬,連同當下的冷熱饑飽,盡數消散在意識的虛空之中。
此境不隻是思維的沉寂,更是對貪嗔癡等‘妄念’的無情絞殺。隨著心境的沉澱,修行者體內的真氣如冰河解凍,開始以一種亙古不變的韻律流淌,再無喜怒哀樂的侵擾。但這並非是思維的消亡,而是如地底奔湧的岩漿,在沉寂中積蓄著改天換地的磅礴力量。
現在參悟功法的智遠算是佛性天成,不過入穀兩年也才堪堪摸到這種心境。”
慧典看了看場中的靜遠,繼續說道:“第二境則叫作心如明鏡,修煉者衝破一念不生的桎梏後,心境豁然開朗,化身為不染纖塵的上古寶鏡。此境修煉時,肉身雖端坐在蒲團之上,心神卻已踏入萬象紛呈的‘觀想之域’。
可觀內境:能清晰照見體內三脈七輪的運轉軌跡,真氣如銀河流淌,每一絲滯塞、每一處暗傷皆纖毫畢現。
可觀因果:閉目靜坐間,前世今生的碎片如走馬燈般掠過鏡中——或許是某一世指尖輕觸的佛燈殘焰,或許是今生初入沙門時踏碎的一片霜葉,皆在‘明鏡’中顯露出因果勾連的脈絡。
此境之‘明’,非為察人破綻、應世機變,而是以佛法為鏡,照見自身貪嗔癡的餘燼,照見天地萬物的虛妄表象。”
慧真說著麵露慚色:“貧僧生性愚鈍,也隻是停留在這個心境。”
陳落凡有些好奇,以慧典一堂首座的身份也隻是這種境界,聽他的意思應該往後還有更為高深的心境,這也讓陳落凡有些震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