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文王仁德

字數:5218   加入書籤

A+A-


    在華夏曆史的長河中,姬昌宛如一顆璀璨的巨星,以其極具遠見卓識的智慧和卓越的領導才能,照亮了周國發展的征程。他深知,一個國家若要繁榮昌盛,社會秩序的穩定如同基石般不可或缺。它是國家發展的保障,是人民安居樂業的前提,是社會和諧的關鍵所在。
    為了讓周國的發展之路更加堅實、穩健,為了穩定國內那至關重要的局勢,進而促進社會朝著和諧、有序的方向蓬勃發展,姬昌經過深思熟慮,發布了一項具有深遠意義的律令——“有亡荒閱”。
    這一律令的誕生,凝聚了姬昌對國家治理的深刻理解和對百姓生活的殷切關懷。它明確規定:若奴隸逃亡,官府將毫不猶豫地展開全麵、深入且細致的搜捕行動。這一行動不僅僅是簡單的追捕,更是一種維護國家法律秩序和社會穩定的莊嚴承諾。無論是繁華的城鎮,還是偏遠的鄉村,亦或是深山幽穀,都將成為官府搜捕逃亡奴隸的戰場。然而,姬昌的律令並非冷酷無情,在保障國家法律秩序的同時,充分考慮到了人身自由和尊嚴的重要性。那些逃亡的奴隸,最終會歸還給他們的主人,因為他們所處的那個特定的社會體係有著其自身的規則和秩序需要維護。但同時,任何人都不得私自藏匿逃亡奴隸。這一規定,既維護了社會秩序的穩定,又避免了因私力報複而可能引發的社會動蕩。
    姬昌的這一舉措,猶如一陣春風,輕柔地吹散了籠罩在周國上空的陰霾。原本可能因奴隸逃亡引發的社會不安和動蕩,被這股溫暖的春風漸漸撫平。百姓們在公平、公正的法律秩序下,重新感受到了生活的安定和希望。而這一舉措,也如同一塊強大的磁石,贏得了各方人士的衷心擁護。那些在商紂王殘酷壓迫下受盡苦難的人們,仿佛看到了黑暗中的一絲曙光,紛紛表示願意追隨姬昌,為周國的繁榮貢獻自己的力量。
    於是,諸侯們紛紛擺脫了商紂王的壓迫,在對自由的渴望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中,毫不猶豫地轉而投奔姬昌。正如《史記·周本政紀》所記載的那樣,姬昌始終秉持著對先祖功業的敬重與傳承。他深知,後稷作為周族祖先,以種植五穀、教導百姓耕種為業,為周族的生存與發展奠定了根基;公劉則帶領族人遷徙,尋找適宜的生存環境,奠定了周族發展的基礎;古公亶父率領周族避居岐山,讓族人得以休養生息,繁榮昌盛;父親季曆繼承發揚父輩的功業,進一步鞏固了周族的地位。姬昌謹遵先祖們的偉大事業,虛心效仿先祖古公亶父、父親季曆的治國之道,深入領悟他們的智慧和精神。
    姬昌大力倡導“篤仁,敬老,慈少,禮下賢者”的社會風氣。在他的倡導下,周國的社會風氣煥然一新。篤仁,讓人們學會了以仁愛之心對待他人,在生活中相互關愛、相互幫助;敬老,使社會尊重的目光聚焦在那些為社會和家族付出辛勞的老年人身上,讓他們感受到晚輩的敬重和贍養;慈少,讓年輕一代在關愛和嗬護中茁壯成長,激發了他們的活力與創造力;禮下賢者,則使得周國成為了賢才雲集之地,有才華、有品德的人受到尊重和重用,他們的智慧和才能得以充分發揮,為國家的發展貢獻力量。在這樣的社會風氣下,周國的人民相互尊重、關愛,鄰裏之間和睦相處,家庭內部溫馨和諧,整個社會呈現出一種融洽、和諧的美滿景象。這種美好的社會關係,為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使得周國的社會經濟得以蓬勃發展,如同春天裏的花朵,在肥沃的土壤中綻放出絢麗的色彩。
    在治理岐期間,姬昌對內始終奉行德治,將人民的福祉放在首位。他深知,民眾是國家的根基,是支撐國家大廈的基石。隻有讓民眾安居樂業,國家的繁榮昌盛才具有堅實的基礎。姬昌尤為重視農業生產,因為他明白,農業是國家的命脈,是國家經濟的重要支柱。為了促進農業的發展,姬昌推行了一係列具有開創性的政策,其中,“九一而助”的政策堪稱一絕。
    具體而言,姬昌將廣袤無垠的田地進行了細致入微的劃分,確保每一塊田地都能得到合理的利用。他鼓勵農民積極助耕公田,因為在那個以農業為立國之本的時代,公田的豐收對於國家的穩定和發展至關重要。而作為回報,農民隻需繳納收獲物的九分之一作為稅收。這一政策看似簡單,實則蘊含著深刻的智慧。在以往的稅收製度下,農民往往麵臨著沉重的負擔,辛勤勞作一年,卻隻能勉強維持生計。而“九一而助”的政策,大大減輕了農民的經濟負擔,讓他們感受到了收獲的喜悅和對未來的希望。這一政策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他們像是被注入了一股強大的動力,在田間辛勤勞作,精心耕耘每一寸土地。農具在田野間回蕩的聲音,仿佛是一曲豐收的讚歌;農民們臉上洋溢的笑容,如同璀璨的陽光,照亮了整個岐周大地。最終,農業獲得了大豐收,糧倉裏堆滿了金黃的稻穀,百姓們的生活日益富足。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姬昌的仁政遠不止於此,他的智慧和慈悲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周國的每一個角落。他對商人往來不收取關稅,這一舉措極大地促進了商品的流通和貿易的發展。昔日,商人們為了躲避高額的關稅,不得不繞道而行,使得商業活動受到了很大的限製。而如今,在姬昌的政策鼓勵下,商人們如魚得水,紛紛踏上前往周國的道路。他們帶著各地的珍稀特產和奇珍異寶,穿梭於周國的各個角落,與其他商人進行貿易往來。街道上的集市日益繁榮,琳琅滿目的商品讓人目不暇接。人們在這裏交換著各自的商品,交流著各自的生活故事,整個周國呈現出一派繁榮熱鬧的景象。
    對於犯罪的人,姬昌實行妻子不連坐的政策。在那個以家族為單位的時代,一人犯罪往往會導致整個家族遭受牽連,這是極為殘酷和不公平的。姬昌的這一政策,充分考慮到了家庭的基本穩定和人權問題。他深知,家庭的穩定對於社會的安定至關重要,而人權是人類最基本的權利。因此,他打破了傳統的連坐製度,隻對犯罪者本人進行懲處,讓無辜的家人得以幸免。這一政策,體現了姬昌的仁愛和寬容,讓人們感受到了法律的公正和溫暖。
    此外,姬昌實行的是封建製度初期的政治,也就是所謂的裕民政治。這種政治理念的核心在於,在征收租稅時有著嚴格的節製。姬昌深知,百姓們辛勤勞作一年,所得的收入是他們的血汗之果,應該給予他們足夠的尊重和保護。因此,他製定的租稅政策旨在讓農民在辛勤勞作後能夠有所積蓄,使他們在付出勞動之後,能夠收獲足夠的回報,從而進一步刺激他們的勞動興趣。在封建製度的初期,這種理念是非常先進的,它保障了農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讓他們有足夠的動力和積極性去投入到農業生產中。
    在姬昌的精心治理下,岐周的社會經濟蒸蒸日上,國力日漸強大。原本的周國,如同一個正在成長的幼苗,在姬昌的悉心嗬護下,逐漸長成了參天大樹。街道上,人們行色匆匆,忙碌而有序,臉上洋溢著幸福和滿足的笑容;農田裏,莊稼鬱鬱蔥蔥,麥浪滾滾,豐收的喜悅彌漫在空氣中;商業活動日益繁榮,集市上人聲鼎沸,各種商品琳琅滿目。周國,正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氣勢,向著繁榮昌盛的道路邁進。
    姬昌猶如一顆熠熠生輝的星辰,以他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和無比高尚的仁德品質,照亮了周國的發展之路,也為後世所敬仰。
    姬昌深知作為一國之主,身負著引領國家走向繁榮昌盛、守護百姓安康的重大責任。然而,他的生活卻極為勤儉。他身居高位,卻沒有被奢華的物質誘惑所侵蝕,不追求那一時的虛榮與享受。每日,他總是身著普通的粗布衣裳,那衣裳的質地或許並不精細,色澤也缺乏絢麗的光彩,但在這樸素的衣著下,他心懷的是天下百姓的冷暖。他不與宮廷的奢華為伴,而是常常走出華麗的宮殿,深入到百姓之中。
    為了讓百姓真切地感受到國君對他們的關懷,姬昌常常親自到田間勞動。那一片片肥沃的土地,是他與百姓們共同的心血所在。每當農事繁忙時節,他總是挽起衣袖,與農民們一同揮舞著鋤頭,精心耕耘著每一寸土地。在他的身邊,農民們或是熟練地播種稻穀,或是細致地除草施肥,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勞動的熱情。姬昌與他們並肩勞作,汗水濕透了衣衫,豆大的汗珠從額頭滾落,滴落在那片他深深熱愛的土地上。他真切地體驗著農事的艱辛,也更能理解百姓們為了生活付出的不易。
    姬昌兢兢業業,全身心地投入到治理周國的偉大事業中。他對國家的治理一絲不苟,事必躬親。在經濟上,他積極推行有利於農業發展的政策,鼓勵百姓開墾荒地,興修水利,使得周國的糧食產量逐年攀升;在文化上,他注重教育的普及,倡導百姓崇尚禮儀,使得岐周的土地上,人們知書達理,尊老愛幼,社會秩序井然;在軍事上,他深知強大的國防是國家穩定和發展的保障,因此大力加強軍事建設,訓練出一支紀律嚴明、戰鬥力強的精良之師。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岐周的土地上呈現出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象。田野裏,莊稼茁壯成長,麥浪滾滾,仿佛一片金色的海洋,訴說著豐收的喜悅;城市中,店鋪林立,商貿繁榮,人們的生活日益富足;學校裏,書聲琅琅,新一代的周國民眾飽讀詩書,為國家的發展培養著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姬昌以其仁德聞名於世。在他生活的那個時代,商紂王統治下的商朝,黑暗腐朽,民不聊生。紂王發明了一種極其殘忍的酷刑——炮烙之刑。具體而言,就是命令犯人走在塗滿油的銅柱上,一旦滑倒,就會跌落到火坑裏,瞬間皮焦肉爛,命喪黃泉。那慘烈的場麵,仿佛是人間煉獄,讓人毛骨悚然。更為可惡的是,紂王的寵妃妲己,這個心腸歹毒的女子,看見犯人在受刑時的慘狀,卻笑個不停。紂王為了博得妲己的一笑,竟然心甘情願地助紂為虐,一直強逼犯人接受炮烙之刑。無數鮮活的生命在自己的痛苦中消逝,他們的哀號和慘叫回蕩在商朝的大街小巷,卻又無法傳達到紂王的耳中。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當姬昌聽聞此事後,他的內心充滿了憤怒。他深知紂王的暴行已經引起了天下百姓的強烈不滿,如果不加以製止,這片土地上的百姓將永遠生活在黑暗和痛苦之中。而諸侯和百姓們也都對紂王的殘暴行徑痛恨得咬牙切齒,人們對自由和安寧的渴望愈發強烈。
    姬昌深知拯救蒼生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於是,他決定采取行動,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氣去對抗紂王的暴行,給百姓帶來希望。姬昌懷著對百姓的深深關愛和對正義的執著追求,向紂王表示願意獻上周國洛河西岸的一塊土地。這塊土地,對於姬昌來說,是周國的重要根基,是他和周國民眾辛勤耕耘、開拓進取的成果。然而,為了能夠換來百姓們的和平與安寧,他毫不猶豫地將它獻了出來。
    紂王在利益的誘惑下,答應了西伯的要求,廢除了炮烙之刑。這一善舉,如同春日裏的清風,吹散了籠罩在人們心頭的陰霾。姬昌的高尚行為,得到了天下百姓的衷心愛戴。他所到之處,百姓們無不歡呼雀躍,他們用最熱烈的方式表達著對姬昌的感激和敬意。在他的身後,人們自覺地簇擁著,眼中閃爍著希望和崇敬的光芒。
    在姬昌的不懈努力下,周國的勢力迅速壯大。他憑借著自己卓越的領導才能和高尚的品德,受封為三公,擁有了雍州之域。這一遼闊的天地,如同他展翅翱翔的舞台,他將自己的智慧和精力,都深深地紮根在這片土地上。隨著周國的不斷發展和壯大,其勢力範圍不斷擴展,甚至延伸到了江漢地區,那是一片廣袤而富饒的水域,丹江漢水奔騰流淌,仿佛在訴說著周國的輝煌。各地諸侯紛紛歸附,在姬昌的號召下,歸附者多達六州之眾。一時間,周國的旗幟在這片土地上高高飄揚,彰顯著周國的強大與威嚴。周國的崛起,已然成為不可阻擋的曆史潮流,它如同一顆耀眼的星辰,在華夏大地上閃耀著璀璨的光芒。
    喜歡我用ai穿越曆史之從洪荒到現代請大家收藏:()我用ai穿越曆史之從洪荒到現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