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分封製

字數:3461   加入書籤

A+A-


    在華夏曆史的長河中,周王朝的建立無疑是一個具有裏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在那段波瀾壯闊的歲月裏,周王朝曆經了無數艱難險阻與激烈征戰的洗禮,才終於在曆史的舞台上嶄露頭角,得以建立。
    然而,擺在新生周王朝麵前的政治形勢卻極為嚴峻,宛如一座高聳入雲、難以逾越的山峰,橫亙在周王朝發展的道路上。武王原本是以“小邦”之君的身份,在一方小小的領地內艱難求存。然而,命運的車輪卻在不經意間發生了巨大的轉變,他突然之間要肩負起統治如此廣袤無垠區域的沉重責任。這其中所蘊含的挑戰與不安,猶如夜幕下隱藏在暗處的荊棘,隨時可能刺痛武王的心。
    在這片剛剛奠定的王朝版圖之上,諸侯勢力如繁星般林立,各自擁有著一定的實力與地盤。他們有的憑借著祖輩積累的財富和威望,在當地呼風喚雨;有的則依靠著強大的軍事力量,在一方土地上稱霸一方。武王心中難免憂慮,這些諸侯是否會心懷異誌,暗中謀劃叛亂,進而對新生的周王朝政權穩定構成嚴重威脅。每念及此,武王便深感責任重大,仿佛千斤重擔壓在肩頭,讓他寢食難安。
    為了鞏固這來之不易的政權,使周王朝能夠適應這全新且複雜的政治形勢,武王陷入了長時間的深思熟慮之中。在那寂靜的夜晚,他獨自一人坐在營帳之中,燭光搖曳,映照出他那凝重的麵容。他日思夜想,反複權衡利弊,仿佛在黑暗中摸索著前進的方向。最終,他做出了一個影響深遠的關鍵決定。
    他決心依照功勞大小來給予賞賜,通過這種方式對統治集團內部的關係進行巧妙調整,進而全力推行以周王室為核心的封建政治製度。這一製度的推行,猶如一顆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在之後漫長的歲月裏,將泛起層層漣漪,深刻地影響周王朝的發展格局,引發一係列的連鎖反應。
    在眾多為周朝建立立下赫赫戰功的功臣之中,薑太公、周公旦、召公奭等人憑借著卓越非凡的功績,率先受到了豐厚的封賞。
    薑太公,這位智謀超群的傳奇人物,在戰場上猶如一顆璀璨的星辰,屢出奇謀。他那敏銳的洞察力和果斷的決策力,為周朝的建立出謀劃策,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他被封到了齊地。在那片廣袤的土地上,薑太公將憑借著自己的智慧和才能,開創出一片繁榮昌盛的新天地。
    周公旦,以其忠誠與智慧深受武王信任。他的政治才能和治國理念猶如一盞明燈,照亮了周朝穩定和發展的道路。他被封於魯地,肩負起了治理一方的重要使命。在他的精心治理下,魯地逐漸成為周王朝的重要支柱之一。
    召公奭同樣功勳卓著,他的名字在周朝的曆史長河中熠熠生輝。他被分封到燕地,為周王朝的邊疆穩定和經濟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隨後,為了能夠有效地控製廣袤的新征服地區,周初依舊沿用了商朝的分封製,將王族成員、有功之臣以及先代的貴族分封到各地,使他們成為諸侯,在當地建立諸侯國。就這樣,魯、齊、燕、衛、宋、晉、虢等多個諸侯國如雨後春筍般相繼被分封建立。粗略統計,先後分封的諸侯國數量多達71個,這些諸侯國分布在周朝的各個區域,猶如一張龐大的統治網絡,將周朝的影響力輻射到四方。
    周武王實施封建製度主要蘊含著三個至關重要的目的。
    其一,在於安撫殷民。紂王雖然已被消滅,但殷地擁有廣袤的領土和眾多的殷民,這仍然是新王朝必須要妥善處理的棘手問題。於是,周武王封紂子武庚於殷,讓他繼續管理殷地的事務。同時,為了對武庚進行有效監督和防範,周武王又在殷的周邊設立了邶、墉、衛三國,分別封給霍叔、管叔、蔡叔。這種看似特殊的安排,實則蘊含著深刻的政治智慧。它向天下表明,周武王誅滅紂王是為了吊民伐罪,是為了拯救天下蒼生,並非要滅絕殷人的祭祀和傳承,並沒有滅殷絕祀的想法。通過這樣的舉措,向廣大的東方殷人傳遞出安撫的信號,讓他們能夠逐漸接受新的統治秩序,減少殷民對新王朝的抵觸情緒,從而維護社會的穩定。
    其二,是興廢繼絕之舉。在新王朝的統治規劃中,周武王把焦、祝、薊、陳、杞這些封國,分封給了那些有功德於人民的古代帝王的後裔。例如,將焦國封給神農氏的後裔,祝國封給黃帝的後裔,薊國封給帝堯的後裔,陳國封給舜帝的後裔,杞國封給大禹的後裔。周武王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向天下展現自己對德行的尊崇,對有功之人的敬重,同時也表達一種報德之意。這一舉措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贏得民心,讓百姓感受到王朝的正義與恩德,使他們更加認同和擁護新王朝的統治,增強對新王朝的向心力,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其三,則是移民實邊策略。齊、魯、燕三國位於周朝在東方的新興區域,這些新封的諸侯國承擔著移民實邊的重要使命。它們不僅僅是單純的移民安置之地,更是周王朝進行區域開發的關鍵據點。周王朝希望在這些地區實現足食足兵的目標,通過有組織地遷徙人口和物資,充分開發本地的資源,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充實軍事力量。而且,從戰略布局上看,在殷民族的後方建立這些封建諸侯國,猶如在殷地的周邊埋下了一顆顆釘子,能夠起到牽製殷地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防範殷地可能出現的反抗力量,保障周朝東部邊境的安全與穩定。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當然,這其中還蘊含著一個最重要的道理。整個天下,諸侯林立,如果僅僅依靠武力征討來維持統治,顯然是行不通的。至少,采取行動時得師出有名。很多小諸侯國,國土麵積僅有方圓百裏左右,甚至還有更小的。這些諸侯國,它們隻想安安穩穩地過日子,並且也對周朝表示了順從與忠心,總不能無緣無故地一下子把別人給滅了。在當時那種政治體製下,滅國就相當於要把那族人都拿來充當奴隸。中華文明裏,奴隸製度並不像西方那般昭然突顯。在中國古代,隻有戰敗國的俘虜才會淪為奴隸。所以,有史學家認為,中國並不存在嚴格意義上的奴隸製,而分封製才是主要的政治製度。甚至,在中國古代社會,賣身為奴還是底層人的一大出路,相當於進入大戶人家打工。許多顯赫世家,家奴在社會上都風光得很。但任由天下諸侯自由發展,又難免會出現重蹈商朝覆轍的可能。所以,周武王分封自己的人到各地去,大有監控天下的目的,通過這種方式來維護周王朝的統治秩序,確保王朝的長治久安。
    然而,一飲一啄,似乎皆有定數。周朝成於此,也敗於此。西周時期,整個天下還基本上維持了這個格局,社會還算發展得可以。在周天子的權威之下,各諸侯國之間相對和平,經濟、文化都有一定程度的發展。那是一段看似平靜而美好的時光,周王朝的輝煌仿佛還在眼前閃耀。
    但到了東周,分封出去的那些“大國”,實力逐漸壯大,不再服從周王室的統轄,就出現了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的紛爭局麵。各諸侯國為了爭奪土地、人口和資源,相互攻伐,戰亂不斷,周王室的地位日益衰落。曾經那看似堅不可摧的統治秩序,在歲月的侵蝕下逐漸瓦解。
    所以,到了秦朝,秦始皇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就實行郡縣製,取代了分封製。後世雖也有分封的情況出現,但都不再是社會的主流思想。
    晉朝又如西周那般大規模分封,結果反而弄出八王之亂來,導致社會動蕩不安,直接丟了大半壁江山,再次證明了分封製存在的弊端。那一段段曆史,仿佛是周王朝興衰的縮影,讓人不禁感歎世事的無常與曆史的滄桑。
    喜歡我用ai穿越曆史之從洪荒到現代請大家收藏:()我用ai穿越曆史之從洪荒到現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