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周康王

字數:5807   加入書籤

A+A-


    在那時光緩緩流淌的歲月長河中,周成王的生命之火如同漸漸西沉的落日,光芒逐漸黯淡,生命也慢慢走向盡頭。
    在那臨終的時刻,周成王的臉上滿是凝重與憂慮。那凝重的神情仿佛凝聚了歲月的滄桑與他心中無盡的牽掛。他深知,自己在這紛繁複雜的人間已度過了漫長而艱辛的歲月,如今將不久於人世,而王朝的未來則肩負在了太子姬釗那尚顯稚嫩的肩上。
    然而,在這一路的成長與磨礪中,成王雖看到了太子身上的諸多閃光點,那如春日春筍般蓬勃的朝氣、對國家大事的滿腔熱忱以及與生俱來的善良與仁慈,卻依然憂心忡忡。他仿佛看到未來的王朝麵臨著無數的挑戰與困難,擔心太子姬釗是否真的有能力勝任這萬乘之國那如泰山般沉重而複雜的事務。
    宮廷的宮室之中,氣氛凝重得仿佛讓人喘不過氣來。周成王躺在榻上,氣息微弱得如同風中殘燭,但目光卻極為堅毅。那堅毅的目光中,透著一位君主對這個王朝的深深眷戀與不舍,以及對太子未來的無盡擔憂。
    他微微抬起手,那顫抖的動作仿佛在向命運做著最後的抗爭。召公和畢公趕忙走到榻前,他們恭敬地俯身傾聽,每一步都仿佛帶著使命的重量。
    成王緩緩開口,聲音雖然因為病痛而有些虛弱,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那聲音在寂靜的宮室中回蕩,仿佛是對曆史和王朝的莊嚴宣言:“朕如今已年老體衰,即將離開這皇位,心中最為牽掛的便是這國家的未來。太子姬釗雖有一腔熱忱,但畢竟還年輕,經驗不足,恐怕難以勝任這紛繁複雜的國事。”
    召公和畢公麵麵相覷,目光中閃爍著對成王深深的敬意與理解。他們能感受到成王心中的擔憂,那擔憂如同巨石般沉甸甸地壓在他們心頭。
    他們深知太子的品性,也了解王朝的局勢。成王看出了他們的顧慮,接著說道:“朕考慮良久,決定命令召公、畢公率領諸侯輔佐太子登位。你們二人皆是國家的棟梁,威望頗高,深得人心。唯有你們全力以赴,方能保太子穩坐這皇位,延續我周朝的興盛。”
    召公和畢公深感成王的托付之重,不禁單膝跪地,齊聲說道:“陛下放心,臣等定當竭盡全力,輔佐太子,讓周朝的基業千秋萬代,永不磨滅。”成王微微點了點頭,眼神中透露出一絲欣慰,隨後緩緩閉上了雙眼,帶著對王朝的眷戀與期許,永遠地告別了這個世界,結束了他輝煌而艱辛的一生。
    成王逝世之後,整個周朝都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那一片悲痛仿佛是無邊無際的黑暗,籠罩著每一個角落。
    召公和畢公強忍著悲痛,迅速行動起來。他們如同兩位肩負使命的行者,在這黑暗的時刻挺身而出。他們召集了各地的諸侯,眾人懷著對成王的緬懷之情,齊聚王宮。
    其後,召公、畢公率領著諸侯,帶著太子釗莊重而肅穆地去拜謁先王的宗廟。當他們走進那充滿莊重氣息的宗廟時,仿佛能看到先輩們那威嚴而慈祥的麵容。那麵容如同古老的畫卷,在他們眼前徐徐展開,訴說著先輩們的光輝事跡。
    召公和畢公站定,神色凝重地開始講述文王、武王開創周朝王業的艱難曆程。召公緩緩說道:“太子殿下,文王聖德昭彰,心懷天下蒼生,一心推行德政,為周朝的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不顧艱難險阻,廣納賢才,使得華夏大地的賢能之士皆匯聚於此。而後,武王繼承文王遺誌,憑借著英勇無畏的氣魄和非凡的軍事才能,揮師伐紂,終於一舉滅掉了殘暴的商朝,建立了這龐大的周朝。”
    畢公接著說道:“太子殿下,文王、武王為這周朝的王業可謂是殫精竭慮、嘔心瀝血。他們不畏強敵,不懼艱難,每一步都走得無比艱辛而堅定。如今,這王業已傳承到您的身上,您一定要明白,這其中的代價和艱辛,絕不可重蹈他們的舊轍。”
    召公雙手負於身後,緩緩踱步至太子釗麵前,眼神充滿關切與期望,語重心長地開口道:“殿下啊,想當初戰亂頻繁,民不聊生,幸得先王們英明神武,曆經無數艱難險阻,方才有了今日這初步安定之天下。然而,此刻絕非可以高枕無憂之時,尚需您殫精竭慮、精心治理呐!”
    說罷,召公微微停頓片刻,目光凝視著太子釗,接著言道:“您身為一國儲君,日後必將繼承大統,故而務必時刻銘記力行節儉之道。切不可因一時之享受而放縱貪欲滋長,應將全副心思皆投入到處理繁雜的國政事務之中。須知,百姓乃是一個國家得以存續之根基所在,唯有您身先士卒,率先垂範,嚴格節製自身用度,並減輕民眾之徭役賦稅負擔,方能讓黎庶百姓過上安穩快樂的日子,如此一來,咱們的國家方可日益繁榮昌盛,長治久安呐!”
    太子釗始終靜靜地站立原地,恭恭敬敬地聆聽著召公的諄諄教誨。他那張略顯稚嫩卻已漸顯堅毅之色的臉龐此時布滿凝重之意,那凝重的神情仿若一座沉甸甸的山嶽壓在心頭,而這正是他內心深處對於未來所肩負重任的一份沉重且堅定的承諾。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就在此時此刻,召公與畢公深深地被太子所展現出的堅毅決心所打動。他們二人站在莊嚴肅穆的朝堂之上,神情凝重地拿起筆墨,一筆一劃、鄭重其事地撰寫起那份名為《顧命》的詔書來。
    這份詔書仿佛承載著整個國家的未來與希望,每一個字都顯得那麽沉重且意義非凡。其中明確地規定並要求朝中的諸位大臣們必須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心力傾注於輔佐與關懷年幼的太子釗身上,務必保證他能夠穩穩當當地接過這副無比沉重的江山重擔。
    有了召公和畢公的全力護佑,再加上眾多大臣們堅定不移的支持,年輕的太子釗心中雖懷著如同巨石般沉重卻又異常堅定的信念,在眾人殷切期盼的目光簇擁之下,邁著沉穩有力的步伐緩緩登上了那個象征著至高無上權力的巍峨皇位。從這一刻開始,他不再僅僅隻是那位備受矚目的太子,而是搖身一變,成為了統治天下萬民的康王。自此以後,周朝的曆史翻開了嶄新而又至關重要的一頁,一個新的時代即將來臨。
    康王即位之後,視此為重任在肩,一刻也不敢懈怠。他深知自己必須讓天下諸侯知曉自己繼承先輩遺誌的決心,也要讓他們明白這周朝未來的方向。
    於是,康王派遣使者穿梭於各國之間,通告天下諸侯。那些使者如同信鴿一般,帶著康王的決心與使命,飛越千山萬水,將這份訊息傳遞到每一個角落。
    在盛大的朝會上,康王身著華麗而莊重的王袍,威嚴而沉穩地站在高位之上。他目光炯炯有神,環視著台下眾多的諸侯,而後聲如洪鍾、擲地有聲地說道:“各位諸侯,朕今日登基即位,滿心皆是繼承二位先王偉業的壯誌。先王文王、武王的業績,猶如璀璨星辰,照亮了我華夏大地的前行之路。”
    康王稍稍停頓了一會兒,目光變得深邃而悠遠,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遙遠的過去,整個人都沉浸在了那充滿傳奇色彩的曆史長河裏。過了好一陣子,他才緩緩回過神來,接著說道:“想當年,文王憑借著他那無與倫比的仁德之心,如同磁石一般吸引著四方賢能之士紛紛前來投奔。他大力推行德政,關心民生疾苦,致力於讓每一個周民都過上富足安康的生活。在他的悉心治理下,百姓們得以安居樂業,社會秩序井然有序,國家繁榮昌盛,這一切都為後來周朝的蓬勃發展打下了無比堅實的基石啊!”
    康王稍作停歇,深吸一口氣後又道:“而武王呢,則繼承了文王的遺誌,以他那勇猛無畏、果敢堅毅的英雄氣概,統率著浩浩蕩蕩的大軍,毅然決然地踏上了討伐紂王的征程。麵對殘暴無道的紂王及其麾下的強大軍隊,武王毫不畏懼,奮勇殺敵,最終成功地斬斷了暴政的根源,一舉平定天下,開創了我們偉大的大周王朝!”
    說到此處,康王不禁豪情滿懷,聲音也越發洪亮起來:“如今,朕肩負著承前啟後的重任,定當不辱使命,全力以赴地將先王們創下的千秋偉業傳承下去,並使之發揚光大!”
    言畢,康王大手一揮,示意身旁的侍從將那份早已精心撰寫完成的《康詔》康王之誥)分發給在座的每一位諸侯。這份詔書猶如一道璀璨奪目的光芒,凝聚著康王對先輩們的崇高敬仰之情,承載著他對天下蒼生的重大責任與擔當,更蘊含著他對美好未來的殷切期望和堅定信念。毫無疑問,此份詔書將會成為周朝未來治理國家的重要準則和行動指南,引領著這個曾經創造過無數輝煌成就的古老王朝沿著正確的道路不斷前進,邁向更為燦爛輝煌的明天!
    周康王以其睿智和果敢,肩負起了統治天下的重任。當周王朝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漸趨穩定,成周的重要性愈發凸顯。
    成周作為周王朝東方的重要據點,不僅肩負著拱衛都城的重任,更是王朝統治根基的關鍵所在。那堅固的城牆仿佛是王朝的守護者,靜靜地佇立在那裏,見證著王朝的興衰。
    周康王深知,成周的穩定與安寧,直接關係到整個王朝的長治久安。為了進一步增強成周的防禦力量,經過深思熟慮,他最終決定命令畢公高著手進行一項至關重要的舉措——製定策文,分出一部分成周的民眾遷到郊區居住,令其作為成周的屏藩,以此來鞏固成周的防線,保障其安全和穩定。
    畢公高,這位深受周康王信賴和倚重的賢臣,接到命令後,深感責任重大。他精心撰寫的策文,每一字句都凝聚著他對國家局勢的洞察和對民眾的關懷。
    在這份策文中,他詳細地規劃了民眾遷移的具體方案,包括如何選擇合適的郊區地點,那需要考慮到土地的肥沃程度、水源的充裕與否以及與成周的距離;怎樣安排遷移的順序,確保整個遷移過程的有序性;以及後續的生活保障,讓遷徙的民眾能夠安穩地生活;還有如何組織民眾進行勞作、生產,使其能夠真正發揮作用,成為保護成周的堅實力量。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策文完成後,周康王親自審閱,對策文中的內容和規劃表示了高度的認可和讚賞。隨後,這份策文便正式推行實施。隨著一部分民眾在有條不紊地遷移到郊區定居,他們開始熟悉新的土地,開墾農田,修築防禦工事,逐漸形成了一個堅固的屏障,環繞在成周周邊。這不僅為成周提供了有力的軍事防禦,也為周王朝的穩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周康王統治的時期,諸侯國林立,各自在國家的舞台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楚國國君熊繹、魯國國君伯禽、衛國國君衛康伯、晉國國君晉侯燮以及齊國國君齊丁公,都是極具影響力的諸侯,他們與周康王並肩而立,輔佐著周康王治理天下。
    其中,魯國國君伯禽是周公長子仲山甫的孫子,衛國國君衛康伯是周文王的後裔,晉國國君晉侯燮是唐叔虞的孫子,齊國國君齊丁公是薑太公的孫子。由於齊、晉、魯、衛四國與周康王有著較為親近的血緣關係,他們在周康王的心目中享有特殊的地位和信任。
    為了表達對這些諸侯的嘉獎和重視,周康王決定賜予他們寶器。那些寶器精美絕倫,每一件都凝聚著周王朝的精湛工藝和象征著無上權威。當寶器的光輝在諸侯麵前閃耀時,不僅彰顯了周康王對他們的特殊禮遇,更體現了他們與王室之間緊密的聯係。
    然而,楚國的情況則有所不同。楚國國君熊繹的勢力相對弱小,且楚地地處偏遠,與周康王所在的王都相距較遠。加上楚國在發展過程中,與其他諸侯國保持著相對獨立的發展軌跡,與周康王的親緣關係較為淡薄。因此,在這次賞賜寶器的活動中,楚國國君熊繹並未得到周康王的賞賜,也沒有得到寶器的恩賜。
    盡管沒有得到商周的寶器,但熊繹並未因此而氣餒。他深知,楚國的發展壯大,靠的並非外來的恩賜,而是自身不懈的努力和奮鬥。他始終堅守著自己的信念和使命,帶領楚國人民在艱苦的環境中開拓進取,逐步積累實力,為楚國的未來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史記》中對周康王分封寶器一事,存在一些誤作,將輔佐周康王之事歸於周成王名下,但這並不影響我們今天對這段曆史真實麵貌的認識和理解。周康王命畢公高分出一部分成周民眾遷到郊區居住,以及輔佐周康王的諸侯們各自的故事,都成為了周朝曆史長河中璀璨的篇章,激勵著後人不斷探索與追尋曆史的真相。
    喜歡我用ai穿越曆史之從洪荒到現代請大家收藏:()我用ai穿越曆史之從洪荒到現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