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伐鄭未果
字數:4868 加入書籤
周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630年),中原大地籠罩在一片肅殺的氣氛之中。彼時,南方的楚國猶如一頭蓄勢待發的猛獸,憑借著強大的軍事力量與勃勃野心,其勢力如洶湧澎湃、永不停歇的浪潮,以雷霆萬鈞之勢不斷地向著中原大地擴張。楚國的每一次軍事行動,都似一把重錘,敲擊著中原諸國的神經,那咄咄逼人的氣勢,仿佛要將沿途的一切都無情吞噬,給中原各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也讓整個中原局勢變得愈發緊張與動蕩。
在這風雲變幻的局勢中,晉文公重耳,這位有著傳奇經曆的晉國君主,無疑是最耀眼的存在。他曾是流亡在外的公子,曆經十九年的漂泊生涯,飽嚐世間冷暖,遭遇無數艱難險阻。然而,他憑借著堅韌不拔的意誌、卓越的領導才能以及身邊一眾賢才的輔佐,一路逆襲,最終登上晉國國君之位,成就霸業。麵對楚國的步步緊逼,重耳目光如炬,心中早已有了盤算。他深知,若想遏製楚國北進的步伐,穩固晉國在中原的地位,必須采取強硬措施。經過深思熟慮,他決定與秦穆公聯手出兵,以雷霆之勢包圍鄭國。
此次軍事行動,重耳有著多重目的。表麵上,是為了阻擋楚國的擴張,維護中原的勢力平衡;而在深層次上,則是為了一個人——叔詹。叔詹,這位鄭國的賢臣,在重耳流亡鄭國期間,曾對他有過救命之恩。當年,重耳一行人輾轉來到鄭國,鄭文公卻聽信讒言,認為重耳不過是落魄公子,不僅沒有以禮相待,反而心生加害之意。在這萬分危急的時刻,叔詹挺身而出。他憑借著非凡的智慧與過人的勇氣,以自身的信譽擔保重耳的品行,向鄭文公進諫:“重耳乃賢德之人,且與晉國公室血脈相連,日後或許能成就大業,若加害於他,恐將引來大禍。”在叔詹的據理力爭和堅持下,重耳才得以在鄭國化險為夷,安然度過危機。這份恩情,重耳始終銘記於心,如同夜空中最明亮的明珠,在他心中熠熠生輝。如今,重耳身為晉國國君,手握大權,他下定決心,無論如何也要見到叔詹,以報當年的救命之恩,同時也彰顯自己重情重義的一麵。
鄭國,這座曾在重耳落魄時給予過他短暫庇護的城池,此刻卻陷入了巨大的危機之中。當叔詹聽聞重耳為了逼迫自己出現,竟帶著晉秦聯軍的重兵將鄭國重重包圍時,他的心中滿是無奈與堅定。他深知,自己已經成為這場危機的關鍵所在,無法逃避。他也明白,若自己不做出決斷,鄭國必將陷入更大的危難與紛爭之中,無數百姓將因此流離失所,生靈塗炭。經過一番痛苦而又漫長的深思熟慮後,叔詹做出了一個悲壯的決定——以死明誌。他靜靜地回到家中,仔細地收拾好自己的衣物,整理好儀容。隨後,他來到庭院之中,對著鄭國的方向深深一拜,眼中滿是眷戀與不舍。他緩緩抽出佩劍,毫不猶豫地自刎而死。那一刻,他的身影仿佛化作了鄭國的守護神,用自己的生命為鄭國撐起了一片安寧的天空,試圖化解這場即將降臨的災難。
鄭國人懷著無比敬重與惋惜的心情,帶著叔詹的屍體去見重耳。重耳看著眼前叔詹的屍體,心中頓時五味雜陳。一方麵,他因終於能以某種方式報答叔詹的恩情而感到一絲欣慰與感動;另一方麵,叔詹的犧牲又讓他悲痛萬分,心中滿是愧疚。然而,他的執念並未因此消散。他微微皺起眉頭,眼神中透露出堅定的神色,語氣堅決地說道:“一定要得到鄭君才甘心。”在重耳看來,鄭國之前對他的無禮之舉,以及在晉楚勢力角逐的關鍵時期選擇依附楚國的行為,已經觸碰到了他的底線。他必須讓鄭文公為此付出代價,這不僅是對往昔恩情的一種回應,更是他維護自身尊嚴與準則的體現,他要為自己曾經流亡時所遭受的屈辱討回一個說法。
實際上,晉文公聯合秦穆公包圍鄭國,背後是積怨已久的矛盾。鄭文公對重耳的無禮,讓重耳心中埋下了怨恨的種子;而鄭國在晉楚爭霸的關鍵時刻倒向楚國,更是深深刺痛了重耳,讓他覺得鄭國背叛了曾經的情誼。於是,晉軍浩浩蕩蕩地駐紮在函陵,營寨連綿不絕,旌旗飄揚,盡顯威嚴;秦軍也氣勢洶洶地紮營在泛水之南,士兵們嚴陣以待,刀光劍影閃爍。兩國軍隊對鄭國形成了合圍之勢,如同一雙巨大的鐵鉗,將鄭國牢牢夾住。
鄭國國內,瞬間陷入了一片恐慌之中。大街小巷中,百姓們人心惶惶,臉上寫滿了恐懼與不安。他們紛紛收拾家中財物,緊閉店鋪大門,生怕戰火蔓延到自己家中。城牆之上,士兵們緊張地來回巡邏,眼神中透露出恐懼和不安,時刻警惕著敵軍的動向。而鄭文公,在宮殿中不停地來回踱步,眉頭緊鎖,焦慮萬分。他深知,鄭國正麵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稍有不慎,便會國破家亡。
就在這萬分危急的時刻,佚之狐挺身而出。他快步走到鄭文公麵前,神情凝重,語氣急促地說道:“主公,國家危在旦夕,如今的形勢猶如風中殘燭,搖搖欲熄。臣有一計,若派燭之武去拜見秦君,憑借他的口才與智慧,秦國軍隊必然會退走,這或許是救鄭於水火的唯一一線生機了。”鄭文公聽聞,眼中頓時閃過一絲希望,仿佛在絕望的黑暗中看到了一縷曙光。他趕忙聽從了佚之狐的意見,派人去請燭之武。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然而,當提及讓燭之武去勸說秦穆公時,燭之武卻連連推辭。他長歎一聲,臉上露出無奈的神情,謙虛地說道:“臣年壯的時候,尚且比不上他人,才能平平無奇。如今已過壯年,身體日漸衰弱,心智也大不如前,實在是沒有能力去擔此大任了。”鄭文公聽後,並沒有生氣或放棄,而是走上前去,握住燭之武的手,誠懇地說道:“是我沒有及早重用您,讓如此人才被埋沒多年,到了這危急時刻才來求您相助,這的確是我的過錯。但您仔細想想,倘若鄭國真的滅亡了,您又怎能獨善其身,置身事外呢?鄭國與您的命運息息相關,還望您能看在鄭國百姓的份上,施以援手。”
鄭文公的一番肺腑之言,深深觸動了燭之武。他抬起頭,看著鄭文公,眼中閃過一絲敬佩。他深知,鄭國一旦淪為秦晉的戰利品,自己必然也會遭受諸多苦難,百姓更是會陷入水深火熱之中。於是,燭之武最終答應了這一重任,決心憑借自己的力量,為鄭國爭取一線生機。
深夜,萬籟俱寂,整個鄭國籠罩在一片黑暗之中。鄭國人將燭之武用繩子從城牆上緩緩放下去。燭之武借著夜色的掩護,小心翼翼地朝著秦軍營地走去。他步伐堅定,眼神中透露出一絲緊張與期待。終於,他來到了秦穆公的營帳前,經過一番通報,得以見到秦穆公。
燭之武見到秦穆公後,不卑不亢地行禮,隨後說道:“秦、晉兩國合兵來圍攻我們鄭國,鄭國上下都已深知,滅亡之禍近在咫尺了。但在下鬥膽,請您細細思量一下,若鄭國滅亡對您有好處,那您費心勞力地去攻打我們自然是值得的。可現實是,秦國與鄭國之間隔著晉國等其他國家,想要越過這些國家,在遙遠的鄭國設置邊邑,這談何容易?哪有力量還能把滅掉鄭國當作給自己增強鄰國實力的好事呢?鄰國的實力一旦增強,就等同於您的力量被削弱了。相反,如果我們鄭國不被滅掉,而讓它成為您東方道路上的主人,您派使者經過鄭國時,我們鄭國一定竭誠供應他們的食宿、給養,這對您可沒有一絲壞處啊。再者,您也曾對晉惠公有過大的恩情。他曾承諾將焦、瑕兩地割讓給您,可為了一己私利,晉惠公早上剛剛渡河回國,晚上就迫不及待地在焦、瑕兩地修築城牆,做好防禦工事,這您是清清楚楚的。這樣一個忘恩負義、貪得無厭的晉國,又怎會有知足的時候呢?它已經在東邊讓鄭國成為它的邊境,擴大了自己的領土範圍,接下來必然會覬覦更多的土地,為了擴張西邊的疆界,它必定會對秦國下手啊。如果損害了您的利益而讓晉國得到好處,實在是不明智啊。還望您一定要多加斟酌考慮啊!”
秦穆公聽了燭之武的一番言辭,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他覺得燭之武句句在理,滅掉鄭國確實未必對自己有利,反而可能養虎為患,讓晉國的勢力進一步壯大,威脅到秦國的安全。經過一番權衡利弊,秦穆公欣然答應與鄭國結盟,並派遣杞子、逢孫、楊孫三人駐守鄭國。隨後,秦伯帶著滿心思量,率領秦軍踏上了回國的路途。
晉國大夫子犯看到秦國如此舉動,憤怒不已。他怒火中燒,拔出佩劍,憤怒地揮舞著,向晉文公請求出兵攻打秦軍。然而,晉文公卻不慌不忙地擺了擺手,說道:“不可啊!要不是秦國國君的幫助,我哪能有今日的成就。依靠別人的力量,再去損害別人,這種行為實屬不仁道;失去同盟國,這無疑是不明智之舉;用混亂相攻取代聯合一致,更不符合武德。我們還是回去吧!”重耳考慮到局勢,深知獨自支撐這場戰事可能會陷入險境,權衡再三後,無奈下令撤軍。晉軍緩緩地撤離了函陵,士兵們士氣低落,臉上滿是不甘,他們的步伐沉重,仿佛承載著無盡的遺憾。
此次事件過後,晉國雖未能滅掉鄭國,但鄭文公因大難臨頭感受到了晉國的強勢,再也不敢對晉國有任何不敬之處。他回到宮殿後,深刻反思自己的行為,意識到與晉國為敵並非明智之舉。於是,他決定改變對晉國的態度,積極派遣使者前往晉國,表達歉意,並試圖重新修複與晉國的關係。
時光流轉,到了晉文公九年前628年),鄭文公與世長辭。公子蘭登上國君之位,史稱鄭穆公。鄭穆公在位期間,始終堅定不移地追隨晉國。他深知,鄭國國小力弱,其生存與發展離不開晉國的庇護。於是,他積極與晉國合作,在晉國與各國的交往中,始終站在晉國一方,成為晉國在中原地區堅實的力量之一,兩國的關係也逐漸緩和並穩定下來。
在處理完與鄭國的紛爭後,重耳在繼承人的問題上,展現出了超越常人的政治智慧與遠見卓識。他深刻吸取了晉獻公時期的慘痛教訓。那時,晉獻公因未妥善處理繼承人之事,導致晉國陷入內亂,諸庶子為爭奪君位混戰不休,國家動蕩不安,最終讓晉國元氣大傷。為了避免類似的曆史重演,重耳實行“國無公族”之策,精心選拔培養繼承人。他廣納賢才,讓他們輔佐繼承人學習治國之道,同時加強對繼承人品德和能力的培養,以確保晉國政權能夠平穩過渡,長治久安。
晉文公九年前628年)十二月己卯日,重耳平靜地走到了生命的盡頭。他的臉上帶著一絲安詳,仿佛了卻了所有的心願。公子歡順利即位,史稱晉襄公。據說襄公奉重耳靈柩至曲沃,眾人沉浸在悲痛之中。當出絳城之時,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柩中突然發出了如牛鳴般巨大而震撼的聲響。這奇異的現象,讓在場的眾人驚恐不已,紛紛議論紛紛。
晉大夫卜偃看到這一奇異之象,神情嚴肅地分析認為,這是重耳在天之靈向眾人傳達的預示,預示著將有來自西方的軍隊越過晉國國境。而到了那個時候,晉國隻要抓住時機展開攻擊行動,必定會大獲全勝。結合後續的曆史發展來看,這神秘的天象正應驗了崤之戰。在這場戰役中,晉國出其不意地伏擊秦軍,重創強敵,讓秦國元氣大傷。這一戰,不僅報了秦國背盟之仇,也再次鞏固了晉國在中原地區的主導地位,讓晉國的霸業得以延續,成為春秋曆史上一段傳奇的篇章。
喜歡我用ai穿越曆史之從洪荒到現代請大家收藏:()我用ai穿越曆史之從洪荒到現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