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窮二代周頃王到周定王時期
字數:5638 加入書籤
周襄王三十二年前620年),在那個風雲變幻、禮崩樂壞的時代,周襄王咽下了最後一口氣,從此撒手人寰,離開了人世。他的離去,讓整個周王朝都沉浸在一片沉重的悲痛之中。
按照曆代傳承的規矩,王位的接力棒交到了他兒子姬壬臣的手中,姬壬臣繼位,史稱周頃王。然而,此時的周王室早已不複當年之輝煌,內部矛盾錯綜複雜,經濟狀況更是糟糕透頂,財政可謂是到了極度拮據的境地。
周襄王的去世本應是一件莊重而嚴肅的國家大事,然而,這一次的喪事處理卻顯得異常艱難和尷尬。周頃王繼位後,麵對著為先王辦理喪事這一重大任務,卻顯得格外無奈。周王朝在經曆了長期的諸侯割據和內部分裂之後,王室的財政狀況已經捉襟見肘,囊中羞澀到了極點。竟然連為襄王辦理喪事所需的資金都無法湊齊,這在以往的周王朝曆史中,是從未有過的尷尬與狼狽。
周頃王站在空蕩蕩的國庫麵前,心中滿是焦慮與無助,他深知,這場喪事的拖延,不僅是對先王的不敬,更是對周王室尊嚴的極大損害。
無奈之下,周頃王隻得無奈地派出了卿士毛伯衛前往魯國,去向魯國討要錢財。毛伯衛臨行前,周頃王親自為他送行,他握著毛伯衛的手,語氣中滿是無奈與期待:“毛卿,這次就全靠你了。魯國素來與我周王室關係密切,他們一定會伸出援手的。”毛伯衛心中也明白這次任務的重要性,他鄭重地點頭,表示一定會盡力完成使命。
魯國國君魯文公得知此事後,心中不禁一陣歎息。他深知,盡管周王室的權威已經大不如前,但在名義上,周王室仍是天下的共主,諸侯們理應有所照應。魯文公召集了朝中的大臣們,嚴肅地說道:“周王室有難,我們魯國不能坐視不理。先王在天之靈也不會希望看到周王室陷入如此困境。”大臣們紛紛表示讚同,認為援助周王室不僅是道義上的責任,更是維護諸侯與周王室關係的重要舉措。
於是,魯文公立即差遣忠誠可靠的使者,帶著充足的錢財匆匆趕往周王室的都城。使者們日夜兼程,不敢有絲毫懈怠。他們知道,這筆錢財不僅關係到周襄王的葬禮能否順利舉行,更關係到魯國在諸侯中的聲譽和形象。
直到這時,在襄王死去整整第二年的二月,這場略顯拖遝卻又無比莊重的葬禮才得以舉行。周王室的都城內,到處彌漫著肅穆的氣氛。各國的使者紛紛前來吊唁,他們看到周頃王憔悴的麵容,心中不禁一陣唏噓。周襄王的靈柩被緩緩抬出,葬禮的儀式雖然有些倉促,但每一個環節都莊重而嚴謹。周頃王站在靈柩前,淚水在眼眶中打轉,他心中默默祈禱,希望這場葬禮能夠告慰先王的在天之靈。
周襄王總算是入土為安,周頃王望著墓碑,心中五味雜陳。他深知,這次的危機雖然暫時化解,但周王室的困境並未真正解決。他抬起頭,望著遠方的諸侯國,心中暗暗發誓,一定要努力振興周王室,讓周王朝重新煥發生機。而魯文公的這一舉動,也在諸侯國中傳為佳話,成為了諸侯們在動蕩時代中維護周王室尊嚴的典範。
時間來到周頃王在位的時期,位於今山東鄒縣東南的邾國,其諸侯正是邾文公。這位邾文公在邾國可謂是深受百姓愛戴與尊敬。公元前614年,邾國麵臨著一個重大的抉擇——遷都。邾文公經過深思熟慮,最終將遷都的地點選定為繹山也稱嶧山,位於今山東鄒縣南)。
在決定遷都之前,按照當時的傳統,必然要進行占卜以問天意。而占辭給出的結果卻令人大為震驚:“遷都有利於民,但是有害於君,會使君短命。”在那個迷信之風盛行,人們對占卜深信不疑的時代,這無疑給遷都計劃蒙上了一層厚重的陰影。
一時間,邾國朝堂上議論紛紛,許多大臣紛紛站出來勸諫邾文公放棄遷都的打算,生怕因為遷都之事危及國君的生命。然而,邾文公卻展現出了非凡的氣魄與卓越的膽識。他不慌不忙地說:“上天讓民樹立了君,就是為了替民謀利。如果遷都有利於民,哪怕是有損於我個人的壽命,那也是值得的。我身為國君,應當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
邾文公堅定的話語,如同一道明亮的曙光,照亮了邾國前進的方向。他還是毅然決然地把都城遷到了繹山。不久之後,命運似乎印證了占卜的結果,邾文公果然染上重病,最終與世長辭。這一結局,讓許多人都唏噓不已,但更多的人卻被他這種為了百姓利益不惜犧牲自己的精神所感動,紛紛讚譽邾文公的賢良,他的英名從此在邾國傳頌,成為了後世敬仰的楷模。
周頃王在位六年前614年)後,終究還是沒能抵擋住歲月的侵蝕,病魔纏身,最終病死。人們為他的離去感到惋惜,按照傳統為他賜諡號為“頃王”。在他死後,其子姬班繼位,史稱周匡王。
周匡王六年魯宣公二年,公元前607年)十月乙亥日,這個看似平常的日子,卻因為周匡王的病逝而被永遠銘記。姬班的病情突然惡化,他無力地倒在自己的龍榻之上,最終帶著遺憾離開了人世。由於當時的具體情況,姬班的葬處至今仍不明確。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他死後,按照諡法製定了一個莊重的諡號——“匡王”諡法曰:貞心大度曰匡)。隨後,按照王室的傳承規矩,他的弟弟姬瑜即位,史稱周定王,周王朝的曆史在這一場場生死交替與王位更迭中繼續書寫著屬於自己的篇章 。
在曆史的浩渺長河中,周匡王姬班在位期間,整個周王朝局勢相對平穩,他本人並未做出什麽震撼朝野的大事留名於史。在那一段略顯平淡的歲月裏,周匡王的統治猶如平靜湖麵上的幾圈微小漣漪,在曆史的大畫卷中並沒有激起太大的波瀾。
然而,在同一時期,晉國卻發生了震驚曆史的事件,主角便是晉靈公與執政大臣趙盾。當時的晉靈公,無疑是一位極具爭議性的國君。他自幼生長在繁華的宮廷之中,被無盡的榮華富貴所環繞,卻並未將心思放在治理國家的大事上。每日裏,他隻顧著追求個人的享樂,把王位的職責與百姓的期望都拋諸腦後。
晉靈公的愛好也頗為奇特,尤其熱衷於各種惡作劇。在他所居住的華麗宮台之上,時常會發生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鬧劇。他會手持彈弓,毫無預兆地向台下路過的臣民射去。那些無辜的人們被彈丸擊中,常常頭破血流,狼狽不堪。而晉靈公卻為此樂不可支,看著臣民們在庭院中躲避彈丸時慌亂的身影,他竟開懷大笑,仿佛眼前上演的是一場無盡歡樂的滑稽戲。
有一次,宮廷中為靈公烹製熊掌。或許是廚師一時疏忽,未能將這珍貴食材煮至恰到好處。晉靈公得知後,龍顏大怒,竟然下令將這位可憐的廚師斬殺。廚師的鮮血瞬間染紅了地麵,靈公卻絲毫沒有憐憫之心。隨後,他讓人用破舊的草席將廚師的屍體裹起,命令宮女們將屍體在朝廷正中央拖行而過。那淒慘的場景,仿佛是晉國繁華背後隱藏的陰暗一角,讓人不寒而栗。
在這樣的昏君統治下,晉國朝政日益混亂,百姓人心惶惶。而執政大臣趙盾,作為晉國的股肱之臣,深知自己肩負著保衛國家、勸諫君主的重大責任。他多次在朝堂上直言進諫,試圖喚醒靈公內心的責任感,讓他重新回到治理國家的正軌上來。趙盾的諫言誠懇而懇切,每一句話都飽含著對晉國的憂慮與對百姓的關懷。
然而,晉靈公卻對趙盾的勸告充耳不聞,反而對這位直言不諱的臣子漸生惱怒。為了一己私欲,他竟派出了武士徂麑名除尼),暗中謀劃謀刺趙盾。那是一個寂靜的清晨,徂麑按照靈公的吩咐,早早地來到了趙盾家。當他輕輕推開趙盾家的大門時,眼前的景象讓他大為震驚。隻見趙盾的臥室門大大敞開著,陽光灑在房間內。趙盾身著一身莊重的朝服,神色嚴肅而又沉穩,正襟危坐地等待著天明上朝。他的每一個動作、每一處神態,都透露出對國家的敬畏與忠誠。
徂麑站在原地,久久未曾動彈。他深深地為趙盾的忠誠所打動,在心中感慨:“這位臣子對國君始終不忘恭敬之心,他日理萬機,一心隻為民眾辦事,實是國家之幸,百姓之福。若我今日殺了他,便是對天下百姓的辜負;若我不執行靈公的命令,他一旦知曉,我必定性命難保。如此進退兩難之境,我寧願一死,以保全自己的忠義之名。”於是,徂麑毅然決然地一頭撞向了庭院中的槐樹,頓時鮮血四濺,倒地身亡。
晉靈公的第一次謀害計劃失敗後,並沒有就此罷休。他不甘心自己的權威受到挑戰,決定再施一計。不久之後,晉靈公假裝熱情地邀請趙盾赴宴,在看似平常的宴會背後,卻早已埋伏好了眾多武士。一旦宴會開始,他便打算趁機下手,了結趙盾的性命。
宴會上,美酒佳肴擺滿了一桌,歌舞升平,看似一片祥和。然而,趙盾卻時刻保持著警惕,心中隱隱感覺到了危險的氣息。盡管宴會上的氛圍輕鬆愉悅,但他始終不敢有絲毫懈怠。酒過三巡,正當趙盾準備離席之時,埋伏在四周的武士們一擁而上。
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幸運之神眷顧了趙盾。原來,趙盾的隨從早已有所察覺,及時趕到將他救出。經過一番激烈的搏鬥,趙盾終於擺脫了武士們的追殺,死裏逃生。
此後,靈公倒行逆施的行徑引起了許多晉國臣子的強烈不滿。其中,趙盾的族弟趙穿更是義憤填膺。在深思熟慮之後,趙穿聯絡了一些誌同道合的大臣,最終發動了一場政變,成功殺死了晉靈公。
靈公死後,趙盾才重新回到都城,繼續擔任晉國的重要職務。而經此一番風波,晉國也經曆了短暫的動蕩,但在趙盾等忠臣的整頓與維護下,逐漸恢複了往日的平靜。
這段曆史,不僅見證了晉靈公的昏庸與殘暴,更彰顯了趙盾等忠臣的忠誠與勇敢,成為了中國曆史上一段廣為流傳的佳話,發人深省,激勵著後世無數人為正義與國家利益而奮鬥 。
周定王?―前586年),姬姓,名瑜,乃周頃王之子,周匡王之弟,在東周的曆史長河中,他處於第九位君王的重要位置,於前606年至前586年在位,在位足足二十一年。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在定王即位之初,周王朝的統治已如日薄西山,大諸侯國對周王朝以及周天子的尊敬,已然消失殆盡,如同陳舊的帷幕,在時代的狂風中搖搖欲墜。往昔,諸侯們對周天子俯首稱臣,尊崇有加,那是一種天命所歸的秩序。然而,時光流轉,到了定王當政之時,各諸侯國勢力逐漸膨脹,野心勃勃,不再把周王朝放在眼裏。中央權力就像一座根基不穩的高塔,在風雨中不斷受到衝擊,繼續削弱。各諸侯紛紛擴充自己的地盤與實力,爭奪土地、人口與財富,相互之間明爭暗鬥,周天子的號令在他們眼中,如同虛設。
定王十三年前594年),楚國出兵圍困宋國,這一場戰爭猶如一場可怕的風暴,在中原大地上肆虐。楚軍的包圍猶如鐵桶一般,密不透風。宋國的百姓們被困在這生死邊緣,食不果腹。在極度的饑餓之下,出現了“易子而食”這種慘絕人寰的悲慘景象。父親和兒子交換孩子而食,母親和女兒互換骨肉為生,這是一種多麽絕望的人間慘狀。戰爭的硝煙彌漫,百姓們在這場浩劫中苦苦掙紮,社會生產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農田荒廢,生產停滯,商業凋敝,人們的生命在戰火中如螻蟻般脆弱。不僅如此,這場災難還嚴重阻礙了人口的發展。無數家庭支離破碎,孩子們在饑餓與恐懼中夭折,壯年們也被戰爭或疾病奪走了生命,人口數量急劇減少,曾經生機勃勃的宋國,變得滿目瘡痍。
諸侯們為了爭奪霸權,不斷發動戰爭,他們在這爭權奪利的遊戲中,將百姓的生命和安寧視若草芥,以百姓的生命和生活為沉重而慘痛的代價。戰爭就像一個貪婪的惡魔,吞噬著一切美好的事物。
周定王的一生,在諸侯紛爭的漩渦中度過。當他生命走到盡頭之時,整個周王朝仿佛也在風雨中飄搖。終於,周定王永遠地閉上了雙眼,崩於王座之上。他駕崩之後,周王朝的接力棒傳到了他兒子周簡王姬夷的手中,姬夷繼承了王位,成為周王朝的新君,肩負著在這風雨飄搖的世界中繼續前行的使命,然而,等待他的,是更加複雜而嚴峻的局勢與挑戰。
喜歡我用ai穿越曆史之從洪荒到現代請大家收藏:()我用ai穿越曆史之從洪荒到現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