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鄢陵之戰

字數:6817   加入書籤

A+A-


    在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的浪潮洶湧澎湃,各國之間的爭鬥此起彼伏。在楚國與晉國發生矛盾之前,晉國在鞍之戰中取得了輝煌的勝利,一舉大敗了強大的齊國。這場戰役無疑是春秋時期一場至關重要的軍事對決,其影響深遠,不僅改變了晉齊兩國的命運,更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中原地區的政治格局。
    齊國作為中原地區的大國,一直以來都以其雄厚的軍事力量和強大的國力著稱於世。齊國的軍隊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其軍事指揮體係也十分完善。
    然而,在鞍之戰中,齊國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挫折。麵對強大的齊國,晉國展現出了非凡的軍事智慧和強大的作戰能力。晉國的將領們運籌帷幄,指揮若定,他們精心策劃戰術,巧妙地調動兵力,充分發揮了晉軍的優勢。在戰場上,晉國的士兵們更是奮勇殺敵,他們懷著對國家的忠誠和對勝利的渴望,衝鋒在前,毫不退縮。他們憑借著頑強的意誌和精湛的武藝,與齊軍展開了殊死搏鬥。
    經過一番激烈的戰鬥,晉國軍隊最終成功製服了齊國,取得了這場戰役的勝利。這場勝利不僅讓晉國在軍事上實力大增,更極大地提升了晉國的威望,使其在諸侯國中的地位得到了顯著提升。
    經此一役,晉國與楚國成為了勢均力敵的兩大強國。在諸侯爭霸的舞台上,晉楚兩國形成了對峙之勢,雙方都在暗中積蓄力量,準備在未來一決勝負。這種對峙的局勢使得整個中原地區充滿了緊張的氣氛,各國都在密切關注著晉楚兩國的動向,生怕自己在即將到來的爭霸中處於劣勢。
    周簡王七年公元前579年),在宋國大夫華元的積極調停下,晉、楚兩國達成了弭兵議和。
    這場議和在表麵上看似為諸侯們帶來了和平的曙光,讓各國暫時從連年的戰爭中解脫出來。然而,這不過是大國之間的一種權宜之計。實際上,晉楚兩國都在利用這段和平的時間,暗中積蓄力量。他們加強軍事訓練,擴充軍隊規模,改進武器裝備,同時也在積極發展經濟,增強國力。他們心中都非常清楚,這場和平隻是暫時的,真正的勝負還未決出,隻有在未來的戰場上,才能決出真正的霸主。
    因此,弭兵之盟的背後,隱藏著的是晉楚兩國對未來爭霸的野心和準備。
    晉國深知要想在與楚國的爭霸中占據優勢,必須解除自身的側背威脅。於是,他們抓住楚背棄秦國之機,對秦國發動了軍事行動。
    周簡王八年公元前578年),這是一個風起雲湧的時代,各國之間的爭鬥日益激烈。在這個時候,晉國展現出了強大的實力和策略眼光,它聯合了齊、魯、宋、鄭等國,組成了一支龐大的聯軍,共同對抗秦國。
    這場戰爭的地點選在了麻隧今陝西涇陽北),這裏地勢平坦,適合大規模的軍隊展開激戰。秦軍雖然在戰場上表現出了頑強的抵抗精神,但麵對晉聯軍的強大攻勢,他們最終還是敗下陣來。
    這場戰役對於晉國來說意義重大,它不僅暫時解除了來自側背的威脅,還讓晉國能夠將全部精力都集中到應對楚國的挑戰上。而對於秦國來說,這次失敗無疑是一次沉重的打擊,它的國力和威望都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然而,晉國並沒有滿足於此。在取得麻隧之戰的勝利後,它又以會盟的方式進一步鞏固了與吳國的聯盟。吳國地處東南,地理位置優越,而且在晉國的支持下,其軍事力量迅速發展壯大。
    晉吳兩國的結盟形成了一種南北策應的態勢,對楚國構成了巨大的壓力。楚國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脅,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戰略布局。
    而楚國也不甘示弱,將弭兵之盟拋諸腦後。
    周簡王十年公元前576年),楚國猶如一頭饑餓的猛虎,張開血盆大口,對鄭、衛兩國發動了猛烈的進攻。楚國的軍隊氣勢洶洶,如狂風暴雨般席卷而來,讓人不寒而栗。
    麵對楚國的強大壓力,鄭國陷入了兩難的境地。楚國采用了一種巧妙的策略,對鄭國軟硬兼施。一方麵,他們以強大的武力作為後盾,對鄭國進行威脅,讓鄭國感受到楚國的軍事實力和決心;另一方麵,楚國又拋出了誘人的利益,用各種好處來誘惑鄭國,試圖讓鄭國背叛晉國,轉而依附楚國。
    在這種情況下,鄭國權衡利弊,最終選擇了叛晉附楚。這一決定無疑是對晉國的一種公然挑釁,使得晉楚兩國之間本就緊張的關係更加雪上加霜。
    周簡王十一年春,鄭國似乎被楚國的氣勢所鼓舞,竟然主動發兵攻打宋國。鄭國的軍隊如餓狼撲食一般,凶猛異常,在勺陵今河南寧陵南)與宋軍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戰鬥。最終,鄭國的軍隊以雷霆萬鈞之勢,全殲了抗鄭的宋軍,取得了一場輝煌的勝利。
    這場戰爭的結果,使得“保宋圖鄭”或“保鄭圖宋”成為了晉、楚兩國爭奪中原霸權的焦點。兩國都意識到,要想在這場爭霸戰中占據上風,就必須在鄭國和宋國這兩個關鍵的棋子上做文章。於是,晉楚兩國之間的明爭暗鬥愈發激烈,中原大地的局勢也變得愈發撲朔迷離起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此時,晉國國內麵臨著內部不睦之憂,晉卿士燮認為應該“留外患以警內憂”,但晉厲公力排眾議,他深知這是一個難得的爭霸良機。若錯過此次機會,晉國的霸業可能會受到嚴重影響。於是,晉厲公決定興師伐鄭以救宋,進而與楚決戰,重振晉國霸業。
    周簡王十一年四月,晉厲公親率大軍南下。晉軍按照上、中、下、新四軍編成:欒書為中軍元帥,指揮全軍,士燮為副將;郤錡為上軍主將;荀偃為副將;韓厥為下軍主將;郤至為新軍副將;晉厲公率公族親兵居中軍。為了確保戰役的勝利,晉國還聯絡衛國派兵先趨鳴雁今河南杞縣北),威脅鄭軍側背。又分遣郤犫、欒黶聯絡齊、魯、衛等國出兵會集鄭地鄢陵,還令荀罃留守國內。這一係列的戰略部署,顯示出晉國對此次戰役的高度重視。
    楚共王得知晉軍攻鄭國,亦親率楚軍及夷兵救鄭國。楚軍按左、中、右三軍編成:司馬子反為中軍將,指揮三軍;令尹子重為左軍將;右尹子辛為右軍將;楚王率左、右兩廣每廣30乘)親兵戎車居中軍。楚軍從申邑今河南南陽北)出方城起自今河南葉縣西南沿東南走向至泌陽東北的一條長城)向北疾進,迅速與鄭成公所率鄭軍會合。楚共王企圖在齊、魯、衛三國之軍到達鄢陵之前與晉軍展開決戰,以優勢兵力製勝。
    周簡王十一年五月,晉軍渡過河水。此時,晉軍內部出現了分歧,士燮力主退兵,他認為此時晉國不宜與楚國硬拚。但晉厲公及欒書等多數軍將仍堅持既定決心,催軍前進。於六月,晉軍進抵鄢陵。然而,此時齊、魯、衛三國之軍尚在途中,而楚軍及夷、鄭之兵已迎頭趕至戰地。
    周簡王十一年六月二十九日,這一天成為了春秋時期晉楚爭霸史上的一個重要節點。楚軍在這一天不顧兵家忌諱的晦日作戰,這一舉動本身就顯示出了楚軍的果敢與冒險精神。他們利用清晨的濃霧作為天然的掩護,悄無聲息地接近晉軍的營壘,並迅速展開布陣。這種出其不意的行動,成功地創造了有利於楚軍的戰場態勢,使得晉軍在一開始便處於被動之中。
    晉軍的統帥欒書是一位經驗豐富、深謀遠慮的將領。他深知晉軍在兵力上本就處於劣勢,如今又受到楚軍的逼迫,形勢十分嚴峻。在這種情況下,欒書主張采取保守的策略,先避其鋒芒,固守營壘,等待諸侯援軍的到來。他相信,隻有在援軍到達後,晉軍才能憑借優勢兵力轉守為攻,趁楚軍後退之際將其擊破。這一策略無疑是穩健的,但同時也需要耐心等待,而戰場上的形勢瞬息萬變,稍有不慎便會陷入絕境。
    然而,晉軍中並非所有人都認同欒書的主張。郤至是一位年輕氣盛、富有進攻精神的將領。他認為楚軍並非不可戰勝。他敏銳地觀察到,楚軍的將帥之間並不和睦,這使得楚軍的指揮體係存在隱患。同時,鄭軍的陣勢不整,夷兵更是無法形成有效的陣型,而且楚軍內部部伍混雜,紀律鬆懈,士兵們彼此觀望後顧,毫無戰鬥意誌。在郤至看來,這些都成為了楚軍的致命弱點。他力主不待援軍,而應抓住楚軍的這些破綻,迅速展開決戰,爭取一舉取勝。
    晉厲公作為晉軍的最高統帥,麵臨著艱難的抉擇。他深知固守待援雖然穩妥,但時間不等人,戰場上的形勢難以預料,一旦出現變故,晉軍將陷入更加危險的境地。而如果能夠抓住楚軍的弱點迅速展開決戰,雖然兵力不及楚軍,但未必沒有獲勝的可能。經過深思熟慮,晉厲公最終決定放棄欒書的保守策略,而采納郤至的進攻主張。這一決定無疑需要極大的勇氣和智慧,但也為晉軍贏得了轉機。
    在晉厲公做出決策後,他又采納了士燮之子士匄的計謀。士匄建議在營內填井平灶,擴大空間,就地列陣。這一策略既巧妙地擺脫了晉軍不能出營布陣的困境,又成功地隱蔽了自己的部署調整,使得楚軍難以察覺晉軍的真實意圖。這一係列的準備,為晉軍接下來的進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當楚共王登上巢車了望車)觀察晉軍的情況時,陪伴在他身邊的晉國舊臣伯州犂僅僅告知了晉軍的動向,而沒有為楚軍出謀劃策。相比之下,楚國的舊臣苗賁皇則陪伴著晉厲公觀察楚軍的陣勢。他憑借敏銳的洞察力,發現楚軍的精銳部隊集中在中軍,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威脅。於是,他建議晉軍分出中軍的精銳力量,加強兩翼的兵力,先集中力量擊破楚軍的左、右軍,然後再合力圍殲其中軍。這一建議得到了晉厲公和欒書的認可,他們決定按照這一策略展開作戰部署。
    晉軍的作戰計劃迅速製定完畢。他們決定以上軍及中軍的一部分兵力去攻擊楚軍實力較強的左軍,以下軍、新軍及中軍的另一部分兵力去攻擊楚軍實力較弱的右軍及鄭軍。同時,為了保護晉厲公的安全,欒書和士燮兩位卿族的家兵被安排在晉厲公身邊,負責引誘楚軍的進攻。這一安排既體現了晉軍的戰術靈活性,又充分考慮了統帥的安全問題。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一切準備就緒後,晉軍先發製人,主動開營攻擊。他們巧妙地繞開了營前的泥沼,沿著兩側迅速推進。楚共王見晉軍來勢洶洶,又發現晉厲公所在的中軍兵力薄弱,且晉厲公的戰車陷入泥沼之中,認為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於是,他親自率領王族親兵的戎車,直奔晉厲公而去,企圖一舉擒獲晉軍統帥,從而扭轉戰局。
    然而,晉軍的將領欒書見狀,立刻想要前去救援晉厲公。但他的兒子欒針卻製止了他,認為此時救援可能會打亂全軍的部署,影響整個戰局。欒書聽從了兒子的勸告,仍然保持全軍的指揮不亂。與此同時,晉公族大夫魏錡挺身而出,他以精湛的箭術射中了楚共王的左眼,迫使楚共王不得不後退。這一箭不僅暫時解除了晉厲公的危機,更讓晉軍士氣大振,迅速恢複了攻勢。
    楚軍得知楚共王負傷的消息後,軍心開始動搖,銳氣大減。原本就處於劣勢的楚右軍及鄭軍,在晉軍的重兵攻擊下,更是力不能支,迅速潰退。楚軍的中軍及左軍受到這種潰敗的影響,也不得不向後退卻。楚軍在敗退中陣勢大亂,晉軍則乘勝全線追擊,一時間戰場上殺聲震天,雙方的廝殺愈發激烈。
    在這場混戰中,郤至率領新軍追擊楚軍的“王卒”。他在戰場上多次遇到楚共王,但每次都主動趨避,沒有趁機攻擊。這種行為體現了郤至對禮的尊重,他恪守著不辱傷國君的禮節。與此同時,他還協同韓厥所率領的下軍追擊鄭軍。當鄭成公試圖撤旗逃遁時,郤至也遵循禮節,沒有對他進行過分的追擊,使得鄭成公得以逃脫。這種行為不僅展現了他的個人修養,也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晉軍的形象。
    楚軍的右軍及鄭軍已經潰不成軍,但楚軍的左軍卻依然頑強抵抗。他們在撤退的過程中,仍然邊退邊戰,直至天黑見星,仍然鼓勇不止。這種頑強的抵抗精神,也給晉軍帶來了一定的壓力。晉軍在追擊中俘虜了楚國的公子茷,但直到日暮時分,晉軍才將楚軍緊迫至潁水北岸。
    楚共王在潁水北岸以精銳的“王卒”奮力抵禦晉軍的進攻。楚軍中精於射藝的養由基連發兩箭,均射中了晉軍的士兵,而叔山冉則抓起晉軍的士兵投擲,折斷了戰車的軾木。這些英勇的表現讓晉軍為之震懾,再加上天色已晚,晉軍不得不停止了進攻。
    這一天的激戰,雙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楚軍雖然在戰鬥中失利,但其主力尚未受到重創。當晚,楚軍修繕兵器,補充兵卒,準備在次日再次與晉軍決一雌雄。晉軍也毫不示弱,他們故意釋放楚軍的俘虜,將晉軍正在加緊備戰、準備在次日決勝的消息傳遞給楚軍,以此來震懾對手。
    楚共王在當晚欲召子反商議應敵之策,但當他見到子反醉酒不能議事時,心中不禁涼了半截。他深知,再戰已難以取勝。而且,他擔心援晉的諸侯軍會在次日到達,到那時,楚軍以劣勢之兵必受慘重損失。更讓他擔憂的是,如果吳國趁楚國疲憊之際襲擊楚國,那麽楚國將麵臨社稷之危。在這種情況下,楚共王無奈之下,決定趁夜率軍南撤。
    晉軍在次日進入楚營,發現楚軍已經撤退。他們在楚營中休整了三日,然後才班師回朝。而此時,僅有齊軍到達了戰場,其他諸侯援軍尚未趕到。楚軍在撤退至瑕地後,子反因愧於失職,感到無顏麵對楚共王和楚國的百姓,最終選擇了自殺,以謝罪於楚國。
    這場戰役,不僅是晉楚兩國軍事力量的較量,更是雙方智慧、勇氣和意誌的比拚。晉軍憑借正確的戰略決策、靈活的戰術運用以及將領們的英勇表現,最終取得了勝利。而楚軍雖然在戰鬥中表現出了頑強的抵抗精神,但由於內部的種種問題,最終未能扭轉敗局。這場戰役的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春秋時期中原地區的政治格局,晉楚爭霸的局勢變得更加複雜和激烈。
    此役,楚國在不利的戰略形勢下與晉國展開決戰已是失策,在有利的戰場態勢下未能抓住戰機出擊又是敗著。
    唯楚共王知難而退,趁夜撤軍,保全楚軍主力,為明智之舉。
    晉軍根據楚軍陣勢及地形特點,當機決策,及時改變部署,靈活使用兵力,以典型的兩翼攻擊戰法製勝,反映出春秋中期野戰進攻戰術的長足發展。
    而晉將戰中修“禮”,未對楚軍作徹底打擊,固屬春秋時代觀念的局限,不足為訓。
    鄢陵之戰,是春秋時期的一場重要戰役,對晉楚兩國的霸業和春秋時期的政治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喜歡我用ai穿越曆史之從洪荒到現代請大家收藏:()我用ai穿越曆史之從洪荒到現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