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拜見縣令

字數:5429   加入書籤

A+A-


    陳吉發一時慌了神,熊夫子樂嗬嗬的安撫他,讓他如實奏對,什麽都不要怕。
    “劉大人乃忠良之後,為人正派,又是想做事的年紀,想必會器重吉發這樣的年輕人。”
    江夏縣令劉勷,不過是個剛剛十九歲的年輕小夥子,卻是崇禎四年的新科進士,崇禎皇帝欽點的天子門生。
    這樣的青年才俊授江夏知縣,隻因為江夏是大縣,武昌府附郭,湖廣布政所在,楚王府所係。
    來此上任,劉勷期待能有一番作為。家父從幼時就教導他,要為人正派,要為民請命。他也的確想做些給江夏百姓造福的事情,隻是下車伊始,便趕上了朝廷加征遼餉,與縣內大小吏員問詢,都沒有太好辦法,小民受盤剝甚重,不少村灣都出現了暴力抗稅,境內治安一時下滑厲害。
    結果,戶房書吏李忠寶便給他推薦了個小記,原來是蘇家灣今年的稅收足額繳上,還順帶著解決了鄉間不靖的問題,捕獲了為禍臨近村灣多年的水匪頭子。
    劉縣令傳來李忠寶問詢,聽說了這蘇家灣的事情,知道了陳吉發這號人物,又知道這裏麵有趙天河的功勞,於是想了想,請趙天河主持安靖地方的工作。
    這便是給了他半個捕頭的職權,隻是還未明確身份罷了。衙門裏都是人精,這都看出來趙天河走了大運,於是這幾日也都巴結奉承著。
    劉縣令不管這些雜事,但過兩日,趙天河上了道條陳,把他的計劃寫了,膽子倒是出乎意料的大。
    這什麽引流入哨,可不就是流民屯田的縮微版麽?
    劉勷能考進士,經史子集自然不在話下,這裏頭的道理和風險,他一望便知。條陳的最後,趙天河坦白,這事情是侄子陳吉發提的,還想請縣尊見他一麵。
    劉縣令本來將這條陳壓下了,但才過了一天,便又翻了出來。
    無他,加征遼餉的事情完成的並不理想,湖廣布政使司剛剛下發的邸報上點名批評了幾個後進縣,其中江夏縣名列其中。
    這不怨劉勷工作能力不行,完全是因為江夏上縣,世家公卿紮堆,又有楚王的王田,這些都是屬於免稅的項目,要完成缺額,隻能使勁的擼普通百姓的羊毛,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但到底是挨了批評,麵上掛不住,再加上剛剛才上任,劉縣令不想工作上留下什麽紕漏,於是,又認真看了一遍趙天河的條陳。
    末了,他最終決定見一見這個陳吉發。
    陳吉發進了縣衙,第一感覺就是破舊。
    明朝沒有修衙門的傳統,讀書人為了顯示清高,衙門自然是越破越好。
    但進了縣尊大人的書房,卻又感受不同。
    裝飾雖然簡單幹淨,但所用物品均為上乘,擺件看起來不張揚,卻都是名家所作。
    低調奢華,莫過於此。
    縣令大人年輕的過分,娃娃臉上稚氣還未褪淨。陳吉發按平民禮下跪,縣令從桌後繞出,將他扶起。
    “小陳先生莫要講虛禮,你雖還未考得功名,隻是因為年紀太小。以你的才學,遲早為朝廷棟梁。”
    “縣令大人過譽了,草民惶恐!”
    “非也非也,這可不是過譽。你寫的文,做的事,本官都知曉。你師從熊夫子,是學到了真本事的。來來,無需拘謹,坐下敘話。”
    劉縣令幾句話打消了陳吉發的緊張心情,雖然隻有十九歲,處理事情卻老練成熟,讓人如沐春風。
    “承蒙大人抬愛。不知有何教誨?”
    縣令劉勷並未直接開口問事,而是與陳吉發對坐,順手拿起茶壺給陳吉發倒茶,臉上始終笑眯眯的。
    “遠道而來,喝口茶解解乏。”
    “大人……”
    “哈哈,小陳先生還是生分。可知道,你寫的小記,本官喜歡的緊。”
    劉勷笑起來的樣子十分肆意,就像是隔壁家的陽光少年郎。陳吉發想了想,覺得真以對待那些官場老油條的心態來與這少年縣令打交道,怕是不妥,於是也嚐試放鬆心情,與他談些想法。
    “在下拙作,讓縣尊見笑了。當時受鄉親委托,在下苦思冥想,最終以為,治理鄉民唯抓住義、利二字方可行。”
    “哦?說來聽聽。”
    “順應天道,恩承王命,是為義;民生多艱,錙銖必較,是為利。朝堂袞袞諸公,所議之事在戎在祀,是為天下表率,大義所在;而郊野萬千生民,則為每日衣食發愁,不聞天下事,隻爭小利。朝廷大義往往也是為了天下太平、民生福祉,此是為大義與小利同,萬民逐小利時,便遂了大義。朝廷大義也有要犧牲庶民小利,此時行大義必要失小利,民不問大義,便隻會守著小利,鬧事不止。如此,便要告訴他們,為何要行大義,又如何從大義中得到小利。若凡事使大義與小利同,則無往而不利。”
    “嗯,是這個道理。所以聖人要教化萬民,使之有德。有德之民,自然懂得大義。”
    “是,然則,隻懂大義還不夠,還得大義與小利同。”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陳吉發講的鄭重,話說到這裏,便不再繼續。劉勷聽了,眯起眼睛。
    “小陳先生,但說無妨。”
    “話止於此,再說便為不敬。但若大人想要縣內大治,所施政令便要考慮妥當,使朝廷能從中得大義,還要使小民能從中得小利。”
    “若如先生所說,大義須損小利的情況,如何解決?”
    “在下認為,這便是讀書人存在的意義。”陳吉發正色道,“正是因為存在這樣的矛盾,才需要讀書人創新政令,解決問題,使萬民受益,使天下太平。”
    劉縣令聽完沉思片刻,又喝了口茶。
    “小陳先生認為,本官這縣令幹的如何?”
    陳吉發苦笑連連,擺手道:“大人折煞在下,這可不是草民該置評的事情。”
    “有何不可?鄉野風評本就是官員考核的內容。小陳先生但說無妨。”
    陳吉發心念急轉,這縣令意料之中的不好對付。也是了,能中進士的人,哪怕是寫的八股文,智商也肯定是遠超常人的。他斟酌詞句,小心應對。
    “草民鬥膽,大人應是個好官,隻是尚需時日才能有所作為。”
    “哈哈哈!”劉勷擊掌大笑起來,“小陳先生果然是個通透人!你那條上所請之事,便去做吧。”
    這彎轉的急,陳吉發有些懵圈。不過,這就是同意他給趙天河提出的所謂“引流入哨”的建議了。
    看來,剛才說的那段義利論,還是打動了這位少年縣令。
    他果真是想要做事的人。
    陳吉發連忙起身,向劉縣令行禮。
    “縣尊大人有擔當,草民替鄉野流民謝恩!”
    “小陳先生客氣。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劉勷站起來,意味著這次談話進入尾聲,“願有一日你能金榜題名,大展宏圖。”
    從縣令的書房出來,陳吉發背後都是冷汗。
    雖說對方隻是個十九歲的少年,心性還是較為率直,但掌管數十萬人口的父母官,又是官宦家庭出身,進士的學識和上位者氣度都不是假的,給他的壓力也是實打實。
    戶房書吏李忠寶在門口見了陳吉發,偷偷摸摸打了個招呼。陳吉發以見長輩的禮節客氣應。
    整理了心情,陳吉發來到趙天河的值房,將縣令同意他們做法的事情說了。
    趙天河明顯有些興奮,又有些擔憂。
    “這麽大的事情,做起來總有些不真切。吉發打算如何入手?”
    “簡單,官辦民營。”陳吉發又拋出個新概念,“讓那些灣子裏的老財主出錢組織,咱們隻管官麵上的手續,出了事追他們的責。”
    “可這樣,他們怕是不願意。”
    “是,所以從蘇家灣開始做。”陳吉發笑道,“我們做樣板工程,他們跟著學。學不會,咱們派人到他們那裏去做。他們要是不想後院裏摻沙子,自然要用心做。再說了,蘇家灣做好了,有了錢糧可以多拿,他們憑什麽不做呢?”
    趙天河猶豫了片刻,這位捕快的心態還停留在當個捕頭小富即安,而陳吉發謀劃的事情顯然超出了捕頭的職能範圍,有點像是屯墾使或者是農政使之類的文官的職權。
    但侄子也說了,官辦民營,也就是說,具體如何辦,交給那些地主老財,這樣就可以從政策上避嫌。
    想到這個事情做起來會給自己帶來的好處,會給趙家帶來的未來,趙天河這位謹慎了四十年的老捕快咬了咬牙。
    “行,就依你。舅舅明日就召集人手,準備布告。”
    因著這件事忙裏忙外,又兼顧學業,陳吉發真是忘了今夕何夕。等黃江海派了賬房過來同他結算利錢,才發現已經是臘月末,快要過除夕了。
    新年臨近,江夏縣的大小商家,都迎來了又一波銷售旺季。陳氏醬菜鋪的老兄弟自然免不了一陣忙亂,不過,他們賺的那點錢,陳吉發現在是瞧不上了。
    黃江海的精麵磨坊,整個年底都在搞擴建,目前已經有了五個磨坊車間,每日能處理七十多擔麵粉,不僅僅給江夏的米糧行磨,還給碼頭上遠來的客商們磨。如今,趁著臘月底的旺季,一天能進項毛利銀子約莫就有十二三兩銀子,陳吉發能落到手裏的,每月竟然有一百兩之多。
    看著賬上的銀子,陳吉發想了想,約著蘇雲生到街上采買了不少過年節禮,給女眷親友都送了一份。
    喜歡明末爭雄請大家收藏:()明末爭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