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回 宋公伐齊納子昭 楚人伏兵劫盟主
字數:9292 加入書籤
話說高虎趁著雍巫統兵出城,便在城樓上埋伏了壯士,派人去請豎刁來商議事情。豎刁毫無懷疑,昂首挺胸地來了。高虎在酒樓裏設宴款待他,三杯酒過後,高虎開口說:“如今宋公糾集諸侯,率領大軍送太子到這裏,我們該怎麽抵禦呢?” 豎刁回答:“已經有易牙雍巫)統兵到郊外迎敵了。” 高虎說:“敵眾我寡,這可怎麽辦?老夫想借助您的力量,來挽救齊國的危難。” 豎刁說:“我能有什麽能耐呢?要是老大夫有什麽差遣,我一定聽從命令!” 高虎說:“我想借您的腦袋,去向宋國謝罪!” 豎刁驚愕地立刻站起身來。高虎回頭對左右的人喝道:“還不動手!” 牆壁後麵埋伏的壯士衝了出來,抓住豎刁,將他斬殺。高虎隨即大開城門,派人傳呼說:“世子已經到城外了,願意去迎接的人跟我來!” 百姓們向來厭惡雍巫和豎刁的為人,因此不擁護公子無虧,看到高虎出城迎接世子,無不踴躍跟隨,隨行的人何止上千。國懿仲進入朝堂,徑直來到宮門口,求見公子無虧,上奏說:“人心都想擁戴世子,大家都來迎接他,老臣無法阻攔,主公您應該趕緊想辦法避難。” 公子無虧問道:“雍巫和豎刁在哪裏?” 國懿仲回答:“雍巫勝負還不知道。豎刁已經被國人殺了。” 公子無虧大怒,說:“國人殺了豎刁,你怎麽可能不知道?” 回頭示意左右的人要抓住國懿仲,國懿仲趕緊逃出朝門。公子無虧帶領數十名內侍,乘坐一輛小車,怒氣衝衝地手持寶劍出宮,下令要征發壯丁,發放兵器,親自去抵禦敵人。內侍們四處呼喊,可國裏沒有一個人響應,反而招來了許多冤家對頭。這真是:“恩德終須報,冤仇撒不開。從前作過事,沒興一齊來。”
這些冤家,大多是高氏、國氏、管氏、鮑氏、寧氏、陳氏、晏氏、東郭氏、南郭氏、北郭氏、公孫氏、閭邱氏等眾官員的子孫。當初他們隻因不依附公子無虧,被雍巫和豎刁殺害,他們的家屬個個心懷怨恨,如今聽說宋君送太子回國,雍巫統兵抵抗,從私心來講,巴不得雍巫戰敗。又擔心宋國的軍隊到來,會有一番殘酷的殺戮,大家心裏都忐忑不安。等到聽說高老相國殺了豎刁,去迎接太子,無不歡喜,都說:“今天終於天理昭彰了!” 大家都帶著器械防身,到東門打探太子的消息,恰好撞見公子無虧乘車趕來。仇人相見,分外眼紅,一人帶頭,眾人相助,各自拿著器械,將公子無虧團團圍住。內侍大聲喝道:“主公在這裏,你們不得無禮!” 眾人說:“他哪裏是我們的主公!” 說著就向內侍亂砍,公子無虧抵擋不住,急忙下車逃跑,也被眾人殺死。東門一片混亂,幸好國懿仲趕來安撫了一番,眾人才散去。國懿仲把公子無虧的屍體抬到別的館舍殯殮,一麵派人飛速去報告高虎。
再說雍巫正屯兵在東關,與宋軍對峙,忽然軍中在夜裏大亂,傳言說:“無虧和豎刁都死了,高虎相國率領國人,迎接太子昭為君,我們不能助紂為虐。” 雍巫知道軍心已經動搖,心裏像被芒刺紮著一樣,急忙帶著幾個心腹,連夜逃到魯國去了。天亮時,高虎趕到,安撫了雍巫所率領的士兵。接著一直來到郊外,迎接世子昭,並且與宋、衛、曹、邾四國講和。四國軍隊退兵。高虎護送世子昭來到臨淄城外,暫時在公館停下,派人報國懿仲準備好天子的車駕,率領百官出城迎接。
卻說公子元、公子潘得知此事,約公子商人一同出城,去迎接新君。公子商人不高興地說:“我們在國內奔喪,昭卻不讓我們參與哭泣之禮,如今他借助宋國的兵力,以小欺大,強行奪取齊國君位,於理不合。聽說諸侯的軍隊已經退了,我們不如各自率領家中的衛士,聲稱是為無虧報仇,趕走子昭。在我們三個人當中,讓大臣們公平商議,推舉一人為君,這樣也免得受宋國的控製,滅了先公作為盟主的誌氣。” 公子元說:“如果這樣,應當奉宮中的命令行事,這樣才名正言順。” 於是他們進宮向長衛姬稟告。長衛姬哭著說:“你們能為無虧報仇,我死也無憾了!” 隨即命令召集無虧舊日的一班隨從,再加上三位公子的黨羽,一同抗拒世子。豎刁的手下也有心腹之人,想為他們的主子報仇,也來相助,分頭守住臨淄城的各個城門。國懿仲畏懼這四家的人多勢眾,便緊閉府門,不敢露麵。
高虎對世子昭說:“無虧和豎刁雖然死了,但他們的餘黨還在,況且有三位公子帶頭,緊閉城門不讓我們進去。如果想要進城,就必須交戰,倘若戰敗,之前的努力就都白費了。不如還是去宋國求救,這才是上策。” 世子昭說:“一切聽從國老的主張。” 高虎於是護送世子昭再次逃到宋國。宋襄公剛剛班師回到邊境,就看到世子昭來了,十分驚訝,詢問他的來意。高虎把事情的經過詳細地告訴了他。襄公說:“這是我班師太早的緣故。世子放心,有我在,還愁進不了臨淄嗎?” 當即命令大將公孫固增加車馬先前有衛、曹、邾三國一起出兵,隻用了二百輛兵車,如今獨自出兵,增加到四百輛)。任命公子蕩為先鋒,華禦事為後衛,自己親自率領中軍,護送世子,再次離開宋國邊境,進入齊國郊外。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此時有高虎在前麵開路,把關的將士望見是高相國,立刻打開城門迎接,宋軍一直逼近臨淄城下安營紮寨。宋襄公見城門緊閉,便吩咐三軍準備攻城器具。城內的公子商人對公子元、公子潘說:“宋軍要是攻城,必然會驚動百姓。我們率領四家的人眾,趁他們休息尚未安定,合力攻打。幸運的話能取勝固然好,不幸戰敗,就暫且各自設法避難,再做打算。總比死守在這裏強,萬一諸侯的軍隊都聚集過來,那可怎麽辦?” 公子元、公子潘覺得有道理。於是在這天夜裏,打開城門,各自率領軍隊出來偷襲宋營。他們不知道宋軍的虛實,隻偷襲了先鋒公子蕩的前營。公子蕩措手不及,棄寨而逃。中軍大將公孫固聽說前寨有失,急忙率領大軍前來救援。後軍華禦事,同齊國老大夫高虎,也各自率領部下接應。雙方混戰,一直打到天亮。四家的黨羽雖然人多,但各為其主,人心不齊,怎麽能抵擋得住宋國的大軍。當下混戰了一夜,四家的人眾被宋兵殺得七零八落。公子元擔心世子昭回國後,自己會遭遇災禍,趁著混亂帶著幾個心腹,逃到衛國避難去了。公子潘、公子商人收拾殘兵敗將進城。宋兵緊追其後,他們來不及關閉城門,崔夭為世子昭駕車,長驅直入。上卿國懿仲聽說四家的軍隊被打散,世子已經進城,便聚集百官,同高虎一起擁立世子昭即位。就把這一年定為元年,這就是齊孝公。
齊孝公即位後,論功行賞,晉升崔夭為大夫。拿出大量的金銀財寶,重重犒賞宋軍。宋襄公在齊國邊境停留了五天,才返回宋國。當時魯僖公率領大軍來救援無虧,聽說孝公已經即位,便中途返回,從此魯齊兩國產生了嫌隙。這是後話,暫且不提。
再說公子潘和公子商人商議,把出兵抵抗的事情,都推到公子元身上。國、高兩位老臣,心裏明白是四家共同謀劃,但為了讓孝公消除怨恨,與大家修好,便隻懲治了帶頭作亂的雍巫和豎刁二人的罪行,將他們的黨羽全部誅殺,其他人都赦免不予追究。這年秋天八月,將齊桓公安葬在牛首堈之上,接連築起三座大墳。把晏蛾兒葬在旁邊,另外築起一座小墳。又因為無虧和公子元的緣故,將長衛姬、少衛姬兩宮的內侍和宮女,全部下令陪葬,死去的有好幾百人。後來到了晉永嘉末年,天下大亂,有村民挖開齊桓公的墳墓,墓前有一個水銀池,寒氣刺鼻,人不敢進去,過了幾天,寒氣漸漸消散。於是村民牽著猛犬進入墓中,得到幾十斛金蠶,還有珠襦玉匣、絲綢彩緞、兵器等,數不勝數,墓中的骸骨雜亂無章,都是殉葬的人。由此可知孝公當年安葬父親的隆重。但這又有什麽用呢!髯仙有詩寫道:“疑塚三堆峻似山,金蠶玉匣出人間。從來厚蓄多遭發,薄葬須知不是慳。”
話分兩頭。卻說宋襄公自從打敗齊兵,送世子昭成為齊國國君,自認為立下了蓋世奇功,便想號召諸侯,取代齊桓公成為盟主。又擔心大國難以召集,便先邀約滕、曹、邾、鄫等小國,在曹國南部結盟。曹、邾兩國國君到了之後,滕子嬰齊才趕到。宋襄公不許嬰齊參加結盟,把他囚禁在一個房間裏。鄫君畏懼宋國的威勢,也來赴會,但已經逾期兩天了。宋襄公問群臣說:“我剛剛倡導結盟友好,鄫這樣的小國,竟敢怠慢,遲到兩天,不重重懲罰它,怎麽能樹立我的威望!” 大夫公子蕩進言說:“從前齊桓公南征北討,唯獨沒有征服東夷各部。您想要在中原樹立威望,必須先征服東夷。想要征服東夷,必須利用鄫子。” 襄公問:“怎麽利用他呢?” 公子蕩說:“睢水邊上,有個神靈能興風雨。東夷人都立祠廟祭祀它,四季祭祀從不間斷。您如果真的用鄫子作為祭品,祭祀睢水之神,不僅神靈會降福,讓東夷人聽說後,都認為您能對諸侯生殺予奪,誰能不畏懼而前來歸服呢?然後借助東夷的力量,去征討諸侯,霸業就可以成就了。” 上卿公子目夷勸諫說:“不行,不行!古時候小事都不用大的牲畜作為祭品,這是重視生命,何況是人呢?祭祀,是為了給人祈福。殺人來祈求人的福氣,神靈肯定不會享用。況且國家有常規的祭祀,由宗伯掌管。睢水的河神,不過是個妖鬼罷了!這是夷人的習俗祭祀的,您也去祭祀,看不出您比夷人高明在哪裏,又有誰會歸服您呢?齊桓公主盟四十年,使滅亡的國家得以存續,使斷絕的世係得以延續,每年都對天下施予恩德。如今您才舉行一次盟會,就殺戮諸侯去討好妖神,我隻看到諸侯會因為恐懼而背叛我們,沒看到他們會歸服。” 公子蕩說:“子魚公子目夷字子魚)的話錯了!您謀求霸業的方式和齊桓公不同。齊桓公治理國家二十多年,然後才主盟,您能等嗎?情況緩和時就用德政,情況緊急時就用威勢,快慢的次序,不能不弄清楚。不與夷人親近,夷人就會懷疑我們;不讓諸侯畏懼,諸侯就會輕視我們。國內輕視,國外懷疑,怎麽能成就霸業呢?從前武王砍下紂王的頭,懸掛在太白旗上,從而得到天下。這是諸侯對天子的做法,對小國的國君又有什麽不可以的呢?您一定要這麽做。”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宋襄公本心急於得到諸侯的擁護,便不聽公子目夷的話,讓邾文公抓住鄫子,將其殺死並烹煮,用來祭祀睢水之神。還派人召集東夷的君長,都來睢水參加祭祀。東夷人向來不習慣宋國的政令,沒有一個人來。滕子嬰齊大驚,派人用重金賄賂宋襄公,請求釋放自己,宋襄公這才解除了對嬰齊的囚禁。曹國大夫僖負羈對曹共公襄說:“宋國急躁又暴虐,這件事肯定不會成功,我們不如回去。” 曹共公便告辭回國,於是沒有盡到主人的禮節。宋襄公發怒,派人責備他說:“古時候國君相見,有肉幹、糧食、活牲口等禮物,來增進賓主之間的友好。我在您的國境上停留,已經不是一天了。三軍將士,還不知道您的態度。希望您考慮一下!” 僖負羈回答說:“提供館舍、贈送食物,這是朝聘的常規禮節。如今您因為公事來到我國南部邊境,我急於應付,來不及考慮其他事情。現在您用主人的禮節來責備我,我的國君十分慚愧,希望您能原諒!” 曹共公於是回國。宋襄公大怒,傳令調兵攻打曹國。公子目夷又勸諫說:“從前齊桓公盟會的足跡,遍布列國,贈送的禮物豐厚,收取的禮物微薄,不責備別人的施舍,不懲罰別人的不足,這是為了體諒別人的力量,體恤別人的感情。曹國缺乏禮節,對您並沒有損害,何必用兵呢?” 宋襄公不聽,派公子蕩率領三百輛兵車,攻打曹國,包圍了曹國的都城。僖負羈根據不同的情況設置防禦,與公子蕩相持了三個月,公子蕩無法取勝。
這時,鄭文公率先去朝拜楚國,約魯、齊、陳、蔡四國的國君,與楚成王在齊國邊境結盟。宋襄公聽說後十分震驚。一來擔心齊魯兩國中,或許會有倡導霸業的人,宋國無法與之競爭;二來又擔心公子蕩攻打曹國失利,挫傷銳氣,被諸侯嘲笑,於是召回公子蕩。曹共公也擔心宋軍再次來攻打,派人到宋國謝罪。從此宋曹兩國又像當初一樣和睦相處了。
話說宋襄公一門心思謀求霸主之位,眼見小國諸侯紛紛對自己不服,大國反倒與楚國結盟,心中又憤懣又焦急,便與公子蕩商議對策。公子蕩進言說:“當今的大國,沒有比齊國和楚國更強的了。齊國雖是霸主之後,但國內紛爭剛平定,國勢尚未重振。楚國僭越稱王,剛與中原各國互通往來,諸侯都懼怕它。您若不惜用謙卑的言辭、豐厚的財物,向楚國求助召集諸侯,楚國必定會答應。借助楚國的力量聚集諸侯,再憑借諸侯來壓製楚國,這是眼下的權宜之計。” 公子目夷卻勸諫道:“楚國要是已經掌控諸侯,怎會把諸侯讓給我們?我們向楚國求助召集諸侯,楚國又怎會甘居我們之下?恐怕爭端就此開啟了!” 宋襄公卻不以為然,當即命令公子蕩帶著厚禮前往楚國,求見楚成王。楚成王詢問來意後,答應在第二年春天,在鹿上這個地方與宋襄公會麵。公子蕩回來向宋襄公稟報,宋襄公說:“鹿上是齊國的地盤,這事不能不告知齊侯。” 於是又派公子蕩前往齊國訪問,講述楚王約定會麵之事。齊孝公也答應了。此時是宋襄公十一年,即周襄王十二年。
第二年春正月,宋襄公率先抵達鹿上,修築盟壇,等待齊、楚兩國國君到來。二月上旬,齊孝公才到。宋襄公自認為有幫助齊孝公即位的功勞,見麵時,臉上頗有居功自傲之色。齊孝公感激宋國的恩德,也盡到了做東的禮節。又過了二十多天,楚成王才到。宋、齊二君與楚成王相見時,按照爵位排序。楚國雖然僭越稱王,但實際上是子爵。所以宋公排在首位,齊侯次之,楚子再次之。這是宋襄公定下的位次。到了會盟的日子,三人一同登上鹿上之壇,宋襄公毫不猶豫地以盟主自居,搶先握住牛耳進行歃血儀式,一點也不謙讓。楚成王心中不高興,但也勉強接受了歃血。宋襄公拱手說道:“我茲父宋襄公名茲父)有幸身為先代之後,忝列周室賓客,雖然自知德薄力微,但私下裏想恢複盟會之政。隻是擔心人心不齊,所以想借助二位國君的威望,在我國的盂地會合諸侯,時間定在秋八月。如果二位國君不嫌棄,能倡導並率領諸侯前來參加盟會,那我願與各位世代結為兄弟之好。自殷商先王以下,都會感激二位國君的恩賜,又豈止是我一人呢?” 齊孝公拱手將話語權讓給楚成王,楚成王也拱手謙讓給齊孝公,二君互相推讓,許久都沒有結果。宋襄公說:“二位國君若不嫌棄我,那就一同簽署盟書吧。” 於是拿出盟會的文書,沒有先送給齊侯,而是先遞給楚成王請他署名。齊孝公心中也很不痛快。楚成王舉目瀏覽文書,上麵敘述了會合諸侯、舉行盟會的意圖,效仿齊桓公舉行不帶兵車的 “衣裳之會”。文書末尾宋公已經先署名了。楚成王暗暗發笑,對宋襄公說:“諸侯您自己就能召集,何必借助我呢?” 宋襄公說:“鄭國長期處於您的勢力範圍之下,而陳國、蔡國近來又與齊國結盟,如果不借助您的威望,我擔心諸侯們會有不同意見。所以我才向貴國求助。” 楚成王說:“既然如此,那齊君應當先署名,然後輪到我就可以了。” 齊孝公說:“我對於宋國,就像處於貴國的勢力範圍之下,難以召集的是貴國的威嚴號令。” 楚王笑著署了名,然後把筆遞給齊孝公。齊孝公說:“有楚國參與就不必有齊國。我曆經萬死才得以存活,幸運的是國家沒有滅亡,能參與盟會已是榮幸,我又有什麽重要的,何必玷汙這盟書呢?” 堅決不肯署名。從齊孝公的心思來看,他是怪宋襄公先把盟書送給楚王求署名,看透了宋襄公重楚輕齊,所以才不署名。而宋襄公自認為對齊國有恩,卻以為齊孝公說的是真心話,於是收起盟書保存起來。三位國君在鹿上又敘談了幾天,相互叮囑後才分別。髯仙寫詩感歎道:“諸侯原自屬中華,何用紛紛乞楚家?錯認同根成一樹,誰知各自有丫叉?”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楚成王回國後,將這件事告訴了令尹子文。子文說:“宋君太狂妄了!大王您為什麽答應他召集諸侯會盟呢?” 楚王笑著說:“我想主宰中原的政事已經很久了,隻是一直沒找到機會。如今宋公倡導舉行不帶兵車的會盟,我借此機會來會合諸侯,不也可以嗎?” 大夫成得臣進言說:“宋公這個人好虛名而無實際才能,輕信他人且缺乏謀略,如果埋伏甲士劫持他,定能將他俘獲。” 楚王說:“我正有此意。” 子文說:“答應人家會盟卻又劫持他,人們會說楚國不講信用,那還怎麽讓諸侯歸服呢?” 成得臣說:“宋公樂於當盟主,必然有傲視諸侯之心。諸侯們還不熟悉宋國的政令,不會有人支持他。劫持他來展示楚國的威勢,劫持後再釋放他,又能顯示楚國的恩德。諸侯們恥笑宋國無能,不歸服楚國,還能歸服誰呢?拘泥於小信用而喪失大功,這可不是好策略。” 子文上奏說:“子玉成得臣字子玉)的計策,我比不上。” 楚王於是派成得臣、鬥勃二人為將,各自挑選五百名勇士,進行操練,聽候命令,預定好了劫持盟會的計策。具體細節不必詳述,下文自然會提到。
再說宋襄公從鹿上回來,滿臉喜色,對公子目夷說:“楚國已經答應幫我召集諸侯了。” 目夷勸諫道:“楚國是蠻夷之國,心思難以捉摸。您隻是得到了他們的口頭承諾,並未得到他們的真心支持。我擔心您會被欺騙。” 宋襄公說:“子魚你太多心了。我以忠信待人,別人怎麽會忍心欺騙我呢?” 於是不聽目夷的勸告,傳發檄文召集諸侯。先派人在盂地築起盟壇,修繕公館,務必使其極盡華麗。倉庫中儲備了糧草,以供應各國軍馬的食用費用。凡是奉獻、犒勞的禮儀,都十分優厚,全都預先準備好了。到了秋七月,宋襄公準備乘車前往會盟之地。目夷又勸諫說:“楚國強大且不講道義,請您帶兵車前往。” 宋襄公說:“我與諸侯約定舉行‘衣裳之會’,如果帶兵車去,那就是自己訂立約定,又自己破壞約定,日後還怎麽取信於諸侯呢?” 目夷說:“您想用乘車來保全信義,那我請求在三裏之外埋伏一百輛兵車,以防萬一,怎麽樣?” 宋襄公說:“你帶兵車,和我帶兵車有什麽區別?絕對不行!” 臨行之時,宋襄公又擔心目夷在國內起兵接應,壞了他的信義,於是要目夷一同前往。目夷說:“我也放心不下,正想一同前去。” 於是君臣一同來到會盟之處。楚、陳、蔡、許、曹、鄭六國國君如期到達。隻有齊孝公心中不痛快,魯僖公沒有與楚國往來,這兩位國君沒有來。宋襄公派迎賓人員迎接六國諸侯,分別安排他們在館舍休息,迎賓人員回來報告說:“各國諸侯都乘坐乘車前來。楚王的侍從雖然眾多,但也是乘車。” 宋襄公說:“我就知道楚國不會欺騙我!”
太史占卜了盟會的吉日,宋襄公命令傳告各國。在會盟前幾天,預先安排好了壇上的執事人員。這天淩晨五鼓時分,壇的上下都設置了庭燎,照得如同白晝。壇的旁邊,另有休息的地方,宋襄公先前往那裏等候。陳穆公穀、蔡莊公甲午、鄭文公捷、許僖公業、曹共公襄五位諸侯陸續到達。眾人等候了很久,天色將明時,楚成王熊惲才到。宋襄公暫且遵循做東的禮節,與楚成王相互作揖謙讓了一番,然後分別從左右兩階登上盟壇。右邊是賓客登壇的台階,眾諸侯不敢僭越楚成王,讓他走在首位。成得臣、鬥勃二位將領跟隨其後,眾諸侯也都有隨行的臣子,這裏就不一一細說了。左邊是主人登壇的台階,隻有宋襄公和公子目夷君臣二人。剛剛登階的時候,還講究賓主之禮,可登上盟壇之後,要陳列牲畜、歃血為盟,對天發誓,列名簽署盟書,這時就要推舉盟主為尊了。宋襄公指望楚王開口推舉自己,便用目光示意他。楚王卻低頭不語。陳、蔡等國的諸侯麵麵相覷,沒人敢先開口。宋襄公忍不住了,於是昂首而出,說道:“今日舉行盟會,我想要複興先代霸主齊桓公的舊業,尊崇周天子,安定百姓,停止戰爭,讓天下共享太平之福,各位覺得如何?” 諸侯們還沒來得及回應,楚王就挺身而出,說:“您說得很好!但不知這盟主之位現在該歸誰呢?” 宋襄公說:“有功勞的論功勞,沒功勞的論爵位,這還有什麽可說的!” 楚王說:“我稱王已經很久了。宋國雖是上公,卻難以排在王的前麵,我就冒昧占先了。” 說罷便站在了第一個位次上。目夷扯了扯宋襄公的衣袖,示意他暫且忍耐,再想辦法應對。宋襄公本以為盟主之位已穩操勝券,卻在這關鍵時刻發生變故,怎能不惱怒。他強忍著一肚子氣,不免言辭急切、臉色嚴厲地對楚王說:“我有幸憑借先代的福澤,忝居上公之位,天子也以賓客之禮相待。您說稱王是僭越名號。怎麽能用假王來壓製真公呢?” 楚王說:“我既然是假王,那是誰叫我來這裏的?” 宋襄公說:“您能來到這裏,也是因為在鹿上事先有約定,並非我隨意邀約。” 成得臣在一旁大聲喝道:“今日之事,隻問各位諸侯,是為楚國而來,還是為宋國而來?” 陳、蔡等國平素畏懼楚國,齊聲說:“我們確實是奉楚王之命,不敢不來。” 楚王嗬嗬大笑,說:“宋君還有什麽可說的?” 宋襄公見形勢不妙,想要和楚王講理,可楚王根本不理會道理;想要脫身,又沒有一兵一卒保護自己,正在猶豫不決之時。隻見成得臣、鬥勃脫去禮服,裏麵穿著厚重的鎧甲,腰間各插著一麵小紅旗,他們將旗向壇下一招,那跟隨楚王的眾人,何止千人,一個個都脫去外衣,露出鎧甲,手持暗器,如同蜂群、蟻群一般,飛奔上壇。各國諸侯都嚇得魂飛魄散。成得臣先緊緊揪住宋襄公的兩袖,與鬥勃指揮眾甲士,搶奪壇上陳設的玉帛、器皿等物品。一班執事人員四處逃竄。宋襄公見公子目夷緊緊跟在身旁,便低聲對他說:“真後悔沒聽你的話,才落到如此地步。你趕快回去守衛國家,不要掛念我!” 目夷料想跟隨在旁也無濟於事,於是趁著混亂逃回宋國。不知道宋襄公將如何脫身,且看下回分解。
喜歡古典白話合集請大家收藏:()古典白話合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