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輔導作業風波

字數:3415   加入書籤

A+A-


    “這道題講了多少遍了,怎麽還錯!” 我站在兒子書桌前,聲音裏滿是壓抑不住的怒火,手指著作業本上那道做錯的數學題,胸口因為生氣劇烈起伏著。
    今天本是平常的一天,傍晚六點半,一家人吃完晚飯,兒子像往常一樣,把書包搬到客廳茶幾旁,掏出作業本,準備開始 “戰鬥”。我也如往常般,端著杯熱茶,坐到他身旁,心裏想著,慢慢教,總能教會,輔導作業這事兒,急不得。
    一開始,是一道兩位數的加法題:27 + 18。兒子提筆就寫,把7和8對齊,2和1對齊,直接得出35。我看著這答案,深吸一口氣,耐著性子說:“寶貝,你看呀,數位要對齊,個位對個位,十位對十位,27的7是個位,18的8是個位,它們得對齊,2和1是十位,也要對齊,重新算一遍呀。”
    兒子眨眨眼睛,似懂非懂地點點頭,擦了重新寫,這次數位對齊了,可算到7 + 8 = 15時,他直接把15寫下來,忘了向十位進1,結果變成27 + 18 = 35 實際應為45 )。
    我感覺額角的青筋跳了跳,又接著講:“寶貝,個位相加滿十,要向十位進1哦,就像咱們數小棒,7根小棒加8根小棒,是15根,這時候要把10根捆成一捆,拿到十位上去,所以十位上的2加1,還要加上進位的1,才對呀。”
    我邊說邊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小積木,用不同顏色代表個位和十位,給他演示。兒子盯著積木,看了一會兒,說:“媽媽,我好像懂了。” 我心裏一喜,讓他再做一道類似的題:36 + 25。
    結果,兒子還是在進位上犯迷糊,個位6 + 5 = 11,他依舊沒進位,得出36 + 25 = 51 正確是61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二十分鍾轉瞬即逝,但那道題卻仿佛故意與我作對一般,無論我怎樣講解,兒子似乎都無法理解。我的耐心就像被一隻無形的手慢慢抽走,一點一點地消失殆盡。
    終於,我再也無法忍受這種僵局,聲音不自覺地提高了八度,怒吼道:“你到底有沒有聽我講!”這聲怒吼在安靜的房間裏顯得格外突兀,兒子顯然被嚇了一跳,他的身子猛地一僵,原本緊握著鉛筆的手更是攥得死死的,指節因為過度用力而泛白。
    他的頭低得幾乎要貼到作業本上,仿佛這樣就能躲開我的目光。我能感覺到他的恐懼和不安,然而此刻的我已經被憤怒衝昏了頭腦,完全忽略了他的感受。
    又過了一會兒,我強壓著火氣,換了種更簡單的方式,用生活裏買東西舉例:“你看,媽媽買蘋果花了36元,買香蕉花了25元,一共要花多少錢呀?先算6元 + 5元 = 11元,這時候是不是要給收銀員1張10元,1張1元呀,那10元就要算到十位裏去,所以十位30 + 20 + 10 = 60元,加上個位的1元,總共61元,懂了沒?” 兒子懵懵懂懂地點頭,重新做題,可寫出來的答案還是錯的。
    那一刻,憤怒瞬間湧上心頭,我感覺血直往腦袋上衝, “你怎麽這麽笨啊!教了這麽久都不會!” 話脫口而出,說完我就後悔了,可情緒已經失控,接下來的輔導,氣氛壓抑得讓人喘不過氣。兒子默默擦著眼淚,一筆一劃寫得無比艱難,我也沉著臉,每講一句話都帶著股子氣。
    輔導完作業,我回到房間,心裏依舊堵得慌。靠在床頭,望著天花板,我開始回憶過往類似輔導作業的場景。以前也有過教不會的時候,可沒像今天這麽生氣,是最近工作壓力大,把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了?還是對孩子的期待太高,容不得他出錯?我越想越愧疚,覺得自己沒控製住脾氣,肯定傷了孩子的心。
    正沉浸在懊惱中,臥室門被輕輕推開,兒子小心翼翼地探進頭來,手裏還捏著個小紙條。他走到我跟前,把紙條遞給我,小聲說:“媽媽,對不起,我今天沒好好學,惹你生氣了。” 昏暗的燈光下,我展開紙條,上麵歪歪扭扭寫著 “媽媽,我錯了,我會好好學”,看著那幾個字,再看看孩子低著頭、一臉愧疚的模樣,我的心猛地一揪,鼻子也跟著酸了。
    我把兒子拉到身邊,抱著他,聲音也軟了下來:“媽媽也有錯,不該對你發脾氣,你願意原諒媽媽嗎?” 兒子忙不迭地點頭,小腦袋在我懷裏蹭了蹭,說:“媽媽,我以後一定認真聽你講題,不惹你生氣。” 聽著他稚嫩又真誠的話,我心裏既欣慰又愧疚,欣慰孩子能主動認錯,愧疚自己沒能管理好情緒,用傷人的話對待他。
    後來,我和兒子一起分析作業出錯的原因,發現他是對進位加法的概念理解不透徹,加上注意力容易分散,才會一錯再錯。於是,我們重新用小積木當數字,我先演示,讓他跟著操作,直觀感受進位的過程。
    每成功一次,我就給他一個小貼紙獎勵,慢慢的,兒子眼睛亮起來,做對題時,興奮地跟我分享:“媽媽,我會啦,你看,7 + 8 = 15,進1,2 + 1 + 1 = 4,所以27 + 18 = 45!” 看著他亮晶晶的眼睛,我也跟著笑了,那一刻,輔導作業時的憤怒早已煙消雲散,隻剩下親子間溫馨的互動。
    這件事之後,我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我從書架上翻出之前買的教育書籍,像《正麵管教》《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想從中學學怎麽更好地和孩子溝通、輔導作業。
    書裏說,要理解孩子的認知規律,他們學習新知識本就需要反複練習、時間沉澱,不能用成人的標準去要求。我還和身邊的家長交流,發現大家都有輔導作業崩潰的時候,但關鍵是要調整心態,用耐心和鼓勵代替責罵。
    在後續輔導作業的日子裏,我嚐試改變方法。遇到兒子不懂的題,先深呼吸,讓自己冷靜下來,再換不同的方式講解,用畫圖、講故事等形式,讓知識更有趣。要是他做對了,就使勁表揚,比如 “哇,你這次進位進位得特別棒,媽媽為你驕傲”,兒子聽了,學習積極性更高了。
    同時,我也注重培養兒子獨立思考的能力。不再直接告訴他答案,而是引導他:“你想想哦,之前學的進位知識,能不能用到這道題裏呀?” 慢慢的,兒子遇到難題不再慌慌張張,會試著自己琢磨。
    這場輔導作業引發的風波,雖讓我經曆了憤怒,卻也成為我和孩子成長的契機。它讓我明白,教育孩子不能隻靠發脾氣,耐心和科學的方法才是鑰匙。
    孩子也在犯錯、認錯、改錯的過程中,學會麵對自己的不足,主動改進。往後的日子,我想我會更懂得如何陪伴孩子學習、成長,不再讓憤怒破壞這珍貴的親子時光,而是用理解、包容和愛,陪他一步步在知識的海洋裏遨遊,看他長成更優秀的模樣 。